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地质博物馆 编辑
南京地质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建于1935年,原名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以地质矿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博物馆,其前身是1913年成立于的中央地质地质调查所矿产陈列室,是中国地质科学的发源地,也是培养中国地质工作者的摇篮。
南京地质博物馆隶属于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由老馆和新馆组成,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展出面积达6000平方米,设地学摇篮、中国石文化、矿产资源、地质环境、行星地球、生命演化、恐龙世界7个展厅及临时展厅、学术报告厅等,展出岩石、矿物、古生物等标本约5000件。 博物馆标识系统完备,配套设施齐全,展陈手段先进。除常年对外免费开放外,还在地球日、科普周、土地日、博物馆日等深入社区进行宣传。
中文名:南京地质博物馆
外文名:Nanjing Geological Museum
类别:地质博物馆
开放时间:周三至周五:9:30-16:30(16:00停止入场),周六、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场),周一、周二休息
门票价格:免费
地点: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700号
竣工时间:1935年
文物级别: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南京市
建议游玩时长:3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可
南京地质博物馆展品
民国二年(1913年),地质先驱章鸿钊先生与丁文江、翁文灏在北京创办了地质调查所。
民国四年(1916年),我国开始有组织的地质调查,同年,地质调查所在北京丰盛胡同筹备陈列馆,不久建立了岩石矿物、地层系统、煤矿矿产及金属矿产4个展览室。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地质矿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陈列馆。
民国九年至民国十五年(1921年—1927年),增设地层,古生物及非金属矿产陈列室。
民国二十三年八月(1935年8月),由翁文灏筹划、募捐赞助,在南京珠江路700号原珠江路942号)建筑的大楼竣工,陈列馆随地质调查所从北京迁到南京。
民国二十三至民国二十五(1935年9月至1937)年初整理布置,正式开放展出。到抗战前夕已建有:地质构造、矿物、岩石、矿产、燃料、土壤、地史古生物、北京猿人与史前文化、本馆出版物等12个陈列室。
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地质调查所于1937年11月由南京迁出,先迁湖南长沙,后辗转至重庆北碚。
南京地质博物馆风光
民国二十九年(1941年)年正式定名中央地质调查所。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1950年地质矿产陈列馆属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领导。
1952年地质部成立,改名为地质部地质陈列馆,陈列馆工作仍以南京为中心称总馆,北京为分馆。
1954年以后,地质工作中心北移,南京为分馆。
195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建立全国性的地质博物馆,主要人员及部分标本随之北上。
1957年交华东地质管理局。
1958年交江苏省地质局。
1963年交华东地质研究所。
南京地质博物馆
2004年开始,江苏省政府投资1.68亿元,对南京地质博物馆改造、扩建工程。
2006年10月和2009年12月,南京地质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先后完工。
2010年,南京地质博物馆正式重新对外开放。
综述
南京地质博物馆平面及展厅路线图
南京地质博物馆由新、老馆组成,总建筑面积为9700平方米。老馆即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始建于1935年,是一幢德式风格的红色三层建筑物,建筑面积2500平米;新馆建成于2010年,是一幢现代风格的四层建筑物,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 。老馆设置了《地学摇篮》、《中国石文化》、《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4个展厅。新馆设置了《恐龙世界》、《行星地球》、《生命演化》和临时展览4个展厅。
地学摇篮展厅
地学摇篮展厅
中国石文化展厅
中国石文化展厅
矿产资源展厅
矿产资源展厅
地质环境展厅
地质环境展厅
恐龙世界展厅
恐龙世界展厅
临时展厅
临时展厅
行星地球展厅
行星地球展厅
生命演化展厅
生命演化展厅
文物名称 | 简介 | 图例 |
---|---|---|
宝玉石和矿物 | ||
蓝文石 | 产于中国四川省旺仓县元,为中国四川省旺苍县独有,产量稀少,是一种十分珍贵的玉石。 |
|
紫水晶 | 紫水晶形成于亿万年前的地质生成时代。是十分难得的一种矿物。 |
|
石膏晶体标本 | 石膏晶是单斜晶系矿物,是主要化学成分为硫酸钙(CaSO4)的水合物。 |
|
黄铁矿标本 | 黄铁矿因其浅黄铜色和明亮的金属光泽,常被误认为是黄金,故又称为“愚人金”。 |
|
海蓝宝石等宝石矿物聚合体标本 | 海蓝宝石在矿物学中属于绿柱石族矿物。 |
|
大型岫岩玉雕件 | 岫岩玉以产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而得名,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玉之一。 |
|
灵壁石 | 中国四大观赏石之一 隶属于玉石类的变质岩,为隐晶岩石灰岩。产于安徽省灵璧县磬云山,灵璧奇石形成于8亿多年前。 |
|
硅化木化石 | 被硅质物质石化的植物树干化石,生长在二叠纪—全新世时期。 |
|
海百合化石标本 | 几亿年前,生活在海洋里的一种古老的无脊椎动物化石。 |
|
祖母绿宝石钻戒 | 祖母绿镶嵌的钻石戒指,名贵的宝石。 |
|
古生物 | ||
中国猎龙 | 生活于白垩纪早期,肉食性恐龙。 中国猎龙化石全称应该是“张氏中国猎龙”,为了纪念牵头进行“热河生物群综合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张弥曼女士,而命名。 |
|
近蜥龙 | 近蜥龙生活于侏罗纪早期一种极为敏捷、小型、二足奔跑的原蜥脚类恐龙。 |
|
炳灵大夏巨龙颈部真骨 |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亚洲最大的恐龙:炳灵大夏巨龙,它身高8米、体长28米。颈部真骨化石。 |
|
炳灵大夏巨龙尾部部分真骨 |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亚洲最大的恐龙:炳灵大夏巨龙,它身高8米、体长28米。尾部真骨。 |
|
以上资料均来自。
科研
科研人员侯江、詹庚申于2012年发表在《地质学刊》的学术论文《民国时期的地质矿产类博物馆》;在古生物学方面发表的学术论文有《华东白垩纪鸭嘴龙类(Hadrosaurs)恐龙蛋化石的发现》,于2012年发表在《地质学刊》上,作者是钱迈平、章其华、姜杨、蒋严根等;于2012年发表在《地质学刊》的学术论文《浙江白垩纪恐龙化石.》作者是钱迈平、应军、姜杨等
科普
南京地质博物馆在开展藏品科学研究的同时,通过对地学常识和地学博览两方面对观众进行地质方面知识的普及,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不仅展示了数以万计的矿物、岩石、宝石、化石精品,陈列内容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而且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去认识地学空间。
南京地质博物馆作为国内第一家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20多万人次。本馆现为全国和江苏省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南京市中小学课外科技教育基地、江苏省国际旅游定点单位,2002年,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即南京地质博物馆老馆)被命名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3月30日,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地理位置
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700号(近明故宫路)
南京地质博物馆
开放时间
周三至周五:9:30-16:30(16:00停止入场),周六、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场),周一、周二休息
交通路线
1、公交马标站(珠江路):6路、52路、59路、80路、91路
2、公交21世纪广场站(龙蟠中路):40路、47路、58路、91路、93路、D8
3、公交小营站(珠江路):6路、47路、52路、68路、80路、91路、313路
4、公交小营站(龙蟠中路):17路、36路、40路、58路、59路、93路、115路、173路、190路、205路、D8
2021年8月,被评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2022年2月,拟入选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
2022年4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发布《关于命名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决定》,经过初评、终评和公示等程序,南京地质博物馆被评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