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襟江书院 编辑
襟江书院始建于清代咸丰十年(1861年),现位于江苏省泰兴中学老校区校园内。襟江书院名字取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话:襟三江而带五湖。
金以诚到泰兴任知县以后,出于一种历史的担当,想为泰兴培养更多杰出的人才,所以决定发动乡绅筹建襟江书院。
校园中轴线南端,由大门、重门、厢房、讲堂组成,共35间,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多平方米。
中文名:襟江书院
地理位置:江苏省泰兴市老泰中校园内
创办人:金以诚(浙江籍泰兴知县)
始建时间:清代咸丰十年(1861年)
办学理念:名臣纯儒、忠信济世
延伸发展:泰兴市襟江小学、江苏省泰兴中学
襟江书院
襟江书院位于江苏省泰兴中学内。光绪《泰兴县志》记载,宋咸淳年间在泰兴建马洲书院,明天启中建凝秀书院,清乾隆时建延令书院,至咸丰初或毁或破,均名存实亡。咸丰八年,金以诚为培养“纯儒”及“名宦”,倡建襟江书院,从咸丰十年春三月至十一年六月,书院建成。金以诚亲撰《襟江书院记》,由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书写,并刻于石碑。书院聘进士、举人等担任讲习,内容以儒学为主。每年的县试也均在此举行。
1982年,泰兴县人民政府将“四体千字文石刻”其列为泰兴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泰兴县人民政府将襟江书院公布为泰兴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襟江书院记及四体《千字文》石刻”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襟江书院及石刻”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襟江书院
书院大门前照壁上书“襟江书院”,院名石刻由金以诚立,时金已升任镇江府知府。后又拓石制作“襟江书院”木匾,置于大门门楣以增书院壮观。大门前檐下一斗六升斗拱,门两侧高大圆形石鼓依旧。进大门,穿过重门即是宽大的院落,迎面是讲堂,院内广植树木,面貌一新。重门与讲堂间天井两侧为东号房、西号房。讲堂地势高敞,建筑式样古朴,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为书院的核心部分。门额悬已故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朱东润先生用篆书题写“讲堂”二字匾,殿内设课桌、课椅等教具。
石刻《襟江书院记》中明确记载,金以诚创办该书院,为的是培养“出为名臣,处为纯儒”的社会有用人才,并欲使“士若民……闻圣贤之训,修忠信之风”。
襟江书院
因为登楼可以观江流,所以襟江书院名字取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话: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江书院
《公车经费记》碑由泰兴县知县陈谟所立,这块石刻对研究我国科举制度末期有关情况有较高的价值。清道光九年(1829年)泰兴知县李震,因书院“士林日茂,膏火日增”,倡议为书院捐资。李捐资200千文,又有50余人捐资30千文至200千文不等,总计3790千文。《捐赠延令书院碑记》由李震撰文,徐兆鼎书,捐赠者姓名刻在碑中。
在讲堂北墙壁上还嵌有《襟江书院记》石刻12块,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书。襟江书院记额篆书,文正书,116行,行5字,间有方格。何书法师颜真卿,遒劲峻拔,自成风格,名播海内外,阴刻于汉白玉石,字迹清晰,保存完好。199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将《襟江书院记》石刻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书法大辞典》上收录有《襟江书院记》石刻。
金鉽(1869—1950),字范才,亦字式金,号蘅意,别号陶宦。清末民初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家、方志学家,祖籍安徽休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