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与之 编辑

中国南宋重臣、学者

崔与之崔与之

崔与之(1158年-1239年/1240年1月19日 ),幼名星郎 ,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广东增城(今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人。中国南宋重臣、学者。

崔与之为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初授浔州司法参军。历任广西提点刑狱、金部员外郎、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秘书少监等职,为官廉洁奉公,在淮东练兵抗金,政声卓著。嘉定十四年(1219年)出为知成都府兼成都路安抚使,两年后升任四川制置使。任内安边积财,举贤抚士,使蜀中宁谧。嘉定十七年(1224年)辞官归乡,此后“八辞参知政事,十三辞右丞相”,除端平元年(1234年)为平摧锋军变而暂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外,终不出仕。嘉熙三年(1239年),崔与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数月后逝世,年八十二。累赠太师、南海郡公,谥号“清献”。

崔与之不仅勤于军政,在学术上亦有建树。他被称为“岭南儒宗”,所开创“菊坡学派”被认为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流派。又颇有词章造诣,开岭南宋词之始,有“粤词之始”之称 。今有《崔清献公集》传世。

(概述内图片来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崔与之

别名:崔正子、崔清献、星郎

字:正子,一字正之

号:菊坡

谥号:清献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广东增城(今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

出生日期:1158年

逝世日期:1239年,一说1240年1月19日

主要成就:淮东、四川抗金,稳固边防,平广州摧锋军变

主要作品:崔清献公集

最高官职: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太师(赠)

爵位:南海郡公(赠)

人物生平

编辑

立志报国

崔与之父母像 崔与之父母像

崔与之生于广东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一个清贫的医生家庭。 还在少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崔世明就因病去世了,崔家因此家境困窘。但崔与之自少便有大志,立志救国济民。他刻苦读书,钻研经史,务求通晓大义,文章写作朴实得体。待人接物,办理事情,为人也十分机警。

在青年时,崔与之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中榜,他于是寄望于出外求学。直到三十二岁时,由于得到增江书友林仲介等人的慷慨资助,崔与之终于能够跨出增城,一酬宏愿。他不远千里,单身远涉关山,步行到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入太学读书。崔与之在学舍埋头苦读,在三年后的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高中一甲进士,成为岭南第一个由太学生考上进士的人,从此步入仕途。

登第之后,崔与之被调往荒远的广西浔州(今广西桂平),担任从八品的浔州司法参军。他不避艰苦,尽心公务。有一次,巡按到浔州视察,但接待用的驿所却因年久失修而不能使用。郡守要崔与之主持维修,限令几日内完成。仓猝之下难以找到屋瓦,崔与之就叫属下用茅草盖屋顶,将屋内整饰一新,按时完成了任务。不久,用来储备谷物、调节物价、赈济灾荒的粮食仓库也因久未修葺而漏雨,郡守便打算卖掉储粮。崔与之得知,不顾官卑言轻,坚决反对。郡守改变主张,命崔与之负责修粮仓。崔与之以保粮为重,将自己居所的屋瓦拆下换用茅草,而把屋瓦盖在粮仓上。郡守因此赏识他的胆识才干,推荐他转任淮西提刑司检法官。

在淮西路,一个大京官的儿子称霸乡里,人们告状,许多官吏都不敢受理。状纸递到崔与之那里,他拍案而起,不畏权势,秉公判决,责令乡霸退还民田。那京官闻讯,非但没有怪罪崔与之,还表示赞许,把他推荐给朝廷。

其后,崔与之先后调任建昌军(今江西南城)新城县知县、邕州(今广西南宁)通判等职务。在新城,他整顿赋税,减免各种中间环节和费用。他规定,百姓应缴纳的钱粮直缴官衙,已缴纳的不准滥追,未缴纳的不准随便责罚,改变以前官差追缴赋税使不少民户倾家荡产的陋习。这一来,百姓争先恐后缴税,开创了未有施一次刑罚而办好赋税的德政。在邕州,知州盘剥士卒,克扣衣粮,激起哗变。崔与之奉命摄知邕州事,处理此事。他从自己驻守的宾阳赶到邕州,不顾危险,冲门而入。待叛军安定后,暗中查出一名为首滋事者,予以处斩,余者不究,迅速将兵变平息,使邕州恢复安宁。后升为“发遣宾州军事”,任内使州政清简。

五十三岁那年,崔与之升任广西提点刑狱。广西路包括海南岛、雷州,大部分是荒寂之地,属边远军州,海南岛更是没有朝廷要员去过。崔与之不辞劳苦,跑遍广西的二十五个军州。准备去海南时,他的下属说:“海滨有神灵,要渡海先得求神祷告,否则很难成功。”崔与之却不以为然,说:“海南各地官吏长期违法鱼肉百姓,我去为民除害,哪里需要神灵批准庇佑!”尽管第一次渡海因风浪大作船舵折断被迫返航,他仍然不懈努力,第二次出海时终于到达琼山县。每次到各地巡察,他都自带费用,一切公务开支按日计给,不用地方分毫;又在各地张榜明示,奖廉肃贪,公正判案,官民深为震撼。崔与之往返辛劳,殚精竭虑,几年之内,已是鬓发全白。

淮东抗金

南宋晚期,新兴的大蒙古国屡次进攻金国。金人为避蒙军锋芒,南迁都城于汴京,并企图南掠宋土。宋廷“疑其进迫”,于是命崔与之以直宝谟阁之官“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成为抗金前线淮东路的军政长官。宁宗召见崔与之,亲自授职,并向其询问战守之策,崔与之认为:要选择好的守将,集合官军和民众的战斗力量,是边防的第一要务。

崔与之雕像崔与之雕像

崔与之抵达扬州,认真筹划守御事务。他整修城防,历时一年多重修护城河,在城外广植柳树,在城内接近河流运输的地方建仓库十二座,储备了充足的军粮。崔与之一贯主张,兵不在多而在精,兵精缘于训练有素。他统率的军队,步兵的弓箭手和长枪手,按身材年龄技术分成三等进行教习,骑兵则以骑术精湛和武艺精熟为标准进行训练。崔与之身为统帅,每五日亲率幕僚到校场督促,月终更要考核,奖优罚劣。部队出城野练,他率将校随后视察,要求部队遇到山岗沟涧不得绕道,必须勇往直前。整训扬州守军之后,他又命令下属州县守军依照执行,效果明显。于是淮东军威大振。

淮东一带有民间自卫组织“万弩社”,崔与之深入考察了解,认为万弩社有利于组织民众防御金兵,于是奏请朝廷将万弩社定为各县民兵组织。他又招募当地青壮年创立“万马社”,平时配给农田耕作,战时集中调用。

崔与之守边五年,边境大体安稳。山东忠义军首领李全率军归附,崔与之向权相史弥远去信,认为:“自古以来招引外兵来成事的,一定有后顾之忧。”

史弥远见边防巩固,又有忠义军归宋,想捞取边功,遂密令都统刘琸率领所部渡江攻取泗州,结果刘琸全军覆没。崔与之事后得知,悲愤上书史弥远:“今以万人之命,坏于一夫之手!”金兵乘势入境,史弥远惊慌失措,三次下令崔与之与金和议。崔与之回书拒绝,据理力争:“金兵得势之际,我朝求和,必遭屈辱。”他积极加强战备,调遣精锐部队扼守要冲之地。金兵入侵无功而退,和议之事遂不再提及,淮东局势又趋于稳定。

此后,朝廷调崔与之入朝为秘书少监,扬州军民闻讯,纷纷遮道垂泪,想要挽留。崔与之力辞朝廷诏命,准备辞官返乡。途中屡次受诏命催促来京。抵达池口时,崔与之听闻金军南侵,于是前往临安,奏言:“如今边警可忧虑的事情不止一件,只有处置山东忠义军之事刻不容缓。”他前后累次上疏多达数千字,每每叹息朝廷养虎为患,必将自留遗患。 后升任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

尽护四蜀

嘉定十年(1217年),金军进犯四川,连破大散关、成州、凤州、兴元府等地。嘉定十二年(1219年),金军又破洋州,前四川制置使董居谊弃职逃跑,蜀地大乱,人心惊惶。同时,四川溃卒张福、莫简等称“红巾军”,起兵反叛,进入利州,杀总领财赋杨九鼎。鉴于蜀中形势危急,朝廷急调闲居在蜀的安丙为四川宣抚使,调崔与之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兼成都路安抚使,平息了红巾军变。安丙久在蜀中握有重兵,一向猜忌朝廷自东南所派之人。崔与之赴任后,却能与安丙以诚相处。

嘉定十四年(1221年),安丙在任内去世。朝廷任命崔与之为四川路安抚制置使,统率四川全军。崔与之整肃军政,扭转各州军政不合局面,训令诸将汲取教训,同心卫国。史称“于是戎帅协和,而军政始立”。

崔与之雕像崔与之雕像

早在安丙主政期间,西夏便邀请四川方面发动针对金国的秦巩之役,但以皂郊之败而告终。到崔与之继任后,西夏又致信四川制置司,邀请夹攻金国,崔与之告诫边将不得接纳使者。后来西夏又出兵攻打金国,派百余骑兵到凤州请宋军守将增援。崔与之命都统李冲前去答复,说:两国交往应派使节持国书传达信息,不应派兵直入,边民不了解情况,如果误伤夏人,便损害了两国友好,还请西夏兵退回原驻地。西夏人知崔与之不为所动,遂不再提夹攻金国之事。

金国万户呼延棫及其部属诚心投宋,崔与之大胆收留并使用他们,让呼延棫在抗金作战中发挥特殊作用,造成金人内部互相猜疑残杀,使部署于川、陕、甘的金兵再无力侵犯宋境。

崔与之善于理财,他调整粮食征购措施,发展边境贸易,通过边民买卖,将金、夏统治区大批战马、粮食买入,使四川很快成为军政协调、纪律严明、兵精粮足、百姓富裕的地区,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安定局面。

宰相史弥远见蜀中局势安稳,便派心腹郑损替代崔与之。崔与之移交了大量库存金钱物资给郑损,自己不取丝毫。金国得到情报,马上调集大军南侵。崔与之时年已六十七岁,正请求归粤养病,见此情景,于是亲临前线。金军见崔与之仍在,惧而撤军。郑损就任后,放弃崔与之重兵扼守的要地,致令宋军失势,又挥霍无度,使军需无以为继。四川自此一蹶不振。

崔与之离任后,受到四川官民的追思。他们在成都仙游阁为崔与之绘像,与此前治理蜀地的张咏、赵抃并祀,取名三贤祠。

翩然归里

崔与之四川为帅五年,清廉自持,政绩斐然。朝廷召崔与之入京任礼部尚书,但他三次上疏请辞,毅然返粤 。离蜀之际,各路官员特来相送。四川盛产美锦、奇玉,崔与之到任之初,下属众官争相馈赠,全被他推却了。到践行时,大小官员的赠礼更加可观,但崔与之一一婉拒,分毫不取。回到广州后,他建住宅于城西(今广东省广州市朝天路崔府街),从此深居简出,不再过问政事。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宁宗驾崩,沂王赵昀被拥立继位,即宋理宗。理宗即位后,授崔与之为显谟阁直学士、知潭州、湖南安抚使,他推辞,改拜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再授焕章阁学士、知隆兴府、江西安抚使,又上疏推辞,转官为徽猷阁学士、提举南京鸿庆宫。

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病死,理宗得以亲政,并改次年为端平元年,开始“端平更化”。理宗有意革除旧弊、起用贤才,他下诏任崔与之为吏部尚书,几次下御笔令他赴京,称崔与之“年高德邵,国之望也”。崔与之答复说:“我已经七十有六,老病缠身,实在不能从命。”始终力辞任命。

端平元年(1234年),理宗在成功联蒙灭金后,命淮东制置使赵葵等人率军收复三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崔与之听说后,“顿足浩叹”,此后宋军果然大败而回。不久后,理宗再授崔与之为端明殿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他也极力推辞。

广州有支部队,叫摧锋军,被调到建康(今江苏南京)驻守,长达四年。撤离卫戍后未过五岭,又在江西逗留了四年。这支部队转战各地,所向披靡。但幕府不上报功劳,驻守期满又不让回广东,摧锋军遂于端平二年(1235年)七月发动兵变 。 叛军由曾忠带领自江西经梅州返粤,焚惠阳,长驱至广州府城,知广州府连夜逃遁。 崔与之当时正在家闲居,见事态严重,便率领民兵,带病登上城楼与叛军相见,查问叛乱原因。叛军一见,立即拜伏于城下,说明兵变缘由。崔与之派弟子李昴英、杨汪中坐吊篮从城墙上缒下,到叛军营中晓之以逆顺祸福道理,宣谕允许叛军自新。叛军大部分人归家散去,曾忠带少数人退踞端州(今广东肇庆)。

朝廷得知广东动乱,任命崔与之为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 崔与之临危受命,在家中理政,命提刑彭铉暗中讨捕残余叛军。其后受调的各路军队会合,崔与之指挥他们合围叛军,并且对叛军进行政治瓦解,使叛军尽数投降。崔与之仅将曾忠等几名首领以军法处死,降兵分散编入各军。摧锋军兵变平息。

崔与之向朝廷举奏有功人员,并要求解除自己的职务。他将为帅广州六个月所得的薪俸、大米,全部交回官库,分文不受。

晚节留香

崔与之燕居像崔与之燕居像

崔与之谢绝政事之后,安居广州。理宗一直想让他赴京为相,亲自下七道诏书,接连任命崔与之为参知政事、右丞相等职,前后四年,留着相位等待崔与之赴任。理宗甚至命令在京当官的李昴英暂停公务,去广州专门劝说崔与之。但崔与之终因年老体衰,数月间上疏十三次请求辞免。

嘉熙三年(1239年)六月,理宗因为崔与之坚决请辞相位,同意他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之职致仕,任其择地居住。 同年十一月(亦有十月一日 、十一月十一日 、十二月二十四日 之说),八十二岁的崔与之溘然长逝。 理宗闻讯后,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清献”。 累追封至南海郡公。 临终时,他嘱咐家人:不许作佛事,薄葬即可。

崔与之病故后,有一次李昴英为理宗讲学,谈及崔与之一生的事迹与操守,理宗深为感动,愈加赞叹,于是大书“菊坡”二字赐给崔与之的家人。

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七月,崔与之与西汉大臣廉范配享于成都府的四贤祠。

主要影响

编辑

崔与之是宋代岭南由太学中进士第一人,他守淮五载,卫护四蜀,淡泊名利,激流勇退,七辞参知政事,十三疏辞右丞相兼枢密使,与张九龄合称“二献” 。后世岭南人对其颇为尊崇,如明代思想家陈献章曾迎崔与之画像至家中,隅坐瞻仰,如同弟子对待老师的礼节 。

政治

治理地方

崔与之石刻像 崔与之石刻像

崔与之登第之后,历官浔州(今广西桂平)、淮西、新城、邕州(今广西南宁)、宾州等地的官吏,不避艰苦,尽心公务:在淮西时不惧权势,秉公执法;在邕州时当机立断,讨平士卒哗变 ;任广西提点刑狱时,遍行广西的二十五军州,渡海至海南岛,奖廉肃贪,访问百姓疾苦,深受爱戴。

崔与之代管扬州军政期间,浙东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无数饥民流入淮东一带而被阻于各城门外,崔与之却下令打开扬州城门迎入难民安置,从而救活流民万余人。

鉴别人才

崔与之一生推举人才诸多,却少有失误,究其原因,主要有:(1)知人善任,真正重视人才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2)为国荐贤、不市私恩;(3)在举人中没有宗派观念,不存门户之见。

受崔与之一人或与他人共同荐举的官员,据学者何忠礼统计,达数十人之多,其中有名可考者有游似、洪咨夔魏了翁李庭芝、家大酉、陈韡刘克庄、李鼎、程公许、黎伯登、李性传、王辰应、王潠、魏文翁、高稼、丁焴、家抑、张裨、度正、王子申、程德隆、郭正孙、苏植、黄申、高泰叔、李鐊、李心传、李昴英、林略、彦、李荣仲、吴昌裔、黄学皋、宋翊、吴纯臣、温若春、许巨川、杨汪中等三十八人 。后来事实证明,上述官员或以道德、学问著称,或以治绩、军功见长,确实皆是难得的人才。

崔与之善于鉴别人才,不仅表现在举人方面,也表现在能及时洞察徒具虚名之人。如沔州安抚使赵彦呐“方有时名”,但崔与之却认为他“大言无实”,称:“它日误事者,必此人。”便移书朝廷,请求同意赵彦呐自请祠官的请求,不可将边防交予他。但宋理宗并未采纳,反而在后来擢升赵彦呐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全面主持四川防御。赵彦呐最终因兵败被贬衡州,其下场终为崔与之不幸言中 。对此,明人叶盛钦佩道:“若崔菊坡,当彦呐得军民心五年之久之时,乃能炳炳然见之之真,岂不诚难哉。”

军事

崔与之在军事方面的思想,主要有战略思想、战术思想两个部分。

其战略思想大致有四个方面:

越秀南粤先贤公园的崔与之塑像,凌镇威、林彬创作 越秀南粤先贤公园的崔与之塑像,凌镇威、林彬创作

(1)固守伺机:嘉定七年(1214年),在淮东临危受命抗金时,崔与之认为“金虏垂亡, 惟定规模,以俟可乘之机”,为此,他在扬州整合两淮关隘、多置山砦、控扼淮口、训练士卒、积聚粮帛,积极备战,以寻求战机。同时又反对和议,在分析双方实力后,指出在战、守、和三者之间权衡,强调“唯能固守,而后可以战,可以和,权在我也;守且不固,遂易战而为和,权在彼也”。后在四川,也基本沿行此策。时人认为崔与之“料边事如烛,照数计壑”;

(2)安边实边:崔与之在嘉定十二年(1219年)被征入临安后,提出“实边而后可以安边,富国而后可以强国”建议,即先稳固边备,才能长期与敌国抗衡。具体来说,分为两个方面,一为通过安定边境百姓,“俾民复业, 为国强边”的途径来达到筹措战略物资的目的;二为“宽民力”以“强边”,适当减免租赋。在他看来,宽民力才能使百姓安,百姓安就能生产发展,生产发展则可以筹措到边境所需物资,物资充备则边境安;

(3)军民联防:崔与之赴扬州任之前,便提出“选守将、集民兵为边防第一事”。在淮东、四川,他疏浚壕沟、广植树木,又招募民兵,让军队与民兵互为依托,共同抗御外敌。事实上,崔与之所采取的军民联防策略成功阻止了金军南下,保卫了国家;

(4)广积军备:崔与之深知粮储、军马等是战争必需的物资。在扬州时,由于“扬州仓廒少且圮坏,新籴无放处”,便于北门内修仓廒十二座,使积粟充裕。在四川时,亦以“厚储积”为务,整顿茶马司弊政,又运米三十万石储备于沔州仓,以防不测。所以,在离开时,四川“府库钱……至千余万,金帛称是”。

而在具体战术使用上,崔与之有其独特的做法,其战术思想主要有:

(1)侦察敌情,知己知彼:崔与之对“使间”十分注意,他通过这些“间谍”侦察,了解到金国内部的变乱、蒙古军对金的攻势及山东红袄军起义等北方动态,又深知金国由于未能获得岁币,“欲以兵胁取”。正由于他对敌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因此常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如在扬州时,他不以一战胜负为依据,而是从双方形势判断,出宋军仍可固守,并认为败后议和将会遭受屈辱。在四川任上,崔与之也“厚间探者赏,使觇之,动息悉知,边防益密”。如此,便能有效地了解金军的动态,以便采取对应措施;

(2)连环筑垒,统一指挥:崔与之认为在作战时,需把握全局,协调联防,才能取得有利地位。为此,他在“淮阴、宝应、滁州,筑城浚壕,措置守御”,又于楚州青河口“筑城置戍,可守可战”,并“乞置副都统于楚州,以总内外之兵”。使山阳、淮阴之间形成了首尾相应的常山蛇阵势,有效抵御金军南侵。同时,他反对罢去两淮(淮东、淮西)制置使司的决定,强调统一指挥的重要性,认为两淮无总帅则不能及时救援,“事事禀命朝廷,必稽缓误事矣”,不利于整体战局。崔与之的做法确实取得了成效,在扬州任上,他控制了两淮局面;在四川任上,则保持了巴蜀安全,使金军不敢贸然南下;

(3)训练士卒,增强实力:崔与之重视练兵,他认为兵不在多,“在素练耳”。在扬州任上,崔与之把诸军分作三等教阅,明细职责,以提高战斗力,“由是淮东军声大振”。他还“料简丁壮,选材力服众者”,招募万弩社、万马社人员,“仍选材智出众者统之”,由官府资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分化敌方,瓦解攻势:为更有效地瓦解金军攻势,崔与之采取分化敌军的措施,其重要措施便是重赏投奔南宋者。如在四川时招降金国万户呼延棫,“籍其兵千余人,皆精悍善战”,又昭示边关,公开纳降,使得金国内部”上下相疑,多所屠戮”。在对待广州摧锋叛军时,崔与之也亲自劝谕,分化叛军,使大部分叛军投诚,少量首谋者在逃亡端州后也被擒杀。

总而言之,崔与之在淮东及西蜀,均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策略,在其苦心经营下,淮东晏然,蜀中大治,因此时人称他为“岭南古佛,西蜀福星”。

文学

《崔清献公集》 《崔清献公集》

崔与之的诗文洋溢着强烈的事功色彩,他的诗风朴质、恢弘、务实;词风亦颇为稳健,有“粤词之祖”之称,对后世岭南词的创作影响很大 。 《粤词雅》认为其词“非雄直而何”。

崔与之的爱国篇章当推《水调歌头·题剑阁》,这首词作于他出知成都府,担任入川卫边重任之时。词中借助壮阔悲的景象来表达慷慨悲凉的爱国之情,表现了两重主题:忧国忧民与志在丘壑。词中的“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蒲涧清泉白石,梅岭绿阴青子,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渲染了一种慷慨悲壮的崇高感,怀乡与报国的主题互相映衬,这是唐代边塞诗惯常的手法。 该词结构严谨,风格激昂雄壮,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喷薄欲出。

为生民立命,报效国家,是崔与之诗词的重要主题,他的为数不多的留存于世的诗词中,这个主题不断得到表现,比如他在友朋酬唱赠答的作品中,多为劝慰对方戮力王室为国尽忠的内容。如《送夔门丁帅赴召》中:“坏证扶须力,危机发更难。胸中经济学, 为国好加餐。”

崔与之虽对个人命运抱着“不语怪力乱神”的态度, 但也不得不把政治苦闷委之于神秘的命运。在他的诗歌中,有三首诗是送给相士的。如《张进武善风鉴》其一曰:“谁将伏豸夸颅骨,我有盟鸥吒肺肝。坎止流行随所遇,何须觅梦到邯郸。”虽然说面相不凡,可能官运亨通,但还是流露出一种自我调侃式的推脱:我已像杜甫那样,和鸥鸟有约,要隐居了。这种情绪其实是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和两宋之交的名臣李纲一样,崔与之对乡居生活充满了渴望。由于种种原因,他多次请求致仕,回乡后又数次推辞朝廷的任命。与此相联系,他的许多为官期间的诗歌流露出孤寂的情怀,如《峡山飞来寺》《杨州官满辞后土题玉立亭》二首,使其宦海漂泊的孤独萦绕心头。

儒学

崔与之所治的儒学流派被称为“菊坡学派”,后世将其人尊为岭南三大家之一 。“菊坡学派”被认定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流派。 《宋元学案》将崔与之收录于《丘刘诸儒学案》之中,称其为“攻愧(学者楼钥)讲友”。

崔与之及其学派受理学思想的影响较少,甚至揭出“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的宗旨,具有明确批判理学的意识。他治学从不高谈天理性命,从政则注重经世致用。其所倡导的学风,在客观上抵制了南宋后期理学的蔓延趋势,使之未能在岭南地区广泛传播。学者张其凡评价道:“综览宋代岭南的理学人物,均不足以与崔与之、李昴英相颉颃……南宋后期至元代初期,岭南学术的主流学派是‘菊坡学派’,这也是当时岭南唯一可与内地抗衡的学派。”

历史评价

编辑

洪咨夔:①崔与之护蜀而归,闲居十年,终始全德之老臣,若趣其来,可为朝廷重。 (《宋史》引)②清献之清,忠定之忠。航海健帆,烛天老镜。

刘镇:始终无玷缺,出处最光明。 (《崔清献公言行录》引)

刘光祖:①劲峻似忠定(张咏),廉约似清献(赵抃)。立朝议论,爱君子,恶小人,又与昔贤同。 (《成都三贤阁记》引)②今代崔公,二老奇拔。立朝抗论,謇謇谔谔。天产遐远,扶世卑弱。蜀力惫甚,忍复残割。公来护之,赤子是活。宜以公像,寘仙游阁。 (《成都三贤阁记》引)

家大酉:东海北海天下老,亦有盍归西伯时。白麻不能起南海,千载一人非公谁。 (《崔清献公行状》)

李昂英:清献崔公护坤维晩,必自出伺烽火。至报稍急,辄通夕不寐,思所以应。乃心无顷刻忘边忧也。指纵诸将,每手笔驿以授,情通如家人,而人乐为之用。 (《跋吴都统所藏菊坡先生帖》)

刘克庄:如公所立,百世犹兴。谁其似之?严光、管宁。 (《祭崔相文》)②公却厚禄,与粪土同。使公复出,一时蒙功。公虽不出,百世闻风。尚有伟人,奚忧江东……高于二疏,洁于两龚、国侨之惠,史鱼之忠。 (《祖祭崔相文》)

黄震:杰然之才,恻然之心,超然之见,近世唯公一人而已。 (《古今纪要》)

文天祥:①菊坡翁盛德清风,跨映一代。归身海滨,当相不拜。天下之士,以不得见其秉钧事业为无穷恨。 (《跋崔丞相二帖》)②菊坡天人,文溪(李昂英),菊坡样人,菊坡不可作已,愿见文溪。 (《广东新语》引)

牟巘:端平改纪,崔公遂相,白麻一出,天下倾想风采。 (《跋崔清献公帖》)

脱脱:①理宗四十年之间,若李宗勉、崔与之、吴潜之贤,皆弗究于用;而史弥远、丁大全、贾似道窃弄威福,与相始终。 (《宋史》)②唐张九龄、姜公辅,宋余靖皆出于岭峤之南,而为名世公卿,造物者曷尝择地而生贤哉?先王立贤无方,盖为是也。番禺崔与之晚出,屹然大臣之风,卒与三子者方驾齐驱。 (《宋史》)

周德恭:与之有守,屹然有大臣风,史称其与张九龄齐名异代,诚宋之纯臣也。 (《续通鉴纲目》引)

黄谏:貌古而真,心古而纯。秉国钧轴,为世伟人。岭南间气,无间中夏。斯与曲江,齐驱并驾。 (《崔清献像赞》)

王守仁:申申其容,夭夭其色。温温其恭,矫矫其直。何以似之,寒花晚节。又何似之,碧天一霜。

何乔新:自金有蒙古之难,中原豪杰并起,而争请命于宋。李全、张林以山东来归,严实、彭义斌以河北来归,计其将卒不啻百余万。使宋得壮猷宿望如崔与之、魏了翁者,建阃淮甸,抚之以恩威,驭之以纪律,画疆理以处之,择将帅以统之,岂惟可以保淮而固江耶?复汴洛之旧都,吊祖宗之遗民,盖可坐致矣。 (《朝延以淮乱相仍以改楚州为淮安军视之若羁縻州然》)

陈献章:先生,宋代之名臣,吾乡之前哲。卷舒太空之云,表里秋潭之月。淮蜀委之而有馀,疑丞尊之而不屑。故能效力于当年,而全身于晚节。猗欤先生,挺生南越。广厚深沉,清通朗彻。藐予区区,心驰梦谒。稽首丹青,点兹顽铁。庶几百年,不远途辙。秋菊之芳,寒泉之洌。奚而荐之,用表真洁。 (《祭菊坡像文》)②万里归心长短赋,九天辞表十三陈。 (《梦崔清献坐床上李忠简坐床下野服搭飒而予参其间》)

湛若水:惟宋右相清献公菊坡崔先生,备具人理,曲有众善,曰德、曰义、曰能、曰诚、曰智、曰节、曰勇。是故完养天性,克而有光,非德乎!辞受进退,以宜以决,非义乎!镇蜀而人是绥,抚广而难乃弭,非能乎!一言退贼,非诚乎!宋道日弛,知不可为,见几而作,非智乎!力辞相位,厥志不回,非节乎!七札方殷,急流而退,辞表十三,果毅不疑,非勇乎!惟公道具天民,为人先觉,在天下为天下师,在后世为百世师,在一乡为乡党师,所谓乡先生可祭於社者欤! (《新置崔清献菊坡先生祠田记》)

朱厚熜:张九龄之忠荩,而不究其用;崔与之之风槩,而不久于朝。 (《国朝献徵录》引)

郭棐:吾粤僻在炎徼,至汉始属版图。五百余年迄唐,而有曲江张公,以忠谠称。又五百余年迄宋,而有菊坡崔公,以风节称,文章物采班班,与中土抗衡。 (《纂辑白沙至言跋》)

钱士升:封疆之吏,曰予御侮。故尚智略,亦铙雄武。崔、余、贾、陈,毕及向、杜,一方所赖,庶我(阙)虎。 (《南宋书》)

宋端:南康李公燔、莆阳陈公宓与南海崔公与之辈,没齿不肯轻拜理宗除命,其意古有所主……近世评公者,或谓其清风高节,或谓其洪度雅量,或谓其知几知微,要之皆浅乎其知。 (《题崔清献公言行录》)

屈大均:崔清献公八辞参知政事,十三辞右丞相,家大酉书其集云:东海北海天下老,亦有盍归西伯时。白麻不能起南海,千载一人非公谁……泰泉(黄佐)云,吾广带海陆为郡,山奥川豁,古称珍饶,于卷握若别出堪舆然,故其民素乐清旷而恬仕进。噫嘻,岂清献之流风所被欤。 (《广东新语》)

黄宗羲:先生历仕四十七年,清风高节,屹然师表,未尝沾一弹墨。 (《宋元学案》)

焦映汉:琼海为东粤僻壤……是秦汉以前,风化所不及,文运所未开也。迨宋崔清献提刑来郡,奖廉劾贪,兴利除害,著《海土澄清录》,由是渐知礼化。 (《海忠介公集·序》)

轶事典故

编辑

生时异象

据说,崔与之出生前,他的母亲罗氏夜晚坐在屋外乘凉,一颗星星坠落到她的怀中,于是就怀孕生下了崔与之。也正因为此,崔与之被父亲崔世明取了个小名,叫星郎。

坚拒私请

有一个吕姓同乡士人,考试及第初出茅庐,就来求崔与之疏通举荐。崔与之正色道:“入仕之初,应当以职业为重,不要担心别人或上司不了解自己。”以后崔与之知道他居官清廉谨慎,就向有关方面推荐。被举荐之人始终不知自己得以迁官,是因为崔与之的帮助。崔与之的姐姐也曾为她儿子求官的事向崔与之说情,但崔与之却说:“当官贤能与否,事关百姓的欢乐和忧愁,官位断不可私相授受。”始终没有循朝廷恩例为外甥求官。

守节如初

崔与之从政数十年,官至显贵而不养妓,不增置财产,不受馈赠。自中年丧偶之后,不再续娶 。老来居家,左右只有书籍相伴,家里连亭园台榭都没有增建。一生所得俸禄,除自用外,其余都用来接济亲友。致仕以后,朝廷所发的俸禄,则一概辞谢不受。 有人问他为什么,崔与之说:“我当官受薪,尚且怕尸位素餐;现在致仕了,怎么还能贪图朝廷的俸禄呢?”闻者无不赞叹。儿子崔叔似结婚,儿媳带来七百多亩“嫁妆田”,崔与之让儿子尽数退回外家。

崔与之很赞赏北宋名臣韩琦所言:“士之保初节易,保晚节难。”晚年归家,将自己的寝室题匾“晚节堂”。他将处士刘皋的语句修改后命门客写成隶书贴于书斋:“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货财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作为座右铭 。

崔与之病故后,有一次,他的学生李昴英为理宗讲学,谈及崔与之一生的事迹与操守,理宗深为感动,愈加赞叹,于是大书“菊坡”二字赐给崔与之的家人。

两枝梁

崔与之致仕后,在家乡建造了一座极其壮丽的府第。乡里有一位李姓富商,也效仿崔与之的做法,将督造崔府的工匠聘来,让他们按照崔府的规模,“尺寸不差,造屋一所”。落成之日,崔与之亲自登门观赏,李姓富商大喜。他眼见此宅与自己的府第完全相同,心中不快,却未当场发作。等到回府后,才叫人把匠人找来,问道:“你帮此人建造这处居所,好是好,但少了两枝梁。”匠人颇感疑惑,说:“这府宅全是按照您的相府的规模建造的,不知是哪里少了两枝梁?”崔与之反讽道:“一枝叫‘没思量’,一枝叫‘没酌量’。”

菊坡

崔与之一生酷爱菊花,更喜欢韩琦的名句:“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亲笔书写这句诗悬于崔府堂前。又自号为“菊坡”。待到其八世子孙之后,崔氏家中生出几支菊花,都出现了“一菊两蕊”的异象,时人都感到惊奇。

人际关系

编辑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曾祖父

崔克

赠太傅。

曾祖母

朱氏

赠一品夫人。

祖父

崔隽

赠太傅。

父亲

崔世明

医术高明。

母亲

罗氏

赠申国太夫人。

——

妻子

林氏

早逝。后赠申国夫人。

子辈

儿子

——

字叔似,为人宽厚。

表格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编辑

崔与之的文章“明白谨严” ,所著《菊坡文集》毁于战火。其余作品,如《岭海便民榜》《海外澄清录》,在明代中期以前便已亡佚。 其后代崔子璲辑有《崔清献全录》,存《言行录》3卷、《奏札诗文》5卷及《附录》2卷。 今有《崔清献公集》传世。

人物争议

编辑

关于崔与之的逝世日期,史籍中有四种说法:

1.

嘉熙三年十月一日(1239年10月29日):《古今纪要逸编》持此说; 2.

嘉熙三年十一月:《崔清献公墓志铭》《重刻崔清献公言行录·序》持此说; 3.

嘉熙三年十一月十一日(1239年12月7日):明人刘复为《崔清献公全录》作序,持此说; 4.

嘉熙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240年1月19日 ):《宋史·理宗纪》《续通鉴纲目》《续资治通鉴》持此说。

今人著述中,如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忠礼采用“十二月己未(即十二月二十四日)”说 ;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瑞来《崔与之事迹系年补考》一文中亦赞同何忠礼之说。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德毅在《崔与之与晚宋政局》中称崔与之卒于“十一月丁丑(十二日)”,另为一说 。

后世纪念

编辑

祠堂

崔清献公祠 崔清献公祠

崔清献公祠位于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下丰村西侧。该祠建于明代中叶,清末被毁,民国六年(1917年)重建。祠深三进,两边有青云巷间隔,面积225平方米。祠堂是砖木结构,门匾额题曰“清献崔公祠”,是明代学者陈献章手笔,第二进悬有“岭南间气”牌匾。

1986年,佛冈县人民政府公布崔清献公祠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铜像

崔与之铜像崔与之铜像

崔与之铜像由广东雕塑家梁君令、卓国平设计制作,高2.48米。铜像造型饱满,外表忠厚有张力,符合其“儒帅”的气质。

纪念馆

清献园(取自海南日报数字报) 清献园(取自海南日报数字报)

清献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太师街,为崔与之的纪念馆。园区按南宋风格以单层建筑建设,总占地面积2989平方米,建筑面积1033平方米,分四个功能区,分别是清献门、清风庭、立献厅、菊坡园,分别展示该园建设的来由及世人对崔与之的评价,崔与之的生平、成就、品格及影响等。

史料索引

编辑

《文溪集·崔清献公行状》

《崔清献公墓志铭》

《崔清献公言行录》

《大德南海志·附录二·崔与之》

《宋史·卷四百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五》

《南海学崔清献公祠碑》

《南宋书·卷五十·崔与之余玠等列传第四十二》

《广东新语·卷七·人语》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九·列传一百九十九》

下一篇 方信孺

上一篇 转运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