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持 编辑
慧持(337年~412年),东晋名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人。为庐山慧远大师之弟。
中文名:慧持
所处时期:337~412年
典籍:法华经
定义:东晋名僧
俗姓:贾
籍贯:雁门楼烦
少聪敏,能通经史,有文才,年十八与兄同依止道安出家。遍学三藏,并及外典。后与兄共入庐山。因故曾至京师建康(南京市),住东安寺,颇见重于晋卫军琅琊王司马珣。时僧伽罗叉善诵四阿含,王乃请出中阿含,令师特为校文详定。后还山,讲说法华经、阿毗昙论。晋隆安三年(399),闻巴蜀有峨嵋之胜,意欲观瞻,遂西行至成都,止龙渊精舍,大弘佛法,慕其德者,皆望风推服。有升堂者,号‘登龙门’。义熙八年示寂,世寿七十六。临终时遗命弟子曰(大五○·三六二上):‘经言:“戒如平地,众善由生。”汝行、住、坐、卧,宜其谨哉!’
慧持真身舍利
过了没多久,豫章太守范宁,请慧持讲说《法华经》和《毗昙经》,听众不远千里,四方云集。王砌在给范宁的信中说:“慧远与慧持两人谁更强一些?”范宁回答说:“他们是一对贤兄弟啊!”王又写信说:“假如兄长诚不易有,是不是弟弟更贤良一些?”充州刺史王恭在给沙门僧检的信中说:“慧远、慧持兄弟至德如何?”僧检回答说:“慧远、慧持兄弟两人,绰然有信,道风高尚。”罗什在关中,与慧远、慧持兄弟遥相钦敬,致信问好,结为善友。
后来慧持听说成都一带土地肥沃,人民富裕,有志前往传扬教化,同时还可以观瞩峨嵋山水。慧持于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辞别慧远到四川去。慧远苦留不住,叹道:“人们都喜爱欢聚,唯有你却乐于分离,这是为什么?”慧持也很悲伤地说:“若是滞情爱聚之人,就不应该出家。现在我们既已割舍己欲而求道,就应以西方极乐国为期。”于是兄弟两人收诏,悯默而别。
慧持尊者
在当时,僧人慧岩、僧慕,已先在眠蜀,受到当地人的尊敬,待慧持来后,人们都望风推服,以至于凡是来到慧持僧堂的人,都被称作“登龙门”。
僧慕幼年时就很有才华,为蜀郡僧官。慧岩博学多识,素为毛蔗所敬重。后来,蜀人谯纵,杀死毛璩,割据蜀郡,自称成都王。纵召集僧人,设立斋会,逼请慧岩,慧岩不得已只好去了。因毛璩与慧岩是多年的朋友,现在被人杀害,慧岩睹事增悲,痛形于色,因此,遭到谯纵的忌恨,就将慧岩杀了,人们都感到非常害怕、恐慌。慧持避乱来到郸县,住在中寺。谯纵有个侄子名道福,凶残无比,带兵来到郸县,到处杀人,血流成河,道福来到寺中,众僧人很害怕,纷纷逃跑了。慧持在房中盟洗,神色安详,道福来到慧身边,慧持弹指洒水,淡然自若,道福愧悔而汗流满面,灰溜溜地了。出了寺门之后,道福对手下的人说:“道德高尚的人就是与众人不—样!”
后境内清靖,慧持又回到龙渊寺,讲述演说佛经,斋戒仟悔,越到老年越加驾勤。于东晋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卒于寺中,终年76岁。临终时遗命弟子,务要勤勉律仪,他对弟子们说:“经文上说,戒如平地,众善由生。你们的一举一动,都要谨慎啊!”又把所藏经籍法典,传给弟子道泓、昙兰。道温业行清敏,昙兰神悟天发,都继承了师父的事业。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