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州 编辑
荣州 ,中国古代地名。县有盐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县镇因取为名。
应灵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县界有大牢溪,因取为名。天宝元年为应灵。
县有盐井四所。
中文名:荣州
类型:县名
特点:盐井多
时代:唐武德元年
一、荣州,唐武德元年(618)置,治所在公井县(今四川自贡市西十里贡井)。《元和志》卷33,荣州:取“荣德山为名”。六年(623)移治大牢县(今四川荣县西)。
二、荣州 一作荥州。金贞祐三年(1215)于荣河县置荣州,辖河津、万泉二县,属河东南路。元初州废,故治在今山西万荣县宝井村。
三、荣县县名,现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旧称,根据以下历史资料记载,古时荣县即称为荣州,现在,荣州一名仍然继续沿用。最开始是在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因为降荣州而名荣县。境内山有荣德、荣梨、荣隐、荣陵;水有荣川。荣也就是梧桐,古代时县境内的梧桐树多,是“荣”名的来源。
荣州。和义。下。开元户四千八百七。乡一十五。元和户八百八十一。乡二十。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在汉即犍为郡之南安县地,李雄据蜀后,夷獠居之,所谓铁山生獠也。隋开皇十三年置大牢县,武德元年割资州大牢、威远二县,于公井镇置荣州,取荣德山为名也。
州境:东西一百八十三里。南北一百五十六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取资州路,二千四百九十四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三百五十里。东北至资州一百六十里。南至戎州三百一十里。东南至沪州水陆路相兼五百四十里。西至嘉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陵州二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班布六匹,利铁。元和贡:班布。
管县六:旭川,咨官,和义,威远,公井,应灵。
旭川县,中下。郭下。本汉南安县地,贞观元年于此置旭川县,因县有盐井号旭井,取以名县。
荣德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铁山,在县北四十里。
大牢溪,出县北铁山下,南流,经县北。
咨官县,中下。东南至州九十里。本汉南安县地,晋义熙十年置冶官县,属犍为郡。隋后误以“冶”为“咨”也。武德元年属嘉州,贞观六年改属荣州。
白崖山,在县西北十里。
和义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七十里。本汉资中县地,是沪、资二州界,隋大业十二年分置和义县,以招和夷獠,故以和义为名。
内江水,在县西一百七十里。
县有盐井五所。
威远县,中下。西至州七十里。本汉资中县地,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威远戍以招抚生獠,十一年改戍为县,属资州。武德元年,改属荣州。
铁山,在县西北四十里。
威远镇,在县城内。
县有盐井七所。
公井县,中下。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汉江阳县地,属犍为郡。周武帝于此置公井镇,隋因之。武德元年于镇置荣州,因改镇为公井县。
野客山,在县南六十里。
乾隆本、嘉庆本《荣县志》载:“绍熙六年升为绍熙府,端平二年择地侨治,宝祐后废。”
道光本、光绪本《荣县志》载:“绍熙元年升为绍熙府,端平二年择地侨治,宝祐后废。”
民国本《荣县志》载:“绍熙元年升为绍熙府,……端平三年择地侨治,宝祐后废。元初州县俱废,顺宗时为绍熙府军民宣抚司。”
1993年版《荣县志》载:理宗绍定六年(1233),改荣州为绍熙府,治所设荣德县,辖荣德、资官、应灵、威远4县。端平三年(1236),绍熙府择地侨置,室祐六年(1258)后废。元初,州县俱废。顺帝至元四年,立绍熙府军民宣抚司。
1997年版《自贡市志》载:宋绍定六年(1233),改荣州为绍熙府,宋宝祐六年(1258),废绍熙府。
《宋史》光宗本纪、理宗本纪、地理志、百官志等对设绍熙府、侨置、废除等均无记载。
《舆地纪胜》《宋史全文•理宗本纪》《方舆胜览》有关于荣州升绍熙府的记载。
《元史》本纪、百官志、赡思传等处有关于绍熙军民宣抚司的记载。
元代绍熙军民宣抚司所辖资、普、昌、隆4州,即今资中、安岳、大邑、仁寿等地县志无关于绍熙府、绍熙军民宣抚司之记载。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