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咯嘣 编辑
玻璃咯嘣又称琉璃咯嘣,也有唤作玻璃圪嘣等的,叫法不一,但都是指同一样东西,玻璃咯嘣是明清以来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特殊音乐玩具,与晋商活动有密切关系,曾在民间广为流行。是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史料上记载,中国各地类似"玻璃咯嘣"的手工制品都源自山西交城,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绝活。吕梁市交城县夏家营镇覃村是“玻璃咯嘣”原始产地,已有四百年的生产历史。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上布政使丁陈管见》“即以晋论,各处之绒毛,阳城之丝茧,交城之玻璃,潞城之草帽辫,我之售于他,获利甚微……”。经历代传承生产的交城玻璃咯嘣,其产品流传于全国,而以黄河流域较为突出。一些临近河流的百姓还用它来作为“河灯”,祭祀河神,是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乡土气息的音乐性节日玩具和供器,是典型的民俗文物。物美价廉的玻璃咯嘣,它只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出现,流行时间短却普及面广,制作技术独特,工艺造型独特,玩法独特,得到社会的欣赏,对青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具有粗犷憨厚、稚拙朴素而又艳丽悦耳的民族特色。
玻璃咯嘣
"玻璃咯嘣"的主要原料是废旧玻璃,捣碎后加入铜屑、铁屑等辅料,放在特制的坩埚中,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下融化,融化玻璃的炉子是砖头与黄土砌就的,制作过程不砌烟囱,不要鼓风,完全是家庭作坊的格局,待原料完全融化后,沾取溶液转接到玻璃吹管上,然后边吹边利用自然下垂形成蛋形空管,将蛋形空管的末稍部吹成球形,并运用半熔半凝技术把圆球吹成葫芦形,将葫芦底部在平板上墩压、试吹,最后从吹管上割下就完成了。"玻璃咯嘣"的制作过程看起来似乎简单,但其中火候的掌握可就是个硬功夫,差之毫里、失之千里。"玻璃咯嘣"样式五花八门:有锤形,也有葫芦形、盘龙、檀香壶等多种形式,且大小不一,最大的近一米。"玻璃咯嘣"大多是锤形的,葫芦形的就属高档,还可以分为多个型号。此外还可以制作出玻璃喇叭,其中以三尺以上的长号最为罕见,它可以模仿军号声,吹出悦耳的声调。
玻璃咯嘣
"玻璃咯嘣"历史上在我国北方地区春节期间较为流行,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色彩,早在明代已经流行,尤其是晋商分布密集的地方,几乎处处都有。名称也有很多,晋中叫"咯嘣嘣",北京人叫"噗噗噔儿"或"不不登"、"响葫芦"、"倒噎气",在山东济南称为"鼓子",在甘肃省兰州则叫"乒乒乓"、"哈哈笑"等。 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玻璃咯嘣"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音乐玩具,与对联、年画、剪纸等一起成为中国北方乡土文化中一个代表性的符号。 交城有句童谣:"琉璃咯嘣嘣,打了歇心一阵阵"。"玻璃咯嘣"是玻璃做的,容易碎,吹吸的时候很有讲究。用力小了出不了声,用力过大一不小心就吹破了。
玻璃咯嘣
玻璃咯嘣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