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册封 编辑
中国古代皇帝授勋封爵举行仪式时宣读的册文。古代,皇帝以勋封爵号授给异姓王、宗族、后妃等,都经过一种仪式,在受封者面前,宣读授给封爵位号的册文,连同印玺一齐授给被封人,称为册封。古代封皇贵妃、贵妃、亲王、亲王世子、郡王、郡王长子、贝勒、贝子、公主、福晋、夫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等都称为册封。根据册封对象的不同,所用册的质地也不同,如封亲王、亲王世子和他们的福晋的册用金质;封郡王、郡王福晋的册用银质饰金,封妃嫔则只有册,不授给印玺。
皇帝授藩属、诸侯、宗族、妃嫔与功臣和羁縻及土司等以封爵,皆举行一定仪式,对受封者宣读授给封爵名号的诏书。这种诏书叫“册文”,简称“册”。宣读后,将册文连同印玺授给被封人,称册封。清代立太子、皇后之礼称册立,余称册封,立皇后与封皇贵妃、贵妃、亲王、亲王世子皆金册、金宝(印玺),封郡王及郡王福晋册、印皆银制饰金,封嫔有金册而无印,封郡王长子、贝勒、贝子及郡主、郡君、县主、县君则皆用纸册。
中文名:册封
外文名:Canonization
拼音:cè fēng
相关物:册文
受封者:异姓王、宗族、后妃等
诏书名:“册文”
册封妃嫔的形式
妃嫔的册封礼与皇后册立礼基本相同,只是不举行大典,主要是颁发金册、金印(封嫔有册无印)。
在册封妃嫔时,常有越级加封,也有因失宠而降级,或打入冷宫的。
所以妃嫔们的使运全掌握在皇帝一手之中,争得皇帝宠爱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册封制度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产生。这一制度沿袭到西周时期,又称为西周礼仪制度中的一项极重要的内容。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五爵制,在西周时期已经建立,并十分完善。“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者”。
在此后直至清朝末期,历朝历代一直沿袭着这项制度和相应的仪式。在帝王向诸王、大臣、后妃等授予爵位、封号时,均有主持仪式的官员面对受封者,宣读册文。待册封仪式结束后,便将册书与印玺一同交给受封者,作为他受封的凭证和信物,永远保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