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弄 编辑

上海方言

里弄里弄

里弄,汉语词语,拼音是lǐ lòng,上海方言,指胡同。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里弄

领域:建筑

常见区域:上海 北京

词语释义

编辑

弄,此处读lòng,不读nòng。又如:弄堂。

弄(nòng) ①手拿着、摆弄或逗引着玩(儿化)。②做;干;办;搞。③设法取得。④耍;玩弄。

上海里弄

编辑

上海这座城市就好像一个有生命的肌体。从高空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之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对这些小通道,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称呼,上海人则把它唤作"里弄",又叫"弄堂"。其实,称"里弄"的不只是上海人,中国江南地区都这样称呼。但是里弄能与北京的胡同一样著称于世,却主要是因为近代上海大批里弄住宅的兴起。

里弄的起

可以说,里弄建筑是上海所独有的产品。这些里弄建筑的出现和一个世纪前上海的殖民地历史背景有着深切的关联。从1845起,英、美、法、日相继在上海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先后建立了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日租界,而老城区一带则为华界。初期,这些界地各自为阵,互不干扰。有些外国租界甚至在一些公共建筑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里弄石库门住宅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1860年以忠王李秀成为首的太平军发动东进,攻克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宁波等苏南浙北城市,迫使数以万计的苏南、浙北难民进入上海租界避难。人们纷纷迁居租界,致使租界的人口急剧增加,住房问题日益突出。租界为接纳难民,动员商人投资住宅建设。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设计师将欧洲的联立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和四合院相结合,创造出这种中西合璧的新建筑样式的里弄住宅。在思南路周边地区建造于1918年的老渔阳里和新渔阳里可以说是典型的早期石库门里弄建筑。仅仅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近2300万平方米的里弄房子在数年间就占据了上海滩的大块地皮,此时正是上海的大暴发阶段。那也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时代,里弄的格局采用中式结构,欧式联排的方式,在一条纵轴上依次展开,前后排排伸展,上海最初的"小区"就是这样如棋盘展开,确立了城市的空间。

亦中亦西聚居之地

最经典的里弄是从"石库门"开始的。石库门建筑从外观上保持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封闭式深宅大院的样式,但面积和尺度大大缩小,空间变得紧凑甚至有些局促,由于早期的住宅每户都有一简单的石料门框,内配黑漆厚木门,所以将此类住宅群一律称作石库门里弄。上海民居对"弄"的称法,其他城市的人甚至读不准这个词的音,其实,"弄"只是有别于街面房子的"胡同"的通称。早期的石库门大多叫弄、里,就是我们常说的"里弄",又叫"弄堂"。上海里弄式住宅建筑的数量,据20世纪50年代初的统计居全国之首。里弄总数约有9000多处,住宅单元约20万幢以上,其中拥有二百幢住宅的大规模里弄约有150余处。里弄式住宅占上海居住建筑总面积的65%左右。里弄常用弄、里、坊、村、公寓、别墅等名号,级别逐次提高。后几种又统称为新式里弄,居住条件已明显优于早期的老式石库门,配有欧式壁炉、屋顶烟囱、通风口、大卫生间等。

里弄里弄

总的来说,上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里弄: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和公寓里弄,每一种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家族居住形式,早期的石库门建筑除部分设计摹仿西洋排联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江南普通民居。进门后为一天井,天井后面为客厅(上海人叫"客堂"),之后又是后天井,后天井后为灶间和后门,通过客堂去后天井,和厨房、储藏室等附属用房。天井和客堂的两侧分别为左右厢房,二楼的布局基本与底层相近,唯灶间的上面为"亭子间",再上面是晒台。其代表建筑有河南中路东侧,宁波路、北京路之间占地1.33公顷的兴仁里,还有中山南路新码头街的敦仁里、棉阳里、吉祥里等。

里弄建筑

编辑

里弄里弄

简易木板房被取缔后,上海租界内开始出现用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建造起来的新式住宅。这种住宅比起早期木板房要正规耐久得多。它的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建筑形式,更适合于中国居民的永久性居住。 它虽然无法跟过去传统民居中层层进进庭院深深相比,也无法凿池叠石赏花折柳,但它毕竟还保持着正当中规整的客堂,有楼上安静的内室,还有习惯中常见的两厢,对于那些离开了往日的生活节奏而开始了现代城市生活,但多多少少对传统生活还有所眷恋的上海人来说,倒也更加合适。这种住宅还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于是这“门”也就变得愈加重要起来。它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有铜环一副。这种式样的建筑被上海人称为“石库门”。为跟后来的新式石库门住宅相区别,早期所建的石库门住宅又叫做“老式石库门”。从整体看,一个个“石库门”单元被联排在一起,呈西方联立式住宅的布局方式。一排排石库门住宅之间,形成了一条条“弄堂”。里弄住宅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低层院落式住宅在资本主义新条件下的变种。为了在小块的私有土地上建造一些密集的、低层的、独门独户的出租住宅,逐渐由原来的三合院住宅演变成联立式住宅。大致可以分为新老石库门、广式房屋、新式里弄和公寓里弄几种类型。1914年前后产生的新式石库门住宅为单间或双间一厢联立式,以后又发展一种没有天井的“厂式房子”。1930年后,里弄住宅开始向多层、大进深发展,并增加卫生设备,降低或取消围墙,平面变化较多而且对数接近外国联立式,立面用英国式、西班牙式等。以后又发展出花园里弄以及里弄公寓等形式。里弄多在私有土地上建造。里弄有总弄、支弄。总弄通大街。房屋很少考虑朝向,建筑密度很高。

里弄的独特文化

编辑

里弄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里弄文化。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1、里弄的住客们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石库门房子是上海独具特色的里弄住宅,大部分居民的栖身之地。四通八达的里弄里,旅馆、作坊、报馆,也都会来占用一方天地;小食摊、修鞋匠、理发师傅、算命先生,以及传街走巷的各种露天职业者,都来此谋求营生。他们中大多是川流不息的各地移民。石库门里弄口更设有上海人称为"烟纸店"的单开间小店,提供香烟、草纸、老酒和各种小百货,二十四小时做买卖。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门的行当,生动地展现了上海的市井百态,是上海这座城市中最浪漫、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同时也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社会特征。

2、亭子间文学

里弄里弄

"亭子间"是位于里弄建筑楼梯转弯处的一间小房间,通常朝北,由于它冬冷夏热,房间面积又小,因此常常被主人出租以增加收益。 二、三十年代时,有不少进步的文艺界人士为了逃避内地的白色恐怖,纷纷到上海来寻找新的生活,也常常租用亭子间。这些文人大多是没有家眷的单身汉,在这陋室中苦读钻研、构思写作,进行着各种艺术创作活动。许多著名文学家如鲁迅蔡元培、郭沫若、茅盾、巴金、丁玲、丰子恺等都在亭子间里居住过。这些文人不仅住在亭子间,他们的作品中也大量涉及亭子间和石库门的生活,故有"亭子间文学"之称。而张爱玲的小说则常以里弄作为故事的背景。

3、里弄里的名人故居

里弄里的名人故居和名人寓所数不胜数。就以淮海坊为例,这里的街坊共占地1.7公顷,它南朝南昌路,北面是淮海中路,东面为茂名南路,有楼房199幢,规模很大。淮海坊5号是进步人士杨杏佛的住宅,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住在42号,64号曾经是许广平的寓所,鲁迅全集就是从这里开始筹备、编辑、出版的。著名文学家叶圣陶,一代画师徐悲鸿都在这里寓居过。

历史的见证

编辑

里弄里弄

里弄建筑的出现和一个世纪前上海的殖民地历史背景有着深切的关联。从1845起,英、美、法、日相继在上海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先后建立了英租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日租界,而老城厢一带则为华界。初期,这些界地各自为阵,互不干扰。有些外国租界甚至在一些公共建筑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最早的弄堂住宅大多分布在黄浦江以西、泥城浜(今西藏路)以东、苏州河以南、旧城厢以北,即今黄浦区范围内。如建于1872年,位于北京东路之南、宁波路以北、河南中路之东的兴仁里;位于广东路的公顺里,等等。至20世纪初,仍有大量老式石库门弄堂在建造。如位于浙江中路、厦门路的洪德里;位于汉口路、河南中路的兆福里;位于广西路、云南路和福州路之间的福祥里等。但受到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和1863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人们纷纷迁居租界,致使租界的人口急剧增加,住房问题日益突出。房地产商见有利可图,乘机大肆建造低价位的住宅。为了牟取更大的暴利,设计师将欧洲的联立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和四合院相结合,创造出这种中西合璧的新建筑样式的里弄住宅,在思南路周边地区建造于1918年的老渔阳里和新渔阳里可以说是典型的早期石库门里弄建筑。 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就是从这里开始蕴育起来的,新渔阳里6号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摇篮之一。关于那段历史,如今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有着详尽的图文资料。

下一篇 诗三百篇探故

上一篇 杜甫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