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 编辑

明朝中期大臣

韩文(1441年10月10日—1526年3月27日 ),字贯道,号质庵,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人,祖籍河南彰德府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明朝中期大臣,北宋名相韩琦之后,与陶琰、张润、王与龄并称“平阳四贤”。

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因弹劾都察院都御史王越,言辞冒犯了两宫,被下狱拷问,几乎被打死。后出任湖广参议,历任都御史、侍郎、南京兵部尚书。弘治年间,召入任户部,常常入宫进见明孝宗,上疏请求革除盐法的七大弊端,意见都被采纳施行。正德初年,韩文愤怒于八党擅权乱政,率领诸大臣极力进谏,刘瑾怀恨在心,假传圣旨罢免韩文官职,韩文的两个儿子韩士聪、韩士奇都被削除官籍。不久,刘瑾又假传圣旨将韩文逮捕入狱,想杀掉他,正遇上有人投匿名信,才免遭杀身之祸,韩文被判罚米三千石,发配边疆。刘瑾伏诛后,韩文官复原职,不久致仕。明世宗即位后,加封韩文为太子太保

嘉靖五年二月十五日(1526年3月27日),韩文去世,终年八十六岁,赠光禄大夫、太傅,赐谥号“忠定”。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韩文

字:贯道

号:质庵

谥号:忠定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

出生日期:1441年10月10日

逝世日期:1526年3月27日

主要成就:弹劾明朝太监八虎(明朝正德年间八个受宠太监)

主要作品:《质庵奏议》等

最高官职: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追赠:光禄大夫、太傅

祖籍:河南彰德府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正统六年九月二十六日(1441年10月10日),韩文出生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 韩文出生前,吉氏梦见一个穿着紫色衣服的人抱着文彦博送到他家,所以韩文的父亲便给他起名叫韩文。 韩文幼时便表现出非凡的才智,才思横溢。 长大后,跟随襄陵邢逊之游学,学识更加渊博。

成化元年(1465年),韩文参加山西乡试,考中举人。

初露锋芒

成化二年(1466年),韩文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给事中。

成化七年(1471年)五月,韩文奉命持节册封韩王第六子朱偕滦为高平王, 所有的馈赠礼物他全都拒绝接受。

成化九年(1473年)十二月,韩文奉命核查韦州军功, 当时左都御史王越等人总领边务,却因贪图功绩而挑起事端,韩公便与同僚弹劾宁晋伯刘聚,都御史王越、马文升等滥杀妄报。又推荐重新起用原吏部尚书李秉、兵部尚书王竑,言辞颇涉两宫太后,明宪宗大怒,鞭打韩文于文华殿,几乎致死。 后来,陕西纪功郎中张瑾上疏揭露总兵等官杀降冒功的罪行,明宪宗便命韩文前往核查。韩文根据罪行轻重如实上报,人们都佩服他的公正。

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月,经过吏部多次推荐,韩文升任工科右给事中, 因直言不讳而为当权者所忌,他担任给事中满九年后,才得以外调升职。

屡有政绩

成化十五年(1479年)闰十月,韩文升为湖广布政司右参议,负责提督太岳、太和山的宫观事务,分守地区。 他敬重神明,体恤百姓,一举铲除了长期存在的弊端。宦官督管太和山,侵吞公款。韩文竭力阻止,用节余的钱换了万石米,以备赈济灾民。他分守荆南时,平定赋税,审理冤案,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声望日增。 当时有人议论说,韩文被安排在不合适的地方,为他感到委屈。然而,韩文对此却处之泰然,勤勤恳恳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他治下的分守中官及其下属都对他敬畏有加,收敛行为,因此境内得以安宁。韩文又核查各宫的剩余银两,换成谷物,创立了粮仓以备荒年。

成化十六年(1480年)八月,因为湖广巡抚克诚的推荐,韩文改任理司事。 九溪土族首领白嘴鼻与邻境发生土地争端,互相攻打,韩文前往训谕,双方均表示服从。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正月,韩文由湖广右参议升任湖广左参议, 这在过去是没有先例的,听闻者都感到惊讶,但也遭到忌恨者的阻挠。不久,因父亲去世,韩文回家守丧。

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韩文守丧期满,赴京听候调遣。吏部尚书王恕知道韩文长期被埋没,于是推荐他为山东左参政。 当时济南一带的风俗,每逢旱灾便聚众发掘人墓,暴露尸体,称之为“打魃”。韩文说:“这比邪恶巫师的暴行还要严重。”于是急忙下令禁止这种风俗。

弘治三年(1490年)八月,因吏部左侍郎倪岳的推荐,韩文越级提升为云南左布政使。 当时土官承袭职位时,旁支因贿赂与武力,常常互相仇杀争夺土地。官员任满两考后,按例不赴京,只在境内相互转任,这些都是长久以来的弊端。到韩文时,才立法加以整顿。 韩文在云南任职时,为许多冤案受屈者洗清了罪名。

弘治六年(1493年)三月,韩文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地方兼赞理军务。 当时正值征讨贵州苗民,他负责接济军饷,最终取得成功,得到明孝宗的敕书嘉奖。武昌等地遭遇饥荒,韩文上疏请求免除拖欠的赋税,以救济穷困的百姓。

弘治七年(1494年)十二月,周王府的平乐王朱安泛和义宁王朱安涘各自上奏,指控河南巡抚徐恪擅自减少他们的禄米,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这些指控都没有确凿的证据。然而,明孝宗仍对徐恪进行了严厉的责备,将他调任为湖广巡抚。同时,任命韩文代替徐恪的职务。 当时怀孟以北地区旱灾饥荒严重,韩文便命令有关部门发放银两赈济贷款,使很多人得以存活。百姓正值春耕时节,却缺乏耕牛和种子,韩文命令官府设法供给,那年庄稼丰收,百姓得以安定。对于不遵守法纪的守备武臣,他依法惩治,使他们畏惧不已。

沉浮侍郎

弘治八年(1495年)十二月,韩文升任户部右侍郎, 辅佐户部尚书周经清除冗员,革除不法行为。

弘治十年(1497年),韩文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

弘治十二年(1499年)十月,韩文守丧期满,改任吏部右侍郎。

弘治十三年(1500年)七月,韩文升任吏部左侍郎, 他根据资历和才能选用人才,铨选官员精明得当,士人都称赞他。

理财有方

弘治十六年(1503年)五月,南京参赞尚书缺员,人们都认为只有韩文才能胜任,于是明孝宗升韩文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他到任后,留守南京的事务焕然一新。先前,韩文遇到守备中官议事时,多谦逊回避,不发一言,或探听其意向以决定可否。韩文说:“事情的对错,有理与法为依据,我只需无私地处理,怎能拱着手避开以躲避灾祸呢?”遇事便直言商议确定,听闻者无不敬服。当时水旱灾害接连不断,米价飞涨,百姓因饥饿而死者相继不断,韩文心急如焚,便移文户部,打算将官军的粮饷提前三个月发放,以解百姓之急,掌管财政的官员以没有得到命令为由拒绝。韩文说:“救荒如同救火,百姓性命危在旦夕,怎能忍心让他们等死?如果因此获罪,我愿一人承担。”于是打开粮仓,发放了十六万石粮食,米价逐渐平稳,百姓买米也不再困难。以往南京留守的事务只听命于内守备,韩文到任后多所裁定,上下都称便。

弘治十七年(1504年)十一月,明孝宗赞许韩文勤政,因此任命韩文为户部尚书,他多次辞谢不被允许。 当时,明孝宗励精图治,韩文感激明孝宗的知遇之恩,早晚勤奋工作,以期充实国库。早朝结束后,明孝宗经常召他至榻前,让他商议盐法的积弊,打算改革以充实边饷。他上陈七事,指摘弊端,言辞恳切,明孝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大弊端,几乎被涤除殆尽。当时正值大婚大丧相继,西北边境形势紧张,朝廷命令将领出师,经费不足,又值改朝换代之初,赏赐的花费不可胜计。韩文尽心筹划,甚至废寝忘食,保证了供应无缺。他追究道士和幻术师盗用国库钱物的事,抑制权贵宦官侵占和强买民田的行为,以及纠正窝藏和侵占引盐的行为,请求停止织造,这些都是得罪权贵的事,因此怨恨和仇视集于一身,人们都为他担忧,但他却从容自如。

韩文性情凝重简朴,平时谨慎谦虚。但到面临大事时,他则刚直果断,从不退缩。明武宗即位后,赏赐以及修陵、大婚等各项费用,需要白银一百八十万两,国库难以支付。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明武宗不允许。韩文说:“国库空虚,赏赐除京边军士外,请分别赐给银两和钞券,并暂时借用勋戚赐庄的田税,然后再下令承运库内官核实库内所积存的金银,登记上册。并且全部罢除各项不急之务的费用。”明武宗不想动用内库钱财,命令韩文想别的办法。韩文坚持认为应尽力为国惜财,于是明武宗同意了他的请求。道教真人陈应䙉、大国师那卜坚参等人被撤职,韩文请求没收他们的资产充实国库。旧例,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来逐渐添加,有的一个仓库有十余人,上林苑、林衡署竟达三十二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减冗员。淳安公主受赐田地三百顷,又想夺取任丘民众的田业,韩文竭力抗争,这才停止了此事。

明孝宗在位时,外戚庆云侯、寿宁侯的家人以及商人谭景清等人奏请买补残盐,达到一百八十万引。韩文逐条列举了盐政的七个弊端(前文已提及),其中论及残盐尤为急切。明孝宗嘉纳了他的意见,但未来得及实施就驾崩了,他的建议也就被列入武宗登极的诏书中,被废除了。侯家人又上奏请求,下令部里再议,韩文等再三坚持上奏,明武宗不听,最终按侯家人的请求办了。

正德元年(1506年),内阁和言官又就此事议论,明武宗下诏让廷臣们讨论。韩文说:“盐法的设立,原本是专为防备边患的。现在山西、陕西闹饥荒,敌寇又大举入侵,国库空虚,转运粮饷十分困难。怎么能够破坏祖宗的成法,忽视边防的大计呢?”谭景清又照旧上奏请求。韩文等弹劾他凶悍不驯,请求拘捕交司法官治罪。明武宗不得已,这才停止了先前的命令。

荣王请求霸州的庄田,崇王请求自己征收庄田的租税,不要派有司官吏征收,韩文都坚持反对。保定巡抚王璟请求革除皇庄,廷议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明武宗却命令再议。韩文上奏请求派巡抚官召集百姓佃种皇庄的田地,每亩征银三分,输入内库,并全部撤掉管理皇庄的中官,大学士刘健等人也极力主张中官管庄扰民,应该撤除。明武宗这才下令留下中官各一人、校尉十人,其余的都照韩文所奏办理。明武宗又下令索取宝石、西珠,韩文上奏说应该屏除珍奇玩好之物,以养成节俭的德行。明武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明武宗将要举行大婚,需用户部四十万两银子,韩文连续上奏疏请求,结果减去了四分之一。

弹劾八虎

韩文管理国家财政两年,尽力遏制那些权贵的侵夺行为,权贵们因此非常痛恨他。当时,刘瑾等八个人号称“八虎”,天天引导明武宗纵情于狗马鹰兔、歌舞角戏之中,不亲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后,对僚属谈及此事,总是流下眼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身为大臣,应该与国家休戚与共,徒然哭泣有什么用呢?谏官上疏弹劾宦官,执政大臣也极力支持。您如果趁此时率领大臣们坚决抗争,除去‘八虎’是轻而易举的。”韩文听后,捋须昂首,毅然改容说道:“好。即使此事不能成功,我年纪已老,死而无憾,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

第二天早朝时,韩文秘密地询问三位辅政大臣的意见,他们表示同意,并倡导各位大臣一起行动。各位大臣也都无不踊跃欢喜。韩文于是大喜而退朝,并召来李梦阳让他起草奏章。韩文读过后删改说:“这份奏章不能过于文饰,文饰过多皇上不会省察。也不能太长,太长皇上就不会读完了。” 于是他立即协同各位大臣伏在宫阙上疏,奏疏大略说:“君主能辨明奸邪,这是明智;臣子敢于冒犯君王直言规劝,这是忠诚。现在一群小人结成朋党,在君王身边,国家安危治乱都与此有关。我们伏睹近年朝政日趋败坏,号令失当。自从入秋以来,陛下视朝渐晚,圣容日渐清瘦。都说是太监马永成谷大用张永、罗祥、魏彬、丘聚、刘瑾、高凤等人,专事造作伪诈,迷惑皇上。他们引诱陛下击球走马,放鹰逐犬,演唱杂戏,错杂于前。甚至引导万岁与外人交易,狎昵亲热,毫无礼体。日游不足,夜以继之,使陛下劳神耗精,亏损志德。于是天道失序,地气不宁。雷异星变,桃李在秋天开花。考察这些征兆,都不是吉祥的。这些小人,只知蛊惑君王以谋私利,而不顾天命皇业之重要。现在陛下大婚虽已完毕,但太子尚未建立。万一因游宴过度损伤了精神,起居失节,那时即使将这群小人粉身碎骨,又于事何补?高皇帝经过艰难百战,才取得天下。历代圣主继承之,以至于陛下。先帝临终时的遗言,陛下是亲耳听到的。现在为何却姑息这群小人,将他们安置在左右,以致危害圣德呢?我观察前代宦官专权误国,酿成的祸患尤其厉害。汉代的十常侍,唐代的甘露之变,便是明显的例证。现在马永成等人的罪恶已经显著,如果放纵不管,将来他们必定更加肆无忌惮,成为国家的祸患。希望陛下奋发刚强,割断私爱,上告两宫太后,下谕百官群臣,明正典刑,以挽回天地间的变异,发泄神人之愤,暗中削除祸乱的根,永保国家的灵长基业。”奏疏呈入后,明武宗吃惊得哭泣不食,刘瑾等大惧。

当时,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等人正持着言官的奏章不肯下发,韩文的奏疏又呈入。明武宗派遣司礼太监李荣、王岳等人到内阁商议。一天之内往返三次,刘健等人坚持得更厉害了。太监王岳向来刚直,独自说:“内阁的议论是对的。”

第三天,忽然有旨意召见各位大臣。各位大臣心中都感到恐惧。进入左掖门后,吏部尚书许进首先责怪韩文说:“你的奏章都说了些什么?”韩文于是故意拖着脚步慢慢行走,让吏部侍郎王鏊赶快到内阁去打探动静。内阁大臣刘健对王鏊说:“事情已经有七八分成功的希望了。各位大臣只要坚持住,不要轻易下发奏章。”到了左顺门,宦官首领李荣手里拿着大臣们的奏章说:“有旨意问各位先生。各位先生说的话确实是爱君忧国的。只是我们这些人侍奉皇上已经很久了,不忍心立即将他们治罪罢了。希望各位能稍微宽容一些,皇上自己会处理的。”众人震惊害怕,没人敢说一句回答的话。李荣面对韩文说:“这次行动本来是出自您的主张,您怎么说呢?”韩文说:“现在国内民穷盗起,水旱灾害频繁,天象变异日益增多。我等虽然身居卿佐之位,却没有一点补救的办法。而皇上刚刚即位,就抛弃国家大事,游宴无度,亲近并藏匿那些小人。我们怎能不说话呢?”韩文的话虽然正直但语气不坚定,又缺乏中肯要害之处。于是李荣冷笑着说:“奏章已经写得很完备了。皇上并不是不知道这些情况,现在只是想宽容他们罢了。”各位大臣于是轰然退朝。当天,那些宦官们感到窘迫,自己请求安置到南京,但内阁商议还是坚持不从。各位大臣竟然就这样退朝了。只有王鏊仍然上前对李荣说:“如果皇上不处理他们怎么办?”李荣说:“我的脖子上难道有铁箍围着吗?我岂敢败坏国家大事?”李荣进去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当夜,皇上立即召见刘瑾入司礼监,并逮捕了王岳、范荣,下诏将他们流放到南京。不久又在路上杀了他们两人。

第四天,韩文带领九卿科道官员再次到宫阙力争。不久有旨意下达,宽恕刘瑾等八人不加追究,刘健、谢迁仓皇辞职离去。刘瑾等八人各自占据要害部门,刘瑾掌管司礼监,当时的朝政于是大变。

被诬罢官

刘瑾非常痛恨韩文,天天派人侦伺韩文的过失。过了一个月,有人以伪银输入内库,于是以此为韩文的罪。明武宗下诏降韩文一级致仕,郎中陈仁贬为钧州同知。给事中徐昂请求保留韩文原职,明武宗又下旨说徐昂显然有嘱托,于是削去韩文的职务,以顾佐代替他,并削除徐昂的名字。

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刘瑾上榜公布奸党姓名,自刘健、谢迁以外,尚书以韩文为首,其余如张敷华、杨守随、林瀚等共五十三人,名字都列在朝堂上。韩文的儿子高唐知州韩士聪、刑部主事韩士奇,都被削除官籍。韩文离开都城时,乘坐一辆蓝布围起的车子,行李只有一车而已。刘瑾还不解恨,又捏造洪武在户部任职时计簿有遗失的罪名,以此作为韩文的罪状,逮捕韩文及侍郎张缙下诏狱。洪武在狱中与刘大夏诗词唱和,如同平日。刘瑾找不到任何罪证,只好假借明武宗诏令,不再追究洪武的罪责,只是罚他输送边米千石。又因其他事情罗织罪名,罚米加倍。自此,韩文家业尽破,几乎无以为生。

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韩文复官致仕。廷臣上百疏推荐洪武,但刘瑾的党羽仍在,最终未能实行。

明世宗即位后,怜悯韩文守正遭害,派遣行人送玺书探望韩文,赏赐羊酒。令有司每月发米四石,每年给役夫六人直到他去世。复加太子太保,阶光禄大夫,勋柱国,赐诰赠其三世,荫一孙光禄寺署丞。

嘉靖五年二月十五日(1526年3月27日),韩文因病在家中去世,终年八十六岁。他去世前两天,雷电大作,他去世之时,烈风四起,天空昏暗,前来吊唁的人像赶集一样,都痛哭失声。朝廷内外的官员听说他去世的消息,都痛惜不已。韩文居家时,所行的仁义之事很多,乡里都受他的感化,唯恐恶声传入他的耳中。有关部门上报了这个消息,明世宗说:“韩公是先朝的资深旧臣,品行清高、忠诚正直,声望卓著。”因此,明世宗特赠他光禄大夫、太傅的荣誉,并赐谥号“忠定”,还下诏赐祭九坛。有关部门负责提供棺木、丧仪和冥器等物品,为他选择葬地。

主要影响

编辑

政治

在职司邦计期间,明武宗大婚,因用度超出礼制预算,且要求采办宝石西珠以赋役浩繁、灾伤频仍、国库空虚为依据,韩文因此上疏《题为急缺宝石西珠事》要求遵循祖制,珠宝取于内帑,不可买办。亦以国库空虚,“各处灾伤频仍,百姓艰苦无状,赋役科取浩繁,库藏空虚益甚,乞敕御用监承运库太监等官龙绶等将内库见在宝石珍珠逐一选取,不必求备,但系堪用之数量为拣用,务使旧典不废,而大礼克成,仍禁左右近习不许指此为由,惑乱圣聪,乖违成宪,如此则勤俭之德日隆,继述之孝益盛,尧舜之治可保其不难至矣。”劝谏明武宗考虑赋役浩繁、灾伤频仍、国库空虚,大婚宝石在内帑选用即可,不求完备,但做到“旧典不废,大礼克成”,不求奢侈,保持威严。在疏中他如实陈述户部用度,如新帝即位赏赐不敷,超过一百八十万两都未得准许。而进贡停止,无力购买,边饷告急,未及一年,三百万两已运输至边。让明武宗认识到购买宝石之事不可行。不仅如此,韩文还指出成化年间先帝惩办太监梁芳等辈收买宝石,虚耗库藏之事,让武宗引以为戒。司礼监此种行为在当时受到各处议论,监察御史赵佑曾言“左右以婚礼为名,将肆无厌之欲。计臣惧祸而不敢阻,阁臣避怨而不敢争,用如泥沙,坐致耗国。不幸兴师,遭饥荒,将何以为计哉!”,最终明武宗采纳韩文的意见,“其后有诏,得减四之一。”以减免用度的四分之一即减免十万两结束。

正德初年,刘瑾等以内官之便,取得明武宗信任,导致明武宗不勤政事,劳耗精神游逸,引起韩文等人的强烈反对,并筹划去除刘瑾。韩文率众臣上疏《为急除群奸以保圣躬事》,要求明武宗依法处置刘瑾等内官,最终导致刘健等致仕,韩文等罢官。

军事

有关军事财用方面,韩文认为“时有缓急,势有轻重,善为国者,兴时消息审势而动,则财用不竭,军旅可兴”“客兵坐食,兵家所忌”。对于预审“军国计”方面,韩文反对京营兵马调集驻扎,靡费粮食,认为“今胡虏猖獗之故,官军旷日之由,其咎安在,其计安出,务要同心酌处,共济时艰。”共同商议何者撤,何者留,共度时艰。对于紧急军务粮草所需,韩文提请预防之需,提前做好应急之策“请差大臣一员前去整理。仍将江南运到折粮等项并本仓银库收貯银两,先发二三十万两,差官运送前来,多方召买或移文山西布政司,将弘治十八年秋粮马草照依先年事理,俱令微收本色作急,督运前来,以图接济紧急支用,庶于地方大事不误,”保证军务所需,不致兵马缺粮。皇帝皆同意他的提法。因为韩文以户部官员身份出发上疏,对于军事未提出具体方针,提出的举措也是有关户部钱粮方面,所以对于韩文上疏所提策略只见皇帝批示“同意”,未见其实施及效果。

尽管韩文军事策略的提出亦是为理财,合理用财而出,但并非无道理,从皇帝态度就可看出他的策略符合当时情形所需,他所指出的现象也是事实。

经济

韩文对时弊洞悉深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身处明代中期,此时的明王朝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演变,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法令已遭废弛,皇室贵戚骄横跋扈,醉生梦死,官僚机构日益庞大,腐败无能,国力日弱。面对这种现状,韩文对边储国课影响至深至大的盐法阻坏、盐政紊乱的局面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与实际的匡正。韩文针对盐法阻坏、盐政紊乱所提出的一系列对策和策略,虽无创新而且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并不明显。然而,在他主持户部掌邦计期间,力遏权幸,匡正盐法,为国理财。

韩文认为,“法久弊生,世殊时异,冒滥阻坏,废弛殆尽,开中虽多;实用全无”。而盐法之坏最根本的原因是“朝廷自违明诏”,“失信坏法,困民贻患之举”太多;“朝廷自坏盐法,以亏国计”。其具体表现则是“一坏于王府之求讨,二坏于内官之织造,三坏于皇亲势要之占科,而法与利不可言者矣!”这些见解明显地异于当时诸大臣与后世史家。

韩文疏理盐政、匡正盐法的对策韩文不仅指陈现行盐政的各种弊端,批判各种阻坏盐法的违禁行为,分析扰政坏法的诸种原因,他还针对盐法破坏的现状提出了不少兴利革弊、匡正盐法的具体对策。诸如革除开中引盐之弊、兴贩私盐之弊、贱卖官盐之弊、买补残盐之弊、夹带盐之弊、运司废弛之弊、停止卖盐织造等等。

1.严格执行盐法。就严格执行盐法而言,韩文针对不同的阻坏盐法行径,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如在开中引盐时,若再有“豪强之辈,冒禁中纳,事发到官者,不分内外文武之家,俱查照法律例施行”。“再收轻贸,不收本色,及纵容卖窝买窝等项,听本部指实参究。”强调要维护、推行开中法,必须在朝廷张榜召商中盐时,不仅对恃强违禁中纳,卖窝买窝的人和事,要指实参究,照律施行,又特别强调本色开中,认为折色开中对盐法的阻坏有一定影响,要以法律来限制折色开中,以保障边储军需。这几乎是今天能够看到的韩文对折色开中的唯一议论。对于下场关支夹带余盐者,韩文提出“务要严加禁约,但有商人支出官盐,各照斤数制执,敢有似前夹带阻坏盐法者,巡盐御史并管盐官员孥问如律,查例发落”。对行盐过程中的兴贩私盐与越境卖盐,韩文强调“但有兴贩私盐之徒,即便孥问,查例发落”。“各照行盐地方,不许私自越境发卖,其里河广带洪闸等处,一体搜检,务在盐法疏通”。韩文匡正盐法对策的严格执行已有盐法的思想,不仅仅是要求在开中制各环节中规范商人业盐行为,同时也是针对皇亲势要和皇帝而提出来的。对皇亲势要,织造内臣的兴贩私盐,买补残盐,奏讨盐引等,韩文反复强调对官私权私要照例缉拿发落,“不许曲法回护,致生别议”,“今后额办盐课,各要如法收积,听候各边商人挨次关支”,不许势要之家,假以买补残盐为名,仍前主令家人侵夺商利,阻坏盐法,违者听本部及科道论奏究治””;“今后亲王之国免带食盐;内臣织造,免卖盐价。本部仍通行各处巡盐御史,并管盐官员,务遵旧制及查照节行事例,严加禁约”。所有这些措施对策均系针对皇亲势要,内臣织造的乱政坏法而提出的。韩文所提出的严格执行盐法,对帝王亦要求其维护行之有效的祖宗旧制和遵循已经颁布的禁令。对于势要奏讨与卖盐织造,武宗即位已有明令,“登极一诏,法制具载,而盐课一款,尤为周悉群以维新;欢呼动地,即罢停卖盐织造,罢停周寿等原乞未支盐引和遣官整理盐课,而武宗旋即恩准周寿等继续关支,并遣崔景再兴织造,奏讨盐引。韩文在指责这种朝令夕改的行为是“失信坏法,困民贻患之举”的同时,反复强调“盐法之坏,弊正坐此。是前日所布诏书,弘为虚文,而近日所差大臣亦为徒设矣”。因此,“所据长芦引盐,决不宜冒禁支卖,以坏祖宗之法”。帝王也须“慎重盐法,预备边饷”。也就是要求帝王也必须遵守盐法。

2.慎选各级盐官和整饬吏治。这是在健全完善严格盐法的基础上,从盐业行政的角度来匡正盐法的又一大对策。从韩文的奏疏中不难看出这一对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盐业官员的任用、考核和督促。在韩文看来,明初盐法畅通,盐政清明,商便边盈与当时盐官“公廉守法”,“官多得人”和中期的盐政混乱、盐法阻滞、商困边虚与盐官“食懦坏事者尤多”,密不可分。因此,韩文认为,在任用盐官方面,“今后各盐运司掌印佐二官员,务要选用科目出身,素有声望,久任老练之人,转补前职。其各场司、大使等官,虽系吏员出身,亦要拣选年力精壮,素无过犯之人,以充其任。在盐官考核方面,不仅要严格,而且要根据实绩擢迁奖惩,即“通行各该巡按、巡盐等官,将各司见任大小官员;逐一从公考察,要某官廉能干济,任内经收盐课,依期早完,不失原额,相应旌擢,某官贪懦无为,任内经收盐课,累年拖欠;亏损正课,相应罢黜。中间又有等奸顽无知之徒,欺公玩法,靡所不为,侵欺盗卖,肆无忌惮,查有实迹,应参奏者,即便参奏,应孥问者就便孥问”。同时,在官员日常行政中严格督促,要求“各该巡抚并本部管粮官,今后如遇开中,务要公同计议,依照地方远近定立斗头,先尽紧关要害。及军马屯聚去处,粮料草束,加倍存积,多够主客兵马数年支用,斯为得策。其余不得紧要所在,酌量缓急报纳,以防不虞”。并要求各地巡抚、御史要严肃所在守御巡司等管盐官员,对那些兴贩私盐、夹带余盐、买补残盐和越境卖盐者,“务要用心设法,时常巡视对阻坏盐法者均要“孥问如律,查例发落”。可见韩文十分重视官员在维护盐法中的特殊作用。

为了进一步扭转国家财政局面,韩文极力主张裁革皇庄,限制宗室占夺民田,建议将各类庄田收归官府,命巡抚招民佃种,按每亩征银3分的科则收税输入国库,取消宦官经管庄田盘剥佃户的旧习。这些措施得到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等正直臣僚的赞同,正德帝出于稳固自己皇位和装饰门面的考虑,也采纳了韩文的一部分正确建议,对王室庄田有所限制。与此同时,韩文又奏请精简机构,裁汰上林苑、林衡署、十监局诸机构的冗杂闲散人员,以便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淳安公主已有赐田3万亩,仍贪得无厌,索要田地,经韩文申明利害,反复谏争,乃止。

在韩文的悉心经理下,国家财政一度好转,财政收支由原来的人不敷出转变为收支平衡且有盈余。

历史评价

编辑

明世宗朱厚熜:①是为先朝耆旧,清修忠亮,望重一时。 (《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赠太傅谥忠定韩公文墓志铭》引)②卿以宏远之才,清慎之操,敡历中外,多阅岁年。晚贰铨衡,晋司邦计,劳绩茂著,为时名臣。越在先朝,首倡论劾,除革群奸,遭谗去官,退居田里,凛然风槩,天下想闻。乃能懋修靡懈,德望愈隆,寿考康宁,年踰八帙,完名盛福,求诸今日,盖仅见焉。 (《弇山堂别集》引)

刘健:国家养士百五十年,当其时只养得个韩贯道者。 (《弘道录》引)

章懋:曩承手教,忧时忧民,深以国计为虑,足见大臣身任天下之重,得《大易》由颐厉吉之义,良用嘉叹……先生开诚布公,广益集思,以古人之心为心,故敢布其愚虑如此。 (《山西通志》引)

李东阳:人言才大难为用,我爱官闲好读书。临别与君堪一博,肯将青绂换绯鱼。 (《怀麓堂集》)

王鏊:韩文清忠粹德,朝野所知。万一死非其罪,天下后世谓何? (《甫田集》引)

林俊:夫为户部莫如韩文、许进,为内阁莫如刘健、林瀚、谢迁、王鏊。方拨乱反正之始,而不引忠亮端谨不可屈之人,治未可望也。 (《明武宗实录》引)

杨一清:天下想望其风采,有裴晋公(裴度)、韩魏公(韩琦)之风焉。 (《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赠太傅谥忠定韩公文墓志铭》)

张羽:至于大学士刘健、谢迁,尚书刘大夏、韩文等,皆顾命大臣,老成忠亮。 (《东田遗稿》)

费宏:①士有负正气,怀直道,愤世嫉邪,以身犯难,婴龙鳞,撩虎尾,不少顾恤,虽阽危濒死,得奇祸于一时,然高风大节,天下仰之。后世颂之,视彼脂韦淟涊,丧名辱身以苟目前之富贵者,其品流区别已相什伯。况天定胜人,剥终必复,其名位福履分所当得者,卒之若持劵取偿,无一缺焉,岂非所谓君子以得福为常,而得祸为不幸耶?求之于今,则公庶几乎无愧于此矣。 (《韩忠定公墓碑铭》)②盖公自筮仕以来,剔历中外几四十年,凡职所当为,为之未尝不尽其力。晚节末路,以身殉国,尤极忠恳,不以利害得丧易其所守,凛乎有古大臣之风。此后生小子所以仰其声光,咨嗟愿慕,而自有不容已焉者也。 (《韩忠定公墓碑铭》)③公丰骨玉立,凝重和粹,有若天成。加以奋励充养,学知原本,动必志于远大,故平生所立卓然不苟,卒以勋业振耀,为时名卿。其子能奉公之教而世其业,公可谓死而不朽矣。 (《韩忠定公墓碑铭》)

孙懋:窃见大学士谢迁、都御史林俊、尚书韩文、孙交,皆尝历事先朝,或与受顾命,或扬历中外,诚一代之元老宿望也。 (《孙毅庵奏议》)

李梦阳:公大臣,义共国休戚。 (《明史》引)

周宣:尚书韩文、祭酒章懋,年力虽衰,仪刑足尚,宜征备顾问,使天下知廉靖恬退之士,虽当迟暮,尚蒙优老之恩。 (《明世宗实录》引)

徐咸:国朝名臣,久任享耆寿者,魏文靖公骥(魏骥)九十八,王端毅公恕(王恕)九十三,胡忠安公濙(胡濙)八十九,马端肃公文升(马文升)、韩忠定公文、吴文恪公讷(吴讷)、章文懿公懋(章懋),俱八十六。王文端公直(王直)、王忠肃公翱(王翱)、王忠毅公骥(王骥)、林文安公瀚(林瀚)、刘忠宣公大夏(刘大夏)、谢文正公迁(谢迁),俱八十四。兹数公者,名位禄寿兼而有之,岂易得哉? (《徐襄阳西园杂记》)

邵经邦:韩忠定公文风骨王屹,举止凝重,雍粹若天成,加以奋励,充养自给,舍迄藩岳部院四十余年,历事三朝。受知列圣,夙夜图报,甩勉忠益……及蘗坚刘瑾依凭宿爱,蒙蔽圣聪,蛊惑百出。每以夜为日,荒湛无度,因而盗弄威福,虐焰横空。缙绅凛凛,率自顾以避。公追痛孝皇,探以宗社为忧。首倡府部科道等官,伏阙抗章,暴露罪状。继之以泣,乞置诸法,守正被害。直道劲节,丕振中外。 (《弘道录》)

徐阶、张居正等:文为人清修耿介,识量宏远,居常抑抑,至临大事,辄毅然不可屈挠。议者谓文愚同甯子而竟保其身,老似武公而不弛于学。 (《明世宗实录》)

项笃寿:余读史,至石显杀望之、王甫诛陈窦,岂不信哉。忠佞不两立哉。盖奸人之窥伺神器者,必先诛戮以立威,而务去其异已者,庶几可得志也。华容(刘大夏)、洪洞(韩文)非逆瑾之素所畏惮者哉?故其得祸最烈而先去之,固知其必不附已。不如是,不足以逞其图也。噫!有天下者,其无使小人去其所畏,以成其势哉。 (《今献备遗》)

王世贞:①孝庙时,最多名臣……六曹则倪文毅公岳(倪岳)、耿文恪公裕(耿裕)、俞肃敏公子俊(余子俊)、周文端公经(周经)、戴恭简公珊(戴珊)、闵庄懿公圭(闵珪)、韩忠定公文、彭惠安公韶(彭韶)。 (《荷闸丛谈》引)②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赠太傅韩文,右危身奉上,纯行不爽。 (《弇山堂别集》)

查继佐:即瑾等犹畏阁议,是当从。帝惊注处,进解以王岳等三人为玉钥匙、铁门关,或不致锁煞也。大臣扶植正气,令宵小不一决,渐且澹之。许尚书进曰:“若辈得疏斥足矣,亟之恐有甘露之变。其图维更远。”而惜再世文潞公犹困一石显。 (《罪惟录》)

谷应泰:韩文一发不中,而顾命诸臣斥逐无遗。 (《明史纪事本末》)

田文镜等:器度恢廓,简重有体,慎廉隅,重名检,苟有利于民者勇于为之,无所顾忌。 (《河南通志》)

张廷玉等:①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明史》)②武宗初,刘、谢受遗辅政,韩文、张敷华等为列卿长,当路多正人,国事有赖。“八虎”潜伏左右,虽未敢显与朝士为难,固腹心之蠹也。夫以外攻内,势所甚难。况相权之轻,远异前代,虽抱韩琦之忠,初无书敕之柄。区区争胜于笔舌间,此难必之刚明之主,而以望之武宗,庸有济乎?一击不胜,反噬必毒,消长之机,间不容发。宦竖之贻祸烈也,吁可畏哉! (《明史》)

轶事典故

编辑

得名由来

韩文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梦见紫衣人抱送文彦博到他的家,于是取名“文”。

弘治二文

据《弇山堂别集》记载,明朝有两个韩文,都是弘治年间的人,也都字贯道。一个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另一个是户部尚书。

韩文救荒

南京救荒南京救荒

韩文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岁不好,米价飞涨, 韩文请求预先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的人不肯,韩文说:“救荒如同救火,有任何罪过我一人承担。”于是即刻发放仓米十六万,米价因此恢复正常。

人际关系

编辑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先辈

远祖

韩琦

北宋魏国公。

七世祖

韩永

北宋国子监祭酒,为躲避金朝的战乱,迁居到山西的洪洞县,并在此定居。

曾祖父

韩昌

从祖上继承医术,德行高尚,受人尊重。因韩文的显贵而被追赠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

曾祖母

张氏

坚守前人传下来的家风家法,保持勤俭节约的品德。赠一品夫人。

祖父

韩渊

字伯亨,其将家世医术发挥更加精进,尤其擅长数术之学。因韩文的显贵而被追赠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

祖母

李氏

坚守前人传下来的家风家法,保持勤俭节约的品德。赠一品夫人。

父亲

韩肃

字世恭,号杏庄。曾任医学训科,因韩文的显贵而被追赠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

母亲

吉氏

赠一品夫人。

平辈

妻子

张氏

与韩文相濡以沫,先于韩文三十年去世,赠一品夫人。

子辈

长子

韩士聪

弘治五年(1492年)举人,官至高唐州知州,罢官后,不再出仕。

次子

韩士奇

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官至湖广左参政。

三子

韩士贤

弘治八年(1495年)举人,被授予开封府同知的职位。为了侍奉韩文养老,进阶为两淮运司同知后退休。

孙辈

孙子

韩廷彦

因荫庇补为国子生,后被授予光禄寺典簿的职位。

韩廷臣

嘉靖元年(1522年)举人。

韩廷瑞

荫庇为署丞。

韩廷采

国子生。

韩廷玮

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官至行太仆卿。

韩廷建

——

韩廷选

——

孙女

韩氏

嫁给国子生郭瑶。

韩氏

嫁给李旦。

韩氏

嫁给副都御史张润的儿子张元宪。

韩氏

——

曾孙辈

曾孙

韩景休

——

韩景维

——

韩景愈

——

韩景复

——

韩景偓

——

曾孙女

韩氏

嫁给御史南仝的儿子南有栲。

韩氏

嫁给都司副断事郭鎏的儿子郭维屏。

韩氏

——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编辑

韩文著有《质庵奏议》《质庵存稿》《归田稿》。

后世纪念

编辑

韩文墓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镇李堡村西,地名大锡沟。嘉靖六年(1527年)敕建,有垣有坊,额日“敕建忠定韩公之茔”,内有谕祭碑文、神道碑文、石器等,今已破败,石碑石器均被破坏无遗。

史料索引

编辑

《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国朝献徵录·卷二十九·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赠太傅谥忠定韩公文墓志铭》

《山西通志·卷一百九十八·韩忠定公墓碑铭》

下一篇 明征麓川之役

上一篇 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