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长陵 编辑
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
明长陵在十三陵中属于建筑规模最大的三座帝陵之一 ,其营建时间最早,陵园规模宏大,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明长陵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明长陵是朱棣皇帝在营建北京皇宫的同时,选择的陵址,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地面上建筑至宣德二年(1427年)3月基本完工。
明长陵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 配殿、明楼、宝顶俱存。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
明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1961年,明十三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明长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被列为第六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中文名:明长陵
馆藏地点:北京市昌平区
所属年代:明
占地面积:12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三陵)
批准单位:国务院
门票价格:30元(淡季)45元(旺季),1.2米以下儿童免票
景区级别: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开放时间: 08:30-16:30
主要文物:大宫门,祾恩殿,明楼等
选址
明十三陵的分布图
建造
长陵旧照
建国以后,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刘少奇、叶剑英、宋庆龄、杨尚昆、万里、彭真、阿沛.阿旺晋美、郭沫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在百忙中都到过长陵。毛泽东曾三次到长陵。邓小平、刘少奇来过两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瑞典首相约兰.佩尔松、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等国家首脑到长陵参观后表示非常赞赏。
2003年,明长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地理位置
明长陵风光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南距昌平县城约12公里。海拔559米,属军都山。山麓一带黄土深厚,原名黄土山,明建十三陵后改名天寿山。地势险要,上陡下缓,南临十三陵盆地;东、西扼山口,古为军事要地。
自然环境
陵区自然环境具有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 明长陵所在地区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陵区平面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等。
整体分布
明长陵的整体布局为“前方后圆”,整个陵宫建筑南向偏西9度。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包括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现部分建筑已不存)。宝城砖砌,圆形,直径约340米,周长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宝城南面中央有门,可沿磴道上达明楼。楼呈方形,四面辟券门,中贯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顶为黄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额书“长陵”二字。楼正中有碑一座,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除陵园本身外,还有东西二坟,东坟在德陵馒头山南,西坟在定陵西北,坟内分别埋葬十六个为朱棣殉葬的宫妃,因其坟形如深井,故名东井、西井。
三进院落
明长陵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
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明长陵陵区结构鸟瞰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
第三进院落,前设红券门制如陵门,为陵寝第三重门。院内沿中轴线方向建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
简介 | 图片 |
---|---|
【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 |
|
【祾恩门】为祾恩殿殿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棱”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 | |
【祾恩殿内景】中有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史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由苗新田设计制作完成;像高4.8米,锡青铜材质。 此外陈列着明陵地宫出土文物数百件,播放1956年发掘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开地宫之谜。 |
|
【两柱牌楼门】,为柱出头式牌坊,又称棂星门。其两石柱,截面作方形,顶部各雕一坐龙(两龙相对),前后戗抱鼓石。柱间木构部分仍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时仿景陵制增构。其制,单檐一间,黄琉璃瓦顶,两山面各置博缝板,檩枋之下置重翘五踩品字斗拱六攒,其里外拽的拱头、耍头均作三幅云形式。斗拱之下依次安装平板枋、大额枋、花板、小额枋、门框、上槛(安装门簪四枚)、余塞等构件。 | |
【长陵明楼】曾是前、后、左、右四面对称设置红券门,不仅楼体外檐斗拱系木结构,内部也都是木质的梁架结构。但因多年失修,到了清朝中期,明十三陵的明楼凡“搁架木植者皆糟朽坍卸”。长陵明楼在修缮中改变了结构。明楼的上下两檐之间,在南面一侧有华带式木榜额,书“长陵”两金字。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 |
2014年8月,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楼和大红门进行了大修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将对碑楼的墙体、瓦面、木结构房檐等重点部分进行修缮,并按照历史资料恢复其原貌。
长陵祾恩殿
交通信息
自驾
G6京藏高速。到昌平西关环岛后,向北进入京银路,500米后红绿灯向右行驶进入昌赤路,沿途会经过石牌坊、十三陵总神道(简称神路)、七孔桥到达丁字路口后,直行长陵、左转定陵和昭陵。
地铁
昌平线至昌平西山口站下车;换乘景区循环车。
公交
乘314路、872路、878路、879路、925路、昌55路、昌平32路在长陵下即到。前门、崇文门、展览路等处有旅游专车。
实用信息
【1】、购票价格:淡季票价(含邮资):35元/张 旺季票价(含邮资):50元/张
【2】、售票时间:08:30-16:30
2022年11月5日,明长陵将恢复开园。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