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佳胤 编辑
张佳胤(1526年8月1日 -1588年8月7日 ),清代史籍为避雍正帝讳,又作张佳印、张佳允,字肖甫(一作肖夫、肖父),初号㠠山,后改号崛崃山人(一作居来山人) ,重庆府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人。中国明朝官员、文学家。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张佳胤中进士,授滑县知县。任内因擒获大盗,升任户部郎中。隆庆五年(1571年),升右佥都御史、应天巡抚,补南京鸿胪寺卿,巡抚保定等地,途因丧归故里。万历七年(1579年)复职,巡抚陕西、宣府,因设计制服塞外桀骜不驯、四处抢劫的头人满五大功,升兵部右侍郎。万历十年(1582年)春,署浙江巡抚,主持处置杭州兵变。万历十一年(1583年),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协理京营戎政、总督蓟辽保定军务。曾遣部将李成梁屡破察哈尔部,累加太子太保衔。后回朝主持兵部事务,因与权贵不合,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致仕回乡。万历十六年(1588年),张佳胤病逝,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少保。后追谥“襄宪”。
张佳胤曾镇雄边,定大变,功业显赫,闻震朝野。 他工诗文,与王世贞等人唱和,为明文坛“嘉靖后五子”“后七子”之一,又与余日德、张九一并称“三甫”。其诗文才气纵横,但缺乏深雅之致。有《崌崃山房集》传世。
全名:张佳胤
别名:张襄宪、张佳印(也作张佳允,均为避雍正帝讳而改)
字:肖甫(一作肖夫、肖父)
号:泸山,崌崃山人
谥号:襄宪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
出生日期:1526年8月1日
逝世日期:1588年8月7日
主要成就:平乱保边,修长城,击倭寇位列明文坛“嘉靖后五子”“后七子”之一
主要作品:《崌崃集》
最高官职:兵部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太子太保→少保(赠)
求学时期
嘉靖六年七月五日(1526年8月1日),张佳胤出生在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其祖先为湖北孝感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居蜀地,定居铜梁。
张佳胤自幼聪慧机敏,跟随父亲张文锦学古文,七岁即可日诵书千余言。十四岁时已有才名,后来的重庆守臣刘绘曾作诗赞道:“张君十四著才名,横笔风烟动锦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写作举子业,多次名冠诸生。刘绘对他深为赏识,曾令其子刘黄裳与张佳胤交游。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参加省试举,中己酉科举人。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张佳胤参加会试,登庚戌科进士第。同年还有梁有誉、宗臣、徐中行、吴国伦、魏裳、余曰德、高岱等人。
崭露头角
张佳胤考取进士后,并未马上授官,曾回到铜梁省亲。 其后被任命为滑县县令(今河南滑县),任内大盗高章假扮缇骑入县署,胁迫张佳胤支付公款。张佳胤面不改色,假装不知底细,给高章写了取款凭据,然后把县署役吏全部召集起来,立即将强盗擒住,由此名声大振。
嘉靖三十二年 (1553年),张佳胤拜会时任顺德府(今河北邢台)知府的明文坛“后七子 ”领袖李攀龙,“出其诗为贽 ,于鳞大善之,与折节讲钧礼然,公益心仪于鳞矣。”二人交游甚欢,甚至“无日开樽不郡楼”。李攀龙亦作《同张滑县登清风楼》记畅游之快。从此,张佳胤与七子派结下不解之缘。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拜户部福建司主事,道中改授兵部职方郎中,期间结识王世贞、宗臣、吴国伦等 “后七子”成员 ,相与酬唱,游处甚欢。张佳胤加入复古同盟社,成为“后七子”之一。
嘉靖三十六年 (1557年),张佳胤因父丧守制在乡,特意前往泸州拜会杨慎,并结识曾玙、熊过,相与饮酒游赏,并于次年成立诗社 “汐社”,结紫房诗会,诗酒唱和。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迁礼部郎中。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因严嵩父子嫌其不曾主动投靠门下,以风霾考察(暗中考察属官材料失实)为由,贬谪张佳胤为陈州(今河南淮阳)同知。
文武兼备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迁蒲州(今山西永济)知州,期间治理黄河。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调河南按察司佥事,旋任云南提学佥事。
隆庆二年(1568年),任广西布政司左参议。
隆庆三年(1569年),调河南按察司副使,旋任大名府兵备副使,分守甘州(今甘肃张掖)。
隆庆四年(1570年),迁山西按察使。
隆庆五年(1571年)冬,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等十府。
万历元年(1573年),至九江,平定安庆兵变。后坐安庆兵变勘狱辞不合,迁南京鸿胪卿,就地转光禄卿。
万历三年(1575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次年,因母丧归故里。
万历七年(1579年)复职,先后巡抚保定、陕西、宣府(今河北宣化)等蒙古南下之重镇,设计制服塞外桀骜不驯、四处抢劫的头人满五大。
万历八年(1580年),修长城万六千九百四十尺(约合十余里),升兵部右侍郎。
处置哗变
万历十年(1582年)春,浙江巡抚吴善言奉诏减月饷,杭州兵变, 张佳胤兼右佥都御史,署浙江巡抚,奉命勘乱。因主持对浙江兵变的镇压有功,获明神宗传诏嘉奖,赐飞鱼服,迁兵部左侍郎,加右都御史。 在浙江,岛夷(倭寇)来犯,张佳胤励楼船将军逆击败之。
执掌本兵
万历十一年(1583年),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协理京营戎政,并总督蓟、辽、保定军务。曾遣部将李成梁屡破鞑靼插汉儿部,以功连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衔,升其子锦衣卫百户张叔琦副千户世袭。 旋即召还朝中,主持兵部事务。明神宗根据功劳,赐其家一品诰命。
归家及去世
万历十四年(1586年),受御史许守恩、徐元复参劾,加之宦官中伤,遂四次上疏谢病归家。 次年四月回到家乡。此后在巴岳山玄天宫下买田数十亩,建立靖庐,与道士共居。同时开始为自己选址营造坟墓。
万历十六年(1588年),张佳胤患风疾,转而病重,于同年闰六月十六日(8月7日 )病逝,享年六十二岁。神宗为其辍朝,追赠少保,赐祭九坛。
万历十七年(1589年)四月,张佳胤葬于崌崃山(今重庆市铜梁区巴川镇龙、凤山之间)。
明熹宗天启(1621年-1627年)初年,追谥“襄宪”。
为政
张佳胤初任河南滑县县令时,便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干和胆识;时有巨盗,“诈为缇骑,直入官署”;张佳胤“伪书券贷金,悉署游徼名,召入立擒贼”。这期间出现了灾荒,张佳胤用官粮开设粥棚,救活了数千人的性命。在掌管福建和广东海关时,他以廉洁奉公著称。巡抚应天府时,他牵涉到了对安庆兵变的处理中,并受到非议。后巡抚宣府,并在此处“又一次展示出他的才能和对时局的洞见”,他扫平了边境上的劫掠活动,并以最低成本修建了防御工事。万历十年(1582年)春,朝廷派驻杭州的两支政府军哗变,原因是他们被告知每月的俸禄从九钱银子将减为六钱。出于愤怒,他们造了反,将该省巡抚吴善言捆绑起来。兵变爆发后,乱兵遍及南方各省,以至于一些官员甚至在衙门的墙上掘了洞口,以便随时逃走。一接到奏报,张居正迅速派张佳胤南下杭州接任吴善言,全权处理此次兵变。他到达浙江之时,恰遇民众亦反。结果,他利用一方打击另一方的策略,将两场动乱平息。任蓟辽总督时,通过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张佳胤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才能。
文学
文学思想
居来先生集
文学创作
文
李维桢评张佳胤诗文说:“文法先秦两汉,诗法汉魏六朝初盛唐,用志不分,而假道甚捷。师友渐摩,日引月长,才与学两得之。”他的文章大多效法先秦、两汉,以散文为主。 其散文有各类赠序、游记、书牍、行状、祭文等,成就不高。
诗
张佳胤的诗歌以七律、五律和七言古诗最具代表性,或叙写山川风景、羁旅乡愁,或抒发奔走边塞、戎马倥偬的胸襟怀抱,或抨击社会弊端、感叹志士沦落,情感真实充沛,风格高迈俊朗,慷慨奋厉,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张佳胤一生宦海沉浮,奔走于塞北滇南之间,足迹几遍天下,大江南北之胜迹屡屡散人其诗境,造语新奇,风格豪壮。自夔门东出巴蜀,乃得一览三峡之峻美,“十二高峰生眼前,晴光次第开苍烟。危石曲藏古老洞 ,断岩倒挂飞来泉。”(《巫峡行》)。出使闽越,他得以 “高台落日对江风,眺尽孤城海色中。”(《平远台晚眺同吉侍御李户曹》)。按察云南,南疆之奇山丽水更让他惊叹不已,“西南天尽见雄都,气象中原自不殊。山削芙蓉青并出 ,日衔湖水色平铺”(《入滇城》)。历职晋冀,北国山川的粗犷又激发其胸中豪气,“矫首青冥万里看,河流秋色不胜寒。天风洒扫中条石,坐折长虹作钓竿。”(《登太行山四首》其一)。其《宿黄牛峡》一诗最为人称道 :
春到黄牛峡,江辞白帝城。楚云高不落,巴水去无声。
绝塞书难得,孤舟月更明。棹歌听自短,几处夜猿鸣 。
全诗写三峡旅思,巴水楚云,月明猿啼,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尤其是 “楚云”一联意境阔大,格调高迈,人谓 “殊有神境”。
张佳胤少小即有英雄气,入仕后又常处军旅,故其作品于山川风物、羁旅乡愁之外,更多的是抒写个人豪情壮志,或借送别怀人而感世忧时,针砭时弊,在短歌长吟之中悲叹才士不遇 、英雄沦落,如 “胡为抱策伴春归,长使英雄泪欲挥”(《韩生别余燕京余伤其抱志不售也遂作歌》)、“英雄落魄无古今,山川到处堪沉吟”(《秋日登吹台怀吴明卿》)、 “逢人难说投珠事,闭户空悬抱瓮心。浮世功名会有数,英雄自古隐屠沽 ”(《醉歌行送王懋行佥事之豫章》),情蕴深沉而凝重。又如七律 《同陈双山宪使偕其弟季山水部登乌石山四首》其一:
万山同登江上台,海门东望思悠哉。衔杯雷雨千峰过,立马云天四塞开。
绝域风流逢谢陆,中原词赋愧邹枚。相看羽翼南溟近,徙倚浮空大鸟来。
乌石山在今浙江衢州 ,此诗 即作于万历十年(1582年),张佳胤巡抚浙江平定马、刘之乱后,“请缨系越深惭我 ,杖屐登山亦有君”(《登乌石山四首》其四),登高望远,峰峦林立,信马闲赏之际,雨收云散,极目寥廓,一句 “衔杯雷雨千峰过,立马云天四塞开”,洗练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挥洒自如、从容自负的儒将形象,高华雄峻,意气飞扬。朱彝尊赞云:“肖甫以功业显,其诗亦多慨慷奋厉之气,与仰屋梁著书者不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代山水诗一百首》中,亦选有张佳胤“登函关城楼”一首。
刘绘:“张君十四著才名,横笔风烟动锦城。二十射策明光殿,天子称词似马卿,忆昔江州识君面,绛唇绿鬓子相见,匠门老吏叹终童,金闺学士迎王粲。惭子衰髯悲秋风,羡君文藻争春艳。” (《长歌赠张泸山》)
王世贞:
①定军之西,忽陨巨星。涪巴涸流,岷峨权倾。庙隳伟栋,国隤长城。(《祭张肖甫太保文》)
②才士地不乏,岷峨所钟英。之子试为令,快若刃发硎。循吏在中牟,亦足垂其名。改途遵词苑,方驾结齐盟。雅郑纷奏前,至耳选其正。白雪发高倡,下流皆令声。安得凌风翰,长翱于玉京。 (《蜀郡张佳胤》)
③独温然其间,若巨源濬冲,而年又最少。明兴以来,称文武才者,独王文成(王阳明)、杨文襄(杨一清)、王肃敏(王廷相)而已。肃敏小孙于武,而文襄踈于文,非公比也。公之就,大矣。不当以雕虫一技与不佞还往之私溷公志。然公 ( 张佳胤 ) 之精神实注焉,寻曹子桓(曹丕)所云云可以已哉。(《弇州山人续稿》)
④度肖甫宦迹满天下,所至赫赫声流吏民家,然其大指不为法困,以物情有当足矣。其游迹满天下,山川土风眺览酬应,目接于吾前而日应之语法而文声法而诗容而大寂寥而小,虽所探适结构者不一然。大要不欲出物情之表而后快也,境有所未至则务伸。
李攀龙:“有一当齐秦赋者,张肖甫也。公实(梁有誉)不死矣。”(《寄书王世贞》)
张惟贤等:才猷卓磊,遇事勇敢,屡平大难。中外倚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
佘自强:
①少保公者,先生父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少保,著殊勋南北,以文名嘉隆“七子”间,海内所称崌崃先生者也。……少保公更中外久,益明习国朝掌故,凡时政张弛,人物权衡,以至兵戎利害,咸究极要领,而通识机警,有所决策,动中肯綮。
②若仓卒机警,如吾铜张襄宪先生,计擒滑县挟之□。
王象晋:“襄宪公勤劳著宗社,利泽浃函夏,威望震毡毳,勋烈勒旗常,乃区区一卷,犹勤远虑。予于是叹公之精神,如宇内元气,周流布潢,无几微之不贯也。”
钱谦益:
①七子仕宦皆不达,助甫一开府辄踬;元美平进至六卿;而肖甫镇雄边、定大变、入正枢席,以功名始终。节镇之暇,轻裘缓带,宾礼寒素,鼓吹风雅。文士之坎凛者,皆援以为重,高才贵仕,兼而得之,近代所罕见也。诗则才气纵横,而乏深雅之致。其视助甫,亦鲁、卫之政也。
②已稍稍得其所以治滑者,已又于杯酒慷慨谈说天下事,而窥其一二,以为经国大业当属之斯人,非复吾曹所可及。(《列朝诗集小传》)
③镇雄边、定大变、入正枢席,以功名始终。节镇之暇,轻裘缓带,宾礼寒素,鼓吹风雅,文士之坎失职者,皆援以为重。(《列朝诗集小传·张宫保佳胤》)
查继佐:“崌崃与弇洲等并郎署时,六七雄诗坛,頫一世。乃独沉毅,藏用不露,知非止诗人已也。弇洲与诗,期以周条侯之略,崌崃自信不如,非谦也。然而料边故长,颇有成绩。至定浙、闽不过反掌事,以其不成乱,不入叛逆,为悉情实于此。” (《罪惟录》)
朱彝尊:
①诗律精严,高视千古。
②闳博纵肆 ,凌驾前人。(均引自《静志居诗话》)
沈德潜:“少保诗时露警拔,陈卧子(陈子龙)重其庄雅,称为李、王后劲。”
纪昀:“佳允为郎时,与王世贞诸人相酬和,七子仕宦多不达,而佳允镇雄边,定大变以功名始终论者,谓其诗文才气纵横而颇乏深致,盖雄心大略,不耐研思于字句间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居来山房集》)
富路特、房兆楹等:“在这七人中,似乎张佳胤在仕途上成就最大。即便是在前线作战时,他也不断地与其他人交流探讨诗句;无论在哪里,他都鼓励人们对文学的追求并高看文人一等。他本人的诗作所显示出来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缺乏深度和雅致。”
智擒巨盗
张佳胤担任滑州县令时,有大盗任敬、高章伪装锦衣使前来见他。二人大剌剌的直入府堂,面朝北方,张佳胤虽觉奇怪,但仍然照常判案,这时任敬突然大声骂道:“什么时候了,还不立刻见我?”张佳胤连忙命人退下迎见二人。
任敬对张佳胤说:“有圣旨在身,不能下拜。”张佳胤说:“是圣上下旨要拘捕我吗?”一面命人摆设香案恭迎圣旨。任敬在张佳胤耳边说道:“不是拘捕你,是要抄耿主事家。”府衙中有个叫耿随朝的本地人,是个小官,因草场发生火灾受到牵连下狱。张佳胤更觉可疑,于是请两人到后堂休憩,任敬一进后堂便扣住张佳胤左手,高章搭着张佳胤的肩,三人一同走进内室坐在坑上。任敬手摸着胡子笑着说:“你不知道我是谁吗?我从山寨来,听说县府库房中有不少银子,想暂借一用。”二人说完用匕首抵着张佳胤脖子。
张佳胤不慌不忙地说:“既然你们不是来寻仇,我再笨也不会为省几个钱赔上自己老命,就算你们不用刀,我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气力没有你们大,工夫更不及你们好,又能拿你们怎么样呢?只是你们既自称朝廷钦差,如果现在自露行迹,万一让人看到,这不是对你们不利吗?”
二人听了觉得有理,就把匕首藏在袖中。张佳胤说:“滑州是个小地方,能有多少钱呢?”谁知任敬早有准备,拿出一本簿子,上面记载各州钱数,张佳胤没办法,只好求他们不要拿得太多,以免影响自己日后的升迁。二人商议许久,说:“我们兄弟有五人,你就给我们五千金吧。”张佳胤说:“太好了,谢谢谢谢,但你们的背囊中装得下这么多钱吗?再说,又怎么走出县府大门呢?”
二人说:“你考虑的也对,你先为我们准备一辆车,把钱放在车上。”说完仍用匕首抵着张佳胤,不许有人跟随在后,否则就刺杀张佳胤,又说:“等我们上马离去后,就放了你。”张佳胤说:“你们若是在白天押着我走,一定会引起百姓的围攻,即使杀了我,你们也难脱身,不如等到晚上再启程。二人连说此计甚好。
张佳胤又说:“官银容易辨认,使用也不方便,县中有几个有钱人,不如由我向他们借来给你,这样我不会因官银短少而影响官运,你们也不用怕官府追捕。”二人更加称赞张佳胤考虑周到。
张佳胤嘱咐高章传话下去,召手下小吏刘相前来,刘相这个人一向多心计。张佳胤假意对刘相说:“我运气不好受到牵连,若被捕一定会砍头,现钦差大人有能力为我脱罪,我内心非常感激,想送五千金聊表心意。刘相听了,吐了吐舌头说:“一时间到哪儿筹这许多钱?”张佳胤暗踢刘相一脚说:“我常见县中富人热心助人,你替我跑一趟,就说我向他们借钱用用。”于是取来纸笔,写下某大户多少,某中户又多少,一共九人,加起来正好五千金。这九人其实是县中捕盗高手,并不是什么县里的有钱人。
张佳胤又对刘相说:“有钦差大人在,待会儿他们送钱来,都要穿着整齐,不要因为我向他们借钱,就装出一副穷相。”其实是暗示那些人要准备好武器。刘相这时已完全明白张佳胤话中的含意,告辞离去,张佳胤命人送上酒菜,并且先尝表示酒菜无毒,以安贼心。张佳胤又频劝二人不要多喝,以免酒后误事,二人更加信任张佳胤。
饮酒至半,所召九人各自穿着光鲜,好像富豪般,双手捧着用纸包裹的兵器站在门外,作出哀求的神情,说道:“大人借的钱已经拿来,可是小人家中实在没有这么多。”二贼听说钱已送来,再看到来人都是富人打扮,更不怀疑。
张佳胤命人取秤来,又嫌桌子小,命人取库房中长几横放在后堂,二名役卒也跟着进来,张佳胤与任敬隔着长几,而高章却紧挨在张佳胤身旁,张佳胤拿着砝码,对高章说:“你难道不为你的长官秤金吗?”
高章稍一靠近长几,九人立即捧着手中的兵器冲上前去,张佳胤乘机脱身,大叫捉贼。任敬想扑向张佳胤已经来不及,逃往厨房见大势已去,只有自杀,众人捉住高章拷问,供出王保等三名同党,立即下令逮捕,三人虽逃至京师,最后还是被锦衣卫指挥使陆炳逮捕正法。
祁尔光评价此事道:“当(张佳胤)命悬呼吸间,而神闲气定,款语揖让,从眉指目语外,另构空中筹画,歼厥剧盗,如制小儿。经济权略,真独步一时矣。”
深谋远虑
张佳胤在江浙为官时,与一位和他是同年的同僚相得甚欢。一次,张佳胤偶然谈及《清明上河图》,感叹该图原本在宫中,无法一睹全貌。正好同僚有一件上好的临摹本,听张佳胤感叹后便要送给他。开始时张佳胤极力推辞,无奈同僚一再相赠,张佳胤只得接受此画并出重金酬谢同僚。张佳胤对此画很是珍惜,到他致仕后,担心这么珍贵的物品会给后人招致事端,于是亲自留书劝诫道:“此图颇为世间鉴赏,以后但凡有在我乡土为官或达官贵人求取者,马上赠予,不得吝啬。”
张佳胤去世后,有一位在蜀地为官的官员派人准备百金,移檄铜梁县令,索求此图,并说自己出价太少不能抵偿图画价值,如能暂借,还将提供后续的报酬。檄文下达县中时,已近日暮身份,县令亲自携檄拜访张宅。张佳胤第三子张叔佩遵从父亲的遗嘱,马上向子侄辈寻觅此画,在一番曲折后才寻回了《清明上河图》的摹本。县令一见此画,立刻将其抱在怀中,并要来三巨觥的酒饮下,然后将画卷放在几岸上缓缓展开,每看一段,都不禁大呼绝妙,待到一觥酒饮完,画卷已经看完,天色也渐亮。县令拿着酬金给张叔佩,遭张叔佩坚拒。为达成使命,县令在张宅为画卷印钤后,马不停蹄的派人带着画卷和酬金回报那位上级官员。官员得画后大喜,又多加报酬赠给张家。张叔佩仍不接受,县令无可奈何,只得举办盛宴,款待张佳胤的子孙辈,众人欢聚尽醉而罢。
后人在讨论此事时,均感叹张佳胤的深谋远虑,也敬佩张叔佩的至孝之心。
酷爱收藏
张佳胤酷爱收藏,曾藏有一尊商代铜方鼎,现藏于重庆市铜梁区博物馆。
亲属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六世祖 | 避乱入蜀。 | |
五世祖 | 张天性 | —— |
五世祖母 | 胡氏 | —— |
高祖父 | —— | |
高祖母 | 郭氏 | —— |
曾祖父 | 张迥 | —— |
曾祖母 | 汪氏 | 同邑进士汪源之孙女、宋翰林学士汪藻的后裔。 |
祖父 | 张巽 | 号守拙居士。 |
祖母 | 刘氏 | —— |
父亲 | 张文锦(1506-1556) | 字素卿,号南澴。补邑中廪膳弟子员。后在家乡讲授《毛诗》,文章学苏洵。赠光禄大夫、兵部尚书。 |
母亲 | 沈氏(1498-1576) | 赠太恭人。 |
兄长 | 张宗胤(1526-) | 庶出。在家务农,以孝谨闻名。学医,例授太医院吏目。 |
正室 | 向氏 | 生三子一女。封一品夫人。 |
侧室 | 赵氏 | 生二子一女。 |
火氏 | 生一女。 | |
儿子 (向氏所出) | 张叔琦 | 长子。官至授明威将军、锦衣卫南镇抚司指挥佥事,因性缓守污,革任闲住。 |
张叔佩(1552-1615) | 次子。曾入太学,一生未仕,曾协助其父平定两浙兵变。 | |
张叔玺 | 三子。官至奉训大夫、南京左军都督府经历,万历二十二年(1594)刻《居来先生集》六十五卷。 | |
儿子 (赵氏所出) | 张叔珂 | 国子生。 |
张叔环 | 恩生。 | |
女儿 (火氏所出) | 张氏 | —— |
孙子 | 张顺孙 | 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能作诗,官至吏部员外郎。 |
张纯孙 | —— | |
孙女 | 张氏 | 张叔佩之女,嫁江西南城知县马士骅。 |
曾孙 | 张心潜 | —— |
玄孙 | 张驎之 | —— |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 |
师友
老师:“瑶落负奇气”的重庆知府刘绘待张佳胤如同已子,二人的师生情义深厚。二人性情相投,有诗文互答。
友人:张佳胤与杨慎通过刘绘相识,多有交谊,特别是在“江阳诗会”中意气相投,情谊深厚,诗文互答,在文学上互相推崇。 为郎期间,张佳胤与王世贞结社赋诗,此后多有书信往来。在京时,除王世贞外,他还同余曰德、宗臣、吴国伦等聚会。
张佳胤著有《崌崃集》65卷(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万历间刻本)、补《华阳国志》1卷,并有奏议22卷。又主修《嘉靖滑县志》。另吴文治编 《明诗话全编》载有 《张佳胤诗话》81则。
张佳胤又刻书多部,嘉惠学人。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刻汉袁康撰《越绝书》十五卷,今国家图书馆藏有清龚自珍跋善本。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刻《华阳国志》,对原书次序有所改动,是目前存世的该书最早的刻本。隆庆三年(1569年),刻《奚囊蠹馀》二十卷,计十二册,明张瀚撰。万历十二年(1584年),刻《天目先生集》二十一卷,徐中行撰,计十册(有附录一卷,明郭造卿撰)。
今重庆市铜梁城区旁龙山上的“太保坟”,即为张佳胤墓。此外,铜梁区南城街道翠英村里有张佳胤故居。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