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割 编辑
杂割,是指一般用牛羊下水烹制而成的一种以香辣为主的美味实惠的回族传统小吃。杂指的即是杂碎,动物下水。割是一种动作,据传这种煮熟的杂碎一般是切着冲汤,其中又以血管、肚、肠等形状似丝的东西据多,食用的时候多需要割断,所以称杂割。杂割在山西等西北地区以及河南中西部广为流传,仍是当地的著名小吃。一般 属于早餐类别,但经济之发达,尤其是在一些较大的城市,晚上亦能品尝到美味的杂割。而食用季节与羊肉汤类似,主要为冬天。
杂割,在西北地区又称杂噶,在河南部分地区(鲁山等)称杂可,可能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因当地发音的不同导致的转音或转字。又因杂割的原材料多为牛羊,因此,又称牛杂割、羊杂割,牛杂噶、羊杂噶,以及牛肉杂可、羊肉杂可。
中文名:杂割
分类:回族传统小吃
食用季节:冬天
主要食材:牛羊内脏、白汤
说法一
杂割,据传始于明末清初山西著名学者傅山先生。明朝灭亡后,傅山先生“朱衣土穴,拒征入京”,胸怀反清复明思想,体现饮食上,发明了“头脑”“杂割清和元”等食品,其中,“杂割清和元”民间简称“杂割”。由此说来,山西是杂割的故乡,而引领食用下水杂割潮流的,乃是晋北的朔州,杂割的做法花样翻新,文品武食,可称得上是十八般吃法,样样老道。
说法二
杂割
杂割
杂割的原料主要有两种,即白汤和下水。制法如下:
熬汤
主要用大块的牛、羊骨以及猪骨长时间炖,直到汤白味浓。
煮下水
将牛羊下水(需要说明的是杂割中用的羊肉都是山羊肉,比绵羊肉的香味更重)放入熬好的白汤中,加入辣椒、红油等各种调料以及牛、羊油等。食用的时候,起锅并加香菜,浓香扑鼻。在冬天吃杂割的时候,因为天气寒冷,筷子上常常裹上很厚的牛、羊油。不过卖家为了批量生产,一般都会事先将下水煮熟,最后卖给顾客的时候,都是现吃现切,再加高汤加热,能够保证新鲜和节约。
杂割的原料一般全部是肉及下水,很少有其它配料。但因受到羊肉泡馍以及羊肉汤在大城市等新做法的影响,杂割也常常加入粉丝、萝卜片甚至木耳等配料。相比而言,内容丰富了一些,但味道上比以前的差。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