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军 编辑
苗军,是在元末反元复宋中镇压起义军的非蒙元官方组织,蒙元官方文书中多使用「答剌罕军」的称呼,汉地居民则常用「苗军」的称呼,突出答剌罕军「非汉族群」的属性。
中文名:苗军
拼音:miáo jūn
苗军,是汉族表达「答剌罕军」族群属性的称呼。在元末反元复宋大起义中,进入汉地镇压汉族起义军的非蒙元官方武装,蒙元官府文书中多使用「答剌罕军」的称呼,汉族居民通过「苗军」的称呼,突出答剌罕军「非汉族群」的属性。
「答刺罕军」在蒙元建立之初就已经出现,《经世大典》记载:「应募而集者曰答剌罕军,此不给粮饷,不入籍帐,俾为游兵,助声势,掳掠以为利者也」,此言表明了「答刺罕军」的来源、钱粮供给、管理方式和影响。
在元末的河南和江南地区,「答剌罕军」的称呼多出现于官方文书或文人的猎奇笔记中,而「苗军」却是为汉地居民普遍使用的称谓,甚至到明朝建文、永乐年间编修《明太祖实录》时,依旧延续「苗军」、「溪洞兵」等称呼。这种现象可以从语言使用习惯的方面加以解释。
「答剌罕军」这一蒙古词汇,虽然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这支军队的性质,以及蒙元政府对它的政治定位。但还需要考虑一点,即蒙古语虽是蒙元国语,蒙元也设「蒙古字学」教习蒙古语,但蒙古语在民间社会的影响力依旧很低。对于汉地居民,尤其是江南地区居民来说,陌生的蒙古语词汇「答剌罕军」,远不如「苗军」等汉语词汇更为具象和实用。
所谓「苗军」,只是汉地居民对「他者」族群的简单且笼统的概括。汉地居民只需要利用「苗」一词来区分「我族」与「他者」。余阙认为苗军「不通政化,不可使窥中国,将为后患」,拒绝苗军屯驻淮西。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亦言:「苗入华夏,民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余阙和陶宗仪对苗军的态度,反映出了当时汉地居民的心态,是利用「苗」的概念,构建出一个不同于「华夏」或「中国」的族群,从而突出华夏文化礼俗的中心地位和自我认同,至于官方对于「苗军」的定位和称呼,以及内部族群构成等问题,他们并不关心。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