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镇 编辑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辖镇

乌镇镇乌镇镇

乌镇镇,原名乌墩 ,隶属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地处江浙沪“金三角”之地、杭嘉湖平原腹地。乌镇境内水系属太湖流域,河流纵横交织,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乌镇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镇。

乌镇镇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 ,是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乌镇古镇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 。2013年起,举办乌镇戏剧节 ;2014年起,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 。

2022年,乌镇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下降2.2%。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乌镇镇

外文名:Wuzhen Town

别名:乌墩、青墩

行政区划代码:330483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

地理位置:中国华东、太湖南岸

面积:110.93 km²

下辖地区:4个社区和26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乌镇镇凤仙路18号

电话区号:0573

邮政编码:314501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84642 人(2022年)

著名景点:乌镇古镇、茅盾故居、木心美术馆

车牌代码:浙F

地区生产总值:101.53 亿元(2022年)

历史沿革

编辑

乌镇

乌镇镇,原名乌墩 ,历史悠久,乌镇镇附近的谭家湾古文化遗址考证表明,大约在7000年前,乌镇镇的先民就在该地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春秋时期,乌镇镇是吴越边境,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史称“乌戍”。

秦汉时期,乌镇镇属会稽郡,以车溪(即今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镇分而治之。其后,乌镇镇或属浙江的湖州、嘉兴管辖,或属江苏的苏州治理。

唐朝时期,乌镇镇隶属苏州府。后梁,隶属不变,为吴越国地。后晋天福五年(940年),置秀州,青墩遂属嘉兴县,隶秀州。

宋淳化三年(992年),乌镇镇属乌程,隶湖州。熙宁十年(1077年),析嘉兴县西境的梧桐、永新、清风等5个乡归崇德县,青镇在清风乡,属崇德,隶秀州。元丰初年,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嘉定年间,升嘉兴为军,青镇遂属崇德隶嘉兴军。宝庆二年(1226年),改湖州为安吉,乌镇为安吉州乌程县地。宋代,镇地设监镇官,管火禁和酒税,并招军习武,以御盗寇。

浙江省嘉兴市乌镇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乌镇为湖州路乌程县地,青镇为嘉兴路崇德县地。镇地设都巡检。

明宣德五年(1430年),析崇德县的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兴和梧桐六乡置桐乡县,青镇属之,隶嘉兴府;乌镇仍属乌程隶湖州府。这一隶属关系至清未变。明清时曾在乌镇特别设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以一小镇而行使相当于府衙的职能。

民国元年(1912年),乌、青两镇依旧分治。

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镇,属桐乡县,隶嘉兴。

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21年4月,乌镇镇下辖4个社区和26个行政村 ,镇政府驻地凤仙路18号。

乌镇镇行政区划

东苑社区

银杏社区

南宫社区

秀溪社区

虹桥村

白马墩村

分水墩村

碓坊桥村

浮澜桥村

陈庄

南庄桥村

横港村

彭家村

陈家村

双塔村

颜家村

民合村

浙月村

新翁村

五星村

西浜村

元丰村

南王村

董家村

金牛村

正福村

杨园村

皂林村

翔厚村

单桥村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乌镇

乌镇镇位于东经120°54′,北纬30°64′。地处桐乡市北端,京杭大运河东侧,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为两省三市交界之处。陆上交通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穿镇区,经姚震公路可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相衔接。乌镇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周围嘉兴、湖州、吴江三地分别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镇域面积71.19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

水文

乌镇镇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太湖运河水系。属典型的江南水网平原。

气候

乌镇镇地处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1842.3小时,具有春长秋短,冬冷夏热,春暖秋,四季分明的特点。一年中春季为78天,夏季为90天,秋季为64天,冬季长达133天。年平均气温16.1℃。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3.6℃;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8.1℃;年平均降水量1233.9毫米,全年有3个明显降水时段即4-5月(春雨),6-7月(梅雨),8-9月(秋雨),冬季会下雪。

自然资源

编辑

土地资源

乌镇镇境内土壤为江、海、湖泊沉积物,土壤分属水稻土和潮土两类,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和经济类作物。

植物资源

乌镇镇境内主要植物资源有485种,其中藻类12种、苔藓植物10种、蕨类植物8种、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458种。

动物资源

乌镇镇境内动物资源种类繁多。主要动物资源有451种,其中脊椎动物218种,节枝动物192种,软体动物32种,其他动物9种。

人口

编辑

截至2022年底,乌镇镇户籍人口84642人,较上年末减少1026人,其中男性41141人,女性43501人,占比分别为48.6%和51.4%。新居民人口31934人,较上年末减少2462人。全年出生人口464人,出生率为5.5‰;死亡人口789人,死亡率为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3.8‰,较上年末下降1.0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96.8%,出生人口性别比109.95。

截至2023年底,户籍人口呈负增长。年末全镇户籍人口83380人,较上年末减少1262人,其中男性40490人,女性42890人,占比分别为48.6%和51.4%。新居民人口33374人,较上年末增加1440人。全年出生人口410人,出生率为4.9‰;死亡人口883人,死亡率为1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5.7‰,较上年末下降1.9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98.2%,出生人口性别比127.54。

经济

编辑

综述

2022年,乌镇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下降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4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53.88亿元,增长2.0%,其中:工业增加值40.34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44.51亿元,下降6.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1:53.1:43.8,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下降9.3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1.99万元。

2022年,乌镇镇实现财政总收入9.4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9亿元,较上年增长5.4%,实现财政可支配收入15.86亿元。

截至2022年底,乌镇镇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5.19亿元,较上年增长7.3%;贷款余额142.88亿元(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57.03亿元,占贷款比重为39.9%),较上年增长22.6%,其中年内新增贷款21.51亿元,较上年增长4.6%。

第一产业

2022年,乌镇镇农林牧渔业产值完成5.32亿元,较上年增长2.0%,其中:农业产值2.80亿元,较上年下降1.5%;牧业产值1.26亿元,较上年增长9.5%;渔业产值 0.32亿元,较上年增长14.9%。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12万亩,其中油菜籽种植面积0.25万亩,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5.09万亩。全年生猪饲养量0.80万头,湖羊饲养量4.65万头,家禽饲养量90.24万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100%,畜禽排泄物资源利用率100%。

202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总产量

较上年增长%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总产量

较上年增长%

油菜籽

410.61

1.9

园林水果

2937.65

-7.0

蔬菜

88895.70

0.8

肉类

1668.20

7.5

杭白菊

793.90

-3.2

棉花

17.90

-66.0

烟叶

141.98

0.1

蚕茧

525.50

-16.6

参考资料

-

-

-

-

-

-

第二产业

2022年,乌镇镇工业总产值158.58亿元,较上年增长5.6%;实现工业增加值40.34亿元,较上年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5.91亿元,较上年增长4.9%;实现营业收入113.65亿,较上年增长15.6%;实现利税5.32亿元,其中实现利润3.33亿元;实现增加值(速度法)20.30亿元,累计增速6.7%;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速度15.8%,万元增加值能耗0.43吨标准煤/万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86.20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家,新增销售超亿元工业企业6家,其中超5亿元2家,超10亿元1家;年末营业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31家,其中5亿元及以上企业4家,10亿元及以上企业1家。规模以上工业重点产业中,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为7.74亿元、14.09亿元、10.93亿元、2.19亿元和8.84亿元,增速分别为30.6%、16.3%、18.7%、18.9%和38.0%,均分别比规上工业增速高出23.9个、9.6个、12.0个、12.2个和31.3个百分点。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产量

较上年增长%

罐头食品

18000.00

26.3

6712.12

8.8

服装

万件

965.31

-19.9

光电子器件

万只

8359.14

-48.3

商品混凝土

万立方米

87.02

-22.3

参考资料

-

-

第三产业

2022年,乌镇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82亿元,较上年下降9.5%;其中工业生产性投资完成15.54亿元,较上年下降14.0%;服务业(含房地产)投资完成35.28亿元,较上年下降7.4%。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1.10亿元,较上年下降7.5%,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1.5%,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较上年下降29.9%,占工业生产性投资比重为72.9%,两个比重分别较上年提高0.9个和-16.5个百分点。全年完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22.70亿元,较上年增长1.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4.7%,其中数字经济制造业投资较上年下降18.6%,占工业生产性投资比重为83.7%,两个比重分别较上年提高4.7个和-4.7个百分点。

截至2022年底,乌镇镇在库房地产开发企业8家,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73亿元,较上年下降37.3%,其中建安投资8.11亿元,较上年下降29.9%。全年房地产施工面积86.26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21.3%;商品房销售面积4.12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82.1%;商品房销售额6.77亿元,较上年下降81.2%。

2022年,乌镇镇完成服务业营业收入(含房地产)83.18亿元,较上年下降28.3%。分行业看,限上批发业销售额26.73亿元,较上年下降9.9%;限上零售业销售额1.78亿元,较上年下降23.4%;限上住宿业营业额1.64亿元,较上年下降2.2%;限上餐饮业营业额0.14亿元,较上年下降20.4%;规上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18.99亿元,较上年下降40.0%。

社会事业

编辑
社会事业

类别

概述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底,乌镇镇有义务教育段中小学校5所,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其中:普通中学2所,在校学生1104人,专任教师131人,初升高比例98.8%;小学学校3所,在校学生3437人,专任教师202人。省二标准幼儿园5所,省三1所,在园幼儿人数1819人,专任教师144人。省示范、现代化成人学校(社区学校)1所,教师2人。

科技事业

2022年,乌镇镇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累计42家;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企业28家,累计118家。新认定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全年新增有效专利302件,其中发明专利47件;年末拥有有效专利1499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952件,发明专利389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6.39件。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5.53亿元,较上年增长19.2%;设置研发机构69个,机构覆盖率75.8%;开展研发活动企业80家,活动开展率87.9%。规上工业科技研发上报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为4.9%,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核定规上工业R&D经费1.93亿元,占GDP比重1.9%,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截至2022年底,乌镇镇有科普e站19个,科普教育基地12个,其中省级1个,嘉兴级3个;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专项培训857人次;新成立企业科协1家,累计7家。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底,乌镇镇有政府公共文体中心2个,图书分馆3个,农村礼堂书屋10个;辖区内30个村、社区均建有综合文化中心,并实现26个村文化礼堂和4个社区文化家园全覆盖。建有文化志愿者队伍31支,镇级“三团三社”6个、村级“三团三社”46个。全年共承办党委政府制定的文化活动31场,落实“158”工程386场;组织送戏下村(社区)40场;完成跨区域文化交流活动1场;全年新创舞台类节目15个,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活动,获市级以上文体活动金奖6个、银奖9个。

体育事业

2022年,乌镇镇共举办体育活动10场,参加桐乡市级以上的活动比赛16场,其中参加市老体协活动9场;做好全民健身指导工作,激活社会体育指导员192名。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底,乌镇镇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7个,其中: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1所,分院1所,服务站15个;共有病床130张,卫生技术人员243人(含返聘8人),其中执业医师105人(含助理医师18人);全年实现业务收入9440.03万元,较上年增长10.1%。

社会保障

2022年,乌镇镇累计受理办结各类社保医保参缴、报销、享领项目逾23038个,辖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逾99.1%,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0%。

人民生活

2022年,乌镇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286元,较上年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09元,较上年增长6.4%;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1。人均储蓄存款余额93501元,较上年增长20.7%。

参考资料

历史文化

编辑

风俗民情

风俗民情

风俗民情

具体介绍

贺岁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过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前一日名除夕,俗称“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新妇盛服向尊长献鞋履,名“辞岁”,尊长给钱与新妇及孩童,名“压岁钱”。当晚并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动。初一晨起,开门放鞭炮,焚香拜天神,名“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长幼循拜,然后会亲朋、贺新岁,统称“拜年”。近代已逐渐简化,不再跪拜。初一都不会客,出门走“喜神方”,初二起亲友互访,至元宵乃罢。

元宵走桥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乌镇镇人有走桥的习俗,入夜三五结伴出游,途中要走十座桥,路线不可重复,此俗源于旧时普遍流行的一种以妇女为主体的避灾禳解活动,称“走十桥”或“去百病”。当时妇女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

清明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以后与寒食节合而为一。祭祖扫墓、洗头插花、踏青赏春,各地皆然。而乌镇镇更有许多与养蚕相关的习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团、裹粽子、设祭“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弓矢,以祈蚕,煮螺蛳,以针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四乡蚕农齐赴普静寺烧香祈蚕,名“香市”。

端午吃粽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天中节”,家家裹粽子,亲友互相馈赠,相传此俗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古人以“重五”为“毒气横溢,鬼魅活跃”的“恶日”。于是挂钟馗图、贴天师符,门前悬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黄鱼、饮雄黄酒,乃至啖蛇虫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饰,妇女剖缯为囊贮雄黄佩之以示强健。正午用苍术、白芷、鳖甲、芸香“打蚊烟”,墙边屋角喷雄黄酒、撒生石灰水以驱虫豸,凡此种种都带有禳解的性质。

分龙彩雨

农历五月二十五为“分龙日”,亦称“分龙节”。传说司雨的龙王们于此日分赴各自管辖的区域降雨,故又名分龙,是日各公益性消防组织——水龙会照例举行消防大演习,届时各坊水龙会整装集队,带上全副救火器具,会聚于镇中旷地河畔。

天贶晒虫

农历六月初六,时值盛夏烈日,乌镇镇有谚称“六月六,晒得鸭蛋熟”。是曝虫晒霉的好时光,宋代曾定为“天贶的时节”,其原由是真宗皇帝赵桓的一个精心编造的梦话,后人觉得乏味,便把传统的七月初七“曝书日”移了上来,读书人家晒书籍,寺庙僧尼晒经卷,普通百姓晒衣物,是日牵猫狗浴于河的习俗,据说可避虱蛀,镇人晒热水为孩童洗澡,妇女于是日洗发,而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则是由混浴引申而来。

中元河灯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当日,道观作斋醮荐福,佛寺行“盂兰盆会”,释道两教共举法事,民间则家家户户祭祀祖先,故又称“鬼节”。南宋后已有中元夜入河灯的风俗流行,篾编纸糊的各式花形灯笼,灯中燃烛,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纸糊成船形,内装少许灯草油类点燃,入夜到水边或驾小船至河中摆放,佛徒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称这是“照冥引路”。

方言

乌镇镇方言,是一种吴地方言,属于汉语吴语方言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乌镇镇文化属吴越文化。乌镇镇地处江南水乡,乌镇镇人属江浙民系。乌镇镇一带本地居民方言可以和上海话、苏州话等无障碍互通。

非遗项目

乌镇,是江南历史文化丰饶之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积淀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渗透在百姓的生活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截止目前,乌镇已有人类非遗、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共31项非遗项目,包含了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戏剧及传统曲艺等多个类别。

风景名胜

编辑
风景名胜

景区名称

景区介绍

图片

乌镇古镇

有7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称“最后的枕水人家” ,是5A级旅游景区 。

乌镇古镇风景图乌镇古镇风景图

西栅景区

位于西大街,毗邻京杭大运河,有公路直通江苏苏州和桐乡市区,交通便利。与东栅以旅游观光为主不同,西栅以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为主。占地4.92平方公里,河道9000多米,古桥72座,河道密度和石桥数均为中国古镇之最。有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北部是五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湿地。

--

东栅景区

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一期景区面积约0.46平方公里,保护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游程2公里,由东栅老街、观前街、河边水阁、廊棚组成。工程全部完工后,占地面积约1.98平方公里,有十多个景点。

-

茅盾故居

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约450平方米。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包括卧室、书房、餐厅等,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

茅盾故居

江南百床馆

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坐落在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平方米,收藏展出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第一展厅陈列有: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等,采用木架构造形式,强调家具形体的线条形象;第二展厅有清·拔步千工床,用料为黄杨木,长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后共有三叠,历时3年雕成,用工千余,故名。

--

江浙分府

明代称浙直分署,是乌镇镇历史上特有的政府机关。职掌巡盐捕盗,兼理地方词讼,俗称二府衙门。自明朝嘉靖间设立,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复,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

江浙分府

江南民俗馆

展示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蜡像塑出婚庆嫁娶的活剧。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比如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展示江南水乡节俗。婚俗厅以喜堂拜堂为中心,通过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嫁妆等实物展示婚庆的热闹场景。寿俗厅以老人祝寿为主题,展示厅堂的吉庆实景和字画、寿幛、寿桃、寿面等做寿物品。

江南民俗馆

江南木雕陈列馆

原是东栅徐家宅,又名百花厅,以木雕精美闻名。正室偏屋陈列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有“打渔”、“斗蟋蟀”、“敲锣打鼓”等生活场景,也有“龙凤呈祥”、“松鼠吃葡萄”、“梅兰竹菊”等传统图样,刻画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

余榴梁钱币馆

余榴梁,土生土长的乌镇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币漫谈》、《钱币学纲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26000余种,其中有金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

--

文昌阁

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

--

修真观

在乌镇镇中市。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修真得道,创建“修真观”。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江南三大道观,地位极为崇高。修真观共设三进,一进为山门,二进是东岳大殿,三进为玉皇阁;两边分设十殿阎王、瘟元帅、财神等配殿;山门前广场开阔宏畅。山门正上方挂有一特大算盘,下方书对联一副:“人有千算,天则一算”,极具警世意味。

--

古戏台

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现存为1919年修缮,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台为两层,歇山式屋顶。底层用砖石围砌,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

汇源当铺

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门面,楼上楼下,1.8米高柜台。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到了1931年,只有汇源当1家还在支撑。当铺四周有高墙围护,靠外墙脚均用一人头高的条石筑就,使盗贼无法翻墙、掘洞,更有高出屋顶的更楼有人日夜瞭望。大门用不易着火的厚实的银杏木制成,外包铁皮,内有坚实的门闩、落地闩。进门有关帝堂,以示忠义为本,兼有驱除邪恶的企求。头埭为店厅,是收兑典物的交易场所,高柜台、木栅栏。典物者递上衣物,听凭当里朝奉居高临下吆喝开价,低人一头。后埭是库房。为防火,埭与埭的舍房各不相连,庭院中放满水的七石缸,称“太平缸”。汇源当铺是徐东号第九世孙徐焕藻(茗香)创办于道光年间。

当铺

木心美术馆

历时4年建造,由木心的学生、画家陈丹青出任馆长。美术馆陈列着木心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及手稿,并辟有小型影视馆。木心身后,遗留绘画作品600余件,文学手稿数千份。经慎重挑选,陈列画作100件左右,手稿50份左右。

木心美术馆

特产

编辑
特产

特产名称

特产介绍

乌锦

乌镇镇丝绸老字号“益大丝号”的创始人沈永昌,其子沈学文继承父业,为摆脱传统木机绵绸在市场上滞销的窘境,经多方考察后以织锦代替传统产品。

丝棉

乌镇镇是蚕桑之乡、丝绸之府的中心地带,所出产的丝绵质地坚柔,无块、无筋、无杂质,色泽洁白,匀薄如纸。当地人称丝绵为“大环绵”或“手绵”。

布鞋

在中国人原生态的生活中,布鞋是不可或缺的。乌镇镇布鞋是手工千层底布鞋。

篦梳

乌镇镇竹、木、羊角、牛角等物产丰富,经选料、开模、整型、刨光等一套工艺,形状各异、功能不同的篦梳便在匠人手中成形,贵在天然,兼有保健功效。

湖笔

乌镇镇历史上隶属湖州府,湖笔的制作工艺在这里十分盛行,湖笔采用山羊、黄鼠狼、山兔等兽毛为原料,经过七十多道手工制作而成,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色。

白水鱼

乌镇镇水域的野生鱼类,生长在无污染的河流中,肉嫩味美,属稀有淡水珍品。

手工酱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二千多年历史,均以天然发酵、酿制。清咸丰九年(1859年),镇人陶叙昌创立了以自己名字为号的叙昌酱园,此为乌镇镇有历史记载以来的最早的酱园。

三白酒

三白酒是乌镇镇人的美酒,天然原料纯手工酿成。三白酒,《乌青镇志》上有:“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三白酒除了55℃的三白酒外,还生产12℃的白糯米酒以及4℃的甜白酒。

姑嫂饼

乌镇镇姑嫂饼是桐乡乌镇镇的传统名点。据《乌青镇志》记载,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民间传说它是因姑嫂二人斗气而成,故名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

熏豆茶

又称烘豆茶,主要原料是薰豆,辅料有桂花、炒芝麻、橙皮、萝卜丝、苏子、炒柏子等,故乌镇镇人有“吃茶”一说。

生铁锅

1866年,铁匠沈济在乌镇镇开设冶坊,是为乌镇镇冶业开端。沈家的冶炼技术一直保留。亦昌冶坊中,工匠们依然在使用传统的冶炼浇铸工艺制作铁器,昔日的煤炭旺火改成了电炉熔铁,风箱扇火换成了鼓风机助燃,选料是优质的纯生铁,制作工艺也一如祖辈。

杭白菊

1999年5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杭白菊之乡”的桐乡市,杭白菊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是杭白菊的中国原产地,享有“杭白贡菊与龙井名茶”并提的荣耀。杭白菊又称甘菊,是中国传统的栽培药用植物,是浙江省八大名药材“浙八味”之一。

蓝印花布

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用棉线纺织、黄豆粉刮浆、蓝草汁印花,纯粹手工、环保。主要产品有成衣、三角头巾、茶杯垫、折扇、桌布、门帘、雨伞、手机袋、钱包、背包、各式象形挂件等。

木雕竹刻

从日常竹木用品到工艺品,体现乌镇镇人的聪慧灵巧。

乌镇镇定胜糕

据说是古时乌镇镇人民为迎接打仗得胜回来的将士而特制的一种点心,颜色绯红,象征着战争的凯旋。后来,因为乌镇镇自古以读书为荣,古时读书人考状元,亲朋好友便都要做几笼定胜糕送行,表达金榜题名的良好祝愿。定胜糕的形状为荷花状,外层是精制的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细而均匀,里面是豆沙馅,中间混有少量白糖和桂花。

蓝印花布

著名人物

编辑

乌镇镇的名人大家荟萃,从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沈平、理学家张杨园、藏书家鲍廷博、晚清翰林严辰、夏同善。乌镇镇自宋至清千年时间里出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

乌镇镇古代最大的名人是大分裂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他曾在乌镇镇筑馆读书多年,并编撰了《昭明文选》,此书对中国文坛影响极大,可与《诗经》、《楚辞》并列。

中国近、现代有政治活动家沈泽民、银行家卢学溥、新闻学前辈严独鹤、清才汤国梨、农学家沈骊英、作家孔另境、海外华人文化界大师木心等等。文学大师茅盾(原名沈雁冰)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文化部长,其小说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是“五四”以来优秀文学的典范。

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齐梁文坛领袖沈约、书画大家唐宰相裴休、江西诗派三宗之一陈与义、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宋孝宗、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明代散文家茅坤等,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名人大家表

茅盾

梁昭明

鲁迅

沈约

李绅

裴休

沈平

陈与义

范成大

赵伯

茅坤

沈东溪

李乐

张杨园

鲍延博

严辰

夏同善

卢学博

汤国梨

严独鹤

沈丽英

王会悟

木心

沈泽民

张琴

萧家千

孔另境

潘朗

/

/

荣誉称号

编辑
荣誉称号

国家AAAAA级景区

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镇、南浔)之一

2003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全国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信息定点播报单位

中国十佳古镇

中国最美的十大村镇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

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景区

中国大陆地区首个PATA金奖

2005-CCTV中国十大魅力名镇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

2017最受网民喜爱的十大古村镇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2020年1月,入选浙江省2020年度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全国千强镇“。

2022年8月,嘉兴市乌镇景区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022年9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向社会公示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乌镇景区入选非遗旅游景区。

下一篇 皂林村

上一篇 荻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