和戎城 编辑

唐代到元初的地名

在古浪县的历史上曾有个地名叫和戎城(城址在古浪峡中)。这个地名从唐代开始直到元初还存在。但地方史志对和戎城在记载上存在着一些差异,现就有关和戎城的始筑年限和是否以和戎城为县治这两个问题。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和戎城

筑城人:州都督郭元振

始筑年代

编辑

和戎城是由凉州都督郭元振所筑,这点是肯定的。在始筑的具体年代上,却有两种说法:其一,大足元(701)年说,如《唐书·郭元振传》;其二,唐嗣圣十八年说,如乾隆和民国时修的《古浪县志》。那么究竟哪个说法较为可信呢?

"大足",是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的第十三个年号,大足元年是公元701年。《唐书·郭元振传》:"大足元年以郭元振为凉州都督……于南境峡口筑和戎城。"

"嗣圣",为唐中宗李显初继皇位的年号,嗣圣元年为公元684年。在这一年中,中宗李显、睿宗李旦、武则天先后称制,并依次改元为"嗣圣""文明""光宅",一年中三次改元,嗣圣仅维持了短短的两个月时间,更不用说嗣圣十八年了。事实上,嗣圣元年以后,就由武则天称制,直到神龙元(705)年中宗复辟。唐王朝为维护李唐王朝的尊严,遮掩则天称帝的事实,一律恢复旧制,从嗣圣元年算起到大足元年正好是十八年。所以嗣圣十八年与大足元年为同一年,只是历史的原因,称谓不同而已,从史学的角度上讲,武则天大足元年筑和戎城,较为准确。

县治

编辑

郭元振筑和戎城以前,古浪县旧治原是汉置苍松县,后凉吕光时改为昌松,苍松、昌松语音颇近,这两个名称从汉一直延用到宋,保持了近一千多年。那么,唐时筑的这个和戎城是否设过县呢?先看下面几段资料:

清乾隆十四年《古浪县志》沿革中记载:"唐嗣圣十八年,凉州都督郭元振,始于武威东南筑和戎城……,至元元年,和戎城设巡检司。"

民国十八年《甘肃通志稿·古浪县》沿革中记载:"大足元年,析置和戎县,后陷于吐蕃,元为和戎巡检司。"

民国二十七年《古浪县志》沿革中记载:"筑和戎城,置和戎县,又置昌松县,属凉州,后陷吐蕃废,五代因之,宋为西夏所据,元至元元年和戎城设巡检司属永昌路,明初因旧水名改为古浪县。"

综观以上地方志的记载,对和戎城,说法各异。一是,仅在峡口筑和戎城;二是,筑和戎城并置和戎县;三是,析置了和戎县,并同时设有昌松县。前人的著说,有的过于简略,给以后的研究和利用带来诸多不便。就和戎城而言,已有三种论点,下面对其进行辨析:

1、先分析为什么要筑和戎城?和戎城在当时起什么作用?

据《唐书·郭元振传》,郭元振原为通泉县尉,后受到武则天的召见,充使吐蕃,元振以敏锐的政治见解分析了吐蕃的政权形势,及时提出和蕃的主张,受到采纳,因功于"大足元年,迁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先是凉州封界南北不过四百里,既逼突厥、吐蕃,二寇频岁奄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始于南境峡口置和戎城,北界碛中(今民勤县境内)置白亭军,控其要路,乃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自是寇虏不复更至城下……。"可以说郭元振当时为防止南境山区的吐蕃、北境的突厥对凉州的直接威胁,分别于南境峡口要隘处筑城,北界碛中置军,完全是处于军事目的。以和戎城为城名,也与当时唐王朝的民族团结政策相吻合,在西北境上筑的其他城还有"平戎"、"安戎"、"威戎"等,这些都是与吐蕃有密切联系而命名的。显然,筑和戎城,对凉州的防卫起关隘、屏障作用。

《新唐书·突厥传》记载:"景云(710-711)中,以薛纳为凉州镇军大总管,节度赤水、建康等军,屯凉州,以郭虔瓘为朔州镇大总管,节度和戎、大武、并州之北等军,屯并州。"这里的赤水军、和戎军均为军事建置。大足元年到景云中时隔也不过10年。

又《甘肃通志稿》军政志记载:"唐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当时河西节度使管八个州,十个军,十四个守捉,五个城。这五个城中,有一个即指和戎城,其余四城在新疆境内。这充分说明,和戎城是河西走廊东端的一个军事要塞。

另外,《旧唐书·地理志三》凉州中都督府条下,天宝中凉州领县五,其一便是昌松县。大足元(701)年至天宝(742-755)也不过四、五十年,若是和戎设县,地理志中不可能遗漏,所以说,和戎在当时并没有单独设县。

2、吐蕃占领凉州后的情况

广德二(764)年吐蕃攻破凉州,并拥有其地,一直到宋明道元(1032)年西夏元昊攻占凉州。这二百多年中,除归义军曾短暂地控制过凉州外,吐蕃与当地的汉族逐渐融合,凉州逐渐形成吐蕃贵族与汉军将帅联合执政的政权格局,或自立州帅,或听命于中原王朝,凉州一直与中原的唐、五代、北宋等王朝保持友好的关系,从贡使往来中,就能看出这个问题。

唐文宗时,"尝遣使者至西域,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其人皆天宝时陷虏者子孙,其语言稍变,而衣服独不改。"由此看来唐时的城邑在吐蕃统治时,未发生大的变化。

《宋史·吐蕃传》:"真宗咸平元(998)年十一月,河西军左厢副使归德将军折逋游龙钵来朝。游龙钵四世受朝命为酋,虽贡方物,未偿自行,今始至,献马二千匹,'河西军即古凉州,东至故原州千五百里,南至雪山吐谷浑兰州界三百五十里,西至甘州同城界六百里,北至部落三百里,周回平川二千里,旧领姑臧、神鸟、番禾、昌松、嘉麟五县,户25693,口128193,今有汉民三百户,城周围十五里如凤形,相传李轨旧治也',皆龙钵自述云。"

折逋游龙钵世为吐蕃人,其先嘉施、葛支、阿喻丹及其本人,先后受到后唐、宋等中原王朝的封赐,且位列西凉府留后、知府、押蕃落副使等要职,对凉州的地理历史了如指掌,那么游龙钵对真宗皇帝的陈述应该是可信的。其中有昌松县,无和戎县。具体地说,吐蕃占领凉州后,昌松县依然存在,而军事要塞和戎城,在史料中不曾找到。

3、元初的和戎巡检司

《元史》中无此记载,《新元史·地理志》、地方县志均记有:"至元元年,在和戎城设巡检司。"巡检司,查《元史·职官志》:"巡检司秩九品,设巡检一员,诸军惟边远之地有之。"巡检司的职责是"掌巡捕盗贼,奸宄之事"。古浪地处吐蕃、西夏、回鹘、羌、汉等多民族杂住地,设这种机构,对蒙古王朝统治河西、巩固边防,使人民安居乐业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元朝在这里设和戎巡检司,仍然是一个军事机构,并不能认为和戎巡检司就相当于和戎县。

总括

编辑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唐代筑的和戎城是一个军事建置,并未因城而置和戎县。这个名称从唐一直到元代都有;2、昌松县在吐蕃占领时期仍存在,西夏以后,典籍中不再出现。

下一篇 白亭军

上一篇 逻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