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钟 编辑
大钟,藏、傣、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钟鼓楼和佛教寺院中。钟体铜制,呈圆锥形,上小下大,中空无舌,钟体大小不等,多以钟鼓楼、寺院的规模和等 级而定,并与大鼓相适应,用于早晨报时和佛教盛大典礼仪式。
大钟
大钟规格尺寸不一,小者高90厘米,钟口直径60厘米,多吊挂于佛教寺院大雄宝殿内东南侧的钟架上,用木棰敲击;大者高300厘米以上、钟口直径200厘米以上,多吊挂于专门建造的钟楼上,用悬吊于梁上的木杠撞击,发音低沉洪亮。开封著名的“相国霜钟”,钟高200厘米,钟口直径180厘米。
傣族的圆口大铜钟,傣语称钟拢、领拢、晃汉,拢是大,领是钟。流行于云南省德宏、临沧等地。钟体青铜制,铸造精细,纹饰多样,钟顶部分为圆形钮,多由两只神兽和两个跳孔雀舞的男子立塑组成,纹饰尤为繁复。有一横木穿钮而过,大钟呈垂直悬挂。它多由外地传入,吊挂于佛寺或从前的宣慰司(土司府)中,作为宗教礼仪乐器或报时之用。德昂族、阿昌族和布朗族也有流传。
我国古代制钟技艺高超,尤其铸造大钟堪称一绝。在北京大钟寺的大钟殿里,悬挂着一枚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巨型铜钟,高达6.94米、钟口直径3.3米,造型精美、形体宏伟,历时五百多年,至今仍音响圆润洪亮,穿透性强,声音可传百里。关于这枚永乐大钟的重量,历来史籍记载不一,成为难解之谜。1980年,我国科研人员利用超声声速仪,以交叉触发脉冲重叠法进行测量,得知它的钟腰最薄处为9.4厘米,钟唇最厚处为18.5厘米,并计算出它的精确重量为46.5吨 。引人注目的是:钟身内外整齐地铸有佛教名经17种,总计22.7万多个楷书字,字体工整、坚韧,相传为明代书法家沈度的手笔。永乐大钟,以悠久的历史、精湛的铸造工艺、第一流的声学特性、灿烂的书法艺术和佛教艺术,驰名中外,享有“古代钟王”之誉,国际友人盛赞道:“永乐大钟,巧匠神工,乐声永播,智慧无穷”。
关于北京钟鼓楼的大钟,有个动人的故事:皇帝命一名匠造钟,快到期限了钟还未成,铜匠 是要被杀头的。在最后一次熔铜时,炉温还是上不去,眼看又要铸不成了。在旁掌火的女儿为了救父一命,纵身跳进炉中,只留下一只鞋在外边。大钟铸成了,皇帝很满意,便叫挂在钟楼上。从此,京城有了报时钟,人们都按钟声作息劳动。但这枚大钟与众不同,最后一响总是发出个“鞋”音来,“当、当、当—鞋—。”人们为纪念英勇献身的姑娘,便把这枚钟唤作“金钟姑娘”。为此,作家端木蕻良在1980年3月7日《北京晚报》上发表了《金钟姑娘》。老舍先生生前也证实,这枚钟最后的“鞋”音是拖得很长的。大钟作为通讯报时之用由来已久,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建有钟楼和制造精良的铜钟,现在仅作为文物保护,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