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世珍 编辑
张世珍(1902年—1956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山西省闻喜县人。建国前曾担任傅作义部二十八旅上尉参谋,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二一八旅四三六团上尉连长,第七十三师二一〇旅四二〇团一营四连上尉连长、一连上尉连长,独立第二一八旅四二〇团一营少校营长,四二〇团中校团附,一〇一师参谋处上校主任,新编第三十二师九十五团上校团长,抗日战争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干部训练团教育处上校处长,新编第三十二师少将副师长,第七师少将师长等职。1949年9月参加绥远起义 。起义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修建委员会第二分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第二副军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解放勋章。
1956年12月26日,张世珍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54岁。
中文名:张世珍
别名:张卓吾
性别: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西省闻喜县东镇上中庄村(现中庄村)
出生日期:1902年
逝世日期:1956年12月26日
毕业院校:山西军官学校
军衔:少将(1955年)
早年经历
1902年,张世珍出生于山西省闻喜县东镇上中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原名张卓吾,幼年丧母。
1916年,张世珍14岁时入高小。他童年时喜欢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立志投身军界,建功立业。
1919年夏,张世珍瞒着大人到太原,考入警察补习所。
1920年1月,张世珍进入太原第四警察局当警士。父亲执意要他在家承继祖业,派人将他叫回。家居3个月后,张世珍考入闻喜中学六班。由于他学习成绩优良,品行端正,被选为学生会主席。
1925年2月,张世珍因带头参与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他未回家,向同学解居仁借得8元盘缠,与同学范成顺等4人跑到河南,投入冯玉祥国民二军六混成旅补充二团当兵。
1926年张世珍在大同与阎锡山军作战时被俘,参加阎军。
1927年,张世珍在阎军当兵一年后,进入山西军官学校学习,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为他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基础。
1929年6月,张世珍毕业,在傅作义部当见习官。
1930年2月,张世珍任第二十八旅上尉参谋。
1931年3月,张世珍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第二一八旅第四三六团上尉连长。
抗日战争时期
1932年3月,张世珍出任第七十三师(师长傅作义)第二一〇旅(旅长叶启杰)第四二〇团(团长薄鑫)第一营第四连上尉连长。
1933年,张世珍参加长城抗战。4月11日,日军抵近长城喜峰口、董家口、潘家口、罗文峪和古北口等关口。张世珍奉命率部占领昌平县的高各庄至齐家庄一带构筑第一道防线,担任正面左翼阻击任务。5月21日,日军第八师团在西义一指挥下,进至怀柔县境内。张世珍的一营率先与日军试探性进攻的先头小股部队交火。他指挥部队顽强阻击,将日军击退。5月23日中午,四二〇团团长李思温指挥的二营阵地防线被日军突破。张世珍奉命率一营兵力主动出击,协助二营将失去的阵地全部夺回。日军遭到很大损失,双方形成对峙。同年6月,调任第一连上尉连长。
1936年5月,张世珍升任第二一八旅(旅长董其武)第四二〇团(团长李思温)第一营少校营长。同年9月22日叙任陆军步兵上尉。同年冬,张世珍指挥所部参加了红格尔图战役和百灵庙战役,歼灭由田中隆吉指挥的日军和德穆楚克栋鲁普指挥的伪蒙军各一部。
1937年1月,张世珍升任第四二〇团中校团附,9月8日晋任陆军步兵少校。10月,张世珍参加了忻口战役。10月15日晚,张世珍奉董其武之命,率部由豆罗村向云中河方向进发,16日拂晓到达王庄以南地区。此时,按计划插入日军阵地的国民党第一六一旅受到日军攻击,伤亡非常大。于是,董其武改变作战计划,命令张世珍率四二〇团一营从左翼日军侧后迂回,猛然侧击,以解主阵地上一六一旅之危。在旅长董其武指挥下,张世珍率部坚守阵地,打退日军多次进攻。后张世珍率部又与其他3个营协同,采取夜袭掏心战术。他率领一营官兵趁着月光,穿越青纱帐,向日军驻地偷偷靠近。当先头连进至弓家庄东南200米时,日军仍未发觉。张世珍命令部队隐蔽在低洼处,派人去摸岗哨。几个士兵匍匐前进,接近日军哨兵时,突然一跃而起,挥动锋利的大刀将哨兵全部砍死。第一营和第三营按预定部署冲向村内,分别包围了日军的驻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日军赶入村外一座孤庙。日军一连反扑七八次,伤亡惨重。这天晚上的战斗,四二〇团歼灭日军300多人,其中有200多都是一营的战果。张世珍营战士也仅剩百余人。12月,张世珍升任第一〇一师(师长董其武)参谋处上校主任。
1938年4月,张世珍任第二一八旅上校参谋长。
1939年6月,张世珍调任新编第三十二师(师长袁庆荣)第九十五团上校团长。
1941年9月,张世珍调任抗日战争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绥远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团长傅作义)教育处上校处长。
1944年10月,张世珍调升新编第三十二师(师长李铭鼎)少将副师长。
1945年3月9日,张世珍晋任陆军步兵上校(直晋)。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7月11日,张世珍获颁忠勤勋章。同年9月9日获颁四等云麾勋章。10月10日获颁抗战胜利勋章。
1947年11月,张世珍调任第七师(辖三团)少将师长。
1948年9月22日,张世珍晋任陆军少将。
1949年1月23日,董其武从北平返回绥远,分别找孙兰峰、刘万春、张世珍、赵晓峰等师以上军官谈话,通报了北平和平解放的情况,并透露了“绥远方式”的内情。
1949年1月28日上午,张世珍的独立第七师杨镇田团在换防中,与解放军部队产生误会,双方在陶卜齐站附近发生了一场遭遇战。战斗打了两个多小时,解放军顺势占领了归绥(今呼和浩特)以东15公里。此事惊动了双方高层,双方长官立即采取了措施,缓和了双方矛盾,这对张世珍产生了很大的触动。1949年8月下旬,傅作义到绥远开展动员起义工作,戳穿国民党散布的“傅作义已被共产党枪毙”的谬论。傅作义到绥远来,在绥远的人身安全就显得非常重要。董其武把这个艰巨任务交给了张世珍。张世珍经过周密安排,成功抓捕了刺客,避免了险情发生,保护了傅作义的人身安全。
绥远起义通电上张世珍将军的签名
建国之后
起义后的张世珍
1950年12月,第37军归华北军区第23兵团建制。
二十三兵团赴朝鲜前合影,前排左二为张世珍
1952年12月23日,第37军裁编,张世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董其武任军长,裴周玉任政委,马卫华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张世珍任副军长,曾威任副政委)第二副军长,享受正军级待遇。
由于长期的军旅生涯,张世珍早年就患有肝病,时重时轻,1954年肝病加剧,离职休养。
1955年9月,张世珍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解放勋章。
张世珍少将1955年授衔照1956年12月26日,张世珍在北京病逝,终年54岁。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解放勋章。
张世珍正派直爽,廉洁奉公,事业心很强。起义后有一段时间家距营房仅百余步,但他半年不回家一次。他在自我鉴定中写道:“个性孤僻,面貌冷淡,气浮性躁,语粗色难。忽视客观,偏持己见,律己不周,求人过严。修养不够,学浅才短,公事话外,不惯私谈。”这段评语可看出他为人处事之一斑。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