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 编辑

元末明初名将

徐达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4月7日 ),字天德。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人。 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 。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收取山西、甘陕,大破扩廓帖木儿等,唯有岭北之战因孤军深入致败。洪武六年(1373年)后长期留守北平,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巩固边防。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在南京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 、配享太庙。

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 ,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 。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概述图来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徐达

别名:徐天德、徐魏公、徐武宁、徐中山

字:天德

谥号:武宁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

出生日期:1332年

逝世日期:1385年4月7日

主要成就:参与攻灭陈友谅、张士诚,功居第一与常遇春北伐,收复中原,推翻元朝统治留守北平,巩固边防,抵御北元进攻

主要作品:《澜渡秋声》、《金陵重九》、《题金陵明宫联》、《茉莉花》

最高官职:太傅、中书右丞相、太子少傅等

爵位:信国公→魏国公→中山王(赠)

人物生平

编辑

应召追随

徐达生于元朝至顺三年(1332年),是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出身农家。他性情刚毅,面貌清癯,身材魁伟,遇事善用脑筋。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

徐达参军徐达参军

至正十二年(1352年),定远(今属安徽)郭子兴聚众举义,攻取濠州,濠州人汤和率壮士十余人参加。应汤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兴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朱元璋奉郭子兴命回乡募兵,年仅二十二岁的徐达欣然应召。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朱元璋发现徐达“动静语默,悉超群英”,于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战四方。后来朱元璋在回忆时又说徐达“平昔言简虑精,当提兵之时,令出不二”,可见其修养,已是大将之才。

初显才华

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加入起义军后,徐达等随朱元璋相继攻克河州新塘、三汊河、阳泉,保住达鲁花赤营寨,攻下徐官仓寨,朱元璋部声势大振。

此时,郭子兴与一同举事的孙德崖等人不合。占据徐州(今属江苏)的赵均用、彭大兵败,投奔濠州而来。不久,赵均用、彭大称王,郭子兴受制于下,并险遭杀害。朱元璋见在濠州难成大事,遂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秋率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参见词条淮西二十四将)离开濠州,南进定远,攻下滁州。 在此过程中,徐达冲锋陷阵,威勇初露。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因滁州粮草不继,朱元璋决定攻取和州(今安徽和县),以便筹集军粮。徐达率军先行,与张天祐、汤和一道攻下和州,徐达因攻打和州立下战功被擢升镇抚。

攻打和州后,孙德崖因其部队缺粮,来到和州,请求朱元璋资助,朱元璋以大局为重,不计前嫌收留了他的部队。郭子兴听后,赶来和州训斥朱元璋。孙德崖担忧自身安危,想偷偷溜走。朱元璋挽留不住,只好为其送行。走出城外三十里左右:忽然城中有人来报,郭子兴已和城中尚未走掉的孙德崖部打了起来,孙德崖已被郭子兴捉住,扣在城里。朱元璋听到后,大吃一惊,想打马回城劝说郭子兴把孙德崖放走。孙德崖部下误以为这是朱元璋策划的阴谋,便将他绑下,并扬言要杀掉朱元璋为其主帅报仇。徐达在城里听说朱元璋被孙部下扣留,生死未卜,就毅然请求替代朱元璋作为人质,以平息这起事件。后经多方调解,孙德崖、朱元璋都被对方释放,这场危机才算平定下来。然而,在这次事变中,徐达的舍身相救深得朱元璋的称赞,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不久,郭子兴染病而死,朱元璋成为这支义军的实际首领。朱元璋感觉到仅仅据有和州,难以实现他的雄图大略,而要渡过长江向南发展,又苦于没有船只。正在徘徊犹豫之时,巢湖水军头领赵普胜、俞廷玉俞通海、廖永安、廖永忠等率军归附。朱元璋大喜,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派兵直取牛渚矶(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长江中)。徐达与诸将听命,各自挥师进发,占领牛渚、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沿江一带元兵望风而降。随后,朱元璋根据形势,提出继续进攻周围州县的计划,得到徐达等人的赞同。众军一鼓作气,攻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守城元军弃城而逃,元万户纳哈出等被俘。

连环画中的徐达拜帅连环画中的徐达拜帅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亲率大军进攻集庆路(今江苏南京),徐达奉命为先锋,率水陆军士并进。至路治所江宁镇,他攻破元将陈兆先营垒,陈兆先以所部投降,得兵三万六千余人。十月后,再攻集庆,大败元兵于蒋山(今南京钟山)。元御史大夫福寿督兵出城接战,被徐达等击败。大军乘胜攻城,将军冯国用领兵率先打进城内。福寿战死,元将蛮子海牙逃奔割据江浙的张士诚,水军元帅康茂才率军民五十余万降附。占领集庆后,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

在渡江攻拔采石、太平,进攻集庆的战役中,徐达作战勇敢,功勋卓著,成为朱元璋手下的得力战将。

助削群雄

移师东下

占领应天后,朱元璋有了根据地,粮食问题也基本解决,但军事形势极为严峻:东边有元将定定扼守京口(今江苏镇江);青衣军张明鉴据扬州;张士诚占据平江(今江苏苏州)、常州(今江苏武进),又占据浙江西部部分地区。南面有元将八恩尔不花驻守徽州(今安徽歙县),右抹宜孙驻处州(今浙江丽水),石抹宜孙驻婺州(今浙江金华),伯颜不花守衢州;天完政权的徐寿辉则攻占了池州(今安徽贵池)。为了摆脱军事上的不利境况,朱元璋在占领应天的当月( 至正十六年三月)任命徐达为大将军,统兵东下,进攻东线门户京口。

徐达等率军进攻京口,不到两日,便击败守城元军,杀守将定定、段武。徐达率军从仁和门入城,部队纪律严明,号令整肃,使市肆不惊、百姓拥戴。邻近地区闻知此事,都翘首盼望义军早日到来。

京口一役,徐达以战功升任淮兴翼统军元帅,镇守其地。他兢兢业业,克尽职守,一方面安抚百姓,督课农桑,一方面分兵回击,攻下金坛、丹阳等地,以巩固京口这个最东边的前哨阵地,防止张士诚的西侵。

今人绘徐达画像 今人绘徐达画像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朱元璋自称国公,设立了自己的行政机构,同时设立了军事管理机构江南行枢密院,任命徐达为同佥枢密院事。 此时,张士诚占领常州,挟江东叛将陈保二以水师攻镇江。徐达在龙潭大败陈保二,并进围常州。九月,张士诚遣将来援,气势锋锐不可挡。徐达乃于距城十八里处设伏兵、骑兵各一支,自己则亲自率军与张士诚军正面交锋。开战后不久,徐达部将王均用率骑兵从侧面冲入敌阵,张士诚军大乱,掉头而逃,又被伏兵截杀,死伤无数。十一月,张士诚不甘失败,诱吴新附军七千人为内应,将徐达围于牛塘。徐达立即派人突围,命副帅常遇春与廖永安、胡大海等驰援,内外夹击,大破张士诚军,生擒敌将张德,残敌溃逃奔入城内。张士诚见常州危急,派其手下悍将吕珍夜间潜入城内,加强防守能力。徐达督军轮番猛攻。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吕珍趁夜逃走,常州遂下。朱元璋设长春枢密院,任命徐达为佥枢密院事,汤和为枢密院同佥,统兵镇守该城。四月,徐达乘胜移师攻宁国(今安徽宣城),元守将拜不哈、杨仲英献城投降,得军士十余万,战马二千匹。随后,徐达攻宜兴(今江苏宜兴),命前锋赵德胜攻常熟(今江苏常熟),设伏生擒张士诚弟张士德。张士德善战有谋,能得军心。他的被擒,给张士诚军的士气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宜兴城池虽小,但易守难攻,且西接太湖口,粮道畅通,无后顾之忧。所以徐达久攻不下。十月,他派部将丁德兴分兵扼太湖口,宜兴粮道被断,城中军心动摇,不久即被吴军攻克。自此,宜兴到靖江一线尽为朱元璋所有。十一月,徐达回戍应天。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经营,以应天为中心的朱元璋江南政权已经逐步稳定,大体控制了今江苏、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地区。徐达作为朱元璋手下的主要战将立下了赫赫战功。

大战陈友谅

主词条:鄱阳湖之战

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与徐寿辉共同起兵的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遂,陈友谅杀之,从而掌握徐寿辉的兵权,夺其军,力量迅速壮大。至正十八年(1358年)四月,投靠陈友谅的赵普胜攻陷了原由朱元璋部所据守的池州,双方冲突开始。赵普胜攻取池州后,遣将守卫,自己在枞阳建立水寨以固防。

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达会同院判俞通海的水师一起进攻池州,大破其栅江营,正在攻打太平的赵普胜由陆路逃走。徐达克池州,擒其守将洪钧等人,并缴获其全部战船。徐达因功拜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接着,徐达麾兵乘胜攻安庆。八月,进攻安庆受挫,转而进攻江北之地。下无为州,夜袭浮山寨,破赵普胜部将于青山,并乘胜追击,一鼓攻克潜山。之后,徐达回到镇池州,对安庆形成了水路夹攻的形势。赵普胜是陈友谅军中大将,智勇双全,据守安庆,诸将攻之不克。于是徐达用离间之计,使陈友谅杀赵普胜。赵普胜死后,枞阳水寨无人能守,徐达顺势将其攻下。陈友谅考虑到安庆的形势,便坐镇安庆,派重兵反攻池州。徐达得悉后,认为陈友谅兵势甚盛,不可硬抵,于是选老弱残兵守池州,而自率精兵伏于九华山下的必经之地。待陈友谅军至,城上擂鼓为号,伏兵尽出,内外夹击,斩首万余。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愤于池州之败,乃以强大的水军越过池州,东取太平。同时,遣使联络张士诚夹击应天。闰五月,陈友谅兵至应天城外,遭到徐达等人的内外夹击,被斩首万余,生擒三千,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固守。徐达乘胜收复太平、克信州(今江西上饶),六月,乘陈友谅无备袭取安庆。徐达既为先锋,沿江逆流而上,袭夺江州,继拔南康(今江西星子)、龙兴(今江西南昌)、饶州(今江西波阳)、广济(今湖北广济)和蕲、黄二州,迫使陈友谅西逃武昌。徐达驻军汉阳之沌口(今湖北汉阳西南),遏住了陈友谅的反攻之势。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三月,以功进拜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 八月,徐达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缴获战马两千匹,精食数十万石,并乘胜西进,直逼武昌。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驻军洪都的原陈友谅降将祝宗、康泰举兵叛乱,徐达移汉阳之师讨平之。四月,陈友谅“忿其疆土日蹙”,建造高数丈的巨舰,纠集号称六十万人的大军,趁徐达驰援安丰之机,乘虚而入,攻陷吉安(今江西吉安)、无为等地,并集中兵力猛攻洪都。吴军守将朱文正等率领全城将士殊死搏战,坚守八十五天,使陈友谅顿兵坚城之下,为朱元璋准备与陈友谅决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鄱阳湖之战鄱阳湖之战

六月,洪都被围已两个多月,形势吃紧。朱元璋急召徐达自庐州来会师。 七月初六,徐达遵照朱元璋的指令,回师救援洪都。朱元璋在龙江(今江苏南京兴中门外)誓师,以舟师二十万屯湖江(今江西湖口)、九江口和南湖嘴以扼陈友谅归路。陈友谅听说朱元璋亲率大军到来,遂解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返战。徐达作为主攻部队,率军先行,首先与陈友谅相遇于康郎山(今江西余干西北,鄱阳湖南部水域),两军依湖对阵。陈友谅军人多势众,舰船高大,气势汹汹。徐达毫无惧色,身先诸将冒死闯阵,其部下将士大受鼓舞,无不以一当十,奋勇冲杀。徐达部一举击败陈友谅前锋,斩杀一千五百余人,缴获巨舰一艘,初战告捷。接着俞通海等乘风发射火炮,焚毁敌船二十余艘,烧死、溺死很多敌军。徐达在敌阵中奋力拼杀,连续酣战。大火从敌船上烧到徐达的战船上,他一面指挥士兵扑火,一面继续与陈友谅军格斗,越战越勇,并指挥战船在敌阵中节节推进。双方在康郎山鏖战整整一天,湖水被血染成了红色,天空也被炮火硝烟遮蔽得暗淡昏黑。吴军在徐达等勇将的率领下,殊死搏战,击退陈友谅的进攻。此战,徐达首挫敌锋,壮大全军声威,为朱元璋取得决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当天晚上,朱元璋为防止东线张士诚利用鄱阳湖大战之机乘机入寇,命令徐达撤出战斗,回守应天。徐达走后,朱元璋指挥将帅士卒继续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血战,终于击毙陈友谅,全歼其主力,取得鄱阳湖大战的胜利。

进占湖湘

徐达回到应天后,严格训练部队,加强东线守备力量。缉查奸细,修缮城池,张士诚无缝可钻,未敢贸然进犯。后来朱元璋称赞徐达说:“我让徐达回守应天最为放心,无论遇有什么问题,他都能妥善处理。”可见朱元璋对徐达多么信任。

鄱阳湖大战后,朱元璋还师应天,徐达等率军攻克庐州(今安徽合肥)。不久,奉命再返湖广前线。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八月,徐达会合参政杨璟等人略取荆湘诸路,先后攻取江陵、夷陵(今湖北宜昌)、湘潭州(今湖南湘潭)、辰州(今湖南沅陵)、衡州(今湖南衡阳)、宝庆(今湖南邵阳)、靖州(今湖南靖县)等地,彻底肃清陈友谅残余势力,占领湖湘地区。

徐达在消灭陈友谅割据集团的战役中,身经数十战,建立了赫赫战功。为表彰徐达的功绩,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称吴王后,任命徐达为左相国,地位在众将之上。

东征张士诚

徐达头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吴县徐氏宗谱》徐达头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吴县徐氏宗谱》

张士诚自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高邮以来,与元廷时相依违,并不断骚扰朱元璋的势力范围。 徐达也与张士诚军屡次交战。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刘福通被元兵击败,拥韩林儿退至安丰。这时,张士诚接受元廷的招安,并派部将吕珍围攻安丰。三月,徐达奉命驰援,大败吕珍,救出韩林儿,并乘胜进攻庐州,但因元将左君弼坚守,吴军三个月不能攻克庐州城池,于是撤围而去。吕珍杀死刘福通后,张士诚以为有功于元廷,遂索求王爵,元廷没有答应,张士诚便自称吴王。

朱元璋攻打张士诚的军事攻势是分三步走:一是先取淮东,翦除其羽翼,攻克淮河水域的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宿州、安丰诸县,逼迫张士诚的势力收缩到长江以南;二是扫荡浙西,切断其肘臂,形成合围平江(今江苏苏州)的态势,攻克湖州、嘉兴、杭州等城镇;三是最后合围平江,消灭张士诚。为了迅速稳妥地解决张士诚,朱元璋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徐达。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春正月,李善长、徐达等人奉朱元璋为吴王,拜徐达为中书省左相国。七月,徐达再次攻打庐州,左君弼败走,获其妻子儿女送到建康。八月,张士诚逼死元浙江丞相达识帖木儿,势力大张。其势力范围南至绍兴(今属浙江),北有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今属江苏)、高邮、淮安、徐州、宿县(今安徽宿县)、濠州、泗州(今山东泗水)、济宁(今山东济宁)等州,西面在宜兴、常州、江阴一线与朱元璋相接。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传檄讨伐张士诚,决定先取淮东通、泰诸州,以切断张士诚江北之援。徐达作为主帅,领常遇春等率马步舟师水陆并进,于十月下旬兵至泰州新城,采取围城打援之策。同时,分兵取兴化诸县,十一月上旬,经月余血战,终于攻克泰州,擒守将严再兴等五千余人,并进围高邮。

张士诚洞悉朱元璋的策略后,在江南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使宜兴形势吃紧,徐达渡江将其击败。次年(1366年)二月,徐达回师高邮。为了破坏朱元璋的战略,加强江淮之间的作战联系,张士诚遣部将徐义由海道增援高邮。但徐义认为,张士诚是有意将自己驱入死地,于是屯兵昆山、太仓等地,徘徊不前。不久,徐达留常遇春守泰州,自己领兵取淮安。四月,大破徐义船队于马骡港,淮安守将梅思祖献城投降。接着,他由瓠子角回师兴化,进攻濠、泗、徐三州,淮东诸地悉被攻克。回师途中,徐达转攻安丰,元将朱展、左君弼大败而走,损失万余人。徐达乘胜克颍州。 此役后,张士诚的势力已被压至江南浙两地区。朱元璋进攻张士诚的第一步基本实现。徐达在持续仅半年的战斗中,师出迅捷,变化无穷,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

唐寅绘明开国十二功臣小像中的徐达唐寅绘明开国十二功臣小像中的徐达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二十万大军直驱太湖,对张士诚展开了全面进攻。张士诚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以湖州(今浙江湖州)、杭州(今浙江杭州)为其羽翼,抗拒徐达、常遇春的进攻。徐达认为,湖、杭两州系张士诚的左右臂,左右臂被斩断,平江唾手可得,遂向朱元璋建议先攻湖、杭。吴军进至湖州三里桥(今浙江吴兴东)。张士诚兵分三路迎战,徐达亦分兵三路进攻,并派骁将王国定断敌归路。战不多时,湖州兵败,不得入城,遭到前后夹击,遂遭大败。张士诚派其司徒李伯昇由获港潜入湖州,固守待援。徐达麾军包围,并采取围城打援计,先后败张士诚于皂林(今浙江桐乡),败徐义、潘元诏于乌镇,击破张士诚的赤龙船队。此时,张士诚又派吕珍等率兵六万来援,兵屯旧馆(今浙江吴兴东),牵制徐达。徐达认为,敌羽翼未除又生羽翼,如不除掉援兵,湖、杭二州亦难攻克。于是暂停攻城,先派兵夜袭援兵营地,切断吕珍军粮道。旧馆援兵因粮饷不继,降者甚众。徐达将一千降将缚予湖州城下,晓谕城中赶快投降。十一月,李伯昇、张天琪献湖州投降。同时,李文忠克杭州,潘元明投降。湖州既克,吴军过处,南浔(今江苏吴县东)、吴江(今江苏吴江)等地相继投降。至此,张士诚的左右臂被砍断,平江已成为孤城。

之后,徐达合兵包围包围平江。他屯兵于葑门外,常遇春、郭兴、华云龙、汤和、王弼、张温、康茂才、耿炳文、仇成、何文辉等诸将分段屯驻,修筑长围以困城;又建木塔与城中佛塔相对,造三层敌楼窥探城中情势,并置弓弩、火筒和襄阳炮以攻城。平江是张士诚的老巢,经营多年,十分坚固,吴军数月攻之不克。期间张士诚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

九月,平江城中粮尽,军民以枯草老鼠为食,张士诚仍不投降。徐达下令全军强攻。他督军首先攻破葑门,常遇春攻破闾门水寨,直逼城下。张士诚委派诸将相继投降。将及黄昏时分,张士诚军全线崩溃。徐达指挥全军架起云梯,蚁附登城,冲入城内,与敌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张士诚本人自缢未遂,被徐达派人送往应天,后再度自缢而死。张士诚死后,其部斗志迅速瓦解,通州、无锡等地闻风而降,张士诚的势力被彻底消灭。而平江破城之日,徐达严格约束部下,立下军令∶“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其军入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颇受百姓欢迎。徐达凯歌而还后,论功被封为信国公,是此次封赏的最高爵位。

北伐逐元

主词条:徐达北伐

朱元璋在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之后,地盘迅速扩大,已具备了北伐元朝的实力。于是,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一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由淮入河,进行北伐。 临行时,徐达秉承朱元璋之意,发表檄文,向齐、鲁、河、洛、燕、蓟、秦、晋等地宣布元廷腐败荒淫,气数已尽,宣传朱元璋此行是为吊民伐罪,以争取北方人民的拥护与同情。

徐达等北伐示意图

十一月初,徐达军至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命张兴祖率一部军先由徐州北上,攻取济宁和东平(今属山东)。这时,王宣、王信父子降而复叛,并往莒州(今山东莒县)募兵,企图阻止张兴祖北上。徐达立即进兵沂州,王宣被杀,王信逃往山西。附近峄州(今山东峄县)、曹州、海州(今江苏东海)、沭阳(今江苏沭阳)、日照(今山东日照)、赣榆(今江苏赣榆)、沂水(今山东沂水)等地元军闻风而降。徐达在沂州稍事停留,命韩政扼守黄河,自率大军进攻益都(今山东青州)。十一月底,元益都守将普颜不花力战不敌,遂克益都。徐达乘胜攻取寿光、临淄、昌乐、高苑等地,元乐安(今山东惠民)、长山(今山东淄博)、新城(今山东桓台)等地皆相继归附。十二月初,张兴祖至东平,逼走元将冯德,追至东阿,安山(今山东东平西),迫使元将陈璧、杜天佑、蒋兴等各率所部归降,进而围攻济宁,元守将陈秉直接逃走。十二月上旬,徐达带领士兵至济南,元将多尔济投降,密州(今山东费县北)、蒲台(今山东滨州)、邹平(今山东邹平)的元将,亦先后请降。徐达决定继续向东略地,命傅友德进攻莱阳,自己带兵返回益都,东攻登(今山东牟平)、莱(今山东掖县)二州。元惠宗见山东形势危急,命诸将进军山东,但诸将都不听从命令。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北伐军的节节胜利中,于应天登基称帝,建立明朝。徐达被封为中书右丞相。册立皇太子朱标后,又加兼太子少傅 。三月,徐达在基本上占领山东之后,自济宁溯黄河进攻汴梁(今河南开封),同时派一部分军队经河南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趋许昌,并命邓愈率襄阳、安陆、江陵之兵北攻河南南阳,策应北征主力作战。三月底,徐达进抵陈桥(开封市东北),元汴梁守将李克彝夜驱军民西遁,左君弼率所部投降。徐达进入汴梁后,立即率步骑经中湾(今河南封丘西南)西攻洛阳。四月上旬,徐达军自虎牢关进至洛阳塔儿湾,元将托音率五万元军在洛水以北列阵,被常遇春强行突破,退至陕州(今河南陕县)。驻守洛阳的元梁王阿哩衮见大势已去,率官民出降。徐达继续挥兵略取嵩(今河南省嵩县)、陕、陈(今河南太康)、汝(今河南临汝)诸州,并命冯国胜率所部进攻潼关。由汴梁退守潼关的元将李思齐张思道听说明军又逼近潼关,急忙率领部队西逃。五月,冯国胜兵不血刃进入潼关,西出华州(今陕西华县)后,留兵扼守潼关,回师汴梁。

同年四月下旬,朱元璋由应天至汴梁,与徐达商议如何继续北伐,决定由山东临清直捣元大都 。七月,徐达按既定方针,命张兴祖、韩政、孙兴祖、高显等各率所部,向临清集结,自率主力经中湾渡黄河,夺取卫辉、彰德(今河南安阳)、广平(今河北永年东南)、赵州(今河北赵县)等地,迫降元邯郸守将都久玉,于闰七月中旬至临清。徐达会师后,命韩政留守临清,亲率诸军北上。一路势如破竹,攻破德州、长芦,直达直沽(今天津),元丞相伊苏望风而逃。闰七月下旬,徐达等率军抵河西务(今天津武青东北),大败元将俺普达朵儿只斤巴,进抵通州,又歼灭元将市颜特穆尔部。元惠宗得知通州已失,命帖木儿不花监国,与中书右丞相庆童共守大都,自率后妃太子等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八月初,徐达等兵至元都,驻扎齐化门。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帖木儿不花、庆童先后战死,大都入明军之手。徐达进入大都后,收缴元朝典藏的图籍,将其运往应天。 他严禁士兵杀戮抢掠,同时,允许贸易往来有序进行。 同时,徐达一面遣人报捷,一面命薛显、傅友德、曹良臣等合兵扼守古北口等要隘、并遣张兴祖攻克永平(今河北卢龙)。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遂改大都为北平府。孙兴祖、华云龙留守北平,徐达则率大军西取山西。

徐达

徐达率部自北平南下途中,连克保定(今河北怀来西北)、中山(今河北定州)、真定,然后又命冯国胜、汤和自武陟(今河南武陟)渡黄河、进取怀庆(今河南沁阻)、潞州(今山西长治)、泽州(今山西晋城),以策应主力进攻太原。十月,冯国胜克怀庆,元将自锁住弃城而逃。冯国胜部翻越太行山,又破盈子城(今山西晋城南)、天井关(今山西晋城西南),连克泽、潞二州。十月中旬,徐达自真定攻克赵州,并派杨璩、张彬率所部支援冯国胜和汤和,不料该军在韩店(今山西长治南),被元军重创。此时,元河南王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已奉命率兵进雁门,由保定,经居庸关,企图收复元大都。徐达得知这一情况,对诸将说:“扩廓率军远征,太原一定空虚。孙兴祖、华云龙在大都的兵力足以抵抗扩廓的进攻,我们就应该直抵太原,捣毁扩廓的巢穴。而扩廓若回师救太原,则被我牵制,进退两难,只能就擒。”于是,明军急速向西运动,自井陉猛扑太原。扩廓帖木儿刚行至保安,听说徐达进袭太原,果然怕退路被切断,率精骑驰还太原。当其前锋返回太原时,明军骑兵也抵达太原。双方遂在太原城西列阵相拒。徐达采用劫营之计,大破扩廓帖木儿,并乘势攻入太原,扩廓帖木儿仅率少量残兵回至大同。太原既下,徐达分兵略取山西南北各地,相继夺占石州(今山西离石)、大石(今山西应县南)、忻州(今山西忻州)、崞州(今山西崞县)、霍州(今山西霍县)、猗州、平阳(今山西临汾)、绛州(今山西新绛),并于次年(1369年)正月攻克大同,从而平定了整个山西。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朱元璋下诏在应天城西七里的鸡笼山下建立功臣庙,并亲自确定功臣的位次,徐达位列第一。

数击北元

收取甘陕

主词条:明攻取甘陕之战

辽宁北镇庙壁画中的明初32功臣像辽宁北镇庙壁画中的明初32功臣像

元朝退出中原后,蒙古(北元)仍然保持着一套政府机构。 在明朝占领山西后,元军在陕甘尚有十余万人的兵力,分驻凤翔、鹿台(今陕西高陵西南)等地,以保卫奉元路(治今陕西西安)。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徐达自沔中(今山西永济)渡黄河,转攻陕西,逼降元鄜城守将施成。接着徐达兵临鹿台,元将张思道已于三天前逃至庆阳(今甘肃庆阳)。徐达遂率大军渡过渭水,攻占奉元路,并改为西安府。三月中旬,常遇春率一部军逼近凤翔,元守将李思齐逃至临洮(今甘肃临洮),凤翔不战而克,并乘胜下凤州(今陕西凤县),这时,元将伊苏率军反攻北平以东的通州,徐达急命常遇春北上救援。四月初,各路军会于凤翔,徐达决定先攻临洮的李思齐,再图庆阳的张思道。

明军向西连续攻克陇(今陕西陇县)、秦(今甘肃天水)、巩昌(今甘肃陇西)、兰州等地,进逼临洮,李思齐末路穷途,只好投降。徐达命薛显进攻西宁(今青海西宁),亲率主力进攻庆阳。五月初,连续攻下安定(今甘肃定西)、会州(今甘肃会宁)、靖宁(今甘肃靖宁)、隆德(今宁夏隆德 ),经萧关前往平(今甘肃平凉),一方面分兵进驻战略要地延安及泾州(今甘肃泾州),另一方面派张涣率骑兵侦察庆阳的动静。张思道早在明军攻克临洮时,便留下弟弟张良臣与部将姚军守庆阳,自己则逃往宁夏,结果被扩廓帖木儿擒获。张涣派人招降张良臣,张良臣得知其兄被扩廓帖木儿治罪,决定降明,但迅即又叛。徐达下令四面包围庆阳城,张良臣恃险顽抗,并向塞外的扩廓帖木儿求救。扩廓帖木儿为救庆阳,兵分三路牵制明军,一路攻大同欲下太原,一路攻风翔,一路攻泾州。七月中旬,扩廓帖木儿部将哈扎儿南下攻原州(今甘肃镇原),致使战局为之大变。徐达见扩廓帖木儿兵势甚猛,暂取守势,命徐礼守驿马关(今甘肃庆阳西南)、叶石真守彭原(今甘肃庆阳南)、韦正守邠州(今陕西邠县)、傅友德与薛显守灵州(今宁夏灵武),控扼各处要害。不久,哈札儿攻下泾州,致使徐达大军腹背受敌,幸得冯国胜自驿马关引兵来救,才将哈札儿击退。八月上旬,张良臣在庆阳粮饷已尽,外援无望,其部将开城投降。数日后,扩廓帖木儿派往大同和凤翔方面的军队,亦被明军击溃。陕西平定后,朱元璋命徐达班师,赐其众多白金、文绮。

鏖战岭北

主词条:应昌战役、岭北之战

徐达出师秦陇,平定关陇后,明朝北方版图已达今河南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一线。但扩廓帖木儿仍驻扎在沈儿峪(今甘肃定西西北),火儿忽答驻扎云州(今河北赤城北云州镇),纳哈出驻屯金山,失喇罕驻军西凉州(今甘肃武威)。扩廓帖木儿在西北活动猖獗,趁徐达平定关陇之师凯旋京师,大举围攻兰州。 为了不使北元势力卷土重来,朱元璋投入主要兵力继续北征,多次深入漠北作战。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徐达征尘未洗,又受命为征虏大将军,兵分两路,扫荡侵扰北方的元朝残余力量。 李文忠率东路军出居庸关,北追元惠宗;徐达与冯国胜、邓愈、汤和率西路军出潼关,往安定西击扩廓帖木儿。在出征前,朱元璋又命华云龙、金朝兴汪兴祖等先期进攻云州,以吸引敌人注意力,并策应徐达、李文忠作战。二月,华云龙攻破云州,金朝兴攻克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汪兴祖攻克武州、朔州。

徐达率西路军出征。四月,进抵安定。扩廓帖木儿正围攻兰州,知道徐达军已至,遂撤围转赴安定迎战,扩廓帖木儿屯军于安定以北的车道砚,徐达命冯国胜率军趋沈儿峪(车道砚南)列阵,与扩廓帖木儿“隔沟而垒”,双方激战一日,未分胜负。扩廓帖木儿于是派千余人由间道潜劫明军大营,左丞胡德济仓皇失措,使明军陷入混乱。徐达亲自迎战,将来敌击溃;将胡德济械送京师,“斩其下指挥等数人以徇”。次日,徐达整军夺沟,殊死作战,最终大败元军,扩廓帖木儿仅率数名随从北奔和林(今蒙古国库伦)。扩廓帖木儿兵败后,徐达命汤和进军宁夏,邓愈西攻河州(今甘肃临夏),自己则向南攻取一百八渡(今陕西略阳)、沔州(今陕西勉县)、兴元(今陕西南郑)等地。

徐达侧立像

李文忠的东路军于二月出居庸关后,经野狐岭至兴和(今河北张北),迫降当地元军守将,继而经骆驼山(今河北沽源境内),进攻察罕诺尔(多伦附近),擒获元将珠孟和沙达哈等。五月,元惠宗死,李文忠兼程赶到应昌(今内蒙古阿巴哈那尔旗),擒获元惠宗嫡子买的里八剌及诸王将相数百人。元惠宗的另一个儿子爱猷识礼达腊,率数十骑逃走。李文忠在回师途中,又攻破兴州(即大兴,今河北滦平),擒获元将江文青,俘降元军三万七千人。 徐达此次率军北征,取得较大胜利,逼使元朝残余势力向应昌、定西一线北撤。从此,明朝北边的防御趋于稳定。

十一月,徐达等班师回朝,朱元璋亲自到龙江迎接北伐将士,犒赏三军,并下诏大封功臣,徐达因功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子孙世袭。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爱猷识礼达腊与扩廓帖木儿聚集在和林,借塞外地域辽阔之势,休养生息,准备卷土重来。鉴于这一情况,徐达受命赴北平训练士卒,迁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以加强防御 。同时在永平至山海一带筑起三十余里的长城,修葺喜峰口等关隘,使“贼至不能进入,百姓赖以安居” 。七月,徐达奉命转赴山西练兵。此时,元丞相伊苏,元将高家奴、哈剌章、纳哈出等分别占据辽东之开元(今辽宁开原)、辽阳、沈阳、金山(今辽宁康平)等地,伺机南下。

为了进一步打击残余元军,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徐达再次以征虏大将军的身份率军北征。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明军分兵三路:徐达进取中路,左副将军李文忠从东路进攻,征西将军冯胜(即冯国胜)从西路进攻。三人各领骑兵五万出塞。徐达的中路军在三月抵山西边境,派都督蓝玉为先锋,出雁门关向北挺进。蓝玉在野马川(今蒙古国克鲁伦河)击败扩廓帖木儿部流动部队,继而又北进至土刺河(今蒙古国境内土拉河),再败扩廓帖木儿军。扩廓帖木儿向北撤退,与部将贺宗哲合为一军,在岭北(和林附近)布下阵势阻击徐达部。五月,徐达部轻敌冒进,孤军深入,扩廓帖木儿和贺宗哲的联军在岭北击败徐达的中路军主力,明军死万余人。徐达收缩战线,坚守营垒,才免遭大败。然后,徐达整军而还,敛兵守塞。扩廓帖木儿见此,未敢贸然追击。 此时,李文忠的东路军虽力战破敌,但亦损失惨重,不久撤军。只有冯胜的西路军在西凉大获全胜。 战后,朱元璋因为徐达功劳大,并不过问。

洪武六年(1373年),徐达又率领诸将巡行边界,破元军于答剌海,胜利后还军北平,练兵三年,才回到应天。

塞上长城

由于蒙古军事力量一时难以消灭,明朝对北方的战略从以攻为主转为以防御为主。从此,徐达长期在北平、山西一带练兵备边,镇守北平十余年。

徐达在镇守北平期间,先后三次迁徙山西农民到北平屯田种地,以加强北平的防御力量。徐达将他们分散到长城沿线各卫所,按其户籍服役课税。属籍军户的,发给衣服、食粮,使应军差;属籍民户的,分给田地、牛、种子,使纳租税。前后移民三万五千多户,十九万余人,建立屯田点二百五十余个,垦田一千三百多顷。徐达的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北方军队的粮饷供应问题,使明朝北部边疆日趋稳定。同时,徐达严格训练士卒,缮治城池,加强守备,谨严烽燧,时时防备北元军的侵扰。如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元将朵儿不花等犯永平。徐达奉命与汤和、傅友德率军讨之。四月,徐达夜袭灰山(今内蒙古宁城东南),兵临黄河,朵儿不花逃遁。年末,徐达回到北平 。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胡惟庸伏诛。朱元璋下令罢黜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徐达奉旨回应天议政。

明朝建国后,随着文臣地位的提高,过去立下汗马功劳的武臣逐渐受冷遇,但是徐达始终受到朱元璋的重用,捍卫着明朝北方的安全。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朱元璋因徐达功大,下令命有司于南京徐达府前治甲第,赐其坊日“大功坊”。十月,徐达回到南京。翌年(1383年)正月再度出镇北平。同年十月再度奉诏回京,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月仍出镇北平。

重病逝世

徐达画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徐达画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朱元璋听说后,特意派徐达长子徐辉祖携敕书前去慰劳,并于闰十月将徐达接回南京。然而到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1385年4月7日 ),徐达病情加重,随后病逝于南京,享年五十四岁。

徐达死后,朱元璋宣布为他辍朝,对群臣表示了自己的悲痛之情,哀叹道:“天何夺吾良将之速!” 之后,朱元璋亲至其家参加葬礼,以示悲痛;下诏追封其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在钟山之阴。朱元璋还亲自为徐达撰写神道碑文(后来被称为“御制中山徐武宁王神道碑”)。 后又允许徐达配享太庙。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九月,朱元璋追思徐达等功臣开国之勋,于是赠其家三世皆为中山王(女为中山王夫人) 。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因徐达“勋德第一”,令太常寺官员于每年正旦、清明、中元、孟冬、冬至,前往大功坊的家庙,以少牢礼祭祀徐达。

清朝入关后,徐达与刘基成为首批入祀北京太庙的明代功臣,位于东庑殿中 。

主要影响

编辑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诸将遵奉徐达军令都凛然畏惧,而他在朱元璋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其主要军事活动有:

徐达画像 徐达画像

征战江南:自元末起,徐达参加郭子兴红巾军,隶朱元璋部,被倚为骨干心腹。随朱元璋南略定远,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从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被任为大将,率军拔镇江。次年(1357年),连克常州、常熟、江阴(今均属江苏)等地。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与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大败陈友谅军。次年(1361年),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追陈友谅至汉阳。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从朱元璋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不久助朱元璋取得鄱阳湖之战胜利,击杀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与常遇春等肃清陈友谅余部,尽占湖湘之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诸将彻底讨平张士诚。

北伐灭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徐达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军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挥师由山东向河南进军,攻占汴梁。四月,自虎牢关(河南荥阳西北)西进,在塔儿湾(河南偃帅县境)一举击溃托音特穆尔所率元军五万,迫使元梁王阿鲁温于洛阳投降。随后,徐达、常遇春分兵攻占嵩(河南嵩县)、许(河南许昌)、陈(河南淮阳)、汝(河南临汝)诸州。潼关(陕西潼关东北)守将李思齐、张思道闻风而逃。徐达等派兵进驻潼关,并西进占领华州(陕西华县)。五月,朱元璋抵汴梁督战,采纳徐达基于元廷外援已绝,乘势直取元都的建议。七月,徐达率军自中滦(河南封丘西南)渡黄河,攻占卫辉(河南汲县)、彰德(河南安阳)、磁州(河北磁县),转向临清,会合山东各路明军,沿运河继续北进,在河西务(天津武清)、通州(北京通县)击败元军万余人,进逼大都。 八月,督师克大都(今北京),覆灭元朝。

数度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底,徐达以批亢捣虚之策大破元将扩廓帖木儿,乘胜攻取山西、秦陇。洪武二年(1369年),又平陕西。洪武三年(1370年)春,任大将军再败扩廓帖木儿于定西(今属甘肃)。次年(1371年)赴北平(今北京)练兵屯田。洪武五年(1372年),以征虏大将军率李文忠、冯胜等征北元。因轻敌冒进遇伏,损兵甚众。但到洪武六年(1373年),复率诸将出征,再度获胜,击败北元军。

历史评价

编辑

朱元璋多次称赞徐达:

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方今九夷八蛮,大者畏力,小者怀德,非将军忠诚耿耿,以劳为逸,何由臻兹。将军功昭上下,泽及兵农,而于人欲之私秋毫无犯,此其明智者乎。

朕起自徒步,大将军为朕股肱心膂,戮力行阵,东征西讨,削平群丑,克济大勋。今边胡未殄,朕方倚任为万里长城之寄,而太阴屡犯上将,朕不意遽殒其命,一旦至此大故。天何夺吾良将之速。

董伦等:“其在军中,日延礼儒士,说古兵法。及将帅行事,亲折其是非成败,莫不心服。至料敌制胜,与汉唐名将等,而忠义仁厚过之。故能辅成帝业,为开国功臣第一。” (《明太祖实录》)

唐枢:

太祖起义兵,首谒麾下。其动静语默,悉超群英,乃命为帅长,从渡江,定金陵,枢运四征,幄麾百战,自西自东,自南自北,谋无所不成,攻无所不克。王言简虑精,命出不二,诸将敬诺。神明所至,攻城不屠,受降不杀,成功不矜,至封姑苏之府库,置胡宫之美人,财宝不以取,忠志无疵,非人所能同日语也。 (《国琛集》)

六王元祀,开国奏肤表,表无以尚之。以锋镝莫若行伍,以行伍莫若帏幄,以帏幄莫若神武而不杀,是故有取焉。 (《国琛集》)

严嵩:“国初以徐达之大勋劳,止为左柱国而已。” (《名山藏》引)

归有光:“如中山武宁王以下六王者,其功尤烈,天下之人至今能道之。……大抵数总大军,以不杀为威,而沉毅好谋,定大事于一言,武宁之功为大。” (《震川先生别集》)

高岱:“若徐达之勋德才望,终始纯懿,大出韩信之右。”

王世贞

高帝之取天下,计初下建康,再与陈友谅角实在行;而其它十七皆大将军力也。大将军之廉靖仁武,沈几筴胜,即古名世之佐曷过焉。劳而不伐,夙夜匪懈与功名终,盖所以处君臣之际微矣。 (《弇州四部稿》)

谓中山王之贤,三代而下鲜比也,其用兵也整而简,武而不残,其居功安,其事上也共,其藏身也哲,盖韩淮阴、邓高密、曹济阳台而为一者也。 (《弇州四部稿》)

诸葛武侯之后得大将二人焉。曰唐太师汾阳郭忠武王子仪、明太傅中山武宁王达。中山之易也,在乘创也;汾阳之难也,在振衰也。然而亦各有难易焉。汾阳之难在庸主也,其易亦在庸主也;中山之易在英主也,其难亦在英主也。 (《弇州四部稿》)

问大将,曰:“中山(徐达)其全矣,常开平(常遇春)、李岐阳(李文忠)传颜公之勇,沐西平(沐英)之靖,张定兴(张辅)之重,其庶几哉!” (《弇州四部稿》)

首佐高皇帝定天下,出入将相,勋德为诸功臣冠,配飨庙廷。 (《弇州续稿》)

何乔远:“大将军谋勇兼资,虽劳不伐,夙夜匪懈,以功名终,所以处草昧君臣间微巳。天下甫平,副将军不及论功,与共享之迹,其当时皆一心归诚,皦然而无间,非徒用勇力冠军。人以太祖之兴比汉高帝,然曹平阳未必尽平天下,韩淮阴善战而不善居之,未有如两将军者也。” (《名山藏》)

袁又新称“智在不贪,仁在不杀,勇贵能断”,徐达兼而有之。

谈迁认为徐达“类淮阴侯(韩信),而劳慎过之”。

徐达画像 徐达画像

谷应泰

徐达、汤和起于同里,朱文正、李文忠兴自戚属,李善长、冯国用近出定远,邓愈、胡大海即在虹县,常遇春怀远之雄,廖永安巢湖之杰,一时功臣,人如棋布,地皆错壤,岂高祖从龙,多由丰、沛,萧王佐命,半属南阳,天生真人,固若类聚而扶掖之者耶! (《明史纪事本末》)

至若徐中山之忠志无疵,李岐阳之好学饬行,汤信公之听命唯谨,沐西平之居贵不骄,并皆攀龙鳞而有功,履虎尾而不咥。呜呼!与毕、散之徒争烈矣。 (《明史纪事本末》)

张廷玉等:“明太祖奋自滁阳,戡定四方,虽曰天授,盖二王之力多焉。中山(徐达)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允为元勋之冠。身依日月,剖符锡土,若二王者,可谓极盛矣。顾中山赏延后裔,世叨荣宠;而开平天不假年,子孙亦复衰替。贵匹勋齐,而食报或爽,其故何也?太祖尝语诸将曰:‘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信哉,可为为将帅者鉴矣。” (《明史》)

吴士俊:“江左农家子,从征定北平;指挥皆上将,谈论半儒生;虎步龙骧度,银符铁券盟;中山功第一,开国佐皇明。” (《《徐达》》)

郑观应:“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韩信、冯异王猛贺若弼、李靖、郭子仪曹彬、徐达筹,大将也。” (《储将才论》)

蔡东藩

若明祖朱元璋之南略定滁,外得徐汤诸人以为之佐,犹之周召也,而内则全资马氏,马氏亦一邑姜欤? (《明史演义》)

……集庆下则踞江而守,可进可退,常州下则屏蔽有资,可东可西,此朱氏王业之所由创,抑徐达首功之所由建也。 (《明史演义》)

王毓铨等:“明太祖朱元璋在削平割据群雄、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皇朝的战争中,徐达长期担任最高军事统帅,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为朱元璋开创明皇朝立下了盖世之功,被誉为明朝‘开国功臣第一’。” (《中国通史》)

轶事典故

编辑

行事谨慎

徐达伏阶称罪 徐达伏阶称罪

徐达每次出师,“每岁春出,冬暮召还”,回朝则归还上将印绶,获赐休沐,与朱元璋“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但徐达并不因此自大,反而愈加恭慎。朱元璋曾从容对徐达说道:“徐兄功勋卓绝,却没有宅第,我把旧府第(指朱元璋为吴王时所住的宫殿)送给你住吧!”徐达坚决不答应。一天,朱元璋和徐达来到此地,二人对饮起来。朱元璋趁机把徐达灌醉,蒙上被子,让人把他抬到殿内就寝。半夜徐达酒醒,问奴仆此为何处?奴仆答道:“旧内。”徐达立即起身,跪在台阶上朝北拜,三叩首后才离去。朱元璋听说这件事后,非常高兴,于是命有司在殿前为徐达建起一座豪华的宅第,把这条街命名为“大功”。 《智囊全集》评价此事:“中山(徐达)三叩头,而主信益坚。仓卒间乃有许大主张,非特恪谨而已!”

此外,徐达每次凯旋归来,从不炫耀,总是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笑终日。

胡惟庸担任中书省丞相后,想结好徐达,但徐达不喜其为人,没有答应。于是,胡惟庸暗中贿赂徐达的守门人福寿,以图害徐达。但此事被福寿揭发。徐达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没有在朱元璋面前提及,只是时时提醒朱元璋,胡惟庸不能任相。等到胡惟庸案发后,徐达越发受到朱元璋的赏识与重用。

月饼起义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与徐达密不可分。元朝末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与君对弈

朱元璋和徐达朱元璋和徐达

朱元璋常邀徐达下棋。徐达虽棋艺高超,但恐有胜君之罪,每次均以失子告负。当朱元璋得悉其中奥秘之后,一次对奕,便命徐达不必多虑,拿出高招,结果,一盘下完,徐达获胜,并将棋子走成“万岁”二字,朱元璋大悦,遂将莫愁湖赐给徐达,后人把这座楼称之为“胜棋楼”。

放走顺帝

徐达在元上都围困元顺帝时,故意放开一个缺口,让顺帝逃走。常遇春认为失去立大功的机会,觉得很生气。徐达说:“他虽是夷狄,然而曾经久居帝位,号令天下。如果真抓到了,主上拿他怎么办才好?割块地来封他,还是杀了他以求甘心。我认为两者都不行,放了他最合适。”常遇春一时还不能同意他的看法。等到回京禀报后,朱元璋果然没有加罪。

人际关系

编辑

亲属成员

先辈

姓名

身份

简介

徐五四

曾祖父

据《明史·卷一百二十五》所载,徐达“世业农”。而1980年代南京板仓出土的《徐膺绪墓志》确定了徐达父母、先祖的姓名,以元朝常见的数字为名。

徐膺绪墓志称三代男性先祖“以武宁王(徐达)贵皆追封中山王”,三代女性先祖和嫡母谢氏则“皆封中山王夫人”。

何氏

曾祖母

徐四七

祖父

周氏

祖母

徐六四

父亲

蔡氏

母亲

妻妾

各类史料提及徐达妻妾四人。其中张氏身份存疑。

姓氏

身份

简介

张氏

原配

明代史料称张氏为徐达原配妻子,因史料不全,故出身和死因皆不详实。后由朱元璋做主继娶谢氏。提及张氏的明代史料,亦多提及谢氏生四子四女,已被《徐膺绪墓志》证实错误。

谢氏

妻子

谢再兴次女,朱文正妻妹。由朱元璋做主,为徐达所娶。虽然历史上,谢夫人的生平不详,但自明代以来关于她的传说、野史、伪史颇多。一说因生性狂妄善妒,言行失礼,被朱元璋下令杖毙。一说,谢夫人嫉妒马皇后,被朱元璋所杀。洪武二十年(1387年),追封谢氏为中山武宁王夫人。

孙氏

妾室

仅见于其子徐膺绪和曾孙徐显隆墓志。徐膺绪墓志称“妣谢氏”(嫡母谢氏)、“生母孙氏”,据此推断孙氏当为徐达妾室。曾孙徐显隆墓志称孙氏封中山王夫人,无其它史料可证。

贾氏

妻/妾

仅见于《明英宗实录·卷六十三》,称贾氏为徐显宗曾祖母、中山王夫人。推断为徐辉祖生母。贾氏若为徐达生前妻子(或假定为谢氏死亡后,徐达继娶的继室),则与庶子徐膺绪墓志冲突。贾氏若为徐达妾室追赠中山王夫人,又与徐辉祖继承魏国公爵位冲突。而徐妙锦墓志记载,贾氏为妙锦生母。对于“《明实录》中贾氏为谢氏的笔误”一说,又无实证。据此推断应有此人,或为妾室。

儿子

在朱元璋为徐达所撰神道碑称其四子四女。徐达四子,皆由朱元璋赐名,三女皆嫁皇子。明代史料多称四子四女均由谢氏所生,《徐膺绪墓志》出土后证实史料错误。

姓名

排序

生母

简介

徐辉祖

长子

张氏/谢氏/贾氏

袭魏国公,靖难之变后,因反对明成祖朱棣遭削爵及禁锢家中。永乐五年(1407年)逝世,年四十余。

徐膺绪

次子

孙氏

明代史料多称第二子,墓志称“季子”(第四子),洪武五年(1372年)出生,世袭指挥使。永乐十四年(1416年)逝世,年四十五。其生母孙氏,已被《徐膺绪墓志》证实。

徐添福

三子

谢氏

早卒

徐增寿

四子

谢氏

靖难之变,时暗助朱棣,为建文帝所杀,后代世袭定国公。

女儿

徐皇后

长女

谢氏

本名正史无记载,或说徐仪华、徐妙云。明成祖朱棣皇后。

1362年出生。洪武九年(1376年)册为燕王妃。永乐五年(1407年)逝世。

徐氏

次女

谢氏

一说名徐妙清,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册封为代王朱桂的王妃。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生子朱逊煓。宣德二年(1427年)去世 。

徐妙锦

三女

贾氏

(1380-1440)。生平仅见于明代陈琏所著《琴轩集》中的墓志。天姿聪颖,善诗画,且心地仁慈,成祖朱棣颇为倾慕。后出家为尼。

徐氏

四女

谢氏

据徐家子女后来身份逐一排除和推断,应为安王朱楹妃。

(亲属成员主要参考资料 )

爵位世系

徐达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生前受封魏国公,子孙世代传袭,也是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以后仅存的五公爵之一 ,共历十世十一代,至明亡而绝。

徐达长子、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 徐达长子、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

第一代:徐达,吴元年(1367年)封信国公。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封魏国公,食禄五千石,子孙世袭 。洪武十八年(1385年)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

第二代:徐辉祖,徐达长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袭爵。明成祖即位后削爵禁锢。永乐五年(1407年)去世。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赠太师,谥号“忠贞” 。

第三代:徐钦,徐辉祖之子,永乐五年(1407年)袭爵。永乐十九年(1421年)削爵。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复爵,同年去世。

第四代:徐显宗,徐钦之子,洪熙元年(1425年)袭爵。正统十二年(1447年)去世 。

第五代:徐承宗,徐显宗之弟,正统十三年(1448年)袭爵。天顺七年(1463年)十二月去世。

第六代:徐俌,徐承宗之子,天顺八年(1464年)袭爵 。正德十二年(1517年)去世,追赠太傅,谥号“庄靖”。

第七代:徐鹏举,徐俌之孙,正德十三年(1518年)袭爵。隆庆四年(1570年)去世 。

第八代:徐邦瑞,徐鹏举之子,隆庆六年(1572年)袭爵。万历十七年(1589年)去世。

第九代:徐维志,徐邦瑞之子,万历十七年(1589年)袭爵。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

第十代:徐弘基,徐维志之子,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袭爵。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去世,谥号“庄武”。

第十一代:徐文爵(一作徐允爵) ,徐弘基之子,弘光元年(1645年)袭爵,旋即投降清朝 。

(以上内容主要参考资料 )

主要作品

编辑

徐氏家谱中记载有徐达诗两首,分别为《澜渡秋声》《金陵重九》,又有作对联《题金陵明宫联》一副。另还有《茉莉花》词一篇。

人物争议

编辑

《明史》记载徐达死于背疽病。而明人徐祯卿在《翦胜野闻》认为,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 。明人王文禄《龙兴慈记》载,徐达因患背疽无法吃鹅,朱元璋却仍赐给他蒸鹅,徐达流泪吃完后便死去。不过以上说法已经无法得到证实,故在生平中以主流的病死说为准。

后世纪念

编辑

现存的关于徐达的相关地标建筑如下:

墓葬:徐达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板仓街192号。墓冢前的神道长约300米,墓域规制宏伟,神道石刻组合也相对完整,是南京地区保存较完好的明初功臣墓。

瞻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建于明初,曾是徐达的府邸花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其中徐达庙殿名为“延安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徐达七世孙徐鹏举的西花园。清初,此地变革为江宁布政使司署,专门辟出一处厅堂,名为延安殿,作为历代江宁布政使祭祀徐达的地点。置有“明中山王徐达文物史料展”。

徐太傅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的白鹭洲公园。据《正德江宁县志》记载,洪武初年,朱元璋将自己为吴王时的旧邸赐予徐达,徐达惶恐不受。于是在旧邸对面为之另建新第,并在居第左右各建一牌坊,名为“大功坊”。现在瞻园就是徐达王府的一部分。

徐达庙殿徐达庙殿

徐达墓徐达墓

徐达墓徐达墓

艺术形象

编辑

文学形象

在明人所著《英烈传》中,徐达是主要角色之一。朱元璋起兵后,礼请徐达出山,他分析当时形势,针对性地指出一统天下须以仁德、不嗜杀为本,治国者当有“合天理,顺人心,爱众恤物,敬老尊贤”之德,显示了过人的识见。受任为元帅后,追随朱元璋戎马一生。小说以不小的篇幅充分描写了其高超的军事才能。 在当代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徐达亦有出场,被主角张无忌尊称为“徐大哥”,隶属明教下的五行旗中的洪水旗。

影视形象

年份

剧名

饰演者

1993

《朱元璋》

叶庆林

1998

《乞丐皇帝传奇》

宋达民

2004

《朱元璋》

鄂布斯

2006

《传奇皇帝朱元璋》

鲁玉杰

2004

《武当》

王建国

2015

《英雄诀》

安立民

2016

《真命天子》

张鑫

2018

《山河月明》

张丰毅

史料索引

编辑

《明太祖实录》卷1~卷171相关部分

《名山藏》卷56《洪武臣一》

《罪惟录》卷8上《启运诸臣列传》

《明史》卷125《徐达传》

下一篇 苏州府

上一篇 隆平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