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编辑

明朝在山东、辽东半岛的一级行政区名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山东布政司。是明朝在山东、辽东半岛的一级行政区名,下辖6府15州89县。布政使司衙门驻济南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地点:山东、辽东半岛

简称:山东布政司

历史沿革

编辑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高皇帝宣布废除行中书省制,改设承宣布政使司以负责一级行政区的民事及部分刑事事务。各府、直隶州隶属于承宣布政使司。当时除直隶以外,共设14布政司,山东布政司即为其中的一个,治济南府。自此以后,济南就一直成为山东省城未曾变更。山东布政使司下辖6府15州89县,大部分县名沿用至 今。这6府是:济南、东昌、兖州、青州、登州、莱州。此外,河间府、大名府的部分县也在今山东境内。

山东布政使司元属山东行中书省,部分直属中书省。元年(1367年)济南路、益都路、济宁路、东平路分别改置济南府、青州府、济宁府、东平府;洪武元年(1368年)东昌路改置东昌府,般阳路降淄川直隶州,莱州升莱州府,宁海直隶州、德州直隶州、高唐直隶州分别降散州;同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府,辖青州府、济南府、东昌府、济宁府、东平府、莱州府、淄川直隶州、泰安直隶州、曹州直隶州、濮州直隶州、冠州直隶州、恩州直隶州;同年北平府、永平路来属;二年(1369年)永平路改置平滦府,同年北平府、平滦府改属北平行省;泰安直隶州、濮州直隶州降散州,淄川直隶州废,恩州直隶州降县;三年(1370年)冠州直隶州降县;四年(1371年)曹州直隶州降县;五年(1372年)置金州、复州、盖州、海州来属;六年(1373年)莱州府降直隶州,登州升登州直隶州;同年置辽阳府来属;七年(1374年)东平府降散州;九年(1376年)莱州直隶州、登州直隶州分别升莱州府、登州府;同年山东行省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十年(1377年)辽阳府废;同年布政使司移治济南府;十八年(1385年)济宁府降散州,兖州升兖州府;二十八年(1395年)金州、复州、盖州、海州废。

行政区划

编辑

郡县州府

济南府

元为济南路。吴元年(1367)改置济南府,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

历城县:倚郭。东北有堰头镇巡司。

章丘县:

邹平县:

淄川县:元为般阳路倚郭。吴元年(1367)般阳路降为淄川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二年(1369)淄川州废,县改属济南府;九年(1376)升县为淄川州,十年(1377)复降为淄川县。

长山县: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

新城县: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

齐河县:元属德州直隶州。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

齐东县:元属河间路。洪武元年(1368)改属济南府。

济阳县:

城县:元属曹州直隶州。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

临邑县:元属河间路。洪武元年(1368)改属济南府。

长清县:元属泰安直隶州。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东南有石都寨巡司。

肥城县:元属济宁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

青城县:元属河间路。洪武二年(1369)省入邹平、齐东二县;十三年(1380)复置青城县,改属济南府。北有大石关巡司,后废。

陵 县:元为陵州属河间路。洪武元年(1368)降为陵县,改属济南府;二年(1369)改属德州,七年(1374)省入德州,并徙德州来治;十三年(1380)于故德州另置陵县,仍直属济南府。

泰安州:元为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二年(1369)降为散州,改属济南府,并省倚郭奉符县入州;城西有泰安巡司。

新泰县:西有上四庄巡司。

莱芜县:洪武元年(1368)改属济南府,二年(1369)复改属泰安州。

德 州:元为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降为散州,改属济南府,并省倚郭安德县入州;七年(1374)省陵县入州,并徙治故陵县。

德平县:

平原县:

武定州:元为棣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厌次县入州;六年(1373)更名乐安州,宣德元年(1426)更名武定州。东南有清河巡司。

阳信县:

海丰县:元为(东)无棣县。洪武六年(1373)更名海丰县。东北有大沽河口巡司。

乐陵县:元属河间路沧州。洪武元年(1368)改属济南府,二年(1369)自咸平镇徙治富平镇,同年改属棣州。西北偏西有旧县镇巡司。

商河县:

滨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渤海县入州。

利津县:东北有丰国镇巡司。

沾化县:东北有久山镇巡司。

蒲台县: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滨州。

东昌府

东昌府:元为东昌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东昌府,同年属行省。

聊城县:倚郭。

堂邑县:今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

博平县:洪武三年(1370)省,寻复置博平县。县治在今聊城市茌平县博平镇。

茌平县:今山东聊城市茌平县。

莘 县:今山东聊城市莘县。

清平县:元属德州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改属恩州直隶州,二年(1369)改属高唐州,三年(1370)省,寻复置清平县,直属东昌府。西南有魏家湾巡司。县治在今聊城市高唐清平镇。

冠 县:元冠州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三年(1370)降为冠县,改属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市冠县。

临清州:元临清县属濮州直隶州。洪武二年(1369)自县南徙治临清闸,同年改属东昌府,弘治二年(1489)升为临清州;景泰元年(1450)徙治临清闸东北三里。今山东省聊城临清市。

丘 县:元直属东昌路。弘治二年(1489)改属临清州。今河北邯郸市丘县。

馆陶县:元属濮州直隶州。洪武二年(1369)改属东昌府,三年(1370)省,寻复置馆陶县;弘治二年(1489)改属临清州。西南有南馆陶巡司。县治在今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北馆陶镇。

高唐州:元为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降为散州,改属东昌府,并省倚郭高唐县入州。

恩 县:元恩州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二年(1369)降为恩县,改属高唐州;七年(1374)自

县西故城徙治许官店。县治在今德州平原县恩城镇。

夏津县:洪武三年(1370)省,寻复置夏津县。西有裴家圈巡司。今德州市夏津县。

武城县:东北有甲马营巡司。今德州市武城县。

濮 州:元为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二年(1369)降为散州,改属东昌府,并省倚郭鄄城县入州;景泰三年(1452)自县东故城徙治王村。州治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濮城镇。

范 县:洪武三年(1370)省,寻复置范县;二十五年(1392)自县东南故城徙治新军栅。南偏东有水保寨巡司。县治在今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古城镇。

观城县:洪武三年(1370)省,寻复置观城县。县治在今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观城镇。

朝城县:洪武三年(1370)省,寻复置朝城县。县治在今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朝城镇。

兖州府

兖州府:元兖州属济宁路。洪武十八年(1385)升为兖州府,属布政司。

滋阳县:倚郭。元为嵫阳县。洪武元年(1368)省入兖州,十八年(1385)复置嵫阳县,仍为倚郭;成化七年(1471)更名滋阳县。

曲阜县:

宁阳县:

邹 县:元属益都路滕州。洪武二年(1369)改属兖州。

泗水县:

滕 县④:元为益都路滕州倚郭。洪武二年(1369)滕州废,县改属兖州。南偏东有沙沟集巡司。

峄 县:元为峄州属益都路。洪武二年(1369)降为峄县,改属济宁府,十八年(1385)直属兖州府。西

北有邹坞镇巡司,嘉靖年间迁县西偏南拖梨沟;东南有台庄巡司,万历三十四年设。

金乡县:元属济宁路。洪武十八年(1385)直属兖州府。

鱼台县:元属济宁路(初属济州)。洪武元年(1368)改属归德府徐州,二年(1369)复改属济宁府,十八年(1385)

直属兖州府。

单 县:元为单州属济宁路。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单父县入州,二年(1369)降州为单县,仍属济宁路;十八年(1385)直属兖州府;正德十四年(1519)自县南徙今治。

城武县:元作成武县属曹州直隶州。洪武四年(1371)改属济宁府,十八年(1385)直属兖州府;正德十四年(1519)徙今治。

济宁州:元为济宁路。吴元年(1367)改置济宁府,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十八年(1385)降为济宁州,改属兖州府,并省倚郭任城县(元初为济州倚郭)入州。南偏东有鲁桥镇巡司。

嘉祥县:元属单州。洪武二年(1369)直属济宁府。

钜野县:元(初为济宁路倚郭)。西有安兴集巡司。

郓城县:

东平州:元为东平路。吴元年(1367)改置东平府,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七年(1374)降为东平州,改属济宁府,并省倚郭须城县入州;十八年(1385)改属兖州府。西北有金线闸巡司。

汶上县:

东阿县:洪武八年(1375)自县西南徙治故谷城县。

阳谷县:

平阴县:西有滑口镇巡司,后废。

寿张县:洪武元年(1368)自县东南故城徙治梁山东北脚下;三年(1370)省入须城、阳谷二县;十三年(1380)复置寿张县,仍属东平州,同年徙治王陵店。东南有梁山集巡司。

曹 州:正统十年末(1446)析曹县于黄河北旧土城另置曹州,来属兖州府。

曹 县:元为曹州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济阴县入州,同年属行省;二年(1369)自县北徙治盘石镇,

四年(1371)降州为曹县,改属济宁府;正统十年末(1446)改属曹州。西北有安陵镇巡司。

定陶县:洪武元年(1368)改属济宁府,十年(1377)省入城武县,十三年(1380)复置定陶县,仍属济宁府;正统十年末(1446)复改属曹州。

楚丘县:洪武元年(1368)省入曹州。

沂 州:元属益都路。洪武元年(1368)改属济宁府,并省倚郭临沂县入州;五年(1372)改属济南府,七年末(1375)复改属青州府,十八年(1385)改属兖州府。西南有罗藤镇巡司。

郯城县:洪武元年(1368)析沂州置郯城县,来属沂州。西北有磨山镇巡司,后废。

费 县:西偏南有关阳镇巡司,西北有毛阳镇巡司

青州府

青州府:元为益都路。吴元年(1367)改置青州府,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

益都县:倚郭。西南有颜神镇巡司。

临淄县:东南有有淄河店巡司,后废。

博兴县:元为博兴州。洪武二年(1369)降为博兴县,仍属青州府。

高苑县:西北有田镇巡司,后废。

寿光县:北偏东有广陵镇巡司。

乐安县:东北有高家港巡司,西北有乐安镇巡司。

昌乐县:元省入潍州北海县。洪武元年(1368)复置昌乐县,来属青州府;洪武年间自县东北故城徙今治。

临朐县:南偏东有穆陵关巡司。

安丘县:元属密州。洪武二年(1369)直属青州府。

诸城县:元为密州倚郭。洪武二年(1369)密州废,县直属青州府。东南有信阳镇、南龙湾海口巡司。

蒙阴县:元属莒州。洪武二年(1369)直属青州府。南有紫荆关巡司,万历年间废。

莒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莒县入州。南有十字路巡司,西南有葛沟店巡司。

沂水县:

日照县:南偏西有夹仓镇巡司,弘治年间之后设。

登州府

登州府:元为登州属般阳路。洪武元年(1368)改属莱州府,六年(1373)升为直隶州;九年(1377)升为登州府。

蓬莱县:倚郭。洪武元年(1368)省入登州,九年(1377)复置蓬莱县,仍为倚郭。西北沙门岛有巡司,后迁县东南朱高山下为高山巡司;东南有杨家店巡司。

黄 县:西偏南有马停镇巡司。

福山县:西北有孙夼镇巡司。

栖霞县:

招远县:元属般阳路莱州。洪武九年(1377)改属登州府。西北有东良海口巡司。

莱阳县:元属般阳路莱州。洪武九年(1377)改属登州府。东南有行村寨巡司。

宁海州:元为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降为散州,改属莱州府,并省倚郭宁海县入州;九年(1377)改属登州府。西南有乳山寨巡司。

文登县:北有辛汪寨巡司,东北有温泉镇巡司,东南有赤山镇巡司。

莱州府

莱州府:元为莱州属般阳路。洪武元年(1368)升为莱州府,属行省;六年(1373)降为莱州直隶州,九年(1376)复升为莱州府。

掖 县:倚郭。西南有海沧巡司,北有柴胡寨巡司。

平度州:元为胶水县。洪武二十二年(1389)升为平度州。西南有亭口镇巡司。

潍 县:元为潍州属益都路。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北海县入州,九年(1376)改属莱州府;十年(1377)降为潍县,二十二年(1389)改属平度州。东北有固堤店巡司。

昌邑县:元属益都路潍州。洪武十年(1377)省入潍县,二十二年(1389)复置昌邑县,改属平度州。北有鱼儿镇巡司。

胶 州:元属益都路。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胶西县入州。九年(1376)改属莱州府。东北有古镇巡司驻古城集,南有逢猛镇巡司。

高密县:

即墨县:东北有栲栳岛巡司。

辽东都司

元属辽阳行省。洪武四年(1371年)置定辽都卫,治金州城,六年(1373)徙治辽阳府,八年(1375年)改置辽东都指挥使司。领25个卫,2个州。 卫:定辽中卫、定辽左卫、定辽右卫、定辽前卫、定辽后卫、东宁卫、海州卫、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广宁卫、广宁中卫、广宁左卫、广宁右卫、广宁前卫、广宁后卫、义州卫、广宁后屯卫、广宁中屯卫、广宁左屯卫、广宁右屯卫、广宁前屯卫、沈阳中卫、沈阳左卫、沈阳右卫、沈阳中屯卫、铁岭卫、三万卫、辽海卫 州:自在州、安乐州

奴儿干都司

元属辽阳行省。洪武年间辽东逻戎信州、燕王娶帝三后,置吉林船厂、兀里卫、远三万户府,到万历年间(1573—1620年),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增加到卫384、所24、地面7、站7、寨1,通称384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逐渐取代了明朝对黑龙江地区的统治。

历史名人

编辑

戚继光像戚继光像

戚继光戚继光(1528-11-12-1588-01-05)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父戚景通,世代为官,嘉靖17年,戚继光10岁继承其父爵,官居四品。嘉靖28年(1549)参加武举,在考试时庚戍之变发生,于是戚继光被分配到蓟门。与鞑靼军战斗后写下了《备俺答册》。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旋进参将。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临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三府。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严明纪律,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一人为一队,配以盾、矛、枪、狼筅、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称为“戚家军”。戚继光与俞大猷齐名。

历任山东布政使

共有 79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孫曰秉

乾隆五十九年五月十五日(1794,6,13)

嘉慶元年七月七日(1796,8,9)調江寧布政使

-

2

康基田

嘉慶元年七月七日(1796,8,9)

嘉慶二年七月三日(1797,8,24)調蘇撫

-

3

司馬騊

嘉慶二年七月三日(1797,8,24)

調

嘉慶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798,1,29)調河東河道總督

-

4

陳文緯

嘉慶二年十二月十四日(1798,1,30)

嘉慶四年正月廿四日(1799,2,28)調山西布政使

-

5

岳起

嘉慶四年正月廿四日(1799,2,28)

嘉慶四年七月十一日(1799,8,11)調蘇撫

-

6

全保

嘉慶四年七月十一日(1799,8,11)

嘉慶六年四月十五日(1801,5,27)調鄂撫

-

7

吳俊

嘉慶六年四月十六日(1801,5,28)

嘉慶七年七月廿五日(1802,8,22)緣事革職

-

8

倭什布

嘉慶七年七月廿六日(1802,8,23)

嘉慶七年十一月三日(1802,11,27)調魯撫

未到任前,以陳鍾琛署

9

陳鍾琛

嘉慶七年七月廿六日(1802,8,23)

嘉慶七年十月廿一日(1802,11,16)卸署

離職根據嘉慶朝宮中檔009064號

10

陳鍾琛

嘉慶七年十一月三日(1802,11,27)

嘉慶九年四月一日(1804,5,9)年老,到京另候簡用

-

11

策丹

嘉慶九年四月一日(1804,5,9)

嘉慶十年二月十七日(1805,3,17)年老回京,以三四品京堂補用

-

12

文霈

嘉慶十年二月十七日(1805,3,17)

嘉慶十年十月十一日(1805,12,1)卒

離職根據嘉慶十年十月長編總檔

13

金光悌

嘉慶十年十月十一日(1805,12,1)

嘉慶十年十月廿八日(1805,12,18)調刑部左侍郎

-

14

邱庭漋

嘉慶十年十月廿八日(1805,12,18)

嘉慶十二年三月廿三日(1807,4,30)解

離職根據清代職官年表,頁1881

15

楊志信

嘉慶十二年三月廿三日(1807,4,30)

嘉慶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08,10,30)因病解任

十三年十二月十日緣事革職拏問

16

百齡

嘉慶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08,10,30)

嘉慶十三年十二月廿九日(1809,2,13)調巡撫

-

17

朱理

嘉慶十三年十二月廿九日(1809,2,13)

嘉慶十四年四月九日(1809,5,22)調光祿寺卿

-

18

慶保

嘉慶十四年四月九日(1809,5,22)

調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809,8,24)調江蘇布政使

-

19

朱錫爵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809,8,24)

嘉慶十九年五月七日(1814,6,24)緣事開缺聽候部議

-

20

慶炆

嘉慶十九年五月七日(1814,6,24)

調

嘉慶廿年二月三日(1815,3,13)調陝西布政使

-

21

和舜武

嘉慶廿年二月三日(1815,3,13)

嘉慶廿二年七月廿三日(1817,9,4)調晉撫

-

22

廣慶

嘉慶廿二年七月廿三日(1817,9,4)

嘉慶廿四年閏四月九日(1819,6,1)緣事交部嚴加議處

-

23

岳齡安

嘉慶廿四年閏四月九日(1819,6,1)

嘉慶廿五年九月十三日(1820,10,19)調陝西布政使

-

24

徐炘

嘉慶廿五年九月十三日(1820,10,19)

調

道光元年六月十四日(1821,7,12)調福建布政使

由陝布調,先陛見再赴任

25

琦善

道光元年六月十四日(1821,7,12)

調

道光元年六月廿六日(1821,7,24)調巡撫

未到任

26

程祖洛

道光元年六月廿六日(1821,7,24)

調

道光二年五月廿五日(1822,7,13)調陝撫

-

27

陸言

道光二年五月廿五日(1822,7,13)

道光二年九月十六日(1822,10,30)調直隸布政使

-

28

楊健

道光二年九月十六日(1822,10,30)

道光三年四月五日(1823,5,15)調甘肅布政使

-

29

朱桂楨

道光三年四月五日(1823,5,15)

調

道光四年五月七日(1824,6,3)因病賞假

-

30

王檢

道光四年五月七日(1824,6,3)

-

-

31

朱桂楨

-

-

道光四年閏七月十一日(1824,9,3)調晉撫

-

32

費丙章

道光四年閏七月十一日(1824,9,3)

道光四年九月十三日(1824,11,3)調湖北布政使

-

33

訥爾經額

道光四年九月十三日(1824,11,3)

-

-

34

訥爾經額

道光五年四月十日(1825,5,27)

道光五年六月十七日(1825,8,1)調護巡撫

實授

35

劉斯嵋

道光五年六月十七日(1825,8,1)

-

-

36

訥爾經額

-

-

道光六年十二月六日(1827,1,3)調漕運總督

-

37

賀長齡

道光六年十二月六日(1827,1,3)

調

道光七年閏五月廿九日(1827,7,22)調護巡撫

-

38

鍾祥

道光七年閏五月廿九日(1827,7,22)

-

-

39

賀長齡

-

-

道光七年十月十六日(1827,12,4)調江寧布政使

-

40

鍾祥

道光七年十月十六日(1827,12,4)

道光九年正月日丁母憂

離職根據清史列傳卷38頁21

41

劉斯嵋

道光九年正月廿七日(1829,3,2)

道光十八年四月八日(1838,4,26)陛見

布政使服闋,四月廿九日卒,離職根據濟南府志卷37頁63

42

王青

道光十八年閏四月二日(1838,5,25)

-

-

43

楊慶琛

道光十八年七月廿九日(1838,9,17)

道光廿二年五月廿九日(1842,7,7)調光祿寺卿

-

44

王篤

道光廿二年六月二日(1842,7,9)

道光廿二年十二月廿五日(1843,1,25)調署巡撫

-

45

崇恩

道光廿二年十二月廿五日(1843,1,25)

-

-

46

王篤

-

-

道光廿七年十一月二日(1847,12,9)命到京

-

47

徐澤醇

道光廿七年十一月二日(1847,12,9)

道光廿八年六月一日(1848,7,1)調巡撫

-

48

道光廿八年六月一日(1848,7,1)

咸豐三年五月十三日(1853,6,19)命到京

-

49

崇恩

咸豐三年五月十三日(1853,6,19)

咸豐四年三月十三日(1854,4,10)調巡撫

八月十一日暫署魯撫

50

劉源灝

-

-

-

51

厲恩官

咸豐四年三月十三日(1854,4,10)

咸豐六年四月廿日(1856,5,23)調太常寺卿

-

52

景霖

-

-

-

53

晏端書

咸豐六年四月廿日(1856,5,23)

調

咸豐六年十一月六日(1856,12,3)調浙撫

-

54

吳廷棟

咸豐六年十一月六日(1856,12,3)

咸豐九年九月十一日(1859,10,6)緣事降調

-

55

清盛

咸豐九年九月十一日(1859,10,6)

咸豐十一年十二月三日(1862,1,2)同上

-

56

貢璜

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四日(1862,1,3)

同治三年八月卅日(1864,9,30)因案查辦,結案後到京

-

57

丁寶楨

同治三年八月卅日(1864,9,30)

同治六年二月廿六日(1867,3,31)調巡撫

-

58

潘鼎新

同治六年二月廿六日(1867,3,31)

同治八年六月二日(1869,7,10)開缺養親

-

59

文彬

同治八年六月三日(1869,7,11)

同治十二年正月六日(1873,2,3)調漕運總督

-

60

李元華

同治十二年正月六日(1873,2,3)

光緒三年十一月廿九日(1878,1,2)命到京

-

61

余思樞

光緒三年十一月廿九日(1878,1,2)

光緒五年閏三月十日(1879,4,30)緣事降調

-

62

薛允升

光緒五年閏三月十一日(1879,5,1)

光緒五年八月廿九日(1879,10,14)調刑部右侍郎

-

63

崇保

光緒五年九月一日(1879,10,15)

調

光緒十四年四月廿日(1888,5,30)因病解職

由甘肅布政使遷

64

靈杰

光緒五年九月廿一日(1879,11,4)

-

-

65

王毓藻

光緒十四年四月廿日(1888,5,30)

光緒十六年閏二月廿八日(1890,4,17)丁母憂

離職根據光緒十六年三月(中)月摺檔

66

福潤

光緒十六年三月十三日(1890,5,1)

光緒十七年七月廿五日(1891,8,29)調巡撫

-

67

湯聘珍

光緒十七年七月廿六日(1891,8,30)

光緒廿一年五月五日(1895,5,28)到京另候簡用

-

68

張國正

光緒廿一年五月六日(1895,5,29)

-

-

69

張人駿

光緒廿四年七月十五日(1898,8,31)

調

光緒廿六年十月四日(1900,11,25)調漕運總督

-

70

胡廷幹

光緒廿六年十月五日(1900,11,26)

光緒卅年七月廿二日(1904,9,1)調江寧布政使

-

71

黃建笎

光緒卅年七月廿二日(1904,9,1)

調

光緒卅年十二月六日(1905,1,11)同上

-

72

尚其亨

光緒卅年十二月六日(1905,1,11)

-

由按察使遷

73

吳廷斌

光緒卅一年正月十三日(1905,2,16)

調

光緒卅四年四月四日(1908,5,3)調直隸布政使

-

74

朱其煊

光緒卅四年四月四日(1908,5,3)

宣統三年二月廿四日(1911,3,24)修墓開缺

-

75

志森

宣統三年二月廿四日(1911,3,24)

調

宣統三年九月四日(1911,10,25)開缺另簡

-

76

趙濱彥

宣統三年九月四日(1911,10,25)

-

-

77

張廣建

宣統三年十月四日(1911,11,24)

-

-

78

張廣建

宣統三年十二月五日(1912,1,23)

-

實授

79

余則達

宣統三年十二月十一日(1912,1,29)

-

-

历任山东按察使

共有 102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康基田

乾隆六十年十月廿一日(1795,12,1)

調

嘉慶元年七月七日(1796,8,9)調布政使

-

2

張長庚

嘉慶元年七月七日(1796,8,9)

調

嘉慶二年九月十九日(1797,11,7)調湖北按察使

-

3

荊道乾

嘉慶二年九月十九日(1797,11,7)

嘉慶四年二月二日(1799,3,7)調江蘇布政使

-

4

王汝璧

嘉慶四年二月三日(1799,3,8)

嘉慶五年閏四月十五日(1800,6,7)同上

-

5

方維甸

嘉慶五年閏四月十五日(1800,6,7)

嘉慶六年十月一日(1801,11,6)調河南布政使

-

6

策丹

嘉慶六年十月一日(1801,11,6)

嘉慶六年十月四日(1801,11,9)調河南按察使

未到任

7

陳鍾琛

嘉慶六年十月四日(1801,11,9)

調

嘉慶七年七月廿六日(1802,8,23)調署布政使

-

8

崔映辰

嘉慶七年七月廿六日(1802,8,23)

-

-

9

陳鍾琛

-

-

嘉慶七年十一月三日(1802,11,27)調布政使

-

10

金光悌

嘉慶七年十一月三日(1802,11,27)

嘉慶十年十月十一日(1805,12,1)同上

-

11

李奕疇

嘉慶十年十月十一日(1805,12,1)

嘉慶十一年五月廿七日(1806,7,13)緣事降調

-

12

石韞玉

嘉慶十一年五月廿七日(1806,7,13)

嘉慶十二年六月二日(1807,7,6)同上

-

13

朱棟

嘉慶十二年六月二日(1807,7,6)

調

嘉慶十三年五月卅日(1808,6,23)調甘肅按察使

-

14

百齡

嘉慶十三年五月卅日(1808,6,23)

嘉慶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08,10,30)調布政使

-

15

陳若霖

嘉慶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08,10,30)

嘉慶十三年十一月廿一日(1809,1,6)調廣東按察使

-

16

朱錫爵

嘉慶十三年十一月廿一日(1809,1,6)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809,8,24)調布政使

-

17

張彤

嘉慶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809,8,24)

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11,26)因父母年老歸養

離職根據嘉慶十八年二月分上諭檔,頁00095

18

劉大懿

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11,26)

調

嘉慶十九年五月七日(1814,6,24)緣事開缺聽候部議

-

19

程國仁

嘉慶十九年五月七日(1814,6,24)

嘉慶廿一年七月十五日(1816,9,6)調甘肅布政使

-

20

張五緯

嘉慶廿一年七月十五日(1816,9,6)

嘉慶廿三年二月十一日(1818,3,17)緣事革職

-

21

溫承惠

嘉慶廿三年二月十一日(1818,3,17)

嘉慶廿四年八月廿六日(1819,10,14)緣事,年老革職

-

22

童槐

嘉慶廿四年八月廿六日(1819,10,14)

調

嘉慶廿五年九月十三日(1820,10,19)調湖北按察使

-

23

琦善

嘉慶廿五年九月十三日(1820,10,19)

調

道光元年六月十三日(1821,7,11)調福建布政使

-

24

羅含章

道光元年六月十四日(1821,7,12)

道光二年正月五日(1822,1,27)調河南布政使

-

25

楊健

道光二年正月五日(1822,1,27)

道光二年九月十六日(1822,10,30)調布政使

-

26

盧元偉

道光二年九月十六日(1822,10,30)

調

道光三年六月十三日(1823,7,20)到京另候簡用

-

27

訥爾經額

道光三年六月十三日(1823,7,20)

道光三年十二月八日(1824,1,8)調署安徽按察使

-

28

劉斯嵋

道光三年十二月八日(1824,1,8)

道光三年十二月廿六日(1824,1,26)調安徽按察使

由浙江鹽運使遷,未到任

29

訥爾經額

道光三年十二月廿六日(1824,1,26)

道光四年四月十六日(1824,5,14)因病賞假

-

30

賀長齡

道光四年四月十六日(1824,5,14)

-

-

31

訥爾經額

-

-

道光四年九月十三日(1824,11,3)調署布政使

-

32

韓文綺

道光四年九月十三日(1824,11,3)

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1825,4,4)調四川布政使

-

33

劉斯嵋

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1825,4,4)

調

道光五年六月十七日(1825,8,1)調署布政使

-

34

王檢

道光五年六月十七日(1825,8,1)

-

-

35

劉斯嵋

-

-

道光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826,1,26)調貴州布政使

-

36

梁章鉅

道光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826,1,26)

道光六年十一月廿六日(1826,12,24)調江西按察使

-

37

鍾祥

道光六年十一月廿六日(1826,12,24)

道光七年閏五月廿九日(1827,7,22)調署布政使

-

38

鍾祥

-

-

道光七年十月十六日(1827,12,4)調布政使

-

39

李文耕

道光七年十月十六日(1827,12,4)

調

道光十年八月廿七日(1830,10,13)調貴州按察使

-

40

趙盛奎

道光十年八月廿七日(1830,10,13)

道光十一年十月七日(1831,11,10)調江寧布政使

-

41

經額布

道光十一年十月七日(1831,11,10)

道光十二年二月一日(1832,3,2)調河南按察使

-

42

蘇廷玉

道光十二年二月一日(1832,3,2)

道光十三年七月廿五日(1833,9,8)調四川按察使

-

43

牛鑑

道光十三年七月廿五日(1833,9,8)

道光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835,1,8)調順天府府尹

-

44

程楙采

道光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835,1,8)

道光十六年六月十五日(1836,7,28)調安徽布政使

-

45

慶林

道光十六年六月十五日(1836,7,28)

調

道光十六年七月三日(1836,8,14)調山西按察使

由山西按察使遷,未到任

46

李振翥

道光十六年七月三日(1836,8,14)

調

道光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1837,1,21)因病開缺

十七年正月九日卒(道光十七年二月奏摺檔,頁039),離職原因係推斷

47

李宗傳

道光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1837,1,21)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七日(1838,12,23)調湖北布政使

東華錄載調浙江布政使

48

邵甲名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七日(1838,12,23)

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十二日(1839,12,17)調安徽布政使

服闋

49

徐寶森

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十三日(1839,12,18)

調

道光廿年十月十三日(1840,11,6)同上

-

50

王篤

道光廿年十月十三日(1840,11,6)

道光廿二年六月二日(1842,7,9)調布政使

-

51

崇恩

道光廿二年六月二日(1842,7,9)

調

道光廿三年五月廿六日(1843,6,23)調江寧布政使

-

52

方濤

道光廿三年五月廿七日(1843,6,24)

道光廿三年七月五日(1843,7,31)仍以鹽運使候補

-

53

陳慶偕

道光廿三年七月五日(1843,7,31)

道光廿六年十月十四日(1846,12,2)調福建布政使

-

54

徐思莊

道光廿六年十月十四日(1846,12,2)

-

-

55

劉源灝

道光廿七年十月廿一日(1847,11,28)

調

道光廿八年六月一日(1848,7,1)調布政使

-

56

蔣霨遠

道光廿八年六月一日(1848,7,1)

道光廿八年十二月十五日(1849,1,9)調浙江按察使

-

57

黃宗漢

道光廿八年十二月十五日(1849,1,9)

道光廿九年十二月廿二日(1850,2,3)同上

-

58

程庭桂

道光廿九年五月廿五日(1849,7,14)

-

-

59

王懿德

道光廿九年十二月廿二日(1850,2,3)

調

道光卅年十月十一日(1850,11,14)調陝西布政使

-

60

福濟

道光卅年十月十一日(1850,11,14)

調

咸豐二年十月十日(1852,11,21)調奉天府府尹

-

61

英桂

咸豐二年十月十日(1852,11,21)

調

咸豐三年九月廿四日(1853,10,26)調豫撫

-

62

厲恩官

咸豐三年九月廿四日(1853,10,26)

咸豐四年三月十三日(1854,4,10)調布政使

-

63

劉源灝

咸豐四年三月十三日(1854,4,10)

-

-

64

譚廷襄

咸豐四年三月廿日(1854,4,17)

咸豐四年六月十六日(1854,7,10)調順天府府尹

暫留直隸辦理天津海運事宜,未到任

65

昇福

咸豐四年六月十六日(1854,7,10)

-

-

66

昇福

咸豐六年七月五日(1856,8,5)

咸豐七年六月十二日(1857,8,1)命到京

實授

67

葉圭書

咸豐七年六月十二日(1857,8,1)

咸豐十年正月廿二日(1860,2,13)緣事降調

-

68

聯英

咸豐十年正月廿二日(1860,2,13)

調

-

由江蘇按察使遷,仍署漕督,未到任

69

陳景亮

咸豐十年正月廿二日(1860,2,13)

咸豐十年十月二日(1860,11,14)調雲南布政使

-

70

貢璜

咸豐十年十月二日(1860,11,14)

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四日(1862,1,3)調布政使

-

71

孫治

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四日(1862,1,3)

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廿八日(1862,1,27)調直隸按察使

未到任

72

吳廷棟

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廿八日(1862,1,27)

調

同治二年正月十一日(1863,2,28)調大理寺卿

-

73

丁寶楨

同治二年正月十一日(1863,2,28)

同治三年八月卅日(1864,9,30)調布政使

-

74

恩錫

同治三年八月卅日(1864,9,30)

同治四年八月廿二日(1865,10,11)調奉天府府尹

-

75

潘鼎新

同治四年八月廿二日(1865,10,11)

同治六年二月廿六日(1867,3,31)調布政使

-

76

盧定勳

同治六年二月廿六日(1867,3,31)

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九日(1868,1,13)調直隸布政使

-

77

文彬

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九日(1868,1,13)

同治八年六月三日(1869,7,11)調布政使

-

78

李元華

同治八年六月三日(1869,7,11)

調

同治十二年正月六日(1873,2,3)同上

-

79

長賡

同治十二年正月六日(1873,2,3)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廿九日(1875,2,5)因病解職

-

80

陳士杰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廿九日(1875,2,5)

光緒五年正月廿五日(1879,2,15)調福建布政使

-

81

譚鈞培

光緒五年正月廿五日(1879,2,15)

光緒五年正月廿六日(1879,2,16)調湖南按察使

未到任

82

靈杰

光緒五年正月廿六日(1879,2,16)

光緒五年九月廿一日(1879,11,4)署布政使

-

83

李朝儀

光緒五年九月廿一日(1879,11,4)

-

-

84

靈杰

-

-

光緒七年二月十九日(1881,3,18)因病乞休

-

85

潘駿文

光緒七年二月十九日(1881,3,18)

光緒九年月日緣事降調

離職根據傳包

86

林述訓

光緒九年五月六日(1883,6,10)

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五日(1886,3,20)開缺到京

-

87

成允

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五日(1886,3,20)

光緒十二年十一月廿五日(1886,12,20)調湖北按察使

-

88

福潤

光緒十二年十一月廿五日(1886,12,20)

調

光緒十六年三月十三日(1890,5,1)調布政使

-

89

曹秉哲

光緒十六年三月十三日(1890,5,1)

光緒十七年正月四日(1891,2,12)卒

離職根據光緒十七年正月(上)月摺檔

90

松林

光緒十七年正月十六日(1891,2,24)

光緒廿一年閏五月三日(1895,6,25)調奉天府府尹

-

91

松壽

光緒廿一年閏五月四日(1895,6,26)

光緒廿二年四月十二日(1896,5,24)調江西按察使

-

92

毓賢

光緒廿二年四月十二日(1896,5,24)

光緒廿四年八月廿二日(1898,10,7)調湖南布政使

-

93

景星

光緒廿四年八月廿二日(1898,10,7)

調

光緒廿四年十月六日(1898,11,19)調河南布政使

-

94

胡景桂

光緒廿四年十月七日(1898,11,20)

光緒廿六年十月五日(1900,11,26)調湖南按察使

-

95

尚其亨

光緒廿六年十月五日(1900,11,26)

光緒卅年十二月六日(1905,1,11)調布政使

-

96

余肇康

光緒卅年十二月六日(1905,1,11)

光緒卅一年四月廿一日(1905,5,24)調江西按察使

-

97

連甲

光緒卅一年四月廿一日(1905,5,24)

光緒卅二年四月廿日(1906,5,13)調提學使

-

98

袁大化

光緒卅二年四月廿一日(1906,5,14)

光緒卅二年十一月二日(1906,12,17)調河南布政使

-

99

黃雲

光緒卅二年十一月三日(1906,12,18)

調

光緒卅三年十二月九日(1908,1,12)開缺到京

-

100

胡建

光緒卅三年十二月九日(1908,1,12)

宣統三年十月廿七日(1911,12,17)調巡撫

-

101

聶憲藩

宣統三年十月廿七日(1911,12,17)

-

-

102

丁道津

宣統三年十二月十一日(1912,1,29)

-

-

历任山东提学使

共有 55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曹城

乾隆六十年十月十三日(1795,11,23)

-

-

2

胡長齡

嘉慶三年八月十一日(1798,9,20)

嘉慶四年十一月十日(1799,12,6)緣事降調

離職根據嘉慶四年冬季上諭檔

3

蔣曰綸

嘉慶四年十一月十日(1799,12,6)

嘉慶五年正月廿六日(1800,2,19)到京供職

-

4

戴均元

嘉慶五年正月廿六日(1800,2,19)

-

-

5

劉鳳誥

嘉慶六年八月八日(1801,9,15)

-

-

6

萬承風

嘉慶九年八月四日(1804,9,7)

嘉慶十年閏六月十一日(1805,8,5)回京供職

-

7

錢樾

嘉慶十年閏六月十一日(1805,8,5)

-

-

8

王宗

嘉慶十二年八月廿一日(1807,9,22)

嘉慶十三年二月十五日(1808,3,11)省親乞假回京

母病開缺省親

9

帥承瀛

嘉慶十三年二月十五日(1808,3,11)

-

-

10

張鵬展

嘉慶十五年八月廿二日(1810,9,20)

-

-

11

吳芳培

嘉慶十八年八月九日(1813,9,3)

嘉慶十八年八月十日(1813,9,4)調順天學政

-

12

戴聯奎

嘉慶十八年八月十日(1813,9,4)

調

嘉慶十八年八月廿七日(1813,9,21)丁憂

離職根據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102頁35

13

黃鉞

嘉慶十八年八月廿七日(1813,9,21)

嘉慶十九年三月廿三日(1814,5,12)命回京

-

14

王引之

嘉慶十九年三月廿三日(1814,5,12)

-

-

15

辛從益

嘉慶廿一年八月十一日(1816,10,1)

-

-

16

李振祜

嘉慶廿四年九月五日(1819,10,23)

-

-

17

何淩漢

道光二年八月十三日(1822,9,27)

-

-

18

吳慈鶴

道光五年八月三日(1825,9,14)

調

道光六年八月十八日(1826,9,19)卒

離職根據道光六年九月奏摺檔,頁015

19

龔守正

道光六年八月廿二日(1826,9,23)

-

-

20

何彤然

道光八年八月三日(1828,9,11)

-

-

21

盛思本

道光十一年八月二日(1831,9,7)

道光十二年九月廿一日(1832,10,14)緣事到京下部嚴議

-

22

王丙

道光十二年九月廿一日(1832,10,14)

-

-

23

季芝昌

道光十三年十二月八日(1834,1,17)

-

-

24

劉繹

道光十七年八月二日(1837,9,1)

道光廿年七月廿九日(1840,8,26)回京供職

-

25

李汝嶠

道光廿年八月二日(1840,8,28)

-

-

26

殷壽彭

道光廿三年八月二日(1843,9,25)

-

-

27

何桂清

道光廿六年八月四日(1846,9,23)

道光廿八年七月廿六日(1848,8,24)丁繼母憂

離職根據傳包

28

馮譽驥

道光廿八年八月廿五日(1848,9,22)

-

-

29

徐樹銘

咸豐二年八月六日(1852,9,19)

-

-

30

呂序程

咸豐五年八月二日(1855,9,12)

-

-

31

鄭敦謹

咸豐八年八月三日(1858,9,9)

-

-

32

尚慶潮

咸豐十一年八月三日(1861,9,7)

-

-

33

趙佑宸

同治三年八月一日(1864,9,1)

-

-

34

張家驤

同治六年八月一日(1867,8,29)

同治六年八月廿六日(1867,9,23)調山西學政

-

35

于建章

同治六年八月廿六日(1867,9,23)

調

同治九年四月日丁母憂

離職根據軍機處檔101162號

36

潘斯濂

同治九年五月十六日(1870,6,14)

-

-

37

黃體芳

同治十二年八月一日(1873,9,22)

-

-

38

鈕玉庚

光緒二年八月一日(1876,9,18)

-

-

39

戴鴻慈

光緒五年八月一日(1879,9,16)

光緒七年九月十六日(1881,11,7)丁父憂

離職根據軍機處檔118788號

40

張百熙

光緒七年十月六日(1881,11,27)

光緒九年四月日同上

離職根據傳包

41

汪鳴鑾

光緒九年四月廿八日(1883,6,3)

-

-

42

陸潤庠

光緒十一年八月一日(1885,9,9)

光緒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1887,1,8)丁父憂

離職根據光緒十二年十二月月摺檔

43

梁燿樞

光緒十二年十二月廿三日(1887,1,16)

-

-

44

裕德

光緒十四年八月一日(1888,9,6)

-

-

45

秦澍春

光緒十七年八月一日(1891,9,3)

光緒十九年五月六日(1893,6,19)卒

離職根據光緒十九年五月(中)月摺檔

46

華金壽

光緒十九年五月十二日(1893,6,25)

-

-

47

姚丙然

光緒廿三年八月一日(1897,8,28)

光緒廿五年二月九日(1899,3,20)緣事革職

-

48

榮慶

光緒廿五年二月九日(1899,3,20)

光緒廿五年十二月卅日(1900,1,30)丁母憂

離職根據光緒廿六年正月奏摺檔,頁104

49

尹銘綬

光緒廿六年正月九日(1900,2,8)

-

-

50

載昌

光緒廿九年八月一日(1903,9,21)

光緒卅二年四月二日(1906,4,25)裁缺

-

51

連甲

光緒卅二年四月廿日(1906,5,13)

光緒卅二年七月十五日(1906,9,3)調福建布政使

-

52

朱益藩

光緒卅二年七月十六日(1906,9,4)

光緒卅三年六月十七日(1907,7,26)調大學堂總監督

-

53

羅正鈞

光緒卅三年六月十八日(1907,7,27)

-

-

54

陳榮昌

宣統二年八月十四日(1910,9,17)

-

-

55

方燕年

宣統三年十二月三日(1912,1,21)

-

-

下一篇 何文辉

上一篇 吴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