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妇辞 编辑

唐代孟郊诗作

《织妇辞》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此诗通过农夫织妇辛勤劳动织衣,自己却穿不起好衣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辛苦。全诗语言通俗自然,揭露讽刺深刻有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及其对封建统治者毫无止境地搜刮民脂民膏的无比愤懑之情。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织妇辞》

作品别名:《织女辞》

作者:孟郊

创作年代:中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

编辑

织妇辞

夫是田中郎⑴,妾是田中女⑵。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⑶。

筋力日已疲⑷,不息窗下机⑸。

如何织纨素⑹,自著蓝缕衣⑺。

官家榜村路⑻,更索栽桑树⑼。

注释译文

编辑

作品注释

⑴田中郎:从事农业劳动的男子。

⑵妾:古代妇女的自我谦称。田中女:农村的劳动妇女。

⑶秉:执持,操持。《尔雅·释诂下》:“秉,执也。”《广雅·释诂下》 :“秉,持也。”机杼:泛指织布的工具。机:织具也。《集韵·微韵》:“机,织具也。”杼(zhù):织布的梭子。《说文·木部》:“杼,机之持纬者。”

⑷日:每天。疲:衰竭。

⑸息:停止。

⑹纨素:精致洁白之细绢。《文选·班婕妤·怨歌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⑺著:穿。蓝缕:破敝衣裳。《左传·宣公二年》:“荜路蓝缕,以启山林。”

⑻官家:指地方政府。一说官家谓帝王之家。《湘山野录》:“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故曰官家。”榜:布告,告示,此作动词,张贴告示。

⑼索:要求。栽桑树:指栽种桑树养蚕取丝。夏注:“言民间种桑养蚕,所出之丝,尚不足以供官家之用也。”陈注:“《晋书·五行志》:‘初,童谣曰:官家养芦化成荻。’此又言力役之苦。”

作品译文

丈夫是农民,我是农妇。当年我嫁给丈夫,便开始在夫家从事纺织劳动。我一天天疲劳下去,越来越没有气力,却一刻也不能停止纺织。为什么我织出来的是细白的丝绢,而我自己穿的却是破烂衣服。官府在村中的道路上张贴告示,要农民广栽桑树养蚕缫丝。

创作背景

编辑

公元812年(唐宪宗元和七年)夏四月,“敕天下州府民府,每天一亩,种桑二树,长吏逐年检计以闻。”其时孟郊因老母病故,丁忧去官,寄居洛阳,《织妇辞》当作于是时,反映东都一带情况,当然对全国来说,也有代表性。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社会,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所谓的“女织”是相对的大多数劳动妇女白天是“田中女”,晚上要“秉机杼”。这种现象许多纺织诗都有所反映,如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

女主人公白天劳累已疲惫不堪,晚上还要不停地当窗织纨素。如此劳碌,自己穿的却是“蓝缕衣”。那么她辛辛苦苦织的纨索哪儿去了呢?“官家膀村路,更索栽桑树。”官家已贴出告示,要农民植桑养蚕任其挥霍。至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官家”就是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真正根。史载,当时官府除了征收正税外,又有“杂调”,更有所谓“临时折估”、“临时索取”,丝茧税也随之加重。

诗的开头直呼“夫”,似乎“妾”是怨恨自己嫁给他不曾有一天好日子过。最后笔锋一转,揭示出自己受苦的真正根源。全诗借用织妇的口吻,语言直白如话,诗意层层逼进。明里是“闺怨”之辞,暗里是刺官之语。诗人通过“指夫说官”的手法,含而不露地给敲骨吸髓的统治阶级一击。

名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织妇辞》感情真实,诉说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可以说是苦难的劳动者的呼声。

作者简介

编辑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隐居嵩山。近五十岁始中进士,任溧阳县尉。与韩愈交谊颇深,时有“孟诗韩笔”之誉。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

下一篇 结爱

上一篇 寒地百姓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