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梆 编辑
怀梆(又名怀调,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戏、小班戏),河南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怀梆前身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而来的海神戏,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原河内县居民多由山西洪洞一带迁来,故海神戏保持着山西戏剧的表演形式,与河内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与山西中路梆子接近而又具有怀庆府一带特色的声腔剧种,剧目、唱腔、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2006年5月20日,怀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25。
中文名:怀梆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25
申报地区:河南省沁阳市
起源
怀梆演出
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古怀庆府地区业余怀梆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地迅猛发展。武陟县1950年恢复了26个剧团,1958年发展到66个。1953年,当时的沁阳县有32个剧团,沁阳县政府于1955年初成立了县怀梆剧团,1957发展到100多个。为了进一步扶植、发展怀梆,修武县于1958年成立了县怀梆剧团(后撤销)。
怀梆演员
“文化大革命”后,怀梆剧种虽有复苏,但因断代十几年,业务人员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观众也较以前减少。除沁阳县怀梆剧团时有演出外,农村业余剧团只在年节时进行演出。
脚色行当
怀梆演出
2.旦行:“老旦”、“小旦”即“花旦”、“闺门旦”、“丫环旦”、“青衣”(正旦),“彩旦”(丑旦),“武旦”即“刀马旦”。
3.净行:“大花脸”包括“黑头”“红净”“白脸”,“花脸”即“摔打花”“武花脸”。
4.末行:指家郎院公、手、报子、轿夫、车夫、更夫、打手等。
5.丑行:有“文丑”“武丑”“官丑”“腰包丑”“神鬼丑”等,也叫“三花脸”。
唱腔念白
怀梆演出照片
演出中怀梆均按古怀庆府方言口语吐字,它的唱腔音乐和念白与怀庆方言口语的音韵与语调有密切的关系。若以怀庆话与普通话、中州语相比较,差异有三:A、从四声上看。怀庆话的一、四声与普通话相同,二声却是普通话的三声,三声却是普通话的二声。再与中州话比较,则又不同。怀庆话的一、二声是中州语的二、一声。三、四声则是中州语的四、三声。B、从音调上看怀庆话的调值最小(即一个字的发音,音首与音尾之间的音域较窄),因而怀庆话给人的感觉是硬、直、快。C、怀庆话的发音部位(121腔部位)较普通话和中州语靠前,尤其是z、c、s与zh、ch、sh不分。
乐器
怀梆的乐器最始只用梆子、板胡、锣、鼓四种乐器就可以成戏,后随着发展又融入笛子、笙、二胡、三弦、电子琴、唢呐等乐器,增强了怀梆的艺术魅力。
表演
怀邦演员
所谓五股档,指四兵捉一将而得名;九股档顾名思意:自然是八兵应付一将或一将对付八兵。怀梆的这些集体性武打,已获较好声誉。
脚步位置
男女式:八字式、丁字式、骑马式、弓箭式,盘卧式,别步式,其要领是:头必正,眼要平,提神沉气颈、肩定放松,不撅臀部,立腰收小肚。
几种步法男女同用:正步、平步、快步、慢步,错步、搓步、醉步、矮步、跪步,退步、八字步、弓宁步,跳步、滑步、丁宇步等。其要领是:不扭腰、步子要稳身子不颤动,头正眼平,提神沉气、颈宿放松、立腰收腹、不撅臀部。各种步法均可交替运用。
手势指法
怀梆演出
2.男式手势:掌式、拳式、指式、剪纸式、赞美式。
3.要求是:主要练习手碗的园美和灵活,使整个手部关节运用自如,指形美观,做动作时要腿随手走。
4.手势手指的名称:兰花手指、菊花指、弧形指、抱拳手、山膀手、遮雨遮云手、握手、背手等。
5.手势手指的作用:整容手、整领手、整衣整风手、挥手、拱手、拉手、指天指地手、指口指人手等。
6.手膀的位置:山膀、提甲,拱手、端拳、顺风、单推。
7.要领:头正眼平、提神沉气、颈肩放松、立腰收腹。
8.位置:两膀伸展、将右手撑向左拉平,目送右手,扣腕子。
用眼
怀梆演出
笑眼:眼险微小,刚有在意;怒旷:提气把眼睁大;呆眼:目光向下,寻思就里;情眼:眼睛略漂,回视胸前;死眼:瞪眼不动;盲眼:头部稍顷。眼皮半闭斜视;狠眼:瞪眼斜视,阴险冷面;回思眼:眼皮上下翻动,回忆往事;夜眼:两眼死瞪,直射前方。
截止2015年统计,怀梆有三百多本传统戏,且多无剧本,全以老艺人口授方式传承。代表性剧目有《反西京》《古槐案》《张春醉酒》《老少换》《红珠女》《赶秦三》《辕门斩子》《九头案》《桃花庵》《凤仪亭》《老征东》《五女拜寿》等。
怀梆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陟、修武、原阳、获嘉、焦作、新乡一带。
传承价值
怀梆的艺术形式独特,因此加强怀梆剧种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对弘扬民族文化,加强中国梆子声腔剧种体系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中国戏剧史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传承现状
怀梆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出现演出市场低迷、演员跳槽等严重现象,整个剧种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需要从速采取措施加以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怀梆艺人吹唢呐
郭全仁,男,汉族,1941年2月生,河南沁阳人,国家二级演奏员,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怀梆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00年,沁阳市政府成立了朱载墒艺术学校。
郭全仁老师编著出版的(《怀梆唱腔选》1990年版)、(《怀梆艺术》1993年版)、(《怀梆论坛集锦》1994年版)等著作,为怀梆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获得“怀梆”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1956年,沁阳县怀梆剧团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1982年,新乡地区文化局在沁阳县召开“怀梆唱腔音乐座谈会”。
2005、2006年,焦作市文化局、沁阳市人民政府先后举办了三届“神农杯”怀梆戏曲大赛。
荣誉表彰
1992年,沁阳市怀梆剧团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天下第一团”。
2004、2005年,沁阳市怀梆剧团获“河南省民族民间艺术稀有剧种会演”七项金奖。
2006年,现代怀梆剧《王东明》入选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泥塑
上一篇 黄帝祭典(新郑黄帝拜祖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