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东庙 编辑
万东庙(朝鲜语:만동묘),又称皇庙,是朝鲜王朝时期的一座祠庙,位于朝鲜忠清道清州华阳洞。万东庙始建于朝鲜肃宗三十年甲申(1704年),是权尚夏等儒生遵照朝鲜名儒宋时烈的遗愿建立的,用来祭祀明神宗和明毅宗(崇祯帝)两位中国明朝皇帝,庙名取自朝鲜宣祖的手书“万折必东”4字。万东庙是朝鲜王朝后期尊周思明的象征之一,同时逐渐成为朝鲜儒林的中心。朝鲜高宗初年,万东庙一度被执政者兴宣大院君裁撤,引起轩然大波;大院君倒台后恢复。现庙已毁,仅存遗址。
中文名:万东庙
外文名:만동묘
具体位置:韩国忠清北道槐山郡青川面华阳洞
祭祀时间:季春、季秋上丁
现遗址:俗离山国立公园的一部分
建筑群主题:怀念明朝
宋时烈
孝宗大王去世后,北伐计划停止了,宋时烈由于党争而遭到贬谪,从1666年(朝鲜显宗七年)以后隐居在忠清道清州华阳洞,他对此地情有独钟,自号“华阳洞主”。1671年,宋时烈的门人闵鼎重出使清朝,在京师(今中国北京)购得明毅宗御笔“非礼不动”四字,宋时烈得到崇祯御笔以后非常高兴,1674年,宋时烈将“非礼不动”四字摹刻在华阳洞瞻星台下的峭壁上,并感叹道“有君如是,而天下竟至于沦丧,岂非当时臣子之罪哉!” ,因而愈发怀念和称颂崇祯皇帝。此后宋时烈一直想在“非礼不动”摹刻的基础下扩建庙宇,进行祭祀活动,但是在1689年(朝鲜肃宗十五年),83岁高龄的宋时烈因党争的牵连而被赐死,临死前对其弟子权尚夏遗言在华阳洞建庙祭祀明神宗和崇祯帝。权尚夏等人接受老师遗命,经过15年的酝酿,终于在明朝灭亡周甲之际的1704年(肃宗三十年)建成了万东庙。
万东庙的具体位置在韩国忠清北道槐山郡青川面华阳洞。除了万东庙作为主体祭祀场所以外,又有焕章庵、云汉阁、瞻星台等附属建筑,具有相当规模,在其前右方还建有华阳洞书院,是专门负责万东庙祭祀的机构,所以万东庙和华阳洞书院是互为依托的一个整体。
华阳洞一带地势独特,山川秀美,地形有“华阳九曲”之称。有人说:“华阳九曲,我东之武夷也。” 将华阳洞与朱子学的圣地武夷山并称。万东庙建在“九曲”中之第二曲云影潭上,分为三进,地势由前往后,拾级而上,越来越高。万东庙前楣悬挂匾额“万东”二字,取朝鲜宣祖手书之“万折必东”之语,语出《荀子》,意为江河不论有多少曲折,也会向东流入大海,表明了朝鲜对明朝的忠诚,与“江汉朝宗”之意相同。第一门匾“星拱”,取自《论语·为政》中“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一句。最高处祠堂正寝三间,东西夹室各一间,前堂五间,寝阁与阁堂垂以帘,室内在祭祀时供奉明神宗和崇祯帝的灵位,在两个牌位上贴白纸,上书“神宗显皇帝神位”和“毅宗烈皇帝神位”。庙内有碑,上刻:
“呜呼,函夏腥秽,九庙颠覆,天子之祠,寄降于稗海下邑、穷崖深谷之间,此天下之至变也。虽然使我东土义理则明,彝伦以定,以我当日君臣之志,上献于先帝之灵,而永有辞于天下后世者,亶在于斯。其事微而其义深矣,彼拘拘以无于礼而拟于僭者,恶足以知之哉?”
万东庙瞻星台摹刻
“昨栽大明梅,今栽大明竹。
江干春雨歇,当栽大明菊。
主人新卜开三径,与子同为大明族。”
万东庙岩刻及崇祯御笔“非礼不动”
万东庙的祭祀在季春、季秋上丁进行,由华阳洞书院的儒生主持,其制度是“荐以四笾四豆,用太牢献三爵,纸榜祭之,祭毕焚之,以为定式,又别有祝文,每祭用之”。 其祝文的格式用崇祯年号,同时祭祀万历和崇祯二帝。万东庙祭祀得到朝鲜历代国王的大力支持,1725年(英祖元年),英祖大王下令划分田产给万东庙 ,至此万东庙有了庙产,为其祭祀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也使其世代延续成为可能。但这也开了万东庙兼并土地的先例,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
万东庙建成一百多年以后,便发生了一次撤废风波,发生在朝鲜高宗年间。1864年,高宗李熙即位,由其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摄政。大院君执政后就大举实行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目的的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废除书院,而祭祀万东庙的华阳洞书院作为朝鲜势力最大、地位最高的书院而首当其冲。1865年(高宗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大院君以大王大妃赵氏(神贞王后)之名义颁布教旨,正式下令撤废华阳洞书院和万东庙 ,引起了朝鲜儒林的轩然大波。
兴宣大院君
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院君果断下令撤废华阳洞书院,关闭祭祀明神宗和崇祯帝的万东庙。此举引起了朝鲜全国士林的激烈反弹,他们以所谓“儒通”(“一人先唱,众口同声,传檄国内,数旬皆遍曰儒通”)的形式向全朝鲜发出檄文,并选派代表在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王宫门前示威抗议。但大院君决心已定,表示“苟有害于斯民者,虽出于孔子,我不能恕” ,毫不动摇地坚持撤废华阳洞书院和万东庙。他指示亲信李景夏出动士兵,用武力镇压儒生,将他们赶出汉城。尽管如此,1865年颁布的废除万东庙的教旨辟头就说:“呜呼!先正宋文正公,惟我孝宗大王同德之臣也。秉执大义,撑宇亘宙,左海民物得免禽兽之归者,是谁之功也?……盖出于不得已之苦心,此万东庙之所由设也。”而其撤废的理由是王室已有大报坛祭祀明朝皇帝,“而必不至叠设私祭于荒山穷谷之中”,而万东庙的牌位、匾额则移到汉城大报坛敬奉阁中保存。 大院君没有明说撤废万东庙的理由,而是以明确明朝皇帝祭祀(“以明致敬致严之实” )的名义将万东庙祭祀“合并”到大报坛中,固然是其安抚人心的策略,同时亦可见儒林势力的庞大及尊周思想的影响。
华阳洞书院和万东庙被撤废后,大院君不断关闭书院,并于1871年正式下达“书院撤废令”,朝鲜全国除了47所“赐额书院”(国王亲自题写匾额的书院)以外,其他600多所书院全部裁撤。1873年(高宗十年)十一月,高宗王妃闵妃发动宫廷政变,逼退大院君,夺取了政权。闵妃集团尽行废除大院君的措施,撤废书院便是重要一项。当时的名儒崔益铉在上疏历数大院君的过失时便提到“皇庙之撤,君臣之伦斁矣;书院之罢,师生之义绝矣” ,因而要求恢复万东庙祭祀。1874年(高宗十一年)二月,高宗下旨恢复撤废九年之久的万东庙。 五个月以后,万东庙重修工程完成,万东庙得以恢复祭祀,但主持祭祀的由华阳洞书院改为忠清道清州牧使。闵妃集团恢复万东庙并非出于尊周大义,而正如韩国历史学家李瑄根所说“大院君撤万东庙之目的在于打击儒林,闵妃恢复万东庙之目的在于巴结儒林” ,万东庙已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亦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了。时人有诗曰:“断碑苔蚀字崇祯,武夷山头杜鹃红” ,正是描绘万东庙后期的破败景象。
1905年,万东庙停止祭祀,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到朝鲜日治时期,万东庙遭到严重破坏,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只剩下围墙、台阶和基石等遗址,其碑亦在原处,不过在日本占领时期遭到人为破坏,碑文遭乱刻涂鸦,已模糊不清。华阳洞书院则被彻底夷为平地。万东庙遗址是俗离山国立公园的一部分,得到韩国妥善保护。后又在遗址附近仿建万东庙,以作纪念。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