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语 编辑

汉语词语

转语转语

转语 ,汉语词汇。释义 :1.转告。 2.训诂学术语。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有音转而义不变的,如《方言》第三:“庸谓之倯,转语也。”“庸”、“倯”是叠韵相转。 3.佛教语。禅宗谓拨转心机,使之恍然大悟的机锋话语。如云门三转语、赵州三转语等。 4.引申为解释的话。 5.指转换话题。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转语

外文名:Transfer of language

拼音:zhuǎn yǔ

释义:转告

释义

编辑

1.转告。 2.训诂学术语。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 3.佛教语。禅宗谓拨转心机,使之恍然大悟的机锋话语。如云门三转语﹑赵州三转语等。 4.引申为解释的话。 5.指转换话题。

例句

编辑

1、转告。

唐 韩愈 《答渝州李使君书》:“今既无由缘进言,言之恐益累高明,是以负所期待,窃窃转语于人,不见成效,此 愈 之罪也。”

《“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日录》:“六月一日,学生代表数人晤省会议长 康君 ,告以罢课之理由,及要求之条件,恳其转语 赵督 ,允将电及宣言书发出。”

2、训诂学术语。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有音转而义不变的,如《方言》第三:“庸谓之倯,转语也。”“庸”、“倯”是叠韵相转。《方言》第十:“……有音转义变而分化为不同的词的,如《尔雅·释水》:水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大波为澜,小波为沦。”“溪”、“谷”、“沟”、“浍”和“澜”、“沦”都是双声相转。

3、佛教语。禅宗谓拨转心机,使之恍然大悟的机锋话语。如 云门 三转语、赵州 三转语等。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悟百丈不昧因果》:“某甲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坠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责脱野狐身。’”

李寿卿 《度柳翠》第二折:“[正末云]假若生死止在何处?速道速道。[旦儿云]师父,我答不得这一转语。”

《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和尚,这四句只当引子,不算输赢。我有一转语,和你赌赛输赢,不赌金珠富贵。”

4、引申为解释的话。

《朱子语类》卷八七:“今欲下一转语:取于人者,便是‘有朋自远方来’,‘童蒙求我’。”

茅盾 《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读者要求长篇小说,我们接受了这要求,供给了长篇的作品了,但我们的工作做得怎样?对这一点,我们又该下怎样的一个转语呢?”

5、指转换话题。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古书发端之词例》:“‘若夫’者,转语之词也;而古人或用以发端。”

历史记载

编辑

"转语"这个名称始见于扬雄《方言》,如《方言》卷十说:“?,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火也。”清代戴震有《转语二十章》。其书不传,可是有序一篇,载于《戴东原集》。他把声音的变转,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位”,一类是“位同”。“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转。这都是就声母来说的。“同位”就是发音部位相同,"位同"就是发音方法相同。如"端"、“定”两母相转是同位,如“端”、"精"两母或"定"、“从”两母相转是位同。他说:“凡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转……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则其义亦可以比之而通。”他认为由此就可以“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求之”。总之,用音义相求,才能把散漫的材料转为有系统的知识。上溯可以求语根,下推可以解语词分化的缘由。王念孙作《广雅疏证》,郝懿行作《尔雅义疏》,钱绎作《方言笺疏》,都以此阐发训诂,成就极大。

与戴震同时的人程瑶田又作《果蠃转语记》说明有相同的声音组织形式的复音词,字义也每每相通。他说:“声随形命,字依声立;屡变其物而不易其名,屡易其文而弗离其声。”这就把许多双音语词字不同而音义相通的也纳入研究的范围来了。在清代训诂学中推寻语方面又前进了一步。

语言特点

编辑

相关书籍相关书籍

语言变转,有因时而变的,有因方言地区不同而变的。晋代郭璞注《尔雅》、《方言》,每每说“语声转”,或说“语转”、“声转”。例如《尔雅·释诂》:“卬,我也。”郭璞注:“卬犹姎也。语之转耳。”又《释鸟》: "?鸰,戴鵀。"郭注:“?鸰犹??,语声转耳。”这些都是声母相近而意义相同的词。又《方言》卷一说:“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语也。”郭注:“语声转耳。”又卷三:“苏、芥,草也。”郭注:“苏犹芦,语转也。”又卷五说:“杷,宋魏之间谓之渠挐,或谓之渠疏。” 郭注:“语转也。” 又同卷:“薄,宋魏、陈楚、江淮之间谓之?,或谓之麹。”郭注:"此直语楚,声转也。"楚是伧楚的意思 这些都是韵母相同,意义也相同的词。自从郭璞解释语词提出"语转"、“声转”的观念以后,清代学者研究训诂,就从声音转变而意义相通这一条规律去说明见之于古书中的音义相关的各类语词,或为古今语,或为方俗语。

下一篇 馆中新蝉

上一篇 模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