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信吟 编辑

唐代孟郊诗作

《归信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通讨写信、寄信一事的描写,表达其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前两句着重于“写”:作者写家书时,泪与墨俱下,信写好寄给遥远的亲人。后两句重点写“寄”:信交使带走了,其魂亦随之远去,留下的身子是一具无知的躯壳。用泪写信及魂随信去,运用了夸张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真挚、执著的情思。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归信吟

作者:孟郊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作品体裁:乐府诗

作品原文

编辑

归信⑴吟

泪墨⑵洒为书,将⑶寄万里亲⑷。

书⑸去魂亦去⑹,兀然 空一身⑺。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归信:写给家人的书信。

⑵泪墨:用泪研成的墨,这是比喻的说法。

⑶将:要。

⑷万里亲:远在万里之外的亲人。

⑸书:书信

⑹去:寄走的意思。

⑺兀(wù)然:茫然的样子。空一身:形容全身空荡荡的样子。

白话译文

墨泪混合写成一纸书信,遥寄万里之外的家人。

信寄出后,自己的魂魄也随之回乡,到了千万里外的亲人身边,只剩下躯壳依附。

创作背景

编辑

这是孟郊描写书写家信的一首乐府诗。孟郊家境贫寒,早年颇不得志,屡试不第,四处漫游,又无人赏识,直至46岁才中进士。这首诗应该写于中进士之前,四处漂泊之际,表述了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归信吟》此诗为五言乐府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在漂泊途中对家人深切的思念。首句以新颖的比喻提领全篇,将炽烈的情思氛围烘托出来,极具动感和震撼力。“泪墨”可以解为泪水润湿了墨块,或是以泪为墨。“洒”字写了泪水之多,表现了诗人提笔写信时,难以压抑内心中翻涌的感情,千言万语都化作泪水汩汩涌出。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表明诗人提笔写信时,难以压抑内心情感,千言万语化作泪水“洒为书”。 后两句写信寄出后,仿佛自己的魂魄也随之回乡,到了千万里外的亲人身边,“书去魂亦去”再次掀起感情波澜,可见思乡之苦已至极点。全诗诗句步步递进,层层渲染,将作者的浓郁乡情传达出来,虽语言朴素但情深意厚,有撼动人心的力量。苏轼在《读孟郊诗》中评孟郊诗: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此诗体现了这一特点。

写作手法上,诗句用比兴手法和简洁的语句,形象地描写了一种真诚而执着的情感。首句写“书”,用一“洒”字,写出了其中的全部情感。二句用一“寄”字,承上转下。三句连用两个“去”字衬垫,四句用一“空”字作结。短短四句二十字,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情思。读此诗犹如吃橄榄,别有一番滋味。

《归信吟》一般解读为诗人漂泊在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王家彬著《中国经典爱情古诗歌花园》则解读为一个深爱自己丈夫的少妇,用特有的以泪墨书写下情书寄给远方丈夫的方式表达深情。她深情的爱与思念连同她的关怀和魂儿均捎给了丈夫。此时此刻好象自己只剩下一具躯壳。无论是哪种解读,诗句重在以质朴语句表达出深刻的感情。

名家评价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山民曰:意深在“亦”字。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埏曰:泪墨,犹言和泪以为书也。至魂与所寄书同去,忆归之心悲且切矣。落句更极无聊。

作者简介

编辑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困顿,曾经漫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流寓苏州。四十五岁以前多次应举不中,遂在湖州组织诗会,苦意吟诗。四十六岁中进士,五十岁出任溧阳尉。后对县尉不感兴趣,又辞职归乡。他很受韩愈赏识,诗风也接近韩愈。所写诗歌多反映自己的穷愁生活,具有独特风格和浓烈的生活气息。孟郊属苦吟诗派,作诗苦心孤诣,多穷愁之词有《孟东野诗集》。

下一篇 游终南山

上一篇 夜感自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