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天翔 编辑
郑天翔(1914年11月28日~2013年10月10日),男,原名郑庭祥,内蒙古自治区(原绥远省)凉城县人,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后转入哲学系。1936年初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郑天翔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党的十二大、十三大上,均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在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在“12.9”抗日救亡运动中,郑天翔与裴鸿昌、武新宇、李舞琴、梁化之(梁寒冰)等同志组织晋绥旅京同学抗日联合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郑天翔时时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多方奔走,争取国家交通部、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的支持,最终为凉城修通了通往呼市的油路,紧接着又修通了丰凉、集凉油路,彻底扭转了凉城县交通闭塞的局面。
2013年10月10日20时,郑天翔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中文名:郑天翔
性别: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内蒙古自治区(原绥远省)凉城县
出生日期:1914年11月28日
逝世日期:2013年10月10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原名:郑庭祥
郑天翔(1914.11.28~2013.10.10),原名郑庭祥,民国3年(1914年)11月28日出生 ,内蒙古自治区(原绥远省)凉城县六苏木乡人。
1925年,郑天翔在凉城县上小学。
1929~1934年,先后在绥远省立第一中学(现呼和浩特第一中学)、北京市立第一中学、北京师大附属中学学习。
1934年,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学习。
1935年,转北平清华大学学习。同年参加“12·9”运动。
1936年2月,入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6年12月入党。
1937年,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
1938年,任陕北公学生活指导委员会训育科干事,陕北公学同学会工作。年底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宣传部工作。
郑天翔
1943年,任中共阜平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聂荣臻同志秘书,到延安。
1945年,任绥蒙地区塞北地委宣传部长。
1945年6月,任绥蒙区绥南专员(后兼凉城县长),绥南地委敌工部长。
1946年,任凉城中心县委书记,绥南工委副书记。
1947年,右玉县西山搞土改,晋绥党校学习。
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宣传科长。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2月,任绥远军政委员会包头工作团团长,中共包头市委副书记,书记,兼市长。
1952年,任北京市委常委兼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兼秘书长。
1955年6月,任市委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
1975年8月,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
1936年,“一二·九”运动时期的郑天翔
1978年5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组第一副书记。
1979年3月,任七机部部长,党组第一书记。
1982年,任七机部顾问。
1983年4月-1988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
2013年10月10日20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五届全国人大会代表,中共七、八大代表,1982年和1987年均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十二、十三届委员。
1946年,郑天翔在张家口
1951年,郑天翔在包头市委第一次党代表会上
1952年12月,郑天翔同志调中共北京市委工作,后任市委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分管城市规划和建筑业工作。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领导完成了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第一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从北京市具体情况出发,把长远发展战略和当时实际结合起来,把保留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就首都建设有关方面的大政方针提出了明确意见。在中央和北京市委领导下,他带领都市规划工作人员和专家组同志,准确把握新中国首都的性质和发展规模,本着保护古建筑和文物古迹的方针,统筹兼顾道路体系布局、水资源保护利用以及造林绿化等问题,尤其在科学规划天安门广场的建设布局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6年向周总理汇报北京城市建设规划
“文化大革命”期间,郑天翔同志受到林彪、江青集团的残酷迫害,被关押7年之久。他毫不妥协,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原则,坚持真理,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铮铮铁骨。
1975年8月,郑天翔同志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分管城市规划工作。他大力推进北京市基本建设重点项目,在协调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上倾注了大量心血。1977年7月,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同年11月兼任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政协北京市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分工负责经济工作。他重视首都规划,关心长城保护工作,妥善解决了近百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问题。他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主持推进高能加速器预制研究工程,为中美两国在高能物理领域合作协议的签订和中美科技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0年在七机部某基地视察,参加植树活动
1978年5月,郑天翔同志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组第一副书记,同年12月任七机部部长、党组书记。他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迅速恢复和整顿科研生产秩序,组织领导调整与整顿工作,为科技骨干创造工作条件,为航天科技工业的继续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1979年后,他主持领导洲际导弹、潜艇发射固体导弹和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1980年5月,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全程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第一代洲际导弹。1982年担任航天工业部顾问后,他不辞辛劳地巡视航天三线基地,帮助解决调迁规划、布局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推动继续发挥三线基地作用,为以后承担试制、科研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在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2013年10月10日20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郑天翔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习近平与郑天翔亲属握手表示深切慰问
2013年10月16日,郑天翔同志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胡锦涛等前往八宝山送别,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郑天翔同志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郑天翔同志的遗体三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党和国家有关领导同志,前往送别或以各种方式表示哀悼。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郑天翔同志生前友好和家乡代表也前往送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郑天翔同志坚决拥护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拥护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退出领导岗位后,他仍然十分关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关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民法院建设,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关注国事,关注民生,多次深入地方调查研究,向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郑天翔同志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具有坚定的信念。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党性原则,顾全大局,维护团结,遵守党的纪律和政治生活准则,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他刻苦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对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忘我工作,鞠躬尽瘁。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本色。他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作风民主,相信和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同志,爱护干部。他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为政清廉,生活俭朴,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深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敬佩。
郑天翔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逝世,是党和人民的重大损失。
郑天翔同志永垂不朽!(新华社 发)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