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信息化 编辑
教育信息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管理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中文名:教育信息化
外文名: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定义:运用网络多媒体等促进教育改革
特性:科技化,信息化,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信息化在未来将在教育云平台上进行展现,随着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应用,根据教育部的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将为现有的教育网、校园网进行教育信息化升级,新一代教育网必然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未来的教育云平台,将实现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等跨平台使用并且支持移动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上述定义均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如: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
通过对国内已有教育信息化定义进行整合,并参照国家信息化定义,不妨对教育信息化重新作一界定: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教育现代化;
二是国家及教育部门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是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要广泛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四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定义有五个特点:一是强调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以克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目性,规划和组织的主体应是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二是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实现教育现代化;三是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范围——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四是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
五是将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组织离不开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各个领域的应用必然以“教育资源”的建设作为基础,其“应用”过程本身并不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因此,在本文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定义中均“隐藏”了这些“必然”的内容,以使该定义的表述更加简练,也更具概括性;
“信息化”
从2012年以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政策集中出台,2012年3月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未来10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而2012年4月刘延东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主管部门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向的政策和指引明确了未来方向,就是在电教馆、宽带以及机房的基础上,建设更多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教务内容、管理教学资源、加强个人学习的针对性,同时建立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
为了落实相关政策,2012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其中56个地区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成为区域信息化试点单位。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批试点覆盖范围广、设计面宽,以为这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真正的黄金发展期,这些试点区域的项目逐渐落实,将带动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美国:政府资助中小学上网
美国联邦电讯委员会不久前宣布,该委员会优先帮助全美所有中小学校实现走上信息高速公路的目标。准备拿出22.5亿美元,为中小学、图书馆和社区购置上网设备及支付上网费用。联邦电讯委员会主席威廉·肯纳德说,全美共有3.6万个单位提出申请,要求得到上网设备和费用,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将优先帮助全美所有中小学校。据悉,该计划将为100万个中小学教室配备电脑及相关上网设备。据美国教育部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到1999年底,美国已有95%的中小学上网,平均每9名中小学生拥有一台上网电脑。报告说,在中小学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电脑改变了学校过去单纯依靠教材和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书本知识与各种社会知识相结合、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相结合的现代教学观念和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育空间。
日本:信息教育的实施状况
小学阶段的信息教育实施状况:由于现行学习指导要领中尚未明确信息教育的内容,各学校之间产生了很大差距。有些学校从培养学生“信息运用能力”的观点出发,统一性地、综合性地开展了信息教育活动;而有些学校则停滞在数学的反复练习或国语的汉字练习等单纯地提供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更有一少部分学校甚至连一台计算机还没配置(1997年3月的统计结果为9.3%)。
初中阶段的信息教育实施状况:在初中阶段,信息教育的核心是“技术·家庭科”中的《信息基础》内容。1996年的调查表明开设这一选修内容的学校高达94%,但在第三学年(最后学年)开设的学校占83%,所以,《信息基础》的学习成果,不能应用到其它学科。另外,平均学时数也只有25学时,几乎都用在了设备操作和软件利用的学习上。
高中阶段的信息教育实施状况:在高中阶段,许多学校通过数学、理科各科展开了计算机运用的教学活动,但尚未达到通过整体学校教育活动来展开的程度。此外,较多的普通科高中开设了与职业有关的商业科的《信息处理》;也有的学校开设了数学、理科等学科以外的与信息有关的科目。另外,职业学科、综合学科高中一般将有关信息基础的科目定为原则选课科目。
意大利:银行放贷助学生置电脑
意大利总理府日前和意大利银行联合会共同决定,将向入学的高中三年级学生提供无息贷款,使大约60万学生能以较便宜的价格每人购买一台个人电脑。意大利总理府发布的公报说,凡2000年9月开学时注册登记进入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均可在父母陪同下,凭入学登记证明在指定银行领取144万里拉(约合700美元)的专用支票,凭支票在指定商店购买个人电脑。这笔贷款为无息贷款,分24个月还清。公报说,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帮助青年学生熟悉电脑,使他们能更方便地上网,在国际互联网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捷克:校园普及互联网
捷克政府日前决定,加快学校上网普及速度,让国际互联网进入每所学校。捷克内阁全体会议日前通过了国家加快信息网络技术培训规划。规划要求,到2001年底,全国各类中小学、大专院校都要开设计算机课程,并普及国际互联网。为此,在今后5年内国家将拨专款70亿克朗(约36克朗兑1美元)用于此项计划。捷教育部长泽曼日前向新闻界解释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时说,捷克信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信息网络技术培训工作严重滞后,整个信息事业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影响网络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资金,二是缺乏人才。不少学校还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更支付不起昂贵的电话费和上网费,多数教师也不懂计算机。
中国芜湖:引领当地及周边智慧教育升级
为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安徽省芜湖市作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城市,始终坚持硬件、软件、队伍和机制“四位一体”整体协调的方式,推进当地教育信息化落实。如今,芜湖市中小学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有率、班级多媒体设备配备覆盖率均达到100%,实现教学点在线课堂全覆盖,并在全省率先利用网络同步视频技术开设“在线课堂”,已有144个教学点运用“在线课堂”开展教学。
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学校信息化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在高校的正规教育里,信息化使以教师为中心、面对面、“黑板+粉笔”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
首先,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数字教学的新模式,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不仅形式新颖,还引进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信息化从各个方面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逐渐紧密围绕“智慧”的理念,打造信息时代的“智慧校园”。通过基于智慧校园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学校的信息服务和应用的质量与水平,建立一个开放的、协作的和智能的信息服务平台。
教育行业的信息化不仅承载了教育行业自身的需求,还承载了整个社会进步对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的深层次需求。因此,其整体的信息化需求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具体到教育行业用户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中,用户对先进性的、性能突出并易于管理维护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有着较为明确的需求。众所周知,无论是云计算、物联网,抑或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其中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始终都是重中之重,再好的架构如果没有可靠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有可能事倍功半。此外,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不断扩大的系统应用、不断增加的IT负载,也带来了系统复杂性以及对基础设施可用性要求的提升。
第一个方面是,无论从硬件系统、软件系统,还是从教育资源方面来看,都要从重视教,重视管理转到重视学生学。以前我们搞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或教育资源库,软件建设都大量集中在支持老师管理,支持老师教学,逐步要支持学生学习,从教师教到学生学,这是我们教育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个方面,要从IT(信息技术)向教育回归。教育信息化的产业价值链还要逐步上移,而不应该只停留在倒金字塔的形式。
第三个方面,要以硬件建设为主向以应用建设为主方面发展。
第四个方面是,教育信息系统、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要逐步提升。带有一些决策支持,带有一些推断、推理、知识重构的智能性辅助决策系统可能会进一步提升。
因特网发展
因特网(internet):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兴起的一种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它应国防、科研的需要起源于美国,又因商业的介入而在全球范围得以推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是由遍及世界各地大大小小各种网络按照统一的通信协议组成的一个全球信息传输网。
Intranet:Intranet是采用因特网技术所建立的一个较小地域中的网络,该网络运行于自己的高速网络介质上,它的服务对象是自己。
可以利用现有的内部网络硬件、软件和服务器,采用因特网技术和标准来建立自己的Intranet。当前业界权威人士公认的Intranet所包括的八项服务是:Web电子出版、目录服务、电子邮件、安全性管理、广域网络互连、文件传输、打印和网络管理。
WWW:World Wide Web的简称,又称为3W或Web,它是因特网上的多媒体页面呈现环境。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是处于同一建筑,同一学校或方圆几公里远地域内的专用网络。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或者称WAN,是一种跨地域的网络,通常包含一个国家或省市。
中国教育科研网:简称CERNET(China Education &Reserch Net)主要由全国各大学、科研机构、教育机构连接而成的网络。
北京教育信息网:覆盖北京市所有区县的教育教学单位,提供多种可选的接入方式,向学校、老师、学生提供一个共享的、可实时交流和沟通的信息平台。与因特网、中国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首都信息化平台、北京科教信息网高速互联;它面向全市教育系统及社会,形成易于管理和维护的、安全可靠的、开放的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使用统一标准域名,可实现北京市教育系统办公信息的传递,教育信息的发布和共享,进行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检索,可实现校园网络互连和开展现代远程教学、网上教育等。
骨干网:北京教育信息网骨干网采用当代先进、成熟、可靠、标准化的计算机技术和高带宽的通讯线路,支持多种应用服务系统,为首都教育系统提供一个高质量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广域网,为北京市各级各类学校提供网络接入和信息服务。以骨干网中心节点为核心,连接市教委职能机构、主要直属单位、大学和区县中心节点组成高速网络。
区县区域网:以区县中心节点为核心,连接区县教委职能机构、由主要直属单位、校园网组成的网络。
校园网:指校园内信息装置互联运行的局域网络。是由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和软件等构成的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服务的集成应用系统,并可通过广域网的互联实现远距离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现代化工具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存储、检索、下载等)的技术。
现代远程教育: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行跨时空教学。
远程教学站点:具备计算机终端、电子白板,声像输入输出设备等条件,与北京教育信息网连通,并实现实时双向式交互教学的教学点。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lS):教育应用管理软件,具备学籍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财产管理等多种功能。通过公共接口使学校、区县、市教委的管理信息得以流通、交换,构成统一的、规范化的学校管理网络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资料库。
教学课件:又称CAI课件,指为教学需要而设计的帮助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软件。
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的辅助教学软件。
共享: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同类人员共同拥有同等访问网络信息资源权限的过程。
信息技术教育:以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教育或培训。
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中通过使用个人计算机或网络终端为学习提供支撑环境的手段或方式。
网络教学资源库:便于使用者从网上直接存取教学信息的数据库。
电子白板:用于远程教学,它是网络中的交流界面,相当于传统教室里的黑板,可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各个教室的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相互间讨论问题。对教学用图表讲解并加注,方便进行实时双向式交互式教学。
电子学籍智能lC卡:作为MIS的组成部分,是应用MIS的重要工具。之所以称电子学籍,是因为在卡的只读存储器和学籍管理数据库服务器中存储了完整的学籍信息。智能是指IC卡本身带有中央处理器,可以实现多种智能化操作。
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15日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通知》,正式批复了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首批试点单位名单。
据悉,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是在新形势下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入开展的新举措。教育部要求,试点必须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坚持应用导向,探索机制与模式创新,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
教育部批复的第一批试点包括区域试点、专项试点及中小学、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试点多种类型。
区域试点强调侧重信息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途径和机制、跨区域网络协同教研等方面进行探索;专项试点强调侧重省级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中小学试点强调侧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模式、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优质资源应用模式、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职业院校试点强调侧重信息化环境下校企合作新型教学模式、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模式、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本科院校试点强调侧重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智慧校园建设机制、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
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加强对本地试点单位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并提供必要支持;要求各试点单位要在申请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确定的试点工作重点内容和专家建议,结合本单位实际,进一步细化试点内容、试点目标,形成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教育部将会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抽查、中期评估和交流等活动,并根据检查评估结果对试点单位进行动态调整。
教育部:要以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3日教育部在其网站公布了2013年工作要点。文件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要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启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进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与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步建成教育机构与学生基础数据库并提供服务。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制,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督导机制。总结推广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优秀成果。
制订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
加快建设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加快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直接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同时也为学习型城市的构建创造了物质条件基础。未来十年,我市将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服务、提升效益”的原则,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一是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基础建设,进一步改善教育信息化环境,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加强数据、资源与服务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形成覆盖城乡,满足学校、社会、家庭需求的远程教育网络。二是完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和丰富的数字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与学模式,探索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融合校内外学习,支持个性化与开放式的数字化学习与服务平台。完善北京学习型城市网建设,搭建服务全社会的开放式网络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终身学习服务。三是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搭建服务首都市民的教育政务服务平台,提升首都教育管理水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