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天殿 编辑
奉天殿位于南京故宫南北中轴线核心位置,上承重檐庑殿顶,坐三层汉台阶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为明代初年洪武、建文、永乐三朝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百官朝贺之所。
奉天殿殿左为中左门,右为中右门。殿前为广庭,东为文楼,西为武楼。正殿前门为奉天门,左为左红门(后更名东角门),右为右红门(后更名为西角门)。门外两庑有左翼门、右翼门,南为内五龙桥。
奉天殿为北京故宫奉天殿蓝本,后经焚毁清代重建,即今太和殿。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北京故宫)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明故宫 ,而高敞壮丽过之。”
奉天殿地面建筑现已不存,地表仅剩部分石柱础等残余构建。2006年,明故宫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后,南京市政府规划论证新的保护利用明故宫遗址的方案,并打造成国家级遗址公园,即明故宫遗址公园。
中文名:奉天殿
所属年代:明代洪武年间
类别:宫殿
史载:《明太宗实录》
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庆(南京古称)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朱元璋登基为帝后,“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最终选定这块地当“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相传朱元璋征发军民工匠20多万人,“迁三山填燕雀“,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工程始于公元1366年,历时一年建成,壮丽巍峨,盛极一时。
南京故宫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围护着宫城。据当今学者考证,皇城范围东起今南京机电学校与南京博物院以西一线,西至竺桥、逸仙桥以东,南到光华门,北至佛心桥一带。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里,周长9公里,呈凸字形。皇城开有六道门:正南为洪武门,正对着都城正阳门(今光华门);东南为长安 左门,外为长安街(今八宝街);西南为长安右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玄武门。宫城又称大内,俗称"紫禁城",开有六道门:正南是午门(今午朝门),东南为左掖门,西南为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正北是北安门。在皇城与宫城之间还有两道门,南为承天门,北为端门,与洪武门、午门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沿着明故宫内的南北中轴线,由南向北,对皇城与宫城作一次巡礼。由皇城南端的洪武门进,到承天门中间的御道上,有五座石桥,名“外五龙桥”,桥下就是外御河。在洪武门至外五龙桥之间的御道两侧,是明朝中央官署区。御道西侧是高级军事指挥机构,包括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以及太常寺、通政司、锦衣卫、旗手卫、钦天监等;御道东侧是中央高级官署,包括宗人府、史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以及翰书院、詹事府、太医院等。
南京故宫建筑布局
南京故宫复原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南京故宫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南京明故宫,曾作为洪武、建文、永乐三代帝王的皇宫长达54年之久,也是营造北京故宫的建筑蓝本。2011年10月,南京市启动“明皇宫遗址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国际竞赛”,并在明故宫遗址范围展开考古试掘,探寻600多年前的皇家建筑布局和相关历史遗存。
2012年10月8日,由南京市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成立的联合考古队在考古试掘过程中,先后发现了奉天门建筑基址,以及明故宫三大殿之一奉天殿的大型夯土建筑台基,并出土了大型柱础石、磉墩、排水沟等重要建筑遗存。试掘期间,考古人员在各探沟底部均发现了青灰色的淤泥层,这一发现也印证了文献中“填燕雀湖建皇宫”的相关记载。如今南京的御道街—午朝门公园—明故宫遗址公园一线,是600多年前明故宫宫城的核心区域。
据文献记载,从午门(现午朝门)向北,位于中轴线上的皇宫建筑依次为金水桥(现内五龙桥)、奉天门、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等。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气势恢宏的皇家宫殿多已湮灭,留存下来的地面建筑只剩下午朝门和内五龙桥。
据市博考古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考古试掘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在午朝门公园和明故宫遗址公园两个区域内展开。2011年10月起,考古人员率先在午朝门公园东北侧展开“地下搜索”,最大的发现是一处由夯土与碎砖瓦层交错夯筑的明代建筑基址,此外还有6个呈对称分布的磉墩遗迹,以及用石灰作粘合剂的砖砌包墙。根据建筑基址的结构及位置,专家推测为明故宫奉天门东侧廊庑建筑的基础,这一发现首次确认了午门内第一道城门——奉天门的准确方位。据史料记载,入午门,过内五龙桥,便是奉天门,这里也是皇帝“御门听政”之所。
在建筑基址北侧,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条600多年前的皇宫“排水管道”。排水道呈东西走向,残长8米左右,宽约0.45米,由三面石板砌筑围合呈水槽状。尽管只是条“不起眼”的排水沟,但其所用石材质地坚实,砌筑手法规整考究,两侧石板上沿还特意切削出向内凹陷的斜角,可以将外部积水集中在水槽内快速排出。
建筑台基
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是明故宫内著名的三大殿。其中,最南端的奉天殿,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当年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拜的“金銮殿”。
1997年,为配合江苏大剧院工程选址,南京博物院曾在明故宫遗址公园北部进行过局部发掘,当时发现了谨身殿的建筑台基,但奉天、华盖两殿却一直无迹可寻。在此次试掘的核心区域——明故宫遗址公园内,考古人员首次发现了奉天殿的建筑台基遗址。试掘期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明代大型夯土建筑台基。整个台基以黄褐色的夯土夯筑而成,残存的夯土层最厚处有3.6米,结合文献记载以及遗迹方位判断,这应该是明故宫奉天殿遗址的底层台基。根据现场测定,奉天殿台基南北两端长达75.5米,明故宫三大殿中规模最为宏大的“金銮殿”由此揭开了冰山一角。
明故宫建筑台基遗址
考古人员还在探沟内出土了一件雕刻精美的龙首形散水构件。该构件造型为龙头状,龙角微微上扬,双目圆睁,龙嘴处还有用作排水的孔洞。专家表示,这一构件当年是放置于奉天殿外的高台四面,用来排出台上积水的“散水孔”,精美绝伦的雕工,让后人得以一窥明代皇家建筑构件的华丽瑰美。
填湖造宫
关于明故宫的建造过程,民间一直有“迁三山填燕雀”的说法。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下令修建宫城,他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选址在钟山的“龙头”前建造皇宫,而当时的燕雀湖(现前湖)刚好位于此地。为此,朱元璋征发军民工匠20多万人,填燕雀湖建造皇宫,明故宫也因此成为中国都城史上使用一个填湖建宫的遗址实例。此次试掘期间,考古人员在各条探沟内均发现了青灰色的淤泥层,这也印证了文献中关于“填燕雀建皇宫”的记载。
手绘作品:《明故宫的古与今》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