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友仁 编辑
吴友仁,元末明夏政权的重臣,担任司徒;天统五年(1366年)二月,吴友仁以“清君侧” 的兴兵,引发了雄镇保宁的谋叛。
吴友仁,不知何方人氏,大约是随明玉珍在湖北随州一道举兵反元投身徐寿辉,又集兵沔阳西进四川的得力干将。天统元年(1362年)五月,明玉珍于重庆建大夏行周制论功授吴友仁司徒,封镇水陆冲要之地保宁。天统二年(1363年)春,大夏更周制改官名,仍以司徒、平章事吴友仁镇守大夏“三要地”之一的保宁以控川北(以成都控川西,以司徒、平章事邹兴镇之,以夔关据川东,以司寇、平章事莫仁寿守之)。天统五年(1366年)二月,明玉珍病卒,内乱顿起,先是明玉珍养子右丞相万胜与知枢密院事张文炳素有隙,万胜乃趁机密杀之,而明玉珍又一养子内府舍人明昭素与张文炳交好,乃矫诏缢杀“开国之功良多”的万胜,由是引发了雄镇保宁的吴友仁以“清君侧”的兴兵谋叛。 开熙元年(1367年)伊始,吴友仁一面檄文各州县,一面大声疾呼:“昔与夏主自沔阳而自重庆,开邦启土,共树奇勋。今日者,矫旨杀戳功臣,我辈宁能自保乎!”遂据保宁城谋叛,并遣使与陕西李思齐、张良弼(亦为反元义军,后又助元反朱元璋)交通。
幼主闻之,数遗兵征伐,均大败而归。同年四月,明昇更令丞相戴寿统兵八万进讨。吴友仁见来兵势众,乃入城自守,并对戴寿说:“不须用兵,可遣参政文彦彬来,即投降。”戴寿遂遣彦彬入城。友仁对彦彬说:“丞相没策诛明昭,必为所害。”又与戴寿书,言:“不诛昭,则国必不安,众必不服。昭朝诛,吾当夕至。”事迫至此,戴寿只好班师禀奏其事,并于朝会之上计擒明昭等,尽诛之。友仁悉知,随彦彬同赴重庆,请罪谢恩。自是,友仁用事尤为专恣。
开熙四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大将军徐达一举收复陕西,并移兵于蜀边,夏兴元守将刘恩忠以汉中城降,吴友仁遂率兵三万欲夺之。友仁数攻不克,乃大置攻具围城,值明援军奔至,友仁败遁保宁,不复窥视,而蜀中为之震恐。
面对大明已据秦陇进逼巴蜀的严峻形势,自知难敌的丞相戴寿早就惶然无计。而吴友仁却大言宽主道:“吾蜀襟山带江,远非中原可比。遇有紧急,据险可守,军粮充足,可待时日。虽敌勇将强兵,其奈我何!为今之计,莫若于外假修好以缓敌,于内修武事以备敌。”幼主从之。
当年八月,明昇遣使修书大明示以结好,早有灭蜀之心的朱元璋借机玺书直言:“朕历观古今之有蜀者,如公孙述、刘备、李特、王建、孟知祥辈,皆能乘机进取,而善守之道未闻……”吴友仁见“缓敌”之计不成,遂强为武备,以邹兴固守瞿塘,戴寿会知院向大亨增援成都,自己仍固守保宁。
洪武四年(开熙五年,1371年)正月,时机成熟诸事齐备的朱元璋遂发兵进取大夏:命征西将军汤和帅副将军廖永忠统军十万由三峡进取重庆,命前将军傅友德帅副将军顾时统军十万,由秦陇进取成都。早在夏主明玉珍死,原结好夏主的吴王朱元璋乘遣使前往吊唁之际,就有命画师随从,暗将蜀之交通险易之图绘就,可见极有远谋。再加上前将军傅友德,本从刘福通反元,后随李喜喜入蜀,喜喜死,从明玉珍,因不见用,遂投朱元璋,故对蜀之山川形势也了然于胸。朱元璋命他从秦陇间道伐蜀,也基于此。后来蜀平,友德居功第一,亦与此有关。
当汤和舟师还受阻于瞿塘之时,傅友德军却一路破阶州、文州、绵州而至汉州。六月,汤和军至重庆,明昇迎降;七月,傅友德军平成都。朱元璋遣专使谕汤和曰:“为将贵审机而重料敌。古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今全蜀已下,惟吴友仁尚据保宁,偷旦夕之命,乘机而取之,如破竹之势,无不克者。将军徘徊不进,何也?吾付将军以大任,而临事往往逗挠,如此何以总军政,寄国命乎!”汤和即遣周德兴会兵傅友德。十月,克保宁,执吴友仁、戴寿、向大亨及司寇莫仁寿等班师回京。戴寿等自知必死,皆凿舟自沉。唯有最后擒获的吴友仁,可能枷械最严而至南京。朱元璋斥之:“寇汉中,起兵端,致明氏失国者,吴友仁也!”遂诛之于市。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