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樵楼 编辑
樵楼,亦称钟鼓楼或称为更铺。是古代用以报时之楼,早晨撞锺,晚间击鼓,谓之晨钟暮鼓;可以说,他同城楼一样,樵楼是明清时代每个县城都会建置的一种楼宇。
中文名:樵楼
性质:古代用以报时之楼
含义:晚间击鼓,谓之晨钟暮鼓
北京钟鼓楼
樵楼
纵观南宫自明成化年迁城以来,有志可查的楼宇首先是四门城楼,即东门的育英楼,南门的来远楼,西门的宣化楼,北门的安阜楼,此四楼为县城之最高建筑,仅城基就近四丈高,再加上城基上的两层式阁楼,城楼通高均在七丈以上。城之四角分建有四个角亭(至建国初,尚有西南角亭存于冀南陵园内),在东南角亭与来远楼之间的城墙上,先后建过魁星楼和文昌阁,都是三层式阁楼,其中尤数魁星楼修的玲珑秀雅,可惜,此楼于清乾隆年间移建至城西北城墙之上,从此凋零。而南宫城内,除兴福寺(今冀南陵园北部)内的藏经楼,文庙(今县ZF及教育局)的尊经阁,衙前街(今向堂街)上的文昌阁,就要数县衙内的宅楼和县衙正门上的樵楼了!除此之外,志书无载的或建于城外的楼宇亦有许多,如,今尚存于旧城十字街东北的镇水楼、城隍庙(县衙西)的乐楼、圣母阁(城外)、关帝庙(城南门瓮城内)等。由此可知,南宫的楼宇之多,这在其它县城是极少见的。
而过街楼,在南宫,除四门城楼外,在城内,只有衙前街的文昌阁与樵楼;两阁虽同为过街楼阁,且隔街(西大街)相望,但就其起建及存世时间而言,南宫县衙的这座樵楼可比文昌阁要长很多了!文昌阁为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而县衙樵楼为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此楼早建了二百六十多年。
虽然,南宫县城内的樵楼非至此一处,如城东北角的定觉寺、太平街的刘候祠、城西南角的兴福寺、城北门外的玉皇庙(据载玉皇庙一侧的皇华馆曾有铸于清乾隆六十年的大钟一口,重三百斤。)等处均设有钟鼓,但多为民间自用,且规模甚小,县衙正门樵楼则不同,它不仅楼台高大,单从使用年限和影响上看,他也是应当被写进历史地!
据说,在以前,樵楼一代是南宫县城最热闹的场所,后来的冀南市场原来就在那里。每日正午前后,负责更鼓之人会通过土晷校对时刻,调整盂漏及更香的刻度,以便他夜间更鼓的准确;有时,不仅县令会到这樵楼之上凭栏观想,过路的京官、过路的游吏,甚至小吏商贾也会到这小小的樵楼之上迎迎风、看看景的!如一代儒令邢侗,如归隐故里的刘镰,如诗风素雅的叶恒嵩,如以文见长的白越,如作大槐歌的范应宾,如颇具佛性的李起龙,如总忆南亭的石凤台,如一生忠烈的彭士宏,如躬耕乡里的于仕镇,如修城兴市的胡胤全等等,他们当中有的为民,有的为官,大则尚书、御史,小则县令、贾商;可寒可暑,当他们看到楼下的集市喧哗;可能,会欢喜!若雨若雪,当他们听到楼上的风铃轻奏;可能,会忧思!或日或夜,当他们想到楼内的锦绣衣食;可能,会希冀!或梦或醒,当他们感到楼外的岁月清贫;可能,会惧怕!亦古亦今,当他们钟鸣不醒,当他们鼓过更欢之时,他们可曾悟到“因善而福”的俗语,他们可曾记得“为民服务”的誓言?
从明末到清末,从清末到当下,过了很多年又很多年了;发生在樵楼内外的故事,连同故事里的那些人也都变成了《县志》里的那几页黄纸;这座迎送了三百多年风雨的樵楼,不知何时也退隐于硝尘;唯一留下的,是这方百姓;至今尚存的,是那句“因善而福”的俗语;还有就是,千百年来对樵楼之后的那份希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