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赠渔父 编辑
《赠渔父》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借渔父的口述,描写渔父几十个春秋孤舟垂钓的生活和见解。这首诗意象明确,节奏舒缓,格调清幽,境界深远。
作品名称:赠渔父
作者:杜牧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赠渔父
芦花深泽静垂纶⑴,月夕⑵烟朝⑶几十春。
自说孤舟寒水畔⑷,不曾逢着独醒人⑸。
词句注释
⑴纶(lún):钓丝。
⑵月夕:月明之夜,即指夜晚。
⑶烟朝:炊烟缭阳之早晨,即言早晨。
⑷畔(pàn):旁边。
⑸不曾逢著独醒人:战国时屈原被放逐,遇见渔父,渔父问他何以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事见《楚辞·渔父》。
白话译文
在芦花丛中,深泽之滨,一位老者在静静地垂钓,这位垂钓的老人已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烟朝月夕。
说自己在孤舟上、寒水畔、几十年来未遇到过屈原这样的独醒之人。
自屈原《渔父》之后,化用渔父典故的诗作甚多。例如,东汉孔融《离合作郡姓名字诗》的“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三国魏阮籍《咏怀》的“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和嵇康《答二郭诗·其二》的“朔戒贵尚容.渔父好扬波”;唐王维《田园乐》的“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杜甫《壮游》的“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及白居易《九日醉吟》的“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杜牧也是化用渔夫典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整体赏析
这首诗为七言绝句,除“深”“逢”平仄不拘外,完全符合平起首句入韵格律。因为“垂纶”即垂钓,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正足孤独的垂钓者。钓者独处静谧之地,长潜烟雨之中,不与人世相通。诗名《赠渔父》,自然要赞美渔父。全诗通过环境描写,虚拟对话,刻画了与地无争的老者形象。
第一句的正面环境描写勾勒了山泽野趣,而第三句是其补充。芦花盛开,一江皆白,蔚为壮观。芦苇一般九月开花,北方降温,故称“寒水”。杜牧另一首《泊秦淮》也曾写过“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三国魏刘桢《赠从弟》曾曰“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深泽”与“水畔”化用了战国屈原《渔父》的“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本句中,风来苇曳,鱼去纶摇,而一个“静”字反衬出了渔父娴熟的技巧和沉稳的心态。
第二句由空间转换到了时间。“月夕烟朝”是指晚上的月光和清晨的薄雾。由于夜钓和雾钓时能见度较低,垂钓肯看不清鱼漂,所以此句暗示渔父技艺高超。又由于所写时间是夜间,所以此句也暗示渔父昼伏舟中,离群索居。渔父隐逸自处,已非一日,而是“几十春”,彰显了坚定的意志和脱俗的境界。明儒杨慎《临江仙》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与此格局相类,因置于《三国演义》开篇而脍炙人口。
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记叙。秋冬岸边,喃喃自语。横舟独钓,皆遇醉人。“孤舟寒水”的意象化用了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醒人”取自屈原的《渔父》,文中三闾大夫屈原解释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未逢拔俗之士,说明他自己深悟归隐之道;老者向作者诉说岸边际遇,也暗示作者自训为世外高人。
这首诗诗意象明确,节奏舒缓,格调清幽,境界深远,是一首刻画江边隐士的佳作。
名家点评
中国韵文学会理事李克和《昨夜星辰》:“渔父说从未见过独醒人,究竟有没有独醒人呢?杜牧以这么高的热情描述渔父,恐怕已藏着一些意思在其中吧?且看那渔父本人,孤舟寒水,月夕烟朝,能几十年的在芦花深泽静垂纶,其文化素养又知道独醒人不易得,很留心去判断,则其品格至少可以用不慕名利去形容,不算独醒也该算独清吧?”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