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榈木 编辑

豆科红豆属植物

花榈木花榈木

花榈木(Ormosia henryi Prain)为豆科红豆属的常绿乔木。高达16米,胸径可达40厘米;树皮灰绿色,平滑,有浅裂纹;小叶革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小枝、花序、叶柄和叶轴密被锈褐色茸毛;荚果扁平,长椭圆形;种子椭圆形或卵圆形;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花榈木原产于岭南 ,多分布于中国的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在越南和泰国也有分布 。花榈木适应性较强,喜光,喜肥沃及湿润土壤,耐阴且萌芽力强,根可以固氮。一般采用播种繁殖 。花榈木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易危(VU) 。

据《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花榈木的根、叶有活血化癌,祛风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产后癌血腹痛,烫伤等症状 。又具有止痛、抗泪丧、杀菌、杀虫、补身等功效。还因其木材致密质重,纹理美丽,可作轴承及细木家具用材,也可做绿化或防火树种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花榈木

拉丁学名:Ormosia henryi Prain

别名:花梨木、臭木、臭桐柴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豆目

科:豆科

属:红豆属

种:花榈木

植物学史

编辑

中国古代对花榈木(即花梨木)就有较深的理解。《古玩指南》中就提到对花榈木的定义:“花梨为山梨木之总称,凡非皆本之梨木,其木质均极坚硬而色红,惟丝纹极粗。”

古籍《博物要览》中提到花榈木“花梨产交广溪涧,一名花榈树,叶如梨而无实,木色红紫而肌理细腻,可作器具、桌、椅、文房诸器。”《广州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花榈色紫红,微香,其纹有若鬼面,亦类狸斑,又名和‘花狸’。老者纹拳曲,嫩者纹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者佳。“《琼州志》中记载“花梨木产崖州、昌化、陵水。” 明代《西洋朝贡典录》中记载花榈木的种类,说“花梨木有两种,一为花榈木,乔木,产于南方各地。一为海南檀,落叶乔木,产于南海诸地,二者均可作高级家具。”

花榈木在中国应用的历史相当久远,早在唐朝时期,花榈木就被广泛的使用,用花榈木制作成的器物更是受到人们的喜爱。唐朝著名的著作《本草拾遗》中记载:“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明朝的《格古要论》详细的描述了花榈木的产地和特性:“花梨木出男番、广东,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爱,花粗而色淡者低。”

形态特征

编辑

花榈木

常绿乔木,高16米,胸径可达40厘米;树皮灰绿色。平滑,有浅裂纹。小枝、叶轴、花序密被茸毛。奇数羽状复叶,长13-32.5(-35)厘米;小叶(1-)2-3对,革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4.3-13.5

“鬼脸纹”。相信这也是大家都能说出来的纹路了。鬼脸纹,其纹样有脸廓、有眼鼻、似人或似猴样的脸谱,这是大自然在花梨木纹理中绘制出的一种十分独特、有趣的自然艺术杰作。这往往也是鉴别花梨木的一大依据。

“山水”纹、“竹丝”纹。木质纹理自然起伏,构筑出如同山峦般的形状,或与竹纹纹理一般柔顺。除了上述6种形态以外,在自然纹理中还出现各种奇特的纹理,如各类昆虫、动物、植物的不同形状。海南花梨木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名贵木材,与它那丰富纹理密不可分。

瘿木纹。是花梨木遭受外力伤害或自身病变所产生出的材质变异现象。人们将瘿木锯开并创平,瘿木半透明的板面上,会突显出金豆般闪烁的颗粒。

“狸猫”纹。其纹理特征是椭圆形螺旋状的木结疤纹理,形状酷似云豹或狸猫身上皮毛的斑纹。花梨木亦称花狸木,便是得名于此。

“凤眼纹”或“观音眼纹”。因其椭圆的眼形与工笔画下的凤凰眼或观音眼极为相似而得名,椭圆形或淡或浓的圈纹,如烟似雾。

“行云流水”纹或称“烟雨”纹。木材纹理显现出幅幅不同的动感图案,宛如“行云流水”或“烟雨苍茫”般的景象。这种纹理在海南花梨木的纹理中,具有最特殊的表现形式,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艺术和文化内涵。在每个木件的纹理中,呈现出不同景象的画面。一幅幅犹如国画大师笔墨下描绘的山水画,体现出大自然的神美。

下一篇 天竺桂

上一篇 羊角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