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志琴 编辑
许志琴,女,1941年8月14日出生于上海市,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许志琴于1964年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 ,之后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87年获得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构造地质博士学位;1993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7年担任大陆动力学开放实验研究室第一任主任;2007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16年担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工程首席科学家 。
许志琴主要从事裂谷构造、青藏高原及周缘造山带的变形构造、造山作用及造山机制研究 。
中文名:许志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41年8月14日
毕业院校:法国蒙彼利埃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性别:女
原籍:重庆市
许志琴
1941年8月14日,许志琴出生于上海市,原籍重庆市 。
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构造地质专业 。
1964年,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87年,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毕业,获得构造地质博士学位;同年,领导成立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圈构造物理实验室” 。
1993年—2001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7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了大陆动力学开放实验研究室,许志琴担任第一任主任。
2007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2016年,担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工程首席科学家 。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根据2021年11月中国科学院网站显示,许志琴首先将构造地质学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定量分析运用在青藏高原和中国造山带的研究中,厘定了中国50余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奠定了西部若干造山带变形构造体制的研究基础,1987年首次发现大别山超高压柯石英矿物,在青藏高原碰撞动力学及造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最早在中国实施“大陆动力学”计划。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已于2005年竣工,在中国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
学术论著
截至2015年3月,许志琴先后完成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ISI”机构公布的1996—2006年SCI引用率全球地学排名榜(共2000名)中,许志琴排名500多名,在大陆学者中列为第五名 。
承担项目
截至2015年3月,许志琴先后担任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973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
项目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
1997年—2001年 | 祁连山造山带的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2002年—2003年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学研究 | 科技部重大基础前期研究 |
2002年—2004年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钻孔地质与深部地下微生物研究 | 国际合作 |
2003年—2008年 | 大陆板块会聚边界的三维构造及大陆深俯冲和折返的机制 | 973计划课题 |
2003年—2008年 | 大陆板块会聚边界的地幔动力学与现代地壳作用 | 973项目 |
2008年—2013年 | 汶川地震的构造背景和地震机制的综合研究 | 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
2008年—2013年 | 汶川地震科学选址地质调查 |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
2011年—2012年 | 大陆科学钻探选址与钻探实验综合研究 |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
2012年—2014年 | 中国大陆主要造山带类型和造山机制的对比研究 |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
2013年—2014年 | 大陆科学钻探选址与钻探实验综合研究 | 公益性行业专项(原深部专项)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3月,许志琴先后获得部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项 。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获奖人员 |
---|---|---|---|
1986年 | 地壳变形与显微构造 | 国土资源科技奖四等奖(排名第一) | |
1988年 | 东秦岭复合山链的形成、演化及板块运动力学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 |
1992年 | 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 |
1998年 | 中国主要大陆山链韧性剪切带及动力学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 |
2005年 | 中国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及南北板块汇集 | 国土资源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十) | |
2008年 | 大陆深俯冲和科学钻探 | 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 |
2008年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集成与创新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
2009年 | 造山的高原—地体拼合、碰撞造山与青藏高原隆升机制 | 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
2010年 | 青藏高原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机制 | 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 |
2011年 | 青藏高原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 杨经绥,许志琴,李海兵,张建新,吴才来 |
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截至2015年3月,许志琴先后培养硕士、博士20余名 。
团队建设
2009年,许志琴领衔的“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及资源环境效应”创新群体被选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91年 | 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 |
1991年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
1991年 | 第二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 |
1992年 |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1992年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中华全国总工会 |
1995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2004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奖) | 何梁何利基金 |
2007年 |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 |
2009年 | 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全国先进工作者 | 中共中央、国务院 | |
三八红旗手 | ||
中央机关“妇女十杰” | ||
“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98年3月—2003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2002年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 |
2003年3月—2008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
2008年3月—2013年3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
国际岩石圈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 | |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副主任 | |
国家汶川地震专家组副组长 | |
国家减灾委员会委员 | |
中国地质学会大陆地壳与地幔研究分会主任 | |
中国地质科学院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 | |
吉林大学地质系客座教授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客座教授 | |
南京大学客座教授 |
健康状况
2002年6月,许志琴患脑血栓,抢救得快,治好后又去了喜马拉雅山,但已感到非常勉强了。2003年又做了腰椎手术,打了许多钉子,安装了护板 。
许志琴作为首席科学家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评)
许志琴是中国构造地质学领域中微观构造和宏观构造研究相结合的重要开拓者 。(中国地质调查局评)
许志琴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事业的主要开拓人(之一)和实施者,她首次在中国大别山菖蒲榴辉岩中发现超高压变质矿物——柯石英的重要信息,为中国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做出开创性贡献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评)
捐赠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岩心样品
2015年4月,许志琴代表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向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捐赠了来自3142.32米的超高压片麻岩和4601.35米的榴辉岩岩心样品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