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变不足畏 编辑

唯物主义天道观

天变不足畏天变不足畏

天变不足畏,是一种唯物主义天道观,天变不足畏,是“三不足”中的一条。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天变不足畏

有关诗人:王安石

简介:变法理论之一

观点:唯物主义天道观

拼音:tiān biàn bù zú wèi

提出背景

编辑

在封建社会,天命论是社会的统治思想。它不仅是封建士大夫的一般宇宙观,同时也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北宋熙宁年间的反变法派,以天命论为依据,反对变法。如御史吕诲曰:方今天灾屡见,若安石久居庙堂,必无安宁之理。反对派的说法影响到神宗。王安石则在整个熙宁变法期间,一直强调修人事。例:熙宁七年(1074)夏四月,神宗以久旱不雨,忧见容色,每辅臣进见,未尝不叹息恳恻,欲尽罢保甲方田等。王安石说神宗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陛下即位以来,累年丰稔,今旱暵虽逢,但当益修人事,以应天灾,不足贻圣虑耳。”

思想

编辑

从上述重人事的角度来看,安石是具有“天变不足畏”思想的。

“需要指出的是,王安石认为,不畏天变并不是说人道、人事彼此没有关系,人们可以对天变不在乎,而只是说,天变不是政治行为所造成的,对天变本身要认真对待,修人事以消除天灾。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天变亦要畏惧,不畏惧是不对的。

“也不能说王安石完全不相信天命,或者说,明确地主张‘天变不足畏’。他有时也相信天命,他常以‘畏天变’来称誉神宗,固然是应时之词,但他有时也径直劝神宗祈天永命……这说明王安石思想的矛盾,身为辅宰大臣,他毕竟不能完全摆脱天命论这种思想的影响。”(张祥浩、魏福明著《王安石评传》)

思想出处

编辑

关于“三不足说”的出处,仍有争议。

大陆论及王安石变法者,大多都以为熙宁时期流行的“三不足说”是由王安石发表,或最能体现王安石勇于革新的精神。邓广铭先生认为“三不足”精神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尽管王安石从来不曾向宋神宗提出过这样的‘三不足’语句,但这三句话之为王安石亲口所说,却是绝无可疑的。他自己倘若不曾说过,司马光是撰造不出如此富有开创和革新意义的话语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对此,台湾地区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林天尉在《考“三不足说”之伪,析杨升庵之偏》一文中对邓广铭先生的看法提出批评,并考论说“所谓‘三不足说’,其初意是范论神宗与王安石对新法推行时之坚决意志,司马光主持策论时,用作命题,目的是在试探民意,亦可能是拟制造反对的舆论,故即使神宗命‘别出试题’,而司马文正公家传集仍录之,结果,神宗不满,司马光因此求外放(并非求去),乃至邵伯温著闻见录,为维护司马光创‘三不足说’,以造成王安石的狂妄形象,李焘录文,后世史家沿袭之。”(原刊于《纪念司马光与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后收入《宋代史事质疑》易名为《为王安石辩诬二事》,台北商务印书馆。)

1993年,黄复山著文《王安石三不足说考辨》又对林天尉先生的考伪再考辨,以为林天尉一文“言及三不足之肇始。于邓广铭《王安石》所论之‘三不足’多所批驳,惟引据之资料不出常人所见,是以未知‘三不足’之流行,即断曰‘李焘之言不足说是采自邵伯温’,而邵伯温本‘为君者讳’,遂强指为王安石……此类缺失,皆使其为王安石辨白之结论立足不稳。”于是黄复出揆注史实用约30000字左右的篇幅详考“三不足说”的形成与流行。

流行一览表

编辑

出处

时间

倡言者

内容

苏轼拟进士策(苏轼文集)

1070-03

凡今之人(指王安石)……必以此藉口

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也。

司马光制科策题

1070-08

今之论者或曰(指王安石)

天地与人,了不相关,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忌。

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

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殚改之,可与乐成,难与虑始,纷纭之议,不足听采。

范镇司马光墓铭(闻见后录)

1086

熙宁初奸小(安石)

谓天不足畏,谓众不足法,谓祖宗不足法。

司马康策目注文(传家集)

1088?

熙宁三年三月王介甫言于上以为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不足恤。

范祖禹(范太史集)

1098-11

王、李等造立新法先言

天不足畏,众不足从,祖宗不足法。

刘安世(马永卿元诚语录

1110?

金陵(王安石)进言于上

天变不足惧,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邵伯温(闻见录)

1132

荆公相神宗以……为述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熙宁大臣以“天变不足畏”说人主)

邵博(载范镇铭)(闻见后录)

1157

熙宁初奸小(安石)

谓天不足畏,谓众不足法,谓祖宗不足法。

郎哗(引荆公传)(经进东坡事略)

1191

安石传经义,出己意……甚者谓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不以人言是非,一归之流俗。

杜大珪(范镇铭)(碑传琬琰集)

1194

熙宁初奸小(安石)

谓天不足畏,谓众不足从,谓祖宗不足法。

王明清(范镇铭)(挥麈后录)

1194

在昔熙宁阳九数终

谓天不足畏,谓众不足从,谓祖宗不足法。

李焘·续长编

1173

(当与《纪事本末》所载相同

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

1220

陈荐言:外人云:今朝廷以为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陈均(九朝编年备要)

1234

陈荐言:外人云:今朝廷以为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徐侨·家传

1235

王安石学术颇辟至谓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吕中(宋大事记讲义)

1247

陈荐言:外人云:今朝廷以为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杨仲良(长编纪事本末)

1253

陈荐言:外人云:今朝廷以为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周遵道·豹隐纪谈

宋末

王安石谓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信。

不著撰人(宋史全文通鉴)

陈荐言:外人云:今朝廷以为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脱脱等(宋史)

1345

安石……谓(本传)王安石谓(理宗纪)

天变不足俱,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薛应旂(宋史通鉴)

1566

陈荐言:外人云:今朝廷以为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毕沅(续资治通鉴)

1797毕沅卒

陈荐言:外人云:今朝廷以为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下一篇 祖宗不足法

上一篇 漆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