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会贯通 编辑
融会贯通(读音:róng huì guàn tō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朱熹《答姜叔权》。
“融会贯通”(融会:融合;贯通:全面透彻的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识、道理融合贯穿,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透彻的理解。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中文名:融会贯通
拼音:róng huì guàn tōng
近义词:举一反三
反义词:望文生义
出处:《答姜叔权》
注音字母:ㄖㄨㄙˊ ㄏㄨㄟˋ ㄍㄨㄢˋ ㄊㄨㄙ
语法结构:联合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定语、宾语
宋·朱熹《答姜叔权》:“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融会贯通”。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是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从小就爱动脑子,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一个初秋的晚上,凉风习习,墨蓝色的夜空群星闪烁,刚会说话的朱熹跟着父亲在院子里乘凉。父亲指着天空对朱熹说:“你知道吗?那就是天呀!”朱熹眨眨天真的小眼睛,转着圈儿仰头四下里看了一阵子,问父亲:“在天的上边还有什么呢?”父亲一愣,虽然回答不上来,但是对儿子的善于思考,十分满意。
朱熹六岁的时候,开始跟老师念书。有一天,老师讲解《孝经》,举了不少古代孝子的故事,解释孝敬长辈的道理。朱熹瞪着一对小眼睛,听得特别认真。先生讲完了,看见朱熹拿起笔,一本正经地在《孝经》的封面上写着什么。老师有点奇怪,就悄悄走到他的背后,一看,原来他写的是这样一行字:“做不到他们这样,誓不为人!”老师心想,这么小的孩子,就有这么大的志向,真了不起,后生可畏呀!
朱熹勤奋好学,他的学问长进很快,十多岁的时候,已经能够读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了。后来成为了儒学之集大成者,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他常与“诸生质疑问难,诲诱不倦”所以在“解疑”,“精思”以及强调做学问要注意融会贯通等方面,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
一个人所能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人们只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充分发挥所学知识的价值。融会并不是各方面知识、方法和情感的简单凑合,也不是把它们锤成僵硬的一块,而是以其辩证发展的内在特征为线索贯穿于整体,并有机地揭示事理各部分之间的广泛联系和深刻矛盾。一方面要“零中求整”,从微观的视角去领悟;另一方面要“以整求零”,从宏观的视野去理解。既要看到整与零的本质联系,更要看到整与零的本质区别,在整与零的辩证关系中获得灵感,去发现和创造,使之进入领悟理解的最佳境地,以促进选择能力、鉴别能力、判断能力、转换能力、综合能力的发挥和提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