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夏 编辑

尚宾馆副使

刘夏(1314-1370),字迪简,号商卿,安成(今安福)人,他在元未仕,元末兵起后寓居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为徐寿辉、陈友谅属下幕府宾客,他建议在“复宋”的旗帜下“解红白之仇敌”,即以共同的族群与文化认同为基础,化解红巾军与汉族地主武装之间的矛盾,向群雄提议整饬儒家礼法、荡除“狄习”。 又从袁州(今江西宜春)欧普祥。欧普祥卒后,刘夏被朱元璋召至金陵(今江苏南京)。宋龙凤十一年(1365)任尚宾馆副使。洪武二年(1369)受命往河南、陕西访求元顺帝一朝事迹,以补《元史》。次年奉使交趾,归途病逝于南宁府境,享年五十七岁。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刘夏

字:迪简

号:商卿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1314年

逝世日期:1370年

人物生平

编辑

刘夏,字迪简,号商卿,安福人,曾祖刘桂林,祖父刘西斋,父刘学耘,皆居安福城西半百里的汤村茨溪,伯兄刘闻于1330年进士及第,由翰林入史馆,参修《宋史》。 刘夏生于1314年,自幼卓荦不群,学于罗偕里,与友人戴与权讲论五经之大义,指摘传注之错谬。直躬殉道,不苟合于人,也不谐于科举之场,介然特立,因此龃龉于时世。

1358年春,徐宋陈友谅挥兵连下江西龙兴、瑞州、吉安、抚州诸路,寓居龙兴的刘夏上书其参议刘晋昭曰:“古今天下大乱之由往往不同。有暴虐之君毒害天下,民不堪命,乘时而起者。有百姓饥饿,上不加恤,所在千百为群相挺而起者。有强藩巨镇、蕃将弄兵,窥伺中国,一时暴起者。若今日之所为,皆非此比,正以夷狄之运将满百年。自古夷狄之君无百年之运,观于天下,国虚无人,地大不治,天心废之,其征见矣。我朝君臣灼知其然,遂倡皇宋之正统,扫夷狄之闰位,敷之以君子在野小人在朝;敷之以贪官污吏布满中外,数之以膻腥中土,敷之以毁裂冠冕。宋以火德王天下,故车服旗炽仍尚赤。于是乘上流之势鼓行而东趋,所过保结小寡,破坏富强,求得丘民之心。然而网疏有所遗漏,民乃结党兴号白军,与我为仇,自此两家不兼容,杀戮荼毒,各务相多。加之以饥馑,因之以疾疫,于是兵兴以来,天下之民十室九亡。呜呼!既往之事,追悔无益。为今之计宜如何?则日:莫急于解红白之仇。解之之道宜如何?开诚心,布公道,修好问,通往来。谕告:尚红者,吾宋之民也;尚白者,亦吾宋之民也,岂有宋民还杀宋民?”

又上书魏提举曰:“天下初定,治之之方何先?亦曰莫切于正人心,盖天下每当叔末之世,民情扰扰,丧其律纪,皆熟行险之机、诡遇之得,故曰天下初定,立法施刑,众志大定莫切于正人心者,此之谓也。天下之人心固如此正,天下之士习亦如此矣。天下不幸,中国之运衰,夷狄之运兴,旃裘之君遂帝率土。当其革命之初,父兄耆老相与怪,以为异类,岁月既久及百年,后生子女耳濡目染,精神心术与之俱化。故近年以来天下之士习,斁坏彝论,蔑弃礼法,乞求便利,狙谲无耻,于是士大夫皆有狄习。”

1359年,应瑞州路总管马俊卿之邀,赴瑞州为其幕中宝客。

1360年,作《大义元年八月六日瑞州城内外数十里大雷电雨雹》诗

1361年,作《大义二年瑞州路勒农文》、《代瑞州路总管马侯祷雨龙王文》。 离开瑞州赴袁州,成为欧普祥的从官。

1364年,朱元璋称王,立中书省。六月欧普祥病逝,中书陆续从袁州抽调一些官员,刘夏是其中之一。

1365年,任尚宾馆副使。

1366年,陈时务五十条。

洪武元年(1368年),不雨,上书撰《皇王大学旨要》,为火灾天旱求直言,陈时事。

洪武二年(1369年)二年六月,复授诰命,七月内差同泽州儒士崔九成往汴陕,访元顺帝政绩成书以献,归与翰林学士朱升讲易,及天界寺证上人论春秋经义。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建藩外诸国,持诏出使交趾,竣事后回至南宁府井龙州时病故,享年五十七岁。

亲属成员

编辑

曾祖:刘桂林,祖父:刘西斋,父:刘学耘

妻:彭氏。

子:刘岁,字木之。

孙:刘拙,字愚鲁; 刘衢,字孔亨 ,举于乡,任常州府通判、扬州府同知,有政声。

个人作品

编辑

陈言时事五十条,不可详言者七条,可得而略言者四十条,逐一开具于后:

一、蒙古氏有天下以来七八十年,胡风渐染,移行天下,人心术不觉,与之俱化。天下人方且安之而不悟,其为伐性之斧斤也,所以腥秽上闻,四海鼎沸,十室空其八九。天生陛下,秉乾纲光天之德,扫阴柔邪佞之习,先规取江东,坐而观变天下。于铄王师,养威俟时,时止则止,时动则动。方其正也,势如处女,不出闺门;及其有一动也,奉行成算,必胜必取。况乃恭俭克己,躬修大儒之行,言可以世为天下法,行可以世为天下则。受天明命,驱除天下恶人,扶植天下善人,丹造天下风俗,齐整天下斯民而正其心术者也。然而举天下旧俗一旦而更张之,非次第也,施教开明其心目,则蚩蚩者氓,安知陛下以道治天下趋向之意哉!惟昔诸葛亮之治蜀,法行而后施之以恩。臣今愿陛下法行而后施之以教,使天下百姓明所知所向,望然而欲教天下百姓,莫若先教天下百官。臣见陛下尝身教在内百官矣,在内百官得之又合承宣流布,申教在外百官;在外百官得之又合承宣流布,教天下万民,其道制天下官民所趋向,皆心陛下之心,如身信臂,臂信指,教官民之法见后四条。

一、在外官员,任满转授之时,询以在任行过事迹,及彼土风俗如何,或宜于宽,或宜于猛,孰为隐德之君子,孰为干进之小人,钱粮有无失实,山泽有无出产,未兴者某利,未除者某害。得除官员,询以到任之初设施次第,又扣以知人举人之法,仍委各府官四季报闻州县官,省宪四季报闻各府官,皆实言本官,性识如何,行事如何。盖人之常情,委而置之不问,则未免偷幸之心生。周官之法,什伍其民人而比闾族党之职,常时属民读法则奸慝无所容,贤材无所隐,百司度府其心不敢放荡而逾越矣,是亦教导维持之一方也。

一、邵尧夫曰:“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故中品之人最宜教。臣见建德知县夏霖有一本文书,名曰《牧民忠告》,又有一本文书,名曰《百川学海》,中具十五条,皆教太守县令为政也,乞将此两本文书,陛下命词臣芟繁举要,及用累降令谕,合为一本官书,守令之任,中书付之,使之熟读精思,课之躬行力践,律令所谓“齐之以刑”,此书所谓“道之以礼”,只唯天下师道,不立本中品之人而放荡倨傲,夸诞无耻,遂甘为下品之归,今全才难得,莫若因见在所有之下,执事有教以开导之法,以防范之,有刑以威惩之,有利禄以劝诱之,或可望其知识长进一二,分明告之曰:凡为我国家人材者,勤实谨密,念念皆真,不比蒙古氏末年虚高眩鬻,念念皆假。臣以为行此二条,则可名为在内百官承宣流布在外百官矣。

一、有国有家者,立法不难,法行为难;法行不难,常加存察,守法不废坠为难。凡立一法,极须审慎,不宜辄更,然后省察路府,路府察州县,州县察民间风俗所趋,果皆曾如吾法否?倘无屡省之功,则流为空言之患。

一、凡省榜下路府,路府下州县,州县张挂之外,别用小字句读刊行,小民入州县,州县官常召一二试问,以能不能明,能不能行为里长赏罚。故臣以为行此二条,则可以为在外百官承宣流布,敷教天下万民矣。

一、国学所教公卿大夫子弟外,民间宜选天下秀民二十至三十岁,如近日所起户家子弟之类者,或负聪识材辩之知,或躬淳谨方正之行,有资者克陪堂生教之,以变化气质之要,修己治人之方,使知圣贤门户正大。已端方半年一年,出而从事于官府,仍举其法,下郡县学,一人教十人,十人教百人,百人教千人,以正天下士风,以变天下士习,作养未来一宗通经之士,以待他日任使。

一、入仕官员,既通习律令,又令兼通《论语》白文。盖缘白文人人皆能诵,但少能求其义,为官民日用常行之道耳。比其任满转授之时,能者试以直说经义一道,或者必欲责之以注释之文,则迂远苦涩且渐入乎文胜之乡矣。或者又曰此皆常人,何可尽以经术求之?天下百姓犹舟也,司人伦风化之任者犹舟之舵也,舟之东西上下惟舵师是听命,圣人之言犹布帛如菽粟,随人贤愚浅深各有所得,使经世大训不至于永为空言,大哉为猷乎!

已上不得不详言者凡七事,专言欲新天下风俗,教官民以趋向之方,其事不可缓所谓师道也。

一、国家数年威力所至,虽兵强如陈氏,国富如张氏,应手殄灭,不须丹锋。于是东南地尽大海,西抵雍州之境,北扫幽燕之野,英雄不阶尺土而起,其功烈之盛,未有如此者。今必欲际天所复,一朝混一,急求快意于当时,古今惟唐太宗一人而已。汉高祖尚困匈奴,未臣南越,光武亦置陇蜀二子于度外;赵太祖,太原遗孽,岁久逋诛。今天下既有三分之二,惟当平其政刑,使百姓安生乐业,以致彼三分之一,严饬诸将,养淳朴,罢琐细刻剥。是故开基之君当立此天下之基以留子孙,而钱谷甲兵反次之,又若礼乐文章有所未备,他日子孙不患其不能修举,亦非所急也。

一、京师风俗,天下风俗之本,士大夫以道德政事学问文章四者相考求,不必以势利相羡慕,以为天下士风之本。

一、王言如丝,其出其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绋,王言可以移易天下,用天下学术整顿过一番,求孔子所以教群弟子之法,程朱所以发明修齐治平之道,其言甚易知,甚易行,知一分行一分,勉为忠厚,耻为浮薄,敦尚行实,兼论器识少,抑言语文字之浮弊。凡天下儒者以是为教,天下学者以是而为学,切戒二十年来科举气习卑陋,却天下人材,赋诗饮酒,学书学尽蛊坏,却天下人材。

一、今天下有常言曰:其人读书读书,何不易其言曰其人读书力行;又曰其人做官办事,何不易其言曰其人办事有方法,提醒使知,更求上一步。

一、内中国而外夷狄,此天地之常经,人伦之大义。今天下污染日深,虽学士大夫尚且不知此意,今后中原府州司县官,固当用衣冠署事。又召彼土一二父老,赐以冠巾,使北方之人渐知华夷之辩。

一、中原府州司县官专一劝课开垦耕种,使彼言曰今日天下有真主,果受务业之利;昔日未有真主,乃受妨农之害也。

一、窃闻股肱大臣经营于四方者,其智谋勇功,甚有可称述,虑其遗逸不传,宜令有器识儒士一人载笔,参随记录其实也。他日以付史馆,止凭吏牍修史善者,有所不满也。然因之以激厉也。

一、天下钱粮造作,岁入几何,岁支几何,有无赢余几何。如有赢余,几何量减。军兴以来,百色科派,而藏富于民间。盖君之与民,情同一体,君之视民如惜臂发,民之戴君如护头目,未有民富而君独贫,民贫而君独富者。

一、见今官府文书,苦其繁多。国朝,凡百有为以简当为主,宜用通知事务儒者一人,天资高明吏员一人,痛加删削,颁行如诸仓诸库,一收一支,编为流水大册,各衙门经拟议行过事迹编为流水大册。

一、衣冠已易,而易衣冠之由,因陋胡人旄头之制、草场简便之风。特慕唐朝尊重之俗,窃愿从天下士大夫尊德义、重礼让,亦当不让唐诸贤,共成复古之盛。

一、购求天下图书聚于京师。

一、京师,首善之地,立表以示天下,故中书之慎重民事,天下府州司县取以为楷式;御史台澄清百官,核实群僚,天下按察司取以为楷式;国子监熏陶早就人材,天下学校天下士子取以为楷式。

一、内外官三品以上,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一人,凡内外官相尚,在于知人,相尚在于得贤者,皆以知人荐人为务,扇成风俗,然后行荐贤之赏,赏数人滥举之罚,罚数人以风厉大官,若受荐者反贤于荐之者,其赏更优,如此则内外百官皆知陛下贤其所贤,心陛下之心,事陛下之事,陛下耳聪目明将遍乎天下矣。治天下者必合天下聪明,一心两目,未见其可也。

下一篇 小四书

上一篇 进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