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碗碗腔(曲沃碗碗腔) 编辑
碗碗腔(曲沃碗碗腔),山西省曲沃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碗碗腔因主要击节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又称“阮儿腔”。曲沃碗碗腔是清乾隆年间由陕西皮影戏艺人传入曲沃的,经过传承发展,于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特点是:以月琴伴唱,铜碗间音,堂鼓提气;表演以声传情,以乐传神,唱白并茂,以唱制胜。其代表剧目有《昭君出塞》《六月雪》《困铜台》《双报恩》等。
2011年5月23日,山西省曲沃县申报的碗碗腔(曲沃碗碗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编号:Ⅳ-49。
中文名:碗碗腔(曲沃碗碗腔)
批准时间:2011年5月23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非遗编号:Ⅳ-49
申报地区:山西省曲沃县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起源
曲沃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从清代中叶传入后,红极一时,过去曲沃曾有“九门九关小京师”之称,于每年阴历七月二十逢古会若干天,很讲究“七十二台皮影箱,满城都听碗儿腔”,十分热闹。
发展历程
1960年以前,曲沃碗碗腔还是皮影戏,以后才逐渐过渡到由演员装扮角色表演,把碗碗腔搬上大戏舞台而成为一个新鲜剧种。
曲沃碗碗腔
1960年,侯马市党政领导研究决定,在曲沃文化馆成立侯马市碗碗腔戏曲学校,招生79名,分演员、音乐、舞美3个班,除邀请唱腔教师、武功教师、文功教师、音乐教师多外,并特邀碗碗腔琴师成红杰任教。同年8月,侯马市蒲剧文工团和戏校正式合并,成立了侯马市碗碗腔剧团。演职员80余人,并新购了两万多元的戏箱。
1983年8月,侯马市撤销,改划为后来的县,这个剧团又改名为曲沃碗碗腔剧团。
表演形式
真人登台后的曲沃碗碗腔,吸收了蒲剧、越剧、川剧、眉户等剧种的服饰、脸谱、舞台美术、念白及表演程式,并将皮影戏的一些动作保留在舞台上,形成了碗碗腔的表演特色。如旦脚抒发欢快、轻佻或愤怒的感情时,一手指前,一手指后,身体小幅度前仰后颠;生脚走台步时,两臂微屈,宽袖前后摆动,侧身缓缓而行,温文尔雅,舒展洒脱。武打更保留了皮影遗风。被称为“活皮影”。
音乐唱腔
曲沃碗碗腔
伴奏乐器
曲沃碗碗腔在皮影小戏时期,一人兼数件乐器,文武场不分。主要伴奏乐器有铜碗、节子(简板)、旦旦锣、马锣、唢呐及月琴、二股弦等。真人登台后,相继增加了板鼓、二胡、笛子、三弦、琵琶等,后又加了黑管小号、扬琴及电子琴。基本板式有【慢板】【流水】【二八】【简板】等。碗碗腔中的板鼓,在演唱过程中,只安一下板头,结一下板尾,其余由铜碗和节子掌握节奏。
曲沃碗碗腔
传承价值
曲沃碗碗腔被称为“活皮影”,吸收了蒲剧、越剧等剧种的表演形式,并将皮影戏的一些动作保留在舞台上,形成了碗碗腔的表演特色,武打更保留了皮影遗风,现代的曲沃碗碗腔已成为曲沃县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其历史文化的传承价值。
传承状况
曲沃碗碗腔受到多元文化冲击比较严重,演出市场日渐萎缩,急需进行保护。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曲沃县晋韵碗碗腔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获得“碗碗腔(曲沃碗碗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碗碗腔(曲沃碗碗腔)项目保护单位曲沃县晋韵碗碗腔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曲沃碗碗腔——人约黄昏后
2016年,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曲沃县碗碗腔剧团走进曲沃县史村镇听城村为农民群众表演了“恩仇记”“五花马”等节目。
2019年7月21日至8月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昆山市人民政府、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承办的2019年戏曲百戏盛典在昆山市举办,全中国有112个剧种、118个剧目(折子戏)参演,含有曲沃碗碗腔《三忘卖布》等。
荣誉表彰
2010年,曲沃碗碗腔《人约黄昏后》获得第十五届“群星奖”。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