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希亮 编辑
陈希亮(1014年一1077年),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在他从政的三十多年中,忠于职守,肯为百姓办实事,如严惩贪官污吏,打击地痞无赖,搜捕盗贼,开仓赈民,架设汴河飞桥,强令巫师、巫婆回乡务农等。由于正直挚诚,路有颂声,因而在每次任满离境时,父老们都洒泪相送。
中文名:陈希亮
别名:陈公弼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014年
逝世日期:1077年
职业:官员、文学家
出生地: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
信仰:道教
代表作品:《陈希亮文集》、《制器尚象论》
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
后代:陈慥、陈与义
陈希亮(1014年-1077年),宋朝人,字公弼,祖先原为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迁居眉州青神(今属四川)。
年幼孤单好学,在烧掉钱息三十余万后,外出求学。终于在天圣八年(1030年)获中进士,和他的侄子陈庸、陈谕一同升入了进士第,被当时人称“陈家三俊”。最初时任职大理评事,在长沙县任知县,严明执法,王公贵人都对他颇为忌惮。升任殿中丞,调任鄠县知县。嘉佑二年(1057年),担任开封府判官。继任过京东转运使。嘉佑八年(1063年)正月,任凤翔府知府,是苏轼的上司,颇严格。有吏员称呼“苏贤良”。公弼大怒:“府判官,何贤良也?”,下令用刑杖责打吏员。又继任湖北房州知州。《宋史》称其“为政严而不残,不愧为清官良史”。苏轼评论他:“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必极其志而后已。”
《宋史》记载希亮发明“飞桥”,当时汴河改道流经宿州(今安徽宿县),陈希亮建造了一座横跨汴河的“飞桥”,仁宗下诏褒奖,并令“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
后英宗即位,迁任太常少卿,后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在老家居住十年,熙宁十年逝世,享年64岁,获追封为工部侍郎。有《陈希亮文集》10卷、《制器尚象论》等。其第四子为陈慥(季常)。
为官政绩
陈希亮上任之凤翔
郴州竹场有人伪造凭证供给缴纳租税的人送给官府,事情被察觉,这个缴纳租税的人应当被处死。陈希亮明察他没有罪,释放了他,不久果然查捕到那个伪造凭证的人。陈希亮后来又升为殿中丞,调转主管鄂县政事。县府的老官吏曹腆怠慢法令,因为陈希亮年轻,轻视他(陈希亮)。陈希亮任职办事,首先查到了他的罪过,曹腆磕头流出血,表示愿意改过自新,陈希亮告诫他而免去处罚,他终于成了好官吏。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百姓谣传有穿红衣的三个老人带来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等到陈希亮免官离开,当地父老送他出县境,流泪说:“您离开我们,穿红衣的老人又会出来了。”
陈希亮母亲去世,他服丧期满做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着了火,官府想要再建,估计要用三万钱,陈希亮说:“陕西在打仗,希望用这笔钱馈赠军队。”皇帝下令停止建塔。青州百姓赵禹上书朝廷,说赵元昊一定反叛,宰相认为赵禹乱说,把他流放建州,赵元昊果然反叛。赵禹诉告所属的宫府,官府不接收他的案子,他逃到京城自己申辩,宰相发怒,把他下到开封狱中。陈希亮提出赵禹可以奖赏不可以加罪,争辩不停。皇帝下令释放赵禹,奖赏他做徐州推官,并且想要陈希亮做御史。正赶上外戚(皇后家族)沈元吉因做坏事、偷盗杀人,陈希亮一审问就得到实情,沈元吉自己受惊倒地而死,沈家诉告陈希亮,皇帝下令弹劾陈希亮以及几位办事的官吏。陈希亮说:“杀死这个坏人的唯独我一人。”于是陈希亮把罪过归在自己身上,他因犯罪而罢官。
皇祐元年,皇帝下令让他做提举河北便籴之官(负责征调粮食),都转运史魏瓘揭发陈希亮擅自提高降低物价。不久魏瓘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主管开封政事,陈希亮请求在朝廷上与他们论辩。他们对答以后,仁宗认为陈希亮正确有理,罢免魏瓘的官职,让他去主管越州政事,并且想要任用陈希亮为龙图阁学士。陈希亮说:“我与转运使不和,不能算没有罪过。” 他竭力请求回到滑县。正赶上黄河鱼池一代涨洪水,快要决口,陈希亮全都召集朝廷派到黄河监督防洪的人,派那些皇帝的亲兵防守堤坝。陈希亮住在会决口的地方的屋子里,官吏百姓流着泪轮换劝谏他离开,他坚决睡在那里不躲开,洪水后来也退去了。
智架飞桥
陈希亮上任之汴河
陈公弼传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德行操守
陈希亮在处理家事方面,品德高尚,为人称道。他父母死得早,依靠哥哥为生。哥哥是个性情偏狭的人,存心侵吞全部家产。在他十六岁时,他决定外出寻师,专攻学问,哥哥霸占了田园房产,只将乡邻们的借款帐单共三十万钱给了他。于是,他把那些借债的人都找来,当面将帐单全部烧掉,然后背起书箧行囊,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结果,捷报传来,金榜题名,陈希亮进士及第。这时,哥年事已高,身体很差,两个侄儿陈庸、陈渝尚未成人。陈希亮不计前嫌,服侍兄长,教养侄儿。后来,两个侄儿也高中进士。乡亲们感戴他的为人,亲切地称他的家门为“三俊”。
陈希亮在出外游学时,曾与同乡宋辅一起寻师访友。后来,当他在都城开封为京东、京西转运使时,宋辅也到京城做了小官。可是事隔不久,宋辅染病身亡,老母、孀妇和幼子宋端平失去了依靠,生活艰辛。陈希亮寻思无计,决定承担起宋家的义务,把宋母他们接到自己家中。他对宋母十分孝敬,一早一晚都行问安礼,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宋端平,要他努力攻读诗书。就这样,宋辅一家老小,在陈希亮的关怀照顾下,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由于陈希亮薪俸不多,清廉自守,他本人又有四个儿子,再加上两个侄儿,家庭经济已是十分拮据,如今又添了宋母全家,负担之重自不待言了。尽管如此,他宁愿缩减自己儿女们衣食,节约家庭的不必要开支,要把两个侄儿和邻里之子抚养成人。他除亲自教习他们吟诵诗书外,又与自己的儿子等同对待,让他们都有出外寻师访友的机会。于是,继陈庸、陈渝两个侄儿之后,宋端平也是进士及第。当陈希亮搀扶着宋母出堂接取捷报时,人们都以为宋母是他的生身母亲呢!
由于陈希亮以身作则,教育有方,儿子们个个也很有出息,长子官至度支郎中、次子为滑州推官,三子是大理寺丞,四子虽然从未出仕,但他轻财好义,乐于助人,还是当时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挚友。陈希亮终年64岁。当他辞世的噩耗传来时,亲戚朋友莫不潸然泪下,捶胸顿足,他们钦佩他一生为官清正,严而不残,诚为当代良吏;更赞叹他忠厚仁爱的美德,以及怜孤恤贫,有功不夸的高尚行为。
与苏轼
作品
电视剧《苏东坡》中的陈希亮,在公堂审案
陈希亮是眉州人,苏陈两家原是数代世交,论辈分,且比老苏还长一辈,当他读过凌虚台记的稿子后,不易一字,吩咐上石,并且慨然道:「吾视苏明允,犹子也;苏轼,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耶!」后来,苏轼因其子陈慥之请,为作陈公弼传,其中有一段说: 「公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长辈),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形于言色,已而悔之。」陈希亮于凤翔任上,因将他州馈送的公使酒,据为私有,坐赃去职,抑郁而殁。后人造作希亮之所以获罪,系由于欧阳修代轼报复的谣言,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妄人妄语。
曾祖,陈琼
祖父,陈延禄
父亲,陈显忠 母亲:杨氏,繁昌县太君
儿子:陈忱、陈恪、陈恂、陈慥(字季常,河东狮吼典故主人公)
女儿:长适太常博士宋端平,次适楚州司法叅军晓尧,次适秘书省著作佐郎赵卨
曾孙子:陈与义 (南宋参知政事,江西诗派三宗之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