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 编辑

山西省临汾市辖县

蒲县蒲县

蒲县,隶属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西南侧,总面积1510.61平方千米。 截至2023年6月,蒲县辖5个镇、3个乡 ,县政府驻蒲城镇。截至2023年末,蒲县常住人口93079人。

唐尧时期,以尧帝师蒲伊子隐居于此而得名。隋大业二年(606年),蒲川县改为蒲县,隶隰州。1971年5月,改属临汾地区行署。2000年11月1日,临汾撤地设市,隶临汾市。蒲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蒲县境内有G520国道(原临午一级公路)贯穿全境。2017年10月,蒲县入选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2019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蒲县退出贫困县。 2020年10月9日,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23年,蒲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5.9亿元,比2022年最终核算(174.7亿元)增加1.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分别快于全国、全省、全市3.3、3.5、0.9个百分点。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蒲县

外文名:Pu County

别名:蒲子县、蒲伊县

行政区划代码:141033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山西省临汾市

地理位置: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西南侧

面积:1510.61 km²

下辖地区:5个镇、3个乡

政府驻地:蒲城镇

电话区号:0357

邮政编码:041200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人口数量:93079 人(2023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东岳庙、翠屏山、段云书屋

火车站:蒲县站

车牌代码:晋L

地区生产总值:175.9 亿元(2023年)

建置沿革

编辑

蒲县风景蒲县风景

据薜关龙王庙细石器遗址发掘证实,远在1.2万年以前,已有先民在蒲县繁衍生息。

唐尧时期,以尧帝师蒲伊子隐居于此而得名。古有蒲国、蒲阳、蒲子之称。尧舜为畿内地。

夏,为冀州地;商,为冀州地、基方地;

西周,为晋蒲国地;东周、春秋为晋蒲国地;战国为魏蒲阳地。

秦、西汉,为河东郡蒲子县地。

三国魏,为平阳郡蒲子县地。

东晋,属大昌郡蒲子县地。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置石城县,县治今黑龙关村。北周初,置石城郡,大象元年(579年),废郡为蒲子县,县治今古县乡古县村。

隋开皇九年(589年),治蒲川县,县治今城关。大业二年(606年),蒲川县改为蒲县,均隶隰州。

唐武德二年(619年),改为昌州。贞观元年(627年),废昌州,复置蒲县,隶河东道隰州。

五代时期,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所属,均隶河东道隰州。

宋,蒲县隶河东路隰州。

金初,隶河东南路隰州。兴定五年(1221年)正月,蒲县升为蒲州,隶河东南路,辖午城、大宁县。蒙古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废州复置县。

元至元三年(1266年),废县并入隰州县(今隰县)。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七月,复置蒲县,隶河东山西道平阳路隰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隶山西布政司平阳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隶山西省平阳府。雍正二年(1724年),改隶吉州。雍正九年(1731年),又归隶隰州。

民国元年(1912年),蒲县属山西省直领。民国四年(1915年),归隶山西省河东道。民国二十六年(1937),隶山西省第六行政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隶山西省第九行政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蒲县升中心县,隶山西省第十三行政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改隶山西省第十行政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11月27日,蒲县第一次解放,隶晋绥边区吕梁分区第九专区。

1949年10月,改隶晋南专区隰县中心县。

 蒲县地图 蒲县地图

1951年5月,改隶临汾专区。

1954年,改隶晋南专区。

1958年10月,蒲县并入吕梁县。

1959年10月,复置蒲县,隶晋南专区。

1971年5月,改属临汾地区行署。

2000年11月1日,临汾撤地设市,隶临汾市。

行政区划

编辑

2021年5月6日,撤销红道乡,并入蒲城镇。撤销乔家湾乡,设立乔家湾镇。

截至2023年6月,蒲县辖5个镇、3个乡,蒲城镇、薛关镇、黑龙关镇、克城镇、乔家湾镇、山中乡、古县乡、太林乡。县政府驻蒲城镇。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蒲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吕梁山南端西麓。介于北纬36°11′32″—36.38′13″,东经110°51′09″—111°23′36″之间。南北最大纵距约49.4千米,东西最大横距约48.5千米。总周界长172.71千米。全县总面积1510.61平方千米。东拱临汾与洪洞,西邻大宁,南衔吉县,北依汾西和隰县。南北凭百里之险,东西辟一线之天。故有“诚河东之咽喉,亦西秦之门户”之说。

蒲县

地形地貌

蒲县蒲县

蒲县属中山地带。境内由山、塬、墚、峁、岭、沟、川地形组成,地貌支离破碎,黄土覆盖面积大,地层发育简单。地形总轮廓是:东部高,西部低,自东向西逐渐倾斜,东、北、南三面群山环绕,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与洪洞、临汾平川地区相差600米左右。海拔最高为克城镇五鹿山主峰,绝对高程1946.3米;最低为薛关镇皮条沟以西1千米昕水河出境处,海拔790米,相对高差1156.3米。西部与中部为黄土沟壑区,石骨土皮,黄土覆盖,地形破碎,留存许多带状残塬,沟谷深切达200余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东部与北部中山、丘陵之间,为土石山区,土壤瘠薄,山梁陡险,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土石山区总面积约861.53平方千米,占57%。黄土残塬沟壑区总面积约553.04平方千米,占36.6%。河谷、河沟总面积96.04平方千米,占6.4%。

气候

蒲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春季多风少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气温特点是冬寒夏热,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极端最高气温为38.5℃(2002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3.9℃(1998年)。年降水量平均为474毫米,变幅为450—650毫米,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份。日照2352.0小时,最长无霜期227天(1993年),最短无霜期165天(2008年),平均无霜期184天。主导风向夏秋季多东南风,冬春季以西北风为主。

2023年,蒲县年累计降水量493.2毫米,比常年偏少10.4毫米,较上年减少24.5毫米。  

水文

蒲县境内有河流涧溪35条,汇集于昕水河,属黄河水系支流。发于黑龙关镇上火石凹村豹子梁东南侧,东西流向,流经黑龙关、蒲城、薛关3个乡镇,于薛关镇皮条沟流入隰县境内。境内干流长70千米,河床平均宽60米,流域面积1510平方千米。

土壤

蒲县土壤受水热条件影响,发育较完全,但因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较贫瘠,据1984年土壤普法结果,全县土壤分为棕壤、褐土、草甸土3种土类,6个亚类,25个土属,45个土种,据测定蒲县农田表层土壤(0-20厘米)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1.0克/千克,最高含量为20.0克/千克,最低含量为4.0克/千克;含氮量平均为88.8毫克/千克,最高含量为182.0毫克/千克,最低含量为21.0毫克/千克;含磷量(有效磷)平均为7.4毫克/千克,最高含量为17.4毫克/千克,最低含量为2.1毫克/千克;含钾量(速效钾)平均为143.1毫克/千克,最高含量为255.1毫克/千克,最低含量为54.1毫克/千克。

自然资源

编辑

矿产资源

蒲县风景蒲县风景

蒲县已探明原煤、铁矿石、铝矾土、油母页岩、石膏、耐火粘土、白云岩、石英、天然气、矿泉水等20余种,其中以煤为最,全县含煤面积1360平方千米,地质储量108.73亿吨。其中,霍西煤田含煤面积460平方千米,地质储量33.53亿吨,可采煤种为2#、9#、10#、11#,现主采2#肥气煤(1/3焦煤),属低灰、低硫、高热值世界稀有煤种;河东煤田含煤面积900平方千米,地质储量约75.2亿吨。位于河东煤田东南部的刁口煤田,以焦煤为主,面积110平方千米,平均深度400到500米,煤层厚度在0.8到3.5米间,储量约5.82亿吨。金属矿主要有铁、铝、镁、铜、银等。天然气分布在薛关、井沟、常家湾一带。煤层气广泛分布于河东煤田,含量高,埋藏浅,薛关井沟村为最佳开采点。全县整合后有煤矿24座,分布在县东克城、太林、乔家湾、黑龙关及蒲城等乡镇。主开产煤层为2#、9#、10#、11#,厚度1.4-4米之间,埋藏浅,易开采。

植物资源

蒲县植物资源较为丰富,除农作物外,现已调查到的植物有255种,分属90科,其中乔木26科、灌木18科、野生草木46科。在植物分布上,土石山区乔木以辽东栎、蒙古栎、栓皮栎、油松、白皮松、华北落叶松、獐子松、白桦、杨、柳、刺槐、榆、国槐、桃、杏、核桃、杜仲、椿、杜梨等多常见;灌木以沙棘、杜荆、紫丁香、黄刺梅、连翘、樱桃、山葡萄等多常见;野生草本植物以白羊草、故枝子、芦苇、早熟禾、白茅、鹅冠草、薯为主;经济作物有烟叶、大豆等;经济林有核桃、苹果、梨、杏、桃、枣、山楂等;土特产有木耳、猴头、蘑菇、金针等;中药材种类繁多,有连翘、黄芩、甘草、五加皮、苍术、半夏、地黄等。

截至2023年末,蒲县森林面积91.18万亩,森林覆盖率40.18%;人工种草5千亩,退化林修复5千亩,林木覆盖率达到59%。全县有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0.7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3.4%。

动物资源

蒲县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分属10纲、40余类,138种,其中鸟类59种。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褐马鸡;二类保护动物金钱豹、原麝;三类保护动物有青羊。鸟类主要有麻雀、山麻雀、家燕、喜鹊、灰喜鹊、石鸡、鹌、雉鸡;哺乳类有狼、狐、兔、獾、花面狸、黄鼬、野猪、狍、獐、松鼠等;两栖爬行类有黑斑蛙、花背蟾蜍、鳖、乌龟、壁虎、虎斑蛇、青蛇、七寸蛇等。

水资源

昕水河上游10余千米,处于紫金山断层地带,河水由黑龙关村西渗入地下,至阎家庄村逐渐出露地面。清水流量0.5立方米/秒,枯水量0.3立方米/秒。径流量7620万立方米/年,其中,清水量970万立方米/年;洪水量6650万立方米/年。20年一遇洪峰1560立方米/秒。境内地下水源较缺。贫水区148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98.3%;较富水区25平方千米,占1.7%。地下水总贮量5351万立方米/年,水层埋藏一般都在60米以下,可开采量1564.1万立方米/年,占总贮量的29.23%;已开采利用171万立方米/年,占可开采量的10.93%。地下水主要以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境内有泉水800余处,总流量500立方分米/秒。70%泉水分布在土石山区深沟峡谷中,不能直接用于生产,主要为生活用水。

土地资源

蒲县耕地面积23299.41公顷;园地面积1019.25公顷;林地面积74604.15公顷;草地面积42427.8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区用地3712.13公顷;交通道路用地1341.64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面积774.57公顷;其他用地4105.27公顷。

人口

编辑

截至2023年末,蒲县常住人口93079人,比上年末减少102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7988人。城镇化率51.56%,较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432人,出生率为4.62‰;死亡人口680人,死亡率为7.27‰;自然增长率为-2.65‰。

经济

编辑

综述

2022年,蒲县地区生产总值174.9亿元,比2021年最终核算(139.1亿元)增加35.8亿元,总量全市第6,首超侯马市。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2.8%,位列全市第1,分别快于全国、全省、全市9.8、8.4、7.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5.8%,位列全市第6,分别快于全国、全省全市1.7、0.7、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49.9亿元,增长14.7%,位列全市第3,分别快于全国、全省、全市10.9、8.5、7.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20.9亿元,增长6.7%,位列全市第2,分别快于全国、全省、全市4.4、4.0、3.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85.7: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5897元。

2023年,蒲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5.9亿元,比2022年最终核算(174.7亿元)增加1.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分别快于全国、全省、全市3.3、3.5、0.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4亿元,同比增长6.6%,分别快于全国、全省、全市2.5、2.6、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48.6亿元,增长8.8%,分别快于全国、全省、全市4.1、3.7、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2.9亿元,增长7.2%,分别快于全国、全省、全市1.4、2.2、-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84.5:13.0,工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越来越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9020元。

截至2023年末,蒲县新增市场主体4137户(其中企业111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8户,个体工商户3012户),净增3087户,市场主体存量为13060户。

人民生活

2023年,蒲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67元,同比增长7.5%;按常住地分,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57元,比上年增长6%,分别高于国家、省、市增速0.9、1.5、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78元,增长9.1%,分别高于国家、省、市增速1.4、0.8、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3.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蒲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32亿元,同比增长23.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3)、全省(-6.6)、全市(4.3)增速20.3、29.9、19个百分点,全年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7.27亿元,下降6.5%,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4.94亿元,增长99.3%。分构成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累计完成24.7亿元,同比增长40.2%;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累计完成4.3亿元,同比下降48.5%;其他费用投资累计完成4.32亿元,同比增长311%。分领域看,产业类投资18.61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5.9%。民间投资实现高增长,全年完成19.76亿元,增速高达66.0%。全年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2506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3%;房地产投资额全年5.22亿元,增长15倍。

财政

2023年,蒲县财政总收入完成713032万元,同比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0584万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税收收入174145万元,下降4.6%,非税收入26439万元,增长4.0%。全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5780万元,增长15.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八项支出合计187500万元,同比增长6.18%。

第一产业

2023年,蒲县农作物种植面积15040.3公顷(22.56万亩),同比增加0.35%。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550.75公顷,同比增加1.2%。玉米种植面积11576.4公顷,同比增加3.3%。2023年烟叶(未加工烟草)种植面积236.8公顷,同比增长1.02%。

2023年,蒲县粮食总产量83515吨,增长1.6%。粮食亩产370公斤,比上年增长1.2%。

畜牧业生产

2023年,蒲县猪牛羊禽肉产量6738吨,比上年增长7.9%;禽蛋产量521吨,下降5.3%。全年生猪出栏55357头,增长5.0%;牛出栏10721头,增长16.9%;羊出栏5651只,增长7.4%;家禽出栏394063只,下降10.0%。年末生猪存栏44722头,增长5.1%,牛存栏12571头,增长6.8%。

第二产业

工业

截至2023年末,蒲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家。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分别快于全国(4.6)、全省(4.6)、全市(9)5、5、0.6个百分点。

2023年,蒲县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313.1亿元,同比下降20.7%;实现利润总额60.0亿元,同比下降34.9%;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6.7%。

建筑业

2023年,蒲县在库建筑业法人企业5个,在库企业项目签订合同额6.19亿元,本年新签合同额2.28亿元,房屋施工面积126561平方米,建筑业总产值3.06亿元,同比增长11.3%。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3年,蒲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9亿元,增长7.2%,分别快于全国、全省、全市1.4、2.2、-0.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6.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6.1%;住宿和餐饮业同比下降8.1%;金融业同比增长7.4%;房地产业同比增长0.7%;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1.2%;非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6.0%。 

2023年,蒲县邮务类收入完成468.12万元,较上年完成487.69万元同比降低4.02%,邮务渠道专业完成191.07万元,集邮文传专业完成193.67万元,寄递专业完成83.38万元。

截至2023年末,蒲县固定电话5779部,增长4.07%;移动电话达到 11.27万户,增长0.84%,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 67101户,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5689户。年末全县宽带接入用户33008户。

国内贸易

2023年,蒲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8亿元,同比增长9.4%,分别快于全国

蒲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全县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古遗址119处、古墓葬26处、古建筑74处、石窟寺及石刻3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52处、其他12处。

蒲县自然风光壮丽奇特,梅洞山、五鹿山、太山、明山、峡村峡谷,层峦叠嶂、峭壁陡立、千峰竞秀、浓荫蔽日,是中国特有的珍禽褐马鸡繁衍生息的优良场所,具有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

柏山东岳庙

蒲县柏山东岳庙,苍松翠柏掩映,集唐、宋、元、明、清古建筑艺术之大成,为佛道混合型建筑。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规模宏大。环形庙院,双层结构,高空游廊,“品”形戏台构成东岳庙“四绝”。透雕八仙、金代石雕、元代墨迹、晴雨碑、八音钟、千年古楸、乐楼题记并称东岳“七珍”。地狱又为东岳庙之奇观,有明、清泥塑140余尊,与人等高,塑造出从死到生全部冥刑过程。

峡村峡谷自然风景区

峡村峡谷自然风景区北为太山,海拔1732米;南为明山,海拔1615米。峡谷相对高差约300余米,长约3500米,宽约200米。

真武祠

真武祠坐落在蒲县城南、南屏山隅的明代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真武祠主建筑有六十平米大殿一座,此殿系青砖垒切,顶端按八卦方位,砖雕而成,俗称八卦悬顶。殿内供奉真武大帝,危襟正坐,赤足盘膝,铜像一尊,面北直视北方。另有配殿、侧殿及住寺僧侣下榻房舍数间。除大殿外,其余皆被战争年代兵痞践踏破坏,荡然无存,仅此大殿,供游人观光欣赏。

地方特产

编辑

蒲县核桃

蒲县核桃,山西省临汾市蒲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蒲县核桃坚果方椭圆形,横径30-55mm,外壳黄白色,壳面洁净,缝合线紧密,无漏仁,虫蛀、霉变、异味、破损、空壳,黑斑和出油。无杂质、未经化学漂洗处理,坚果含水量≤8%,且取仁容易,种仁饱满,仁色黄白。平均果重≥10g,空粒果小于1%,破损果小于0.1%,黑斑果小于0.1%,出仁率大于50%。2.内在品质:蒲县核桃营养丰富,富含磷、钙、镁、铁、锌等矿物质元素及多种维生素。

2011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蒲县核桃”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蒲县马铃薯

蒲县马铃薯,山西省临汾市蒲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蒲县马铃薯种植区域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7℃,一年中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6.7℃,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4℃,为马铃薯生长提供了气候条件。蒲县马铃薯薯块均匀、个大,表皮有粗糙和光滑两类,商品性好。蒲县马铃薯炒食口感香、脆,蒸后自然脱皮开裂绵、软。

2011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蒲县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著名人物

编辑

西戎

西戎,1922年生于山西蒲县西坡村。1938年,参加抗日救亡团体——蒲县牺盟会宣传队(后转入新军决死二纵队吕梁剧社)。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他随吕梁剧社到了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附设的“部队干部训练班”学习。1978年,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山西分会主席。

段云

段云,山西蒲县人。1933年大学毕业,入日本明治大学经济系,并与山西早期革命家武新宇、甄华等同赴东洋。1937年4月毕业回国。

席小军

席小军,男,汉族,1962年3月生,山西蒲县人,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曾任中共长治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荣誉称号

编辑

2017年,蒲县入选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2019年3月,蒲县入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第一批)。

2019年11月,蒲县入选“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

2020年7月,蒲县入选山西省2018、2019年度省级平安县。

2020年9月,蒲县入选“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2020年10月,蒲县入选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2021年6月,蒲县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10月12日,蒲县入选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4年1月,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下一篇 汾西县

上一篇 永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