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杜鹃 编辑

杜鹃花科杜鹃属植物

黄山杜鹃黄山杜鹃

黄山杜鹃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灌木植物。 黄山杜鹃多分枝,粗壮;叶革质,聚生于枝端,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总状伞形花序顶生;花冠宽钟形,粉红色至白色,内面基部有深红色斑块,宽卵形,顶端有浅缺刻;蒴果圆柱形;花期4-5月,果期9-10月。

黄山杜鹃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及广西等地区。 黄山杜鹃喜温湿润气候与土层疏松湿润、排水良好、酸性反应的砂质壤土,多生长在阴湿的谷地溪边。 黄山杜鹃的繁殖方法有扦插、嫁接、压条繁殖。

黄山杜鹃辛、微温,用于活血止痛,可治疗跌打疼痛。 黄山杜鹃是珍贵的园林观赏花木,也可制成盆景。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黄山杜鹃

拉丁学名:Rhododendron maculiferum subsp. anwheiense (E. H. Wilson) D. F. Chamberlain

别名:安徽杜鹃

界:植物界

门:木贼门(有胚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杜鹃花目

科:杜鹃花科

属:杜鹃花属

种:麻花杜鹃

亚界:绿色植物亚界

总门:被子植物门

亚门:木贼亚门(维管植物亚门)

亚纲:合瓣花亚纲

超目:菊超目

亚科:杜鹃花亚科

亚属:常绿杜鹃亚属

组:常绿杜鹃组

亚组:麻花杜鹃亚组

亚种:黄山杜鹃

分布区域: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广西、河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

命名者及年代:1978年

保护级别:略需关注(LC)

植物学史

编辑

黄山杜鹃,中文学名黄山杜鹃,其拉丁学名为Rhododendron maculiferum subsp. anwheiense,那么黄山杜鹃的学名是怎么来的呢。

1923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美籍植物学家史德蔚(A.N.steward)教授在黄山首先采集到了黄山杜鹃的模式标本。1925年植物采集专家威尔逊把它以安徽杜鹃(Rhododendron anwheiense Wils)为名发表。后来植物分类学家张伯伦研究发现,黄山杜鹃与分布在川、黔、鄂一带的麻花杜鹃(Rhododendron maculiferum Franch)f非常相近,将其归为麻花杜鹃亚种,才有了黄山杜鹃的学名。

黄山风景区云谷寺的黄山杜鹃 黄山风景区云谷寺的黄山杜鹃

黄山杜鹃线稿图 黄山杜鹃线稿图

形态特征

编辑

杜鹃花科杜鹃花属灌木植物。 高1.5-5米;树皮黑灰色,薄片状脱落;幼枝棕红色,密被白色绒毛,老枝浅黄褐色,有细裂纹。冬芽卵圆形,长1-1.5厘米,近于无毛。叶革质,叶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11厘米,宽2.5-4.2厘米,先端钝至圆形,略有小尖头,基部圆形,稀浅心形,幼时边缘有细缘毛,上面绿色,无毛,下面黄绿色,中脉在上面微凹下,下面凸出,被淡褐色绒毛,尤以下半部为密,侧脉12-17对,在上面稍凹下,下面不明显;叶柄圆柱形,长1.3-2.2厘米,幼时密被白色绒毛,成长后近于无毛。顶生总状伞形花序,有花7-10朵;总轴长1.2-2.5厘米,密被柔毛;花梗细圆柱形,长1.7-2.5厘米,近于无毛;花萼小,长2-3毫米,裂齿5,三角形,近于无毛;花冠宽钟形,长3.7-4厘米,直径3.8-4.2厘米,红色至白色,内面基部有深紫色斑块,裂片5,宽卵形,长1厘米,宽1.2-1.3厘米,顶端有浅缺刻;雄蕊10,不等长,长1.6-2.7厘米,花丝白色,基部有白色微柔毛,花药长圆状椭圆形,紫黑色,长1.5-1.9毫米;子房圆锥形,长4.2毫米,近于无毛,花柱长2.6厘米,无毛,柱头小,绿色,头状,宽约1.6毫米。蒴果圆柱形,长1.5-2厘米,直径4-5毫米,直或微弯曲,6-7室,绿色,有肋纹,被锈色刚毛或几无毛。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编辑

于海拔750-1700米的林缘、绝壁上以及山谷旁或密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安徽黄山。

分布范围

编辑

黄山杜鹃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及广西等地区。

生长习性

编辑

黄山杜鹃喜温凉湿润气候与土层疏松湿润、排水良好、酸性反应的砂质壤土,多生长在阴湿的谷地溪边。

繁殖方法

编辑

黄山杜鹃的繁殖方法有扦插、嫁接、压条繁殖。

主要价值

编辑

药用价值

黄山杜鹃辛、微温,用于活血止痛,可治疗跌打疼痛。

观赏价值

黄山杜鹃是珍贵的园林观赏花木,也可制成盆景。

下一篇 瘿椒树

上一篇 领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