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 编辑

甘肃省卓尼县、岷县传统技艺

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

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甘肃省卓尼县、岷县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洮砚的制作创始于唐,盛行于宋明清,距21世纪初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工序较为繁杂,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选料、制坯、透空、精雕、上光等十几道工序。

2006年9月,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Ⅷ-133。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甘肃省卓尼县、岷县

遗产编号:Ⅷ-133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历史渊源

编辑

甘肃洮砚,即洮河绿石砚,是中国名砚之一。洮砚制作创始于唐,盛行于宋明清,距21世纪初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唐代,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书中写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这是洮砚第一次出现于文字记载中。唐代石制名砚的发展比较成熟,端砚、歙砚、洮砚与澄泥砚获得“中国四大名砚”的美名也是从此时开始的,使得大唐成为石质制砚一统天下的标志性时代。

宋代,宋神宗在位期间,王韶被任命为秦风路经略使司,率军收复河陇,筑古渭堡为通远军。班师回朝时,王韶选用当地特产——洮砚作为皇宫贡品,并将其赠给各大文豪,当即得到苏轼黄庭坚陆游张耒等文人墨客的青睐,洮砚顿时变得奇货可居。

金代,金大定14年起(南宋淳熙22年、西夏乾硝5年、公元1175年)。洮州地盘分别接受金、西夏及洮州番部十八族的统治。部落间战火纷飞,连年不断。老噢什地区(今洮州)因处于偏远地区,无人过问,当地部落的小首领成为其真正的主宰者。此时战争不断,交易经营渠道中断,洮砚石料矿的开采、制观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明清,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78年),洮州资堡部落首领昝南秀节向朝廷俯首称臣。总兵李文忠申报朝廷,昝南秀节被赐予洮州千户所世袭百户。在昝南秀节的统领下,老噢什附近的百姓开始开采并制作洮砚。明正德初年,土司旺秀进京面圣,被赐名“杨洪”,此后洮砚石料便成为“杨家洮砚”。

民国时期,政府腐败,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生存,土司八面玲珑,除了平民百姓外谁都不敢得罪,于是对当地居民的剥削更甚。洮砚作为朝廷贡品,年贡量激增。石料需求和开采量也随之增加,导致矿区的管理变成一盘散沙,资源严重浪费,很多中、下品石料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就被丢弃了。优质矿石洞窟被毁坏后坍塌,再也不能采石。在10多年间,整个矿带被凿剥得坑坑洼洼,惨不忍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洮州地区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洮砚矿区也变成农业合作社集体所有,矿区管理逐渐稳定。

1958年初,“引洮上山”拉开了帷幕,炮火连天,尘土飞扬。工程渠线附近的很多山坡村寨被土石掩埋,洮砚石料变得一文不值,再无人顾及其生死存亡。就连原有的采石洞窟也被碎石和流沙掩埋得无影无踪。在差不多两年半的时间里,洮砚石料的开掘和雕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洮砚

1960年初,在严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引洮工程被迫画上句号。清醒过来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威胁和挑战。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在陡峭的喇嘛崖畔踏出了一条弯曲的小路,稀世珍宝一洮砚石料再次出现于世人面前。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洮砚事业的发展因为石料采集艰难而再次风雨飘摇。但其间诸多热爱洮砚的雕刻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洮砚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喇嘛崖和水泉湾一带也出现了很多劣质品,对洮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010年,中国国家正式颁布法令,禁止开采岷县石材,遏制了洮砚劣质石材的流通,并对卓尼县喇嘛崖一带的顶级石材进行了科学开采。之后,“老坑洮砚”项目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化发展项目,洮砚制作技艺也得到了进一步传承。

工艺特征

编辑

洮河绿石产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卓尼县、临潭县、岷县交界的喇嘛崖一带峡谷中。洮河矿带三面环水,砚石长年受湿润之气滋养,石质坚润细密,淡绿色中含有墨绿色条纹,形成变化万端的流水、云霞、清漪、雾霭等天然纹理。以之制作成砚,由于石质湿润,可以呵之成珠,下墨既快又细,发墨生光,贮墨砚中,经月不涸不腐。

洮砚造型主要分规矩形砚和自然形砚两种,砚体由墨池、水池和砚盖三部分构成;按款式分,则有单片砚和双片砚两种。砚面往往以图案和文字装饰,较具代表性的传统图案是龙凤和原始宗教器物。

工艺流程

编辑

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采石、选料、设计、下料、制坯、画线、下膛、取盖与合口、雕刻、打磨、上光、配盒。

采石

采石是洮砚制作技艺中较为重要的一道工序,原料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制成洮砚的质量。与端、歙的采石过程相比,洮石的开采更为困难。其一是开采环境险恶,如喇嘛崖老坑多在几乎垂直的石壁之上,下面是水流湍急、波涛汹涌的洮河,采石者若不小心跌落山崖,就会被崖下奔流的洮河所吞没。其二是开采时间受到民俗影响,“盖俗传山高隆峻,石不有语,山岂无灵,且石窟中有毒蛇,色黄,长四尺余,不时出现。若不以时取石,或无故而加斧凿,神将立有谴谪,辄降冰雹为灾。数十里地方成受其害云”阿。虽然冰雹的形成与神谴并无关系,但对于藏族先民长期流传的说法,采石者们需要予以尊重。其三是开采手续办理麻烦,据《甘肃洮砚志》记载,民国时期如欲采石需先期上报洮岷路或卓尼上司衙门,征取同意后由土官用官文通知驻纳儿总管,由总管为欲采石者安排采掘,采取时间多在秋后或者春仲。另外在喇嘛崖采石时还需用绵羊一只祭祷山神及喇嘛爷碑,并以祭肉随地分饷土民,用以酬谢当地土民开采之劳。

洮石的开采方法是先用铁锤与钢凿等工具将外层的粗砺劈剥净尽,然后沿着洮石矿带的走向与分布,用铁锤与钢凿将上下层的青粗石与挑石剥离,使之成为大小不等的洮砚石料。对于一些体积较大或短时间内较难剥净的,则运出洞外后再进行加工。由于洮砚石料在受到剧烈打击时会发生破裂,故在采石中不仅要避免直接对洮石进行猛烈敲击,而且在剔除外层粗砺与上下层青粗石时也要注意打击的力度。

选料

选料的目的是去粗取精。通常是用铁锤与钢凿等工具将石料上下层的粗石去掉。方法是先用铁锤沿着石料上下层粗砺与洮石的边缘敲击尖头钢凿,凿出一周深陷的解槽,然后再将平口钢凿插入解槽中,用铁锤大力敲击钢凿,将粗砺与洮砚石料劈开。选料通常是在石料开采出洞后就进行,也有人将出洞后的石料稍加挑选,然后运回家中再做处理。

在选料时既可以通过在石料上洒水或将石料直接浸泡在水中的方法,观察石料的颜色与纹理,也可以将石料浸入水中稍过片刻取出观看有无裂纹,凡有裂痕者,其缝隙间着水不干,此法对判别石料是否有细裂纹最为方便。在选料时还可以用小铁锤轻轻敲击石料听其声音,凡声音清越者,石质致密且无裂纹;凡声音低沉者,则石质较为疏松;当石料发出闷哑的破裂声时,则可能会有裂纹。

按理有裂纹的石料是不能用来制砚的,但过去有人用熔化的黄蜡灌注于裂缝之中,使人难以发现石料的裂纹;也有人用强力胶灌注于裂缝之中进行黏合,且这种现象也不仅仅是出现于制作洮砚之中,经过这种处理的石料,若不认真观察则很难发现石料上原有裂纹。

下料

下料就是利用工具将石料进行再次加工,使之成为大小合适的毛坯。对规矩形砚而言,通常需要利用工具将石料切割成型:对随形砚而言,则根据原石形状稍做加工,如将上,下两个面切平,将石料上一些突出的棱角除掉等。

制坯

就随形砚而言,制坯通常是在设计之后。设计是洮砚制作中较为重要的工序之一,设计的好坏通常直接影响到雕的品质,尤共是对有石纹与膘皮的洮石而言,“七分构图,三分雕琢”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精心设计才能巧用石纹与膘皮,从而达到主题明确,色彩丰富,物尽其用,天人合一的效果。

对设计好的砚就可以制坯了,对规矩形砚而言,制坏就是利用工具将下料后形状还不太规则的砚坯通过切割,打磨,制成正方形、长方形、八棱形、圆形、椭圆形等中规中矩的砚坯,并将上,下两个面磨平。对盖盒连体砚而言,制坯还包括用工具将石料横向切割成砚底与砚盖。对随形砚而言,制坯是用钢凿或其他工具对砚石表面作进一步的修整。

观摩洮砚制作技艺观摩洮砚制作技艺

在右文堂,规矩形砚的制坯工作一部分是用机械完成的,这也许与制作者具有机械加工专业背景有较大关系。对这些石料加工机械的运用,笔者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即只要是有益于提高工效与精度、节省人力与原料,且是原有人工加工方法的机械延伸,基本不对石料本身产生伤害的,就可以加以运用。

画线

画线主要应用于规矩形砚,制作者往往利用规、矩及其他的刻画工具在砚坯上画出砚堂.砚池的位置,以备雕刻。画线工具,那个近似于钉帽状的圆片是一块合金钢制成的刀具,用此工具不仅可以保证画出的线与砚边的距离相等,而且速度也快。

对随形砚而言,则通常用铅笔在砚坯上勾勒出设计草图,如砚堂与砚池的位置,欲进行雕刻的山水树木、楼台亭阁、花鸟虫鱼、龙凤神兽、波浪藻纹等大致位置与大体形态。对一些更加精细的纹饰,则需要先在硫酸纸上一丝不苟地将全部花纹描出,然后再将描有花纹的硫酸纸连同复写纸一同铺在砚台上,在硫酸纸上再次描摹,将纸上的花纹转印到砚台上。

下膛

下膛即在砚坯上开出砚堂与砚池。砚堂通常在一方砚中占有较大面积,是用来研墨、掭笔的地方。故有经验的制砚者通常将一方砚料中质地最优异。纹理较精美的部分设计为砚堂,这不仅益于发墨、不损笔毫,而且可以让使用者欣赏到美丽的天然石纹。砚池为一方砚中贮水或贮墨的地方,通常较砚堂面积小但较深。砚堂与砚池是构成一方砚最 主要的两个要素,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在砚台的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确定好砚堂与砚池的位置、大小。形态、深浅。对不同的制作者而言,他们对一方砚台上的砚堂与砚池的位置、形态、大小、深浅等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设计,但都以彼此呼应、整体协调、具备功用为其宗。

洮砚砚堂的开凿通常使用刃口较宽的平口凿,此平口凿刃口为合金钢,凿柄用硬木制成,使用时用肩膀抵住木柄然后发力向前铲,这样不仅铲除面积较大,而且铲出的砚堂面也较平,便于后期加工。

取盖与合口

取盖与合口是制作盖盒连体砚的重要工序之一,取盖与合口的技术目标就是让砚体与砚盖通过套合模式连成一体,而实现套合模式至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砚盖设计成母榫结构,砚体设计为公桦结构,另一种是将砚盖设计为公榫结构,砚体设计为母榫结构。这两种方式在洮砚的盖盒连体砚的制作中均有使用。

虽然取盖与合口的套合模式比较容易理解,但在实际制作中能否达到紧密配合却是考量制砚者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就像人们在挑选紫砂壶时总爱认真考量壶盖与壶体的配合是否紧密一样,对盖盒连体洮砚的考量也是看砚流与砚体的配合是否紧密。在流盒连体砚的制作中,正四边形砚的制作难度要高于长方形与椭圆形,因为正四边形的盖盒配合有四种模式,而长方形与椭圆形只有两种模式。以此类推,边棱越多,配合模式越多,制作的难度也越高,故正六棱形、正八棱形、正十棱形等盖盒连体砚的制作难度又高于正四边形。

雕刻

《红楼梦》大型洮砚雕刻《红楼梦》大型洮砚雕刻

雕刻洮砚的工作台较为简陋,主要工具是若干把刃口形状与宽度大小不等的雕刀,这些雕刀的刃口均为合金钢,不仅锋利而且耐用。在雕刻中制作者们会根据待雕刻纹饰的形状与大小选用刃口形状与宽度不同的雕刀,当雕琢面积较大时就会选用刃口较宽的雕刀,当睢琢的纹饰精细时就会选用刃口较窄的雕刀。

洮砚雕刻的技法,近年来主要以深浮雕、圆雕、透雕为主,也有以线雕与浅浮雕技法为主制作的产品,如云龙纹砚,还有砚体没有纹饰但注重造型与线条的素砚,如门式淌池砚等。

打磨

经过雕刻的洮砚通常还需要再用磨石与水砂纸进行打磨。打磨的工序是先用粒度较粗的磨石蘸水打磨,接着用粒度较细的磨石蘸水再次打磨,然后用较粗的水砂纸打磨,最后用1200目或更细的水砂纸打磨,经过上述多次打磨之后,洮砚的表面就会变得细腻莹滑,眼观之如同美玉,手抚之如同丝绢。

上光

上光通常是用蜂蜡,石蜡,植物油等物质涂在洮砚的表面,使洮砚看起来色泽更润。一些石质较为粗松的洮砚经此处理后,外观会大大改善。但对于石料品质上乘的洮砚而言,经过精细的打磨之后通常是不需要再上光的。

由于经过上光的洮砚表面被蜡或油所覆盖,在研墨时会发生墨锭打滑的拒墨现象,所以这类经过上光的洮砚在使用时还需要用柳木炭在砚堂上轻轻地研磨,将黏附在砚堂表面上的蜡或油除去。这种去除砚堂蜡或油的方法被称为“发研”,意思是让砚恢复其应有的研磨功能。

配盒

洮砚既是实用性较强的文房用具,又是艺术性较强的文房清供,故洮砚的配盒既要考虑实用性也要考虑艺术性。即在配盒时不仅要考虑到有效降低研磨出的墨液中水分蒸发的速度,防止尘土与其他杂物进入墨液,而且还要考虑到配上的砚盒是否可以表现洮砚之美。

配盒用的材料有很多种,较能彰显洮砚之美并且实用性较强的还是用花梨、紫檀、酸枝、红豆杉、樟木、菠萝格等制成的木盒。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洮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艺术鉴藏价值较高。

传承状况

由于自然资源日益减少、边远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等原因,洮砚的制作技艺面临发展困境,需要有关部门予以重视,采取实际措施对之进行抢救保护。但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洮砚制作技艺得到甘肃省当地政府的重视、保护、传承与发展,大批砚刻艺人在雕刻工艺上正在下功夫。

传承人物

李茂棣,男,1942年11月出生,甘肃省岷县人,肃省工艺美术大师。2009年5月26日,李茂棣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物,甘肃省岷县申报,传承项目: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

保护措施

1984年,李茂棣率先在卓尼柳林镇办起了第一个洮砚工艺厂,为收徒传授建造了应有的场所。

2009年,甘肃省岷县成立了洮砚制作技艺传习所。

2018年,甘肃省岷县“洮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卓尼县洮砚开发协会、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岷县洮砚厂获得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卓尼县洮砚开发协会评估合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卓尼县洮砚开发协会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岷县文化馆。

社会影响

编辑

文化交流

民间工艺大师包新明雕刻的《九九归一》巨型龙砚于1997年7月1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作为香港回归的礼物,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2018年3月,卓尼洮砚走进俄罗斯,此次艺术交流展是为了积极响应中俄两国元首确定的“关于举办2018—2019中俄两国地方合作交流年”活动的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