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臣 编辑

朝鲜半岛民族英雄

李舜臣李舜臣

李舜臣(朝鲜语:이순신/리순신;英语:Yi Sunshin/Lee Sunshin,1545年4月28日-1598年12月16日),字汝谐,本贯德水(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朝鲜王朝中期武臣,朝鲜半岛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李舜臣出生于朝鲜汉城(今韩国首尔),后迁居忠清道牙山。万历四年(1576年,朝鲜宣祖四年)中武科,在咸镜道、忠清道、全罗道等地任职,后经柳成龙举荐而出任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万历二十年(1592年,宣祖二十五年)爆发日本入侵朝鲜的“壬辰倭乱”,李舜臣与元均、李亿祺等四次出海打击日军,取得了以闲山岛大捷为代表的一系列胜利。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宣祖二十六年)升任三道水军统制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宣祖三十年)因朝鲜宣祖中日本反间计而被革职逮捕,不久获释,成为普通士兵。同年秋,因朝鲜水师被日军击溃而官复原职,重建水师,取得了鸣梁海战的胜利。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宣祖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在联合明军邀击回国日军的露梁海战中,李舜臣中弹牺牲,享年五十四岁。死后谥号忠武,追赠德丰府院君,策“效忠仗义迪毅协力宣武功臣”,立忠愍、忠烈、显忠等祠奉祀。遗著及相关记录被整理为《李忠武公全书》。

(概述图来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李舜臣

别名:李忠武公、忠武公将军

字:汝谐

谥号:忠武

封号:德丰府院君(追赠)

所处时代:朝鲜王朝

民族族群:朝鲜人

出生地:汉城乾川洞

出生日期:1545年4月28日(嘉靖二十四年三月十八日)

逝世日期:1598年12月16日(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

逝世地:南海岛露梁峡

安葬地:韩国忠清南道牙山市阴峰面三巨里

主要成就:壬辰倭乱期间率领朝鲜水师打击日军

主要作品:李忠武公全书

最高官职:行正宪大夫、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兼三道统制使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李舜臣家系图李舜臣家系图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朝鲜仁宗元年)三月十八日,李舜臣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乾川洞(今韩国首尔乙支路五街)。他的十二世祖李敦守在高丽时代官至中郎将,不过在朝鲜王朝,他的家族属于文班(东班),五世祖李边在朝鲜世宗至成宗时期官至工曹判书、领中枢府事,曾祖父李琚官至兵曹参议(东班正三品)。祖父李百禄官至平市署奉事,嘉靖十九年(1540年,朝鲜中宗三十五年)六月被司谏院弹劾“性本狂悖,日与无赖之徒纵酒无忌,多有泛滥作弊之事”而被罢官。 其父李贞没有出仕(一说为西班从六品秉节校尉),一生默默无闻,可谓家道中落。李舜臣就是李贞与草溪卞氏之子,他还有兄长羲臣、尧臣和弟弟臣。

李舜臣少年时代,举家移居忠清道牙山乡下。他从十一岁开始就在私塾学习汉文,但对武艺更感兴趣。他二十一岁结婚,在出身武人的岳父方震的影响下,从二十二岁开始习武,并熟读《孙子兵法》、《起兵法》等兵书,尤其擅长射箭。隆庆六年(1572年,朝鲜宣祖五年)参加武科考试,不慎从马上跌下,左脚骨折,伤势严重,人们甚至怀疑他死了,他撑着一只脚站起来,折下旁边柳枝并剥下树皮来裹住伤口,引起整个考场啧啧称赞。 养好伤后,李舜臣于万历四年(1576年,宣祖九年)再赴武科,终于中举。李舜臣的毕生好友、大臣柳成龙称“李氏世业儒,至舜臣始得武科”。

宦海沉浮

入仕后,李舜臣被任命为咸镜道童仇非堡的“权管”(临时管理),镇守朝鲜东北边疆。万历七年(1579年,宣祖十二年)初调回汉城,任训练院奉事,任内曾坚决拒绝兵曹正郎徐益将其亲信破格提拔为参军的请托。同年十月,转任忠清道兵马节度使麾下之军官,翌年七月任全罗道兴阳钵浦水军万户。由于李舜臣性格正直,不善逢迎,所以全罗道水军节度使李

下一篇 商飞卿

上一篇 柳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