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欢 编辑
马欢,字宗道,号会稽山樵,回族,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信奉回教。明代通事(翻译官)。
马欢精通波斯语、阿拉伯语,在郑和使团中,作为通事、教谕,一身兼两职,既为外事翻译,又负责传播中华文化。由于他“善通番语”被选入郑和船队,曾随郑和于1413年、1421年、1431年三次下西洋,亲身访问占城、爪哇、旧港、暹罗、古里、忽鲁谟斯、满剌加、亚鲁国、苏门答剌、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等国, 并到麦加朝圣。
马欢将下西洋时二十多个国家的航路、海潮、地理、国王、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记录成文,在景泰二年(1451年)串缀成《瀛涯胜览》一书。该书为研究“郑和下西洋”不可或缺的原始参考文献。
字:宗道
号:会稽山樵
所处时代:明代
民族族群:回族
出生地:浙江会稽(今绍兴)
出生日期:1400年
主要成就:“郑和下西洋”历史事件的记录者
主要作品:《瀛涯胜览》
本名:马欢
马欢
永乐十一年(1413年)(第三次)到访占城、爪哇、旧港、暹罗、古里、忽鲁谟斯等国。
永乐十九年(1421年)(第四次)到访满剌加、亚鲁国、苏门答剌、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忽鲁谟斯等国家。
宣德六年(1431年)(第七次)太监洪保派遣马欢等七位使者到天方朝圣。
马欢将下西洋时亲身经历的二十国的国王、政治、风土、地理、人文、经济状况纪录下来,在景泰二年成书,名为《瀛涯胜览》。
明成祖永乐年间至明宣宗宣德年间,即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28年郑和七次下西洋,马欢参与了第三、四、七次航海。历经西洋各国,因懂阿拉伯语,担任翻译,为郑和得力助手。
宣德七年(1432)11月,马欢再次随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此次航海除了上几次到过的越南、印尼、印度、斯里兰卡和伊朗之外,还到达了沙特阿拉伯等地。
郑和航海路线图
当郑和船队抵达古里时,正值古里国(今属印度)派人去天方国(今属沙特阿拉伯)。马欢等七人受郑和派遣,带麝香、磁(瓷)器等物,与古里国使团一起,前往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官方身份的穆斯林朝觐行动。在麦加,马欢等使团人员受到天方国人的欢迎和礼遇。马欢他们还在当地购得“麒麟”(长颈鹿)、狮子、鸵鸟及其他奇珍异宝,并摹绘一幅“天堂图真本”带回来。“天堂图”是我国最早的一份麦加地图,对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深远。当使团离开时,天方国王派使节随马欢到中国访问。马欢等七人的天方之旅,前后达一年。当“麒麟”等奇珍异兽抵达京都后,深得皇帝和大臣们的喜欢。因为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麒麟和凤凰与龙一样都是神造之物。皇帝还请来了诗人、画师,为“麒麟”写诗作画,赞美它的超然风姿。据说,法国巴黎直到公元1826年才有幸得到了一只长颈鹿。可见,当年这种动物之珍贵。
郑和下西洋,是明初一大盛事,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航海活动。
《瀛涯胜览》
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由此可见《瀛涯胜览》学术价值之一斑。
另据史书记载,浙江凭借素有“海洋民族”美誉的越族发祥地之优势,在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中,浙江制造的“浙船”在五成以上:船队的民稍(艄公)中,“浙籍”近六成。在浙籍人员中被载入史册的除马欢外,还有船队的医官嘉兴(旧称秀水)人陈以诚、通士富阳(旧称新城)人郭崇礼等。从这里不难看出,六百多年前,浙江人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性壮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华夏民族走向世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是浙江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为纪念其功绩,今南沙群岛北部有以他命名的“马欢岛”。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一位英国海军军官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是最早到达美洲的人,这个假说否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学说,其真实性还无法否定,学术界至今颇有争议。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