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头鹤 编辑
白头鹤,是鹤形目鹤科鹤属动物。 白头鹤为大中型涉禽,体形较丹顶鹤小,体长90~97厘米,除头部和颈的上部为白色外,其余各部羽毛均为灰色;眼先至额部为黑色,头顶上的皮肤裸露无羽毛,呈鲜红色、虹膜深褐色,嘴黄绿色,腿和爪均为黑色;雌雄相似,雌鸟较小,头颈也较细。
白头鹤分布于欧亚大陆, 栖息于河流、湖泊的岸边泥滩、沼泽和芦苇沼泽及湿草地中,也出现于泰加林的林缘和林中的开阔沼泽地上。 白头鹤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 性情机警, 白头鹤主要以甲壳类、小鱼、软体动物、多足类以及直翅目、鳞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和幼虫为食,也吃苔草、眼子菜等植物嫩叶、块根,小麦,稻谷等植物性食物和农作物。 白头鹤4月末至5月初开始产卵,窝卵数通常2枚,产完第一枚卵便开始孵化,雌雄均参与孵卵,但夜间坐巢大多为雌性,孵化期29~31天。
湿地丧失,人为活动干扰增强是造成白头鹤种数量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应加强生境管理,建立人工湿地,减少人类活动干扰对白头鹤的保护十分重要。同时,对当地居民进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普及鹤类在生态系统平衡中重要作用的知识,让他们成为鹤类保护的重要力量也十分必要。 目前,白头鹤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文名:白头鹤
拉丁学名:Grus monacha
别名:锅鹤、玄鹤、修女鹤
外文名:Hooded Crane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鹤形目
科:鹤科
属:鹤属
种:白头鹤
命名者及年代:Temminck, 1835
保护级别:易危(VU)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白头鹤
白头鹤为大型涉禽,灰衣素裳,头颈雪白,体长92-97厘米,体重3284-4870克。通体大都呈石板灰色,眼睛前面和额部密被黑色的刚毛,头顶上的皮肤裸露无羽,呈鲜艳的红色,其余头部和颈的上部为白色。两个翅膀为灰黑色,次级和三级飞羽延长,弯曲成弓状,覆盖于尾羽上,羽枝松散,似毛发状。虹膜深褐色,嘴黄绿色,胫的裸出部、跗跖和趾为黑色。
白头鹤
(注:白头鹤图册网址 )
白头鹤 | 白鹤 | |
---|---|---|
体量 | 体长92-97厘米,体重3284-4870克 | 体重♂5100-7400克,♀4900-6000克;体长1300-1400毫米 |
特征 | 通体大都呈石板灰色,眼睛前面和额部密被黑色的刚毛,头顶上的皮肤裸露无羽,呈鲜艳的红色,其余头部和颈的上部为白色 | 脸上裸皮红色,腿粉红色,初级飞羽黑色,展翅时才可见;幼鸟体羽染金棕色;虹膜黄色,喙橘黄色,脚粉红色;雌雄羽色相同,但雌鹤略小 |
图片 |
|
白头鹤栖息于河流、湖泊的岸边泥滩、沼泽和芦苇沼泽及湿草地中,也出现于泰加林的林缘和林中的开阔沼泽地上。
迁徙
白头鹤
行为
常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有时也见有单独活动和由家族群组成的松散群体活动,常边走边在泥地上挖掘觅食。冬季也常到栖息地附近的农田活动和觅食。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栖息和觅食的地点均较为固定。性情机警,活动和觅食的时候常不断地抬头观望,有危险时就鼓翼起飞,在空中盘旋,并且不停地鸣叫。飞翔时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形。
同样是大型涉禽,与鹳类相比较,白头鹤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它们每天用大量的时间梳理羽毛,确保“衣冠整齐”、孵卵时,常常修补整理爱巢。它们从不在巢周围排便,孵卵的成鸟即使再着急,也总是到同一固定地点—巢的水流下游约5-8米处的塔头间排便。所以白头鹤的巢,没有任何异味,也十分整洁。白头鹤在采食过程中很有“君子风度”,从不暴饮暴食。无论食物多寡,它们总是一粒一粒地拣、一口一口地吃。
食物
主要以甲壳类、小鱼、软体动物、多足类以及直翅目、鳞翅目、螺、黄鳝、蜻蜓目等昆虫和幼虫为食,也吃苔草、苗蓼、眼子菜等植物嫩叶、块根,小麦、稻谷等植物性食物和农作物。白头鹤在繁殖地吃大量的山酸果蔓,特别是沼泽中的一种植物越桔,夏天还吃昆虫、蛙和鲵,但主食物仍为植物性食物。在越冬地主要吃稻、小麦、大麦等谷物,也吃软体动物和昆虫。
日志
1月,白头鹤在日本的鹿儿岛、中国的长江中下游、韩国的顺天湾越冬。其中80% 以上的个体集中在鹿儿岛。
2月,已经有北迁的冲动,开始为回到繁殖地做准备。白头鹤的婚配是一雌一雄制。虽然它们在越冬地也是形影不离,但没有在越冬地交配的记录。偶尔的舞蹈和不同家庭的成员相互驱逐,维系着稳定的配偶关系。
3月,陆续离开越冬地,经过朝鲜半岛、华北、东北等地,并在辽宁獾子洞、吉林莫莫格等重要停歇地短暂休息、恢复体力。此时,成鸟依旧带领着上一年繁殖出来的幼年个体。它们面临着偷猎、农药拌种等威胁。
4月,参与繁殖的白头鹤到达繁殖地,开始占据领域、驱逐其他同类个体(包括被成鸟带回繁殖地的上一年的幼鸟)、交配、筑巢、产卵;不参与繁殖的亚成体组成大小不等的群体,在繁殖地边缘或迁徙路线上的合适地点游荡。
5月,繁殖对以孵卵为主要任务,月底陆续有小鸟出壳。当第一只雏鸟出壳后,常有乌鸦前来捡食带有尿囊的卵壳。如果成鸟的警戒度不够,也会有丢失卵的事情发生。
6月,幼鸟跟随父母学习采食、躲避敌害等生存本领。这是幼鸟损失最严重的月份。天敌、灾害性天气、人为干扰甚至捕捉都能够造成幼鸟伤亡。一般情况,每只成鸟负责带领一只幼鸟。它们相距不远,相互照应,其乐融融。
7月,食物非常丰富,幼鸟迅速生长,到月底大小可接近成鸟。它们整日随着亲鸟活动。当危险来临时,亲鸟用高亢的鸣叫声示警并飞向空中。幼鸟还是以隐藏、躲避等消极方式来应对险情。
8月,飞羽基本长齐,在成鸟的引导下,幼鸟开始练习飞行。此时,成鸟常常在远离幼鸟1千米以外,用叫声召唤幼鸟。每当幼鸟飞来时,都能够发现有更多的可口食物。就这样,不断地强化,幼鸟的飞行本领越来越强。
9月,幼鸟已经能够飞行一定的距离,上一年的亚成体和亲鸟及当年的幼鸟开始混群,在天气适宜时练习编队飞行,渐渐离开繁殖地。
10月,开始在黑龙江林甸等重要迁徙停歇地集群。在大约1个月的时间里,以当地农作物的种子、草籽等为食。最大的集群可达2000只。白天分散成10-50只的小群活动。家庭痕迹明显。
11月,与春季相比,秋季的迁徙显得悠闲。哪里湿地周边有玉米地就在那里停留。与农民一同“抢收”庄稼。多数个体都能够到达越冬地。有些个体,偶尔飞到台湾、云南以及日本南端北纬27°的“父岛”。
12月,最拖沓的个体也已经来到了越冬地。在越冬地,它们的活动范围很小,而且多集成大群,面临着严寒和疾病的威胁。当地采取投放谷物等方法来帮助这些白头鹤顺利越冬。这使得它们越来越有依赖性。
世界分布
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联邦。旅鸟:哈萨克斯坦,中国台湾。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及中国东北;在日本南部及中国东部越冬。
中国分布
地区: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越冬水鸟 )、贵州、云南。
保护区:升金湖、豫北黄河故道湿地、草海、会山、北戴河海滨鸟类、洪河、凉水、兴凯湖、龙感湖、沉湖湿地、东洞庭湖、查干湖、莫莫格、向海、兴隆沙、盐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大丰麋鹿、鄱阳湖、凤凰山(辽宁)、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双台河口、达里诺尔、达赉湖、科尔沁、荣成天鹅湖、安庆沿江水禽、黄河三角洲。菜子湖、鄱阳湖、瓦埠湖、万子湖、兴凯湖、三环泡、新青国家湿地公园。
白头鹤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维柳伊河流域及乌苏里江流域的比金河一带繁殖。据文献记载,有少量的白头鹤在我国满洲里一带和松花江流域繁殖,未发现巢和卵。主要在中国长江下游各省和日本越冬,迁徙时经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朝鲜半岛。
白头鹤在广阔的生满苔藓的沼泽地营巢,营巢于生长有稀疏落叶松和灌木的沼泽地上,巢主要由枯草和苔藓所构成。繁殖期为5-7月,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产卵,6月初孵化。其配偶仪式为婚舞与对唱。雄鹤叫声为两声一度,雌鹤为一长一短。在对唱时张开三级飞羽,头颈反复伸长,这种鹤每巢产2枚卵。卵的颜色为绿红色,其上被有大的暗色斑点。孵化主要由雌鹤担任,雄鹤只在早晚替雌鹤孵40分钟至1小时。5月下旬小鹤相续孵出,叨壳经24小时,雏鹤重85-93.5克,孵出3天雏鹤可离巢30米活动,雄鹤带一只散步,雌鹤照看巢内的另一只。第五天两只雏鹤可跟双亲离巢走250米,第7天能在6平方公里范围内觅食。8月下旬到9月底离开繁殖地南迁。
白头鹤有时与灰鹤在同一地区营巢,又共同迁徙,尽管有生态隔离现象,仍可见到杂交。在日本出水市白头鹤越冬地,1965年看到1只雄性灰鹤和1只雌性白头鹤杂交,据1968-1975年连续8年的观察,它们已有7批杂交后代。
白头鹤是鹤类家族中行踪隐秘的成员,白头鹤4-5岁达到性成熟。一旦组成家庭,夫妻关系十分稳定。一般夫妻的年龄略有差异,雄性大于雌性一岁以上。它们几乎终年形影不离。每年4月初,带着上一年的幼鸟,从越冬地迁回到北方的老家——森林湿地。最让它们倾注精力的是:要用31天左右的时间来孵化两枚蛋宝宝。一般夫妻轮流孵卵,只是雌鸟更积极一些。无论是低温风雪、大雨倾盆,还烈日当空,它们始终尽职尽责地呵护着它们的未来。在孵卵过程中,有许多相互关爱的场面。每当换孵时,先是悄悄细语,巢上的值班者缓缓走下,并不断从身边拾取枯枝草叶添加到巢上,以示责任尚在、配偶并不孤独。继任者轻轻上巢,时而理羽、时而拨卵,显得轻松自在、信心十足。白头鹤国际援助(GMIA)负责人在举办各种活动时,不止一次地把白头鹤誉为“爱情鸟”,就连赠送友人的结婚纪念品都印上:“以鹤为媒、白头偕老”。
繁殖期为5~7月。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生效年代:1989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种群现状
该物种限制在少于10个越冬地,面积小,数量少。在这些越冬地的大多数区域中已经呈下降趋势。由于其栖息地被破坏的重大威胁,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继续下降。由于这些因素,它被列为易危。
栖息地破坏:崇明东滩德白头鹤每年11月初至翌年3月底迁来越冬。由于围垦及捕鳗等因素,白头鹤赖以生存的海三棱藨草地正遭受着毁灭性的破坏,白头鹤种群数量因此日趋减少。
白头鹤为湿地的旗舰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世界仅存14500-16000只,保护好已知的繁殖地、迁徙途经地和越冬地的沼泽湖滩,把水利、农业、渔业和自然保护各项工作协调起来,统一管理;在相关季节严禁人群在白头鹤栖息地放牧、狩猎、捕鱼、割苇,以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在稻田越冬地应保持稻田积水的深度,调控稻田积水,及时排除洪涝,严禁施放烈性农药污染土壤和白头鹤的食物。
黑龙江省伊春市新青区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白头鹤之乡”称誉。2008年新青区共记录有白头鹤18个繁殖对,90只个体,并发现有多个繁殖地。为了切实加强白头鹤的保护,新青区建立了省级白头鹤自然保护区,加大了保护的科普宣传力度,增加了保护资金的投入,促进了白头鹤等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2022年10月28日,泰州靖江市马洲岛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首次在马洲岛湿地观测发现白头鹤。
2023年4月13日消息,相关部门在长春市双阳区双阳湖上游浅水区观测到数十只正在迁徙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头鹤,这也是双阳区首次发现白头鹤在此停歇。
2024年3月,观鸟爱好者在桑干河水域拍摄到了濒危物种白头鹤的画面,这是山西省大同市首次观测到这种濒危物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