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霞客游记 编辑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明末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 。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做了详细记录。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品名称:徐霞客游记
外文名:The travels of Xu Xiake
作者:徐霞客
创作年代:明代
文学体裁:散文游记
字数:60万字
徐霞客的出游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北登恒山,南及闽粤,东涉普陀,西攀太华之岭,偏重搜奇访胜,写下了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嵩山、华山、五台山、恒山等名山游记十七篇;后期的西南地区之行,则在探寻山川源流、风土文物的同时,重点考察和记述喀斯特(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及其发育规律。
《徐霞客游记》全书六十余万字,其中记述游历广西的《粤西游日记》却占了篇幅的约三分之一,可见广西在这一书中的重要地位 。
地貌学
古籍内容
地表岩溶方面,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我国东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岩溶地貌最发达的地区,非常全面而系统地记录了这些地区地表岩溶的各类地貌形态,如石芽、溶沟、岩溶裂隙、落水洞、漏斗、竖井、溶蚀洼地、岩溶槽谷、岩溶盆地、盲谷、干谷岩溶嶂谷、天窗、天生桥、岩溶湖岩溶泉、峰林、孤峰、岩洞、穿山、溶帽山等。徐霞客还对岩溶地貌的分布范围及地区差异作了精辟的论述。由此可见,徐霞客对地表岩溶地貌已有一套系统的分类和命名。
《徐霞客游记》
水文学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用较大的篇幅描述了各地的水体类型和水文特征,记载大小河流五百五十一条,湖、泽潭、池、沼泽一百九十八个。对河流水文的描述包括流域范围、水系、河流大小、河水的流速、含沙量水量变化、水质、分水岭、伏流、河床的地区差异等。为了论证长江的源头,晚年他专门写了《江源考》,据理反驳“岷山导江”的错误,理直气壮地主张:“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为人们正确地认识江源作出了贡献。
《徐霞客游记》把沼泽称作“阻洳”“湖”或“干海子”。当他考察了云南保山大寨的干海子后,写了一篇相当精彩的论述沼泽形态性质、生产性能水文特征的专题论文,把这个沼泽的形状、大小、生物、土壤、水文、生产、交通,物理性质作了详细的描述。像这样详细而具有科学价值的论述沼泽的文献,在徐霞客以前没有出现过。根据徐霞客的描述,现代地理学者认为这个沼泽“可能是一片泥炭沼泽地”。在这片泥炭沼泽地里,上面生长着芜草青青的茂密植被,下有草土浮结和芜土交工陷的泥炭层,而且还有补给沼泽的溪水流经其间。这个地方,已建成水库,叫做大海坝水库。再也见不到当年徐霞客所描述的景象了。
《徐霞客游记》关于地下热水的记载也很丰富。他把水温不同的地下热水分成四类:(1)冷水泉,与冷矿水相当,水温在25 ℃以下。(2)温泉,与低中温热水相当,温度在25—55℃。(3)热水泉,与高温热水相当,温度在55—90℃。(4)沸泉,与过热水相当,温度在90℃以上。徐霞客对地下热水的分类跟现代地下热水分类很接近,难能可贵。此外,记载了当时人们利用地下热水资源的各种办法,如沐浴、治病、食品加工、提取地下热水中的矿物资源——硫黄、硝等。
人文地理
《徐霞客游记》中有不少人文地理内容,如手工业矿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各地民情风俗等。如书中记载了煤、锡、银、金、铜、铅、硝、盐、雄黄、硫黄、玛瑙、大理石等十二种矿物的产地、开采和冶炼情况,是明代重要的矿冶史料。
另外,徐霞客纠正了地理文献中的一些错误,如否定《尚书》以来流行一千多年的“泯山导江”说,肯定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还正确指出河床坡度和侵蚀力成正比。植物学方面,他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的游历日记,在他自己有生之年并未加以整理编次。他于崇祯十三年(1640)从云南回到故家之后,将游历所记原稿托给他的家庭教师季梦良整理。季梦良先是推辞,后来要接受这项任务之时,徐霞客就过世了,这些文稿被徐的友人王忠纫携去,但此时文稿已有部分遗失。不久,王前往福建任官,仅将原稿略加排序,即交徐霞客之子徐屺带回。徐屺仍将文稿托给季梦良说:“非吾师不能成先君之志也。”于是季梦良“遍搜遗帙,补忠纫之所未补,因地分集,录成一篇”。《徐霞客游记》形成一部完整著作形式,是季梦良的整理之功,这也是《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抄本。
目录 | |||
卷一上 游天台山日记 游雁宕山日记 游白岳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 游武彝山日记 游庐山日记 后游黄山日记 | 卷一下 游九鲤湖日记 游嵩山日记 游太华山日记 游太和山日记 闽游日记前 后闽游日记 后游天台山日记 后游雁宕日记 游五台山日记 游恒山日记 | 卷二上 西南游日记一 | 卷二下 西南游日记二 |
卷三上 西南游日记三 | 卷三下 西南游日记四 | 卷四上 西南游日记五 | 卷四下 西南游日记六 |
卷五上 西南游日记七 | 卷五下 西南游日记八 | 卷六上 西南游日记九 | 卷六下 西南游日记十 |
卷七上 西南游日记十一 | 卷七下 西南游日记十二 | 卷八上 西南游日记十三 | 卷八下 西南游日记十四 |
卷九上 西南游日记十五 | 卷九下 西南游日记十六 | 卷十上 西南游日记十七 | 卷十下 西南游日记十八 |
卷十一上 西南游日记十九 | 卷十一下 西南游日记二十 | 卷十二上 西南游日记二十一 | 卷十二下 西南游日记二十二 |
参考资料: |
景物描写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欲尽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为了达到“尽”的标准,《徐霞客游记》关于景观的描写也十分全面。这一方面体现游记所包含的内容跨时长、地域广。徐霞客二十二岁起在母亲的资助下开始云游四方,游历祖国的山水,一直到五十六岁过世之前几乎都在进行旅行考察。在这三十四年间,他的脚步东到浙江普陀,西到云南腾冲,北至河北盘山,南到闽奥一带,覆盖了十九个省、市(区)。另一方面体现对景物的描写全面。桂林的七星岩历来是游客和地理学家的关注点,徐霞客一生两次到访七星岩,为它作较为全面的记载。在《粤西游日记》中,他写道:“盖此处岩洞骈峙者三:栖霞在北,而下透山之东西;七星在中,而曲透山之西北;南岩在南,而上透山之东西。”从高角度全面说明了各个洞口的布局。
语言特色
灵动传神
《徐霞客游记》的另一处魅力在于作者对语言有高超的驾驭能力。作者描写景观中的山、石、水、云、雾都十分生动,活灵活现。他写自己在丹江漂流的情景,“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山岚重叠竞秀“生动地写出了乘船顺流而下的感受,”泛光欲舞“则是对两岸的桃树李树缤纷绽放,花势良好的生动描写,他写龙虎山龟峰的水市洞是“时朔风舞泉, 游洋乘空声色俱异。霁色忽开,日采丽崖光水低徘徊不能去”,把水帘洞飞泉灵动的状态、色彩、声音、气势都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修辞应用
徐霞客游记
清代学者钱谦益: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问亦不可无此书也。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记录。
民国学者刘虎如:其词意之高妙,备极诸长,非身历其境者,何能出此……霞客之游记,非仅写景物、谈风月而已,对于山岭之来脉、江海之源流,而未尝无所发现,其有助于地理,自不可没。
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中国旅美地理学家谢觉民:读徐霞客的游记,最好是旅行时随身携带。
文学
《徐霞客游记》中描写事物所采用的清新优美文笔,使读者爱不释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以前的一百三十五年间,完全靠读者用笔抄写来流传。乾隆四十一年以后,才有刻本流传。对《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不少名家有过中肯的评论。
史学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
季梦良,字会明,是徐氏家庭教师,又是徐霞客的好友,徐霞客亲自把整理《游记》的事托付给季会明,季会明也圆满完成了他的庄严承诺。他“遍搜遗帙,补忠纫之所未补,因地分集,录成一编”,一些散乱的篇页,是他寻获的,一些缺佚内容,甚至找同行的顾仆核补,《徐霞客西游记》作为完整著作的形象是经季会明之手形成的,该本现散逸流失。
季本残本
现藏于北京图书馆,书名《徐霞客西游记》,共五册,938面,计28万多字,每册皆有提纲。该书应是根据季会明整理本的重抄本。书上还有“莫友芝图书印”、莫绳孙印”、“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印”等,说明后来曾先后被著名藏书莫友芝、莫绳孙父子的影山草堂和民国年间著名藏书家刘承干的嘉业堂藏过。
徐建极本
1662年,徐霞客孙建极抄写,先后为邓之诚、谭其骧先生收藏,近年谭先生又交给邓先生的家属邓可。书名《游记》,今存第六册、第八册,第九、十两册皆分上、下,共六册。每册首页前面署有“孙建极录”四字。
李寄校本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李寄获得曹骏甫本以后。他四处搜求佚文,把已缺的《滇游日记一》的《游太华山记》、《滇中花木记》、《游颜洞记》、《随笔二则》、《盘江考》等补人;还进行了大量的文字校改、订正;当然也不适当的作了若干删削、综合、改并。
曹骏甫本
曹本是早期用徐霞客原稿抄录的一种,共四册,较杂乱。康熙五年(1666年)归史夏隆,史氏“遂于甲子年清和月,率其子拜授原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为李寄所得。
史夏隆本
据史夏隆序,史氏得曹骏甫本,先录其四分之一,20年后,又“日限一篇,凡九阅月而告竣”,史氏自认为这是“抄订”,霞客之书“五十年后,予为脱稿”。则已形成了史夏隆本。
刘南开本
据杨名时序一:“已丑仲夏, 将赴淮浦,舟中无事,展阅外舅南开先生所抄《徐霞客游记》。抵寓后,既终卷。”此本于途中船上就看完,抄一遍也仅需两月,足见其分量不大。据杨名时序二,此本“出于宜兴史氏”。
杨名时本
据杨名时序一,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杨名时据刘南开本“手录而存之,凡两阅月而毕”。但由于底本系据史夏隆本抄录,删削太多,分量单薄。这是杨名时的第一一次抄本,杨对此很不满意。此本今不传。
史氏序本
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列目十册,装订为八册。第一册首为史夏隆序、陈函辉《墓志铭》。
奚又溥本
据奚序,奚又溥为霞客“同里后学”,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觐霞即徐曾起,为建极子,霞客曾孙。奚又溥从觐霞处借得的,是既经季会明整理、又经李寄补缺整理的本子,而不是徐霞客的原稿。奚本已不存。
杨天赐本
此本共十二册。今本《徐霞客游记》的基本轮廓已经形成,末附杨天赐跋,因称杨天赐本。可惜此本今已不存。
夏氏又一本
据陈泓《诸本异同考略》,此本前后编次俱同奚本,但最后增人诗文册, 该本为草纸,用蝇头小楷书写,但讹字极多。
奚氏又一本
据陈泓《诸本异同考略》,此本从奚氏原本录出后,又以诸删本点窜于上而成。
杨名时本二
杨本二形成的时间,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九月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二月,杨名时是霞客的同乡,他是抄录过《徐霞客游记》两个本子的第一人,杨名时整理本流传广,对后世影响大。
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 “《徐霞客游记》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没后手稿散逸,其友季梦良求得之,而中多缺失,宜兴史氏亦有抄本,而讹异尤甚。此则杨名时所重加编订者也。
北大藏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共八册,布套两函。原书抄誊工整,单面9行,每行24字,原未分卷。
北图藏本
北京图书馆藏,共十册,分十二卷四十二篇。每面9行,行23或24字。
叶藏杨序本
上海图书馆藏,共十册,不分卷。首为钱谦益《徐霞客公传》并附《瞩仲昭刻游记书》,但未落名。此系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购得,成书时间当比此更早。后来,曾为民国年间藏书家叶景葵收藏。卷首叶景葵题记。
杨名宁抄本
华东师大图书馆藏,共十册。
浑然本
南京图书馆藏,共六册,每单面10行,每行30字,编有页码,共377页,约22万多字。这是徐氏家族的藏本,且形成时间比较早。
台湾藏本
台湾图书馆藏,每单面10行,每行20字。有朱、墨二色批校。首为杨名时《徐霞客先生游记序》及《重录徐霞客游记序》。
韵石山房本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共四册。首页有“韵石山房”印章。首列《徐霞客传》并附《嘱仲昭刻游记书》,皆未落作者名。后为杨名时两篇序。不分卷。
其他版本
知不足斋抄本,北京图书馆藏;十册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求是斋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等。
徐霞客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2023年5月19日,是《徐霞客游记》宁海开篇410周年纪念日,第二十一届徐霞客开游节在中国旅游日发祥地浙江宁海开幕,“奔赴山海”大巡游同时启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