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偰哲笃 编辑
偰哲笃(约1298年——1358年),字世南 ,畏兀儿族,合剌普华之孙,在蒙元属于色目人。1315年,以龙兴(今江西南昌)籍登进士第,与马祖常、欧阳玄等著名文士为同年。任泗州同知,自太常出任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 1329年,改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散阶奉议大夫。 又任广西海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1335年,伯颜铲除燕铁木儿家族势力,独揽大权。偰哲笃于广西海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任上弃官归溧阳。1340年,脱脱推翻伯颜专政,偰哲笃任中书省左司员外郎参修《辽史》。 1347年,陞工部尚书、同佥枢密院事。1349年,陞迁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十一月召任司农少卿。 1350年任吏部尚书,偰哲笃立主所提议的新钞法,反对吕思诚,次年由宝泉提举司督领,始铸「至正通宝钱」,印「至正交钞」,令民间与「至元宝钞」及历代铜钱并用,本为抑制钞币贬值,但因无充足金银为钞本,滥印纸币,反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变钞失败,新的钞法反使经济更加恶化。 治平二年(1352年),迁江西行省右丞,然而因江西已为徐宋徐寿辉光复,无法就任。于是拜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 治平三年(1353年),行省以左丞偰哲笃陪同亲王完者秃镇守高邮,五月张士诚兵攻高邮,偰哲笃以及省宪官等都逃走了。 治平四年(1354年),哈麻任左丞相,打击了脱脱一派势力,偰哲笃被免官。龙凤四年(1358年),偰哲笃愤而自杀。
字:世南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畏兀儿族
出生日期:1298年
逝世日期:1358年
本名:偰哲笃
高昌偰氏,其先祖本突厥种,暾欲谷生于唐朝,谙熟中国典籍制度与军事战略,女儿婆匐嫁毗伽可汗默棘连为可敦。暾欲谷在突厥汗国表现出政治才能,当时突厥既面临奚、契丹等部族的威胁,默棘连都找他参谋。暾欲谷本是突厥下卫官,在阙特勤尽杀下卫官之时,因其女儿是毗伽可汗之可敦而免死。
毗伽可汗卒后,突厥大乱。暾欲谷之女婆匐可敦遂率众归唐,被封为宾国夫人。在其子登利可汗年幼之时,她与臣下相勾结干预国政,「不为番人所伏」。婆阁之所以归唐,与此大有关系。此后,突厥之地为回纥所有,暾欲谷子孙「遂相回纥」。其后裔逐渐融于回纥,成为畏兀儿,也成为回纥汗国的一股重要政治势力,逐渐接受了回纥人的宗教信仰,先后信仰摩尼教,十世纪后高昌回鹘又接受了佛教。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回纥汗国灭亡,分三支举族西迁,分别建立河西回纥汗国、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暾欲谷后代是进入高昌回鹘王国的一支。此后家族谱系断裂,至高昌回鹘王国国相克直普尔时,已经过去有230年之久。因此,在《沙溪偰氏宗谱》中,将克直普尔列为第二世祖。从克直普尔始,祖系线索是明晰的。岳弼为第三世祖,亚思弼为第四世祖,仳俚伽普华是第五世祖。
至克直普尔,他们世袭为国相,是高昌回鹘王国的显赫家族,高昌回鹘王国附属西辽,克直普尔被西辽授以答剌罕、太师大丞相,「总管内外藏事,故国人称之日藏赤立。」子岳弼,仍袭国相、答剌罕、阿大都督、太师大丞相,兼管内外藏事。岳弼有子七人,分别为达林、亚思弼、衢仙、博哥、博礼、合剌脱因、多和思。
亚思弼长子仳俚伽普华(又音译作仳俚伽帖穆尔)天资聪慧,年十六而为国相。时正值蒙古兴起,国王向仳俚伽普华问计。仳俚伽普华遂建议回纥王杀西辽少监,然后举部归顺蒙古汗国。
嘉定二年(1209年),时为相国的仳俚伽普华策划了高昌回鹘王国刺杀西辽监国的事件,国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投归铁木真,蒙元改译为畏兀儿国,成为属国,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被铁木真赐为第五子,并招为女婿。因策划反叛西辽,仳俚伽普华受到铁木真的器重。但随后有人进谗,仳俚伽普华无以辩驳,遂以其15岁的弟弟岳璘帖穆尔为质,投奔蒙古。后因铁木真之弟铁木哥斡赤斤需要一位老师,岳璘帖木尔被选为其师。儿子合剌普华又受到忽必烈的赏识,并委以重任。
自岳璘帖穆尔与其堂叔撒吉思随蒙古人侵入汉地后,偰氏家族子孙不仅学习畏兀儿文字,还开始研习儒学,以诗文见长。合剌普华之子偰文质因以祖宗居于漠北的偰辇杰河(薛灵哥河,又称色楞格河)而始取「偰」为姓,以表不忘祖系生身之地,遂成为偰氏家族定姓始祖。偰文质曾任江西吉安路达鲁花赤、广西府都元帅等要职,生有五子,偰哲笃为第三子。
1315年,偰哲笃以龙兴(今江西南昌)籍登进士第,与马祖常、欧阳玄等著名文士为同年。任泗州同知,自太常出任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
1329年,改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散阶奉议大夫。
1335年,伯颜铲除燕铁木儿家族势力,在蒙元中央上独揽大权。偰哲笃于广西海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任上弃官归溧阳。当时偰文质「买地于溧阳州永城乡沙溪之上,奉忠愍而下六丧,以昭穆序葬」。此后除偰文质幼子偰列篪留居龙兴外,偰氏家族其他成员都迁往溧阳。
1340年,脱脱推翻伯颜专政。
1344年,《辽史》修撰完毕,以亚中大夫、中书省左司员外郎联名上表。
1347年,为工部尚书同佥枢密院事。
1349年三月,以工部尚书除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十一月召任司农少卿。
1350年,偰哲笃任吏部尚书期间,蒙元中央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冬十月妥欢帖睦尔命朝中大臣讨论变更钞法事宜,遭到以国子监祭酒吕思诚为代表的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但在右丞相脱脱的支持下,偰哲笃所提议的新钞法依然开展起来,次年由宝泉提举司督领,始铸「至正通宝钱」,印「至正交钞」,令民间与「至元宝钞」及历代铜钱并用,本为抑止钞币贬值,但因无充足金银为钞本,滥印纸币,反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变钞失败,新的钞法反使经济更加恶化。
治平元年(1351年),刘福通于颍州起义,打出复宋的旗号,四方群起而响应。
治平二年(1352年),迁江西行省右丞,然而因江西已为徐宋徐寿辉光复,偰哲笃无法就任。于是八月十二日拜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
治平三年(1353年),行省以左丞偰哲笃陪同亲王完者秃镇守高邮,使高邮知府李齐出守甓社湖。五月,张士诚兵攻高邮,偰哲笃以及省宪官等都逃走了。
治平四年(1354年),哈麻任左丞相,打击了脱脱一派势力,偰哲笃被免官。
龙凤三年(1357年),韩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朱元璋光复江苏全境,以南京为省会,征召蒙元旧官。
龙凤四年(1358年),偰哲笃愤而自杀。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褴,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在元末年社会上流传的这首《醉太平小令》中,将「变钞」、「钞买钞」说成是导致红巾起义的「根源」之一。此次「变钞」指的是1350年的变更钞法,其建议与实施者是吏部尚书、畏兀儿人偰哲笃。
偰哲笃的变更钞法的建议,是在元末蒙元中央财政危机严重的形势下提出来的。自蒙元中期以后,朝政腐败,国事日非,政治、经济况状愈益恶化。妥欢帖睦尔即位后,朝廷的骄奢淫逸、吏治的残暴窳败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由于财政支出费用激增,导致钞法日坏,纸币急剧贬值,金银比价上升,这时蒙元的财政状况已成捉襟见肘、纳履踵决之势,再不采取措施,正常的经济生活将难以维持。
1350年冬十月,偰哲笃「建言更钞法」,妥欢帖睦尔「命中书省、御史台、集贤、翰林两院之臣集议之。」在讨论中,此项动议受到集贤学士兼国子监祭酒汉族人吕思诚等人的反对,双方发生激烈争辩。吕思诚针对偰哲笃等「以楮币一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为母,铜钱为子」的变钞方案,揶揄地说:「中统、至元自有母子,上料为母,下料为子,譬之蒙古人以汉人子为后,皆人类也,尚终为汉人之子,岂有故纸为父而立铜为子者乎?」
偰哲笃提出变钞理由是「至元钞多伪,故更之尔。」吕思诚反驳说:「至元钞非伪,人为伪尔。交钞若出,亦为伪者矣。且至元钞,犹故戚也,家之童奴且识之,交钞,犹新戚也,虽不敢不亲,人未识也,其伪反滋多尔。况祖宗之成宪,其可轻改哉。」但偰哲笃却认为:「祖宗法弊,亦可改矣。」·
偰哲笃提出变钞理这次争议的结果,因得到右丞相脱脱的支持,新钞法遂得以实行。当年十月十九日,于大都(今北京)设置诸路宝泉都提举司;十一月十八日,妥欢帖睦尔下诏:「以中统交钞一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准至元宝钞二贯,仍铸至正通宝钱与历代铜钱并用,以实钞法。至元宝钞通行如故。子母相权,新旧相济,上副世祖立法之初意。」
1351年,由宝泉提举司督领,开始铸造「至正通宝钱」,印造「至正交钞」,令民间通用。
偰哲笃这次变钞的要点有二:一是发行「至正交钞」,使它与「至元宝钞」并行通用;二是发行「至正通宝钱」与历代旧币通行。偰哲笃的主观目的是企图恢复中统年间(1260年~1264年)领行中统交钞时,钱钞兼行,「钞法贵重,百物价平」的局面,尽快解决物重钞轻的矛盾,使蒙元政府摆脱财政危机。
所谓「至正交钞」,实际上是印造新的中统交钞(又称「至正中统交钞」),钞文为「中统交钞」,可能是用旧日中统钞式样加盖「至正交钞」字文,因为《农田余话》卷上记载:「前元印造中统交钞,…至至正庚寅,中统(钞)已久废,改造至正(钞),印造中统交钞,名日新钞。」1351年所铸「至正通宝」钱,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地支纪年钱」,有五种三等,共十五品;第二类是「纪值钱」,有折二钱、折三钱、当五钱、当十钱几种;第三类是「权钞钱」,分为五分、一钱、一钱五分、二钱五分和五钱,共五种。
偰哲笃原拟使交钞与铜钱子母相权并用,来达到抑制钞价贬值,以实钞法的目的。然而,事与其愿违,几年之间,纸币急刷增加,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偰哲笃所推行的钞法以惨败而告终。
偰哲笃变钞的失败在于缺乏金银储备。诚然,中统钞发行时期,币值是相当稳定的,但那时国库比较充盈,政府严格规定「中统钞法行,以金银为本,本至乃降新钞」;「始造钞时,以银为本,虚实相权」。可见当时发行纸币有十足的金银作为储备,基本上做到有多少金银储备,才发行多少纸币。各行省设有钞库,管理发钞,有金银为钞本,以支持纸币的价值。
蒙元初期时对纸币的「印造支发」是有节制的,如当时中书省臣王恽所云:「其钞法初立时,将印到料钞,只是发下随路库司换易烂钞以新行用外,据一切差发课程内支使。故印造有数,俭而不溢,得权其轻重,令内外相制,以通流钱法为本。致钞常艰得,物必待钞而后行。如此,钞宁得不重哉?」
然而自蒙元中朝以后,蒙元中央政府的财政开支无限扩大,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过着极度淫靡奢侈的生活,妥欢帖睦尔时(1333一一1368)更达于极点。财政支出的四大项目是军费、赏赐、佛事和营造,国库存储耗费严重,财政赤字愈来愈大。朝廷对权贵、吐蕃僧侣赏赐多用金银。
例如孛儿只斤·铁穆耳即位时,赏赐「比先例赐金五十两者增至二百五十两,银五十两者增至百五十两。」孛儿只斤 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普赐金三万九千六百五十两,银一百八十四万九千五十两。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即位,赏赐计金五千两,银七十八万两。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即位,赐金七百余锭(三万五千两),银三万三千锭(一百六十五万两)。
除普遍赏赐外,蒙元皇帝还常颁特赏,例如孛儿只斤·铁穆耳一次就赐予驸马蛮子带银七万六千五百两,赐额之大实为惊人。西番僧侣当时荣宠无比,受赐金银更是无可数计。
佛事耗费金银数额颇巨。例如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29年以来,佛事岁费比旧增金一千一百五十两,银六千二百两,妥欢帖睦尔在1334年,佛事岁费与忽必烈时相比,岁增金三十八锭(一千九百两),银二百零三锭四十两(一万零一百九十两)。此外,当时常以黄金写经,造金浮屠、金宝盖,寺宇窗壁皆用金为饰等,如此耗用之金难以估计。如此挥霍资财,国库宁得不空?
蒙元中期以后,税收比忽必烈时增加了二十余倍,包银亦增加十余倍,但还是「入不敷出」,财政日趋竭蹶。孛儿只斤·海山时,政府一年的收入仅为二百八十五万锭,但他即位不到一年,竟耗费八百二十余万锭,为弥补支出,只得动用钞本七百一十多万锭。这以后,每当财政上发生亏空时,总以抽用作为钞本的金银当作渡过难关的办法,导致纸币准备金愈来愈少。迨至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即位后,由于帑藏空虚,中央政府赏赐已力不从心,只得下诏「凡金银五锭以上减三之一,五锭以下全畀之,又以七分为率,其二分准时直给钞。」
妥欢帖睦尔时,国库更为空虚,政府无法开支,竟到了「执事者括金民间以充用」的地步。这说明此时钞本亏欠严重,已没有多少金银作为储备了。而偰哲笃为达到「以实钞法」的目的,规定新钞一贯合铜钱一千文,或至元宝钞两贯。至正交钞虽在形式上规定钱本位,实则既不能再用银作准备,也不能用钱来代替,钞变成了币制中的本位。它远远不像中统钞时代有大量金银为钞本,而是企图以政府对钞面规定的信用来维持金融。这实际上是以虚代实的作法,后果只会是通货膨胀。
当时宝泉提举司「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钱钞兼用的结果也不妙。时人王祎说:「钞乃虚文,钱乃实器,钱钞兼用,则民必舍虚而取实。故自变法以来,民时或争用中统(钞),或纯用至元(钞),好恶不常,以及近时,又皆绝不用钞,而惟钱之是用。」由于纸币滥发,钞值一再贬值,结果人民要铜钱而不要纸币。
至正交钞发行的第五年龙凤元年(1355年),蒙元社会经济已陷入极度混乱之中,《元史·食货志》记云:「物价腾踊,价逾十倍。…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民最后连铜钱也不用了,开始以物易物,纸币更是信用破裂,几成废纸。
偰哲笃钞法改革遭到惨败是必然的。他的「变钞」是在无金银作本的情况下进行的,纸币没有准备金且又无限制地发行,以致市场纸币充斥,急剧贬值。依照金融规律,财政收入增多,货币发行量自必减少,反之亦然。至正年间币值剧贬,物价腾贵的根本原因是蒙元中央政府开支过大,财政拮据,国库空虚,纸币已无现金作准备,从而导致了恶性的通货膨胀。
由此可见,造成元代末年巨大金融困难的根本原因是收支不能平衡,以致纸币储备金被动用一空,「楮币失母子相权之道。」中央政府当时应当采取的唯一措施是紧缩通货,节省开支,增加财政收入,使币值趋于稳定。
然而蒙元统治集团已然奢靡成风,挥霍无度,欲壑难填,不但每年的财赋收入被他们耗费千净,而且还入不敷出,造成财政上无法弥补的亏空。面对着当时山穷水尽的国家财政状况,可以说任何高明的理财家也是无力回天,不能够遏止住经济崩溃的趋势。
偰哲笃实行钞法改革已是蒙元处在病入膏肓的时代,他不懂得只要蒙元权贵淫糜奢侈的生活方式不加改变,政府的财政危机必然会如影随形地出现,或者说他虽然懂,然而他不敢对权力者的挥霍无度提意见,不敢触及问题的根源,而只敢力图用「变钞」这样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来改善金融财政。在腐朽政治未加改变的情况下,偰哲笃的努力不仅是徒劳的,而且适得其反,可谓治丝而棼。
远祖 | 暾欲谷 |
|
高祖父 | 亚思弼 | 高昌回鹘王国国相, |
曾祖父 | 岳璘帖木尔 | 亚思弼次子,有子10人,依次为:益弥势普华、都督弥势普华、怀来普华、都尔弥势、八撒普华、旭烈普华、和尚、合剌普华、独可理普华、脱烈普华。其中以都尔弥势和合刺普华名最著。
|
从曾祖父 | 撒吉思 | 多和思次子,与岳璘帖木尔为堂兄弟。初为诸王斡真必阇赤,领王傅事。斡真(铁木哥斡赤斤)死后,其长子质卜早亡,嫡孙塔察年幼。斡真庶兄脱忒欲废嫡自立,撒吉思与和礼霍孙告于皇后帖列聂氏,遂授塔察皇太弟宝,袭爵为王。撒吉思因此而获功,得以统治黑山之南。从蒙哥参加钓鱼山之战山,力劝蒙哥乘势攻陷江南,深得蒙哥采纳,于是命忽必烈攻陷武昌,塔 察入寇淮安,后蒙哥死后,蒙古遂撤军。阿里不哥欲继汗位,诸王多附之,塔察亦举棋不定。撒吉思进言劝塔察,促其支持忽必烈。忽必烈即位后授撒吉思为北京宣抚,赐宫人翁吉剌真氏,以及金帛章服。当时高丽对蒙元有异心,忽必烈派使前去调查此事。后使者委罪于弼臣洪察忽,将其押送大都(今北京),经过辽东时,撒吉思访知洪察忽并无罪,只因直谏而获罪,即上奏忽必烈为其洗刷罪名,洪察忽遂获释。李璮起义反元,撒吉思与诸王哈必赤前去镇压,哈必赤想要屠城,为撒吉思所劝阻。授山东行省大都督,迁经略、统军二使兼益翥路达鲁花赤。年六十四卒于大都(今北京)之南城。 |
曾祖母 | 奧敦氏 |
|
从祖父 | 都尔弥势 | 岳璘帖木尔第四子,初从叔父撒吉思镇压李璮起义,以功奏为行省郎中,继除博兴、祈州达鲁花赤。时值伯颜侵略中国宋朝,又随撒吉思入寇襄樊,进而入寇阳逻堡,顺流至阳逻堡丁家洲,中国宋相贾似道率兵抗战。都尔弥势为前锋,率元军乘势击败,与宋殿帅孙虎臣战于焦山,以功升为蒋安抚翼监战。复入寇常州,陷隽升断事官。江南沦陷,擢安丰路达鲁花赤,迁处州路达鲁花赤。阿合马当政期间,因不屑与之为伍,居家五年。后侵日本,因与阿塔海等意见不合而辞行。在桑哥当政期间迁为太平路达鲁花赤,官至广西宪使而卒。都尔弥势曾在以下地区任职:博兴、沂州、蒋州、安州、常州、安丰路、处州路、广西等地。 |
祖父 | 合剌普华 | 岳璘帖穆尔第八子,以忠孝闻名,幼时父职官于保定,与母居于益都。后至父官邸,表白志向。岳璘帖穆尔奇之,遂使学畏兀儿文化,同时教授儒家《论语》《孟子》等经典。李璮起义反元,与母奥敦离散,合刺普华“号泣尽昼夜”。不久,他与叔父撒吉思镇压起义,始得其母。他本人也深得叔父撒事思所器重,荐于忽必烈,得以入怯薛。尝奉命出差到益都,于四脚山(今四宝山风景区)中置广兴、商山二铁冶,以劳授商山铁冶都提举。后让职其弟。忽必烈侵略中国宋朝,军需后勤运载需求很大,合剌普华被选为行都漕运使,率五万一千人,从事飞刍挽粟,有力地保证了战时军资的供应。灭亡中国之后,合刺普华就如何治国献计献策,其言多被采纳。合刺普华因得罪当权宰相阿合马,被诎宁海路达鲁花赤,后迁江西宣慰使,还未到任,又改任广东转运盐使兼领诸蕃市舶。在合剌普华出任此职之时,广东一带因蒙元盐法的种种弊端而民怨沸腾,在陈良臣的号召之下,东莞、香山县、东州等地盐户万人起义,合剌普华奉命与招讨使答失蛮血腥镇压。起义者欧南喜称王号,设官署丞相、招讨,号称10万。合剌普华与都元帅课儿伯牙、宜慰都元帅白佐、万户王守信等分兵镇压,功著诸将。1282年、1284年,唆都泰命侵略占城、交趾,合剌普华奉命护送粮饷,在至东莞、博罗交界处,义军欧、钟二氏在石湾兵强马壮。合剌普华见状,对部下说:“军饷重事也,望风退缩以误国计,吾弗为也!”说完即身先士卒与欧钟等战被俘。1284年义军处以正法,异族侵略者合刺普华伏诛,终年39岁。合剌普华之墓于1335年由其子孙迁葬溧阳州水成乡沙溪之原,1349年为之竖碑。 合刺普华先后在益都、海宁、广东等地任职,尤以广东时间为长。子二人:偰文质,越伦质。 |
父 | 偰文质 | 合剌普华长子,幼时即以孝闻于邻里。成人后,于1314年初统治广德,政绩显于诸郡。当时蒙元中央正经理江浙田粮之事,番阳有官员不称职。偰文质奉命前去审讯,惩治贪猾害民之吏,当地百姓无不称快,后任潭州路总管。到任后即兴利革弊,执法不阿,遭人妒忌,受到诬陷。真相大白之后,迁任赣州路总管。不久,同知广西宣慰司事、副元帅,佩金虎符。时值柳州、庆远、宾州等地瑶族人民起义反元,偰文质率兵镇压,以利相诱,得其首领共13人以归,余皆望而遗,降者几万人。为了防止瑶民再次起义,采取了在当地设置屯田、开通旧路等措施,以便快速镇压,以断绝其起义成功的希望。偰文质的种种做法使得人们“交章论荐”,称赞其能文能武。官至吉安路达鲁花赤兼管内劝农使。偰文质退休后家于豫章 (今南昌市)东湖。死后赠宣惠安远功臣、礼部尚书,追封云中郡侯,谥忠襄。子六人:偰玉立、偰直坚、偰哲笃、偰朝吾、偰列箎。 |
叔父 | 越伦质 | 未仕而卒,其子善著亦登进士弟,天临路湘潭州同知、巩昌等处都总帅府经历。善著子正宗为将仕郎,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照磨:阿儿思兰为将仕郎,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理问所知事。 |
兄 | 偰玉立 | 字世玉,号止庵道人,著有《世玉集》。1318年进士。先后任秘书监著作佐郎、翰院待制、国史院编修官,并于1335年辞官回乡。被起复后出任东昌路同知、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等职务,1349年出任泉州路达鲁花赤,后迁任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廉访使。 |
兄 | 偰直坚 | 字世学,1324年进士。历任宿松县达鲁花赤、新昌州同知、淮安路清河县达鲁花赤 |
弟 | 偰朝吾 | 字世则,1321年进士。历任历济州同知、枝江县达鲁花赤、循州同知。 |
弟 | 偰列篪 | 字世德,1330年进士,历任河南府经历、湖广行省管勾、潮州路潮阳县达鲁花赤。至正间,辞官居家,徐宋义军攻南昌时,偰列篪奉命守北门,城破后,投并死。 |
妻 | 月伦石护笃 | 八里麻吉而的女。八里麻吉而的出身古速鲁氏,其祖马合木·牙剌瓦赤归附铁木真,是蒙古初起时与耶律楚才等齐名的人物。延祐初年,八里麻吉而的任饶州路达鲁花赤时,与时 任广德路总管的偰文质共同管理田赋,结为亲家。月伦石护笃之母则出自高昌廉氏,是廉希恕之女。 |
子 | 偰伯辽逊 | 字公远,后改名偰逊,1335年,偰氏自龙兴路南昌迁居集庆路溧阳,偰逊在集庆路(今南京)一带,度过了十年的读书生活。1336年,伯颜废科举,偰氏家族改为偰逊谋求了速古儿赤的职位。偰逊似乎并未就任。科举恢复后偰逊重拾举业,并于1345年登进士第。与他同时中举的还有他的族兄,偰文质弟越伦质之孙正宗。 偰逊中举后,任翰林应奉,后转任宣政院断事官及端本堂正字。在端本堂,偰逊结识了后来的高丽恭愍王。1353年后,爱猷识理达腊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偰逊转任崇文监丞。据《近思斋逸稿后序》李穑记叙:“久之,丞 崇文监。方向于用,而当国者与其父淮南左丞公有怨,出知单州。”李穑序中的“当国者”应为哈麻。偰逊父偰哲笃在政治上为脱脱一派,因而在至元初年,仕途顺利。等到哈麻上位后,偰哲笃受到牵连。偰逊也因此被贬单州。哈麻当权时间极短,龙凤二年(1356年)即被杀,龙凤三年(1357年)时,偰逊仍在单州。龙凤四年(1358年),偰哲笃去世,据《近思斋逸稿》偰逊之子偰长寿跋,偰逊此时丁忧大宁。自此他结束了在蒙元的仕宦生涯。同年十二月,韩宋续继祖攻克上都,迫近大宁。偰逊东奔高丽,偰逊抵达高丽后,因为与高丽恭愍王在端本堂的旧谊,获封高昌伯,“恭愍朝赐籍庆州。子长寿,孙循亦登第通显。今偰姓其后也”。①偰逊在高丽生活不过两年,龙凤六年(1360年),死于其松京典牧洞宅邸,年四十二。其子孙在高丽定居,成为庆州偰氏。 |
偰理台 |
| |
偰帖该 |
| |
偰德其 |
| |
偰斯 | 又音写作偰吉思,偰逊科举登第时,偰斯还在国子监就学。治平二年(1352年)偰哲笃迁江西行省右丞,徐宋光复江西,无法上任,当即与偰斯返乡。龙凤三年(1357年),韩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朱元璋光复江苏全境,以南京为省会,征召蒙元旧官,偰哲笃愤而自杀。偰斯料理丧葬后,赴任浙江任武康县尹。龙凤九年(1363年)偰斯迁任 昆山知州,两年后又迁任嘉定知州。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克平江路,俘张士诚,作为嘉定知州的偰斯归附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偰斯奉玺书赐高丽国王王颛。洪武二年(1369年)作为明朝使者册封高丽国王。偰斯历任兵部员外郎、符宝郎、尚宝司丞、泰安知州、河间府知府、户部郎中、户部尚书。不久出为山西左参政,随后召还为吏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洪武一朝,偰斯作为一色目人,不仅没有受到猜忌、排挤,而且官运亨通,最后得以善终,这恐怕也与偰逊东出高丽,而朱元璋又急于控制高丽有关。明初,偰斯两度出使高丽,偰逊之子偰长寿七次出使明朝。偰氏家族为中朝交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偰映飞《偰氏宗谱考略》,除了庆州偰氏外,入明后的溧阳偰氏几经迁徙,分布在国内安微和州、福建建阳、云南姚安、江西南昌等地。 | |
偰弼 |
| |
偰赉 |
| |
孙 | 偰长寿 | 字天明,偰逊之子,生于1341年,龙凤四年(1358年)随其父偰逊入居高丽,任庆顺府舍人。两年后父丧居忧,高丽王特命脱衰参加高丽科举考试。一举 登第,曾任晋阳守臣,累官判典农寺事。高丽禑王在位期间(1375~1388年),迁知密直事,转门下评理、拜政堂文学,进入宰执行列。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发动兵变,逼王禑逊位与其子辛昌;不久,废辛昌而立王瑶,偰长寿以大臣身份参与其事,成为著名的“中兴九功臣”之一,依照恭让王即位诏书所说,“其功不在太祖(指高丽建国者王建一引者)开国功臣之下”。恭让王对所谓“九功臣”屡加封赏,偰长寿先被封为“忠义君”,后又受赐“定难功臣”之号。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假长寿迁门下赞成事(宰相):四年,拜判三司事(宰相)。不久,因卷入高丽上层权力之争,被言官弹劾,罢职流远。李成桂取代王氏高丽建立李氏朝鲜后,偰长寿复被启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任司译院提调,后复判三司事,仕至门下侍中,封燕山府院君;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卒,年五十九。由此可知,偰长寿是高丽末年至李朝初年朝鲜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其个人的背景和特殊的经历就很值得注意。 据朝鲜史料记载,偰长寿“自事皇明,朝京师者八”。这8次出使,有7次在中朝史籍有具体记载。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