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獾 编辑
狗獾是食肉目鼬科獾亚科狗獾属哺乳动物, 也称猹、獾、獾八狗子。 结实硕健,呈楔形。背部和体侧粗糙的被毛由长而硬的针毛和稀短的底绒构成,通常呈棕灰色,两侧被毛颜色比脊背的浅,腹部被毛短而细;尾毛粗长,与背部毛色相同;面部有醒目的3条白色带棕色色调的纵纹,中间一条从吻到额,3条白色纵纹间有2条黑褐色条纹向上弯曲延伸;耳背黑棕色,耳缘白色;喉、颈、胸、腹和四肢均为黑色。头小,鼻子灵活,眼睛和耳朵小。颈部粗、短。四肢短粗,尾短为棒状。
狗獾有4个种,分别是亚洲狗獾、欧洲狗獾、日本狗獾和西南亚狗獾。分布于欧亚大陆及个别岛屿。 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华南、中南等地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栖息在森林、山坡、灌丛、田野、荒地、水渠及河谷溪流等环境中。 爪强,善掘土,掘洞而居,洞长可达数十尺,其间有洞道相通。黄昏或夜间活动,性较凶猛。杂食性,以植物根茎、蚯蚓、昆虫、蛙、鼠类与兽尸为食。秋季多皮下脂肪,冬季进洞蛰伏。每年春季产仔,每次产3-4仔。
2000年,狗獾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近危)。
中文名:狗獾
拉丁学名:Meles meles
别名:獾芝、麻獾、山獾、猹
外文名:Eurasian Badger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食肉目
科:鼬科(Mustelidae)
属:狗獾属
种:狗獾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目:犬形亚目
亚纲:真兽亚纲
亚科:獾亚科(Melinae )
亚种:14个
分布区域:亚欧大陆大多数地区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
狗獾在鼬科中是体形较大的种类,体重约5-10千克,大者达15千克,体长在500-700毫米之间,体形肥壮,吻鼻长,鼻端粗钝,具软骨质的鼻垫,鼻垫与上唇之间被毛,耳壳短圆,眼小。颈部粗短,四肢短健,前后足的趾均具粗而长的黑棕色爪,前足的爪比后足的爪长,尾短。肛门附近具腺囊,能分泌臭液。
狗獾
狗獾体背褐色与白色或乳黄色混杂,从头顶至尾部遍被以粗硬的针毛,背部针毛基部3/4为灰白色或白色,中段为黑褐色或淡黑褐色,毛尖白色或乳黄色。体侧针毛黑褐色部分显然减少,而白色或乳黄色毛尖逐渐增多,有的个体针毛黑褐色逐渐消失,几乎呈现乳白色。 绒毛白色或灰白色。头部针毛较短,约为体背针毛长度的1/4。在颜面两侧从口角经耳基到头后各有一条白色或乳黄色纵纹,中间一条从吻部到额部,在3条纵纹中有2条黑褐色纵纹相间,从吻部两侧向后延伸,穿过眼部到头后与颈背部深色区相连。耳背及后缘黑褐色,耳上缘白色或乳黄色,耳内缘乳黄色。从下颌直至尾基及四肢内侧黑棕色或淡棕色。尾背与体背同色,但白色或乳黄色毛尖略有增加。
狗獾头骨颅形窄长而高。矢状嵴发达,前端在额骨接缝处分叉向两侧延伸。人字嵴显著,与矢状嵴的汇合处超出枕大孔的位置。眶后突与上颌臼齿的后缘在同一水平,颧弓粗壮,腭骨向后延伸到关节窝水平之前,翼骨钩状突呈一细棒状超过关节窝几乎与听泡相连。听泡扁平呈三角形,听道短。 下颔骨底缘较平直,关节窝与齿列几乎在同一直线。
狗獾的齿式=34。上门齿略呈弧状排列,犬齿圆锥状,前臼齿3枚,裂齿呈三角形,后内缘中央有一个低的齿尖,内侧顶端有2个小齿尖。第一臼齿宽大呈矩形,外缘短于内缘,外侧有发达的前尖和后尖,内侧有一个后小突,组成齿的后外角,中央由3个小齿尖构成一纵走的低嵴,内缘与低嵴间为一深槽。下颌犬齿长而向外斜,齿冠向后弯曲,裂齿长度超过宽度的三倍,有发达的下原尖、下前尖和下后尖,但其中下后尖不与下原尖在同一线上,而位于后内侧,后缘凹陷如盆状,边缘由2个外尖和3个内尖构成,第二臼齿较小,圆形。
狗獾 | 袋獾 | 鼬獾 |
---|---|---|
在鼬科中是体形较大的种类,体重约5-10千克,大者达15千克,体长在500-700毫米之间。 | 身长525-800毫米,尾长230-300毫米,体重4.1-11.8千克。 | 体重1-1.5千克,体长315-417毫米。 |
狗獾体背褐色与白色或乳黄色混杂,从头顶至尾部遍被以粗硬的针毛,背部针毛基部3/4为灰白色或白色,中段为黑褐色或淡黑褐色,毛尖白色或乳黄色。 | 毛色深褐或灰色,喉部及臀部具有白色块斑,吻为浅粉色。 | 鼬獾毛色变异较大,体背及四肢外侧淡灰褐或黄灰褐色、暗紫灰色到棕褐色,头部和颈部色调较体背深;头顶后至脊背有一条连续不断的白色或乳白色纵纹。 |
—— | 腹部生有育儿袋。 | —— |
|
|
|
狗獾栖息于森林中或山坡灌丛、田野、坟地、沙丘草丛及湖泊、河溪旁边等各种环境中。
狗獾活动以春、秋两季最盛,一般以夜间8-9时后开始,至拂晓4时左右回洞。出洞时头慢慢试伸出洞,四方窥视,若无音迹,则缓缓而出,在田野中行走甚速,它在回洞之际,行走较慢,进洞前,先在洞口略为憩息,并使头爪清洁后方入洞。在出洞后,若发现音迹,就暂不回原洞,而搬至临时洞穴居住。活动范围小而固定,约4-6里左右,往返都沿一定路径。
狗獾有冬眠习性,挖洞而居,洞道长达几米至十余米不等,其间支道纵横。冬洞复杂,是多年居住的洞穴,每年整修挖掘而成,有2-3个进出口,内有主道、侧道及盲端,主道四壁光滑整齐,无杂物及粪便,末端以干草、树枝、树叶筑窝。春、秋季节在农田附近的土岗和灌丛处筑临时洞穴,白天入洞休息,夜间出来寻食,这类洞穴短而直,洞道粗糙,窝小,草垫薄,仅一个出口。窝距洞口约3-5m,直径为40-60cm,有狗獾居住的洞穴,洞口光滑,泥土疏松,其上留有足迹,松土延伸远达20m左右,在松土尽端的两侧有卵圆形粪坑。
狗獾性情凶猛,但不主动攻击家畜和人,当被人或猎犬紧逼时,常发出短促的“哺、哺”声,同时能挺起前半身以锐利的爪和犬齿回击。
狗獾杂食性,以植物的根、茎、果实和蛙、蚯蚓、小鱼、沙蜥、昆虫(幼虫及蛹)和小型哺乳类等为食,在草原地带喜食狼吃剩的食物,在作物播种期和成熟期为害刚播下的种子和即将成熟的玉米、花生、马铃薯、白薯、豆类及瓜类等。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摩尔多瓦、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乌克兰、英国。
中国从内蒙、东北、华北直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北、陕西、贵州和甘肃等省均有分布。
分布范围
狗獾每年繁殖一次,9-10月雌雄互相追逐,进行交配,次年4-5月间产仔,每胎2-5仔,幼仔一个月后睁眼,6-7月份幼兽跟随母兽活动和觅食,秋季仔獾离开母兽营独立生活,三年后性成熟。雌兽乳头3对,前一对接近胸部,每对乳头相距75毫米,内充满乳汁。幼兽除头部白色外,周身均被灰白色绒毛,而背部及四肢稍黑,常发出“叽、叽"的叫声。
序号 | 中文名 | 学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1 | 狗獾克利特岛亚种 | Meles meles arcalus | Miller, 1907 |
2 | 狗獾伊朗亚种 | Meles meles canescens | Blanford, 1875 |
3 | 狗獾高加索亚种 | Meles meles heptneri | Ognev, 1931 |
4 | 狗獾西班牙亚种 | Meles meles marianensis | Graells, 1897 |
5 | 狗獾指名亚种 | Meles meles meles | Linnaeus,1758 |
6 | 狗獾挪威亚种 | Meles meles milleri | Baryshnikov, Puzachenko and Abramov, 2003 |
7 | 狗獾罗得岛亚种 | Meles meles rhodius | Festa, 1914 |
8 | 狗獾费尔干纳亚种 | Meles meles severzovi | Heptner, 1940 |
9 | 狗獾西藏亚种 | Meles meles leucurus | Hodgson,1847 |
10 | 狗獾东北亚种 | Meles meles amurensis | Schrenk,1858 |
11 | 狗獾北方亚种 | Meles meles leptorynchus | Milne-Edwards, 1867 |
12 | 狗獾北疆亚种 | Meles meles tianschanensis | Hoyningen-Huene,1910 |
13 | 狗獾华南亚种 | Meles meles chinensis | Gray,1868 |
14 | 狗獾南疆亚种 | Meles meles blanfordi | Matschie,1907 |
(资料来源: )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2020年9月30日,国家林草局在其官网发布《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于狗獾等19种野生动物,《通知》规定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但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另外,《通知》还要求对于这19种野生动物林草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分类制定管理措施和养殖技术规范,加强政策指导和服务,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严格落实防疫检疫相关要求。
2023年12月,入选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制定的《云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该种在俄罗斯很常见、1999年记录有30000个体。2006年调查显示,欧洲的该种种群密度与前几十年相比有所增加,在芬兰分布在北部边界附近,密度较低,约为2-2.5只/10 km²。其总体数量趋于稳定。
物种发现
2024年7月,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喜讯,八度保护站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时,惊喜发现了三张清晰记录了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狗獾的珍贵影像。
人工饲养的狗獾是主要的毛皮兽之一。狗獾和猪獾的毛皮,商品名统称獾皮。以冬天的毛皮质量最佳,毛被丰厚,绒长绸密。獾皮可制裘皮袄、褥垫和衣领等。拔下的针毛,柔韧耐磨,可制毛刷和高级毛笔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