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树声 编辑

明朝中后期官员、学者

陆树声陆树声

陆树声(1509年2月25日-1605年8月22日 ),曾名林树声,字与吉,号平泉,直隶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朝中后期官员、学者。

陆树声出身务农家庭,自幼贫而好学。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会试第一,被选为翰林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历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左春坊左谕德、太常寺卿等职。期间两度归家丁忧,数次称病回籍。后召为吏部右侍郎,屡辞不就。明神宗即位后,升授礼部尚书,受首辅张居正看重。因议论不合,不久后仍坚辞致仕。归家三十余年间多次得到神宗遣使存问,优礼有加。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陆树声逝世,享年九十七岁。获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遗著有《平泉题跋》《茶寮记》《汲古丛语》《病榻寤言》《长水日钞》《陆学士杂著》《陆文定公集》《耄余杂识》等。

陆树声为人清正耿直,一生屡辞朝命,不喜为官,史称“登第六十四年,其官两都不及一纪” ,深为士论所重。

(概述图来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陆树声

别名:林树声、陆文定、陆宗伯

字:与吉

号:平泉

所处时代:明朝中后期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1509年2月25日

逝世日期:1605年8月22日

主要作品:《平泉题跋》《耄余杂识》等

籍贯:直隶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

官职: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太子少保

追赠:太子太保

谥号:文定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入仕

陆树声生于正德四年二月初七日(1509年2月25日),是直隶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据说是唐朝宰相陆贽的后代。因父亲在他出生后早逝,故陆树声跟随母亲沈氏住在林家角(今沈巷林家村)的外祖母家,改姓林,直至隆庆二年(1568年)才恢复陆姓 (本词条为示统一,均称“陆树声”)。

陆树声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他少年时躬耕田亩,闲暇时则读书,与其弟陆树德“同出为赘壻” 。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应天府乡试中考取第五名 。嘉靖二十年(1541年)二月,在会试中考取第一名 ,成会元,得中进士 。十一月,经东阁考试后,陆树声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此后回籍丁忧,服阕后,于嘉靖二十四年(1544年)十二月被授职翰林院编修 。

屡辞朝命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陆树声急请回乡,不久后遭遇外艰,在家守制。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起用任南京国子监司业,两年后又请求辞官养病。直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闰二月才被恢复原职 。五月,升任左春坊左谕德,掌理南京翰林院事 。十月,陆树声被召回京师,仍在左春坊,兼翰林院侍读,管理诰敕,但他不赴任 。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月,陆树声被启用为太常寺卿,兼管南京国子监祭酒事 。他严格学规,撰写十二条教规,以激励诸生。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一月,朝廷升陆树声为吏部右侍郎,但他再次称病不上任 。

隆庆元年(1567年)初,朝廷再次起用陆树声为吏部右侍郎,他于三月上疏推辞,未获允准,明穆宗还令其参与《明世宗实录》的编修,担任副总裁 。但陆树声仍称病求退,最终在同年四月获准回籍调理 。

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陆树声仍被起用为吏部右侍郎 。七月,他再度称病,自陈不能赴任,并请求休致,未获允准 。但到了次年(1569年)四月,在其一再请求下,穆宗只得批准其回籍调治 。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穆宗再次下诏命陆树声以原职掌詹事府事,负责教习庶吉士 。隆庆四年(1570年)四月,他仍然使用“称疾,不能赴官”。穆宗无奈,只得赐告 。

正直如一

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明神宗即位,朝廷遣使到陆树声家中,升授他为礼部尚书 ,兼翰林院学士。他两度推辞,均未得批准 。

自世宗朝起,陆树声屡次推辞朝廷的委任,朝廷内外都认为他的风节很高,其名声愈高。遇上重要的职位,必定首先举荐陆树声,唯恐他不到任。当时首辅张居正主持国政,极其重视陆树声的名望,希望得到其辅佐,于是以后生见先生的礼节拜见他。陆树声自恃前辈,严肃接待张居正,摆出一副不肯接受的姿态,张居正失望而去。一天,陆树声因公事到内阁去,看见座位稍稍偏斜,他盯了很久而不就座,张居正赶紧替他扶正座位。

作为礼部尚书,陆树声为人正直,在位时尽心尽职。他在万历元年(1573年)六月后负责宴待朝鲜使臣 。一次,兵部为安抚边境少数民族,准备同意他们增加岁币的要求,陆树声上疏劝止。他还力陈当今四方灾情严重,提出“循旧章(遵循旧章)、省奏牍(察看奏书文牍)、慎赏责(慎重赏罚)、防壅蔽(防止奸人的蒙蔽)、纳谠言(采纳正直的忠告)、崇俭德(推崇节俭的美德)、揽魁柄(总揽权柄)、别忠邪(识别忠良邪恶)”二十四字的方策。这些建议得到了神宗的嘉许和采纳。

极力求退

万历元年(1573年),太监冯保对陆树声不满,屡次召他到会极门接受圣旨,并不断催促他。等他到了那里,却尽是些寻常的事。陆树声明白自己受到戏弄,于正月二十七日上奏请求致仕 。张居正为挽留陆树声,特意对其弟陆树德透露:“朝廷行相平泉(陆树声自号)矣。”暗示陆树声将要入阁,希望他留任。陆树声得知后说:“我曾作为一介史官,远离朝廷二十年,难道还希求宰相之位吗?拘泥虚名有何益。”当年冬,陆树声五次上疏,执意请求致仕回乡,神宗只得在十二月初“温旨”赐他“驰驿回籍”,并强调待他病愈后仍将起用 。

辞别时,陆树声在同年十二月底陈述了十件有关时政的建议,其内容大致为:(神宗自身)要注意学习,治国要任贤、从谏,严厉法纪、统一政令,端正士风,感恩民生,还提到分辨宫府、抑制外戚、远离内侍等内容 。其言辞大多切中时弊,得到神宗报闻 。张居正到邸舍与他告别,询问谁能接替任职。他推举万士和、林燫。当陆树声离开北京城门时,士大夫们倾城追送,他都谢绝不见。

到陆树声回到松江时,郡中士大夫皆赋诗以为盛事。如门生董其昌曾和诗称“因君今日归与意,始信千秋达者情”。

《陆文定公像册》中的陆树声忠静冠服像《陆文定公像册》中的陆树声忠静冠服像

《陆文定公像册》中的陆树声官服像《陆文定公像册》中的陆树声官服像

《陆文定公像册》中的陆树声官服像(戴忠静冠)《陆文定公像册》中的陆树声官服像(戴忠静冠)

(图册参考资料 )

高寿而终

清徐璋绘《松江邦彦图册·陆树声像》,南京博物院藏 清徐璋绘《松江邦彦图册·陆树声像》,南京博物院藏

陆树声回乡后,仍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万历十二年(1584年)间数次得到朝臣推举 。而朝廷依然按定制供粮薪,赐给月俸,并多次遣使存问 :

万历十五年(1587年)五月,因陆树声年近八旬,年高德劭,神宗特命应天府地方官员对他进行存问。

万历十六年(1588年)正月,因都察院左都御史时来进言,陆树声被加授为太子少保 。三月及五月,神宗又两次遣使存问陆树声 。七月,陆树声上疏谢恩 。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月,陆树声年已九十,神宗再遣人存问 。陆树声跨马郊迎诏书 。

万历三十年(1602年)五月,神宗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派仪制司员外郎刘宪宠存问陆树声 。已经九十四岁的陆树声仍跨马郊迎,被围观者称为“天人” 。十一月,陆树声派孙子陆景元携疏赴京谢恩,神宗嘉奖他多次接受存问,特准送陆景元入国子监读书 。

陆树声“三奉恩诏”,被认为是前所未有的恩宠 。到万历三十三年七月九日(1605年8月22日 ),他“无疾而终” ,终年九十七岁。次年(1606年)二月获赠太子太保 ;谥号“文定”,并赐祭葬。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四月,神宗加赠陆树声为光禄大夫。

主要影响

编辑

文学创作

明人叶时芳绘《陆树声北禅二人小像图轴》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明人叶时芳绘《陆树声北禅二人小像图轴》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陆树声无意仕宦,且得享长寿,因此其小品文创作处处自然流露出一种闲适的心情,如《九山散樵传》是他的内心的真诚自白,是其人格的真实写照;《苦竹记》则体现了陆树声闲适化心情中的理性因素,深受《庄子》的影响。他以“苦竹”自居,并且能一生不乐仕进,享受隐士化的生活。

具体来说,陆树声闲适化心情的生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世俗化生活。力求化俗为雅,达到精神提升和满足。

晚年的陆树声曾对自己生活中的六根手杖发生了兴趣,撰写了《燕居六从事小引》。在文中,他对手杖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将其视为燕居时的六位从事。陆树声还喜欢饮茶,乐与禅客相对,并为此作《茶寮记叙》。在陆树声的世俗生活中,游玩名胜、山水、田园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每次游历,总能给他精神上有所启迪和开导,比如他在小品《嘉树林小序》中描写了自己“品赏”嘉树林的二桧后,深深领悟到“胜地、名流,若相待以合者”的现象。

二、精神化生活。沉浸于精神享受和愉悦之中,体现多方面的超越情怀。

在小品《砚室记》中,陆树声指出,自己嗜砚并不是冲着所谓佳品来的。他珍爱砚台,是因为它是自己的精神寄托。正因如此,他认为自己的十方砚室不是金钱所能计买的“余家青毡”故物。这是一种超脱感情的流露。在《题藏画》中,陆树声表现了对珍藏自己身边多年的绘画一往情深的感情。在《题东坡笠屐图》中,他借绘画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怀抱。

家训思想

陆树声在遗著《云间陆文定先生家训》中,力图将子弟培养成儒家理想中的“仁人”。陆树声特地提出了“近仁四端”,即“亲友有急难,须多方救济。儿女有差失,须当日切责。家人无大过,须诈痴轻恤。租户欲饶些,须克已宽怨”。因而其主张为人须首先要践行孝悌忠信等原则,要“一团和气”“君子济急”。要求“勿迷信命”,尤为反对一味地求神问佛,他在家训中多次强调“真孝方可烧香”“真孝真悌方可布施”。

对于子孙人生道路的规划,陆树声反复告诚“以读书为主”,并立下“读书十篇”,颇有特色。至于必读之书,家训中也有规定:“读书遵注。习举业子弟,《四书》经正注乃圣贤口气,下一之乎者也等闲字,文法自有顿挫,容后学窃取妄削?”如不能读书,亦不能斥卖家族藏书。他还主张“择业养生”,只是告诚“切勿失足街门”。在治家方面,他提出的“一年作家”“一月所为”“一日光景”等事项,也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

茶学思想

陆树声善烹茶、尝茶,体会精深,于隆庆四年(1570年)前后著《茶寮记》一卷,提出“煎茶七类”,即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等七条,是饮茶艺术之谈。

历史评价

编辑

高拱:“平泉鸿飞轩举,吾甚愧之。”

孙矿

今天下望以□相,虽不相而隐然□世师表者,我师陆公是也。

吴旧四族,厥右惟陆。逊将贽相,代有令望。延及我明,系不可徵。三世含光,钜贤乃公。位高匪崇,势弗假荣。偃卧于家,名震八弦。□商霖雨,作周心膂。大麓未登,抱誉而处。齿逾耄耋,帝命有迭。□之□史,训于群哲。二泖兆灵,淮秀于泾。表兹石城,维国议刑。

于慎行:“天笃皇祐,保艾名世。梦日公生,坠星公逝。道总群流,学本六经。文明以止,黻藻帝庭。守虚抱冲,褆躬如砥。如渊斯凝,如岳斯峙。粤有负喁,其视耽耽。独立不惧,莫公敢餤。考润栖衡,托尚千古。国之藩卫,士之□矩。厥迹弥隐,而龙胥崇。蒲轮三御,乃正南宫。典礼□清,式我王度。大政将闻,归田载赋。煌煌明哲,蹇蹇匪躬。十事矢谟,帝鉴贞忠。卷舒以时,潜见不测。譬彼鸿冥,亦犹龙德。及耆而子,既庶孙曾。踰壮而第,卦数复成。稽公名寿,史无其伍。维卫武公,维师尚友。爰乘大化,神与天行。勒铭乐石,永护玄扄。”

邹元标

夫宇宙信寥廓矣,然必有栋世之儒,出则正已,处则缮性,乃足以照八纮,宪万祀,此其人洗心藏密,不事庄严,浑浑噩噩,与天游衍。天命之为人,国蓍蔡者,是纯德之守也。我明则有兰溪文懿章公懋、吉安文庄罗公钦顺、新建文洁邓公以赞,邓公前辈有云间陆公。

陆公弃轩冕,如遗士也。世高其节,处林皋翛然也。世羡其达,不知公身依日月,宁忍以高为名,而兴寄丘园,穆穆熙熙,盖两有事焉。当嘉靖及今上初政时,宁公得志日乎?公默感者良深,而林居退然,若谷所造者渊矣。渊明田园饮酒诗曰:“悽悽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世皆以渊明閒淡绝物,散诞自居。公谓其正雅操坚,持苦心独复处。呜呼!公苦心独复,谁则知之?邹子谓:“公道渊明者,正自道也夫。”

陆树声石刻像,取自清徐璋绘,席云山刻《云间邦彦画像》 陆树声石刻像,取自清徐璋绘,席云山刻《云间邦彦画像》

张惟贤等:“树声性恬默,而严重有骨气,登第六十四年,其官两都不及一纪。先后二三权相,力皆奔走海内,而宠辱之柄卒不得加。乡衮当国,所网罗推挽,遍天下知名士,而独不得引。以自近居,恒言士大夫于世法中,惟廉取薄享可。迓续寿命之原,其所自得者深矣。”

何乔远

登第六十年,立朝不盈数载。每迁一官,辄以病罢。嘉靖数十年间,海内清望,树声为第一。

树声居尝闭门,宴坐焚香,啜茗启处,服御笑饮,在所休休然。其和光缀接里之执经问道,与士大夫东西行礼,于其庐者,不择贤愚少长,皆意满去。王锡爵称其道不苦空而禅,不标炽而儒,不垢俗而隐。

张岱:“三君子(陆树声、瞿景淳、陶大临)者,皆宽然长者,而清操亮节,人不能犯。人虽嫉之,而卒无有以加之者,辟犹泰山之高四十里,逶迤盤礴,绝不示人以断崖绝壑,而其高也已菚薛无际矣。三君子自处诚善,而惜皆潦倒踤阹,不尽其用,是岂世道之幸哉!”

查继佐:“难进易退,平泉有焉,其深于《易》也夫!”

张廷玉等:

树声端介恬雅,翛然物表,难进易退。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

吴山(及陆树声)等雍容馆阁,扬历台省,固所谓词苑之鸿儒,庙堂之岿望也。要其守正自立,不激不争,淳静敦雅,承平士大夫之风流,概可想见矣。

轶事典故

编辑

难进易退

陆树声品行端正、耿介,为人恬雅洒脱,一表人材,难于进用而易于退职。自中举起,他在官籍六十余年,却连一纪的官都没做满。

当陆树声守制归朝后,正逢首辅严嵩掌权,各级官职均有定价,其中翰林馆阁职位价位尤其高。严嵩之子严世蕃知树声无人接引,派人索取二百疋的松江绫子,对陆树声说:“即将用翰林职位送给陆君。”陆树声致谢说:“翰苑之职,本不敢希求,又确实没有一疋绫子。只有听凭您安排。”于是不往拜谒严世蕃。当时的次辅张治,是陆树声的座主。他替陆树声向严嵩辩解,严嵩说:“这个陆生,为何要如此偏激?”张治解释道:“这是个蠢人,不足以同他计较。”严嵩这才让他任南京司业,后来不得已授他馆职,但心中始终无法释然。张治明白严嵩的不满未消,于是暗中为陆树声准备了四双锦币、四十两白金,让一名翰林引荐他拜谒严嵩。陆树声同意前往,到严府门口,才看到张治派来的人已经拿着赠礼站立门下。此人把名刺递给陆树声,让他自己把礼物献给严嵩。事先并不知情的陆树声得知原由后,大为错愕,沉默不语,只是怀揣名刺入府,一揖之后便要告辞,始终未掏出名刺。严嵩送陆树声和那位翰林离开,到府外,看到了拿着金币的人,故意问陆树声这是谁。陆树声回答:“不知。”即刻离开。严嵩大为愤懑。

当严嵩过生日时,陆树声同诸翰林去严府祝寿,众人都穿吉服,只有他着青衣。大家问他这样穿着的原因,陆树声只说:“不知(严嵩生日)。”严嵩听后,也“目属之”。还有一次,严府的盆菊绽放,恰好众人有事前来请托,都争相向严嵩献媚,唯独陆树声从后挤着人群向前,说 :“不要压倒陶彭泽陶渊明,此指盆菊)。”闻言者无不开怀大笑。 当时有一位馆师,初入学馆,接受严嵩的酒,竟然跪着饮下,陆树声看不惯这种无耻的行径,“怒发上指”,口中喃喃不休。高拱为解救他,故意说:“难道你的狂性发作了?”趁机把陆树声拽出。因明世宗喜爱青词,故当时的词臣都力攻青词,作为职业,而陆树声却敬谢不作。一天,一位阁臣要求他撰写一篇青词,被陆树声婉拒。在掌管廷试的试卷时,他还故意弄乱试卷的顺序,使严嵩无法按顺序徇私舞弊。陆树声以上种种言行举止,虽然使得严嵩大感不悦,但他最终也无法构陷陆树声。

正因陆树声的特立独行,他在嘉靖年间得到了“海内清望”第一的称号。

当陆树声一次告病归家时,他的好友右佥都御史唐顺之正奉命抵御倭寇入侵。唐顺之听说陆树声告归后,叹息道:“您所请得准,不知道我何日得归。”陆树声回答:“我像西宾,生病了,那么主人只得放回;您是良医,(国家)病势未愈,怎么肯放回来?”

严嵩倒台后,陆树声的同乡徐阶成为首辅,随后高拱取代徐阶。在此期间,待人冷淡的陆树声反倒刻意躲避仕进,称病不出。 当他以吏部右侍郎归家途中,到达一处河岸边,一艘孝廉舟赶来接客,陆树声家的僮仆见状,说:“我家相公官位不止到这里(孝廉)。”陆树声听后,不急不缓地呼唤僮仆入舟,告诫他道:“相公他日不为我官,但我前日曾经为相公官。”

明神宗即位后,陆树声成为礼部尚书,受首辅张居正推重,但他也始终没有依附张居正。不久后便致仕归家。

《陆文定公像册》中的陆树声(常服)《陆文定公像册》中的陆树声(常服)

《陆文定公像册》中的陆树声(着行衣)《陆文定公像册》中的陆树声(着行衣)

《陆文定公像册》中的陆树声(戴斗笠)《陆文定公像册》中的陆树声(戴斗笠)

《陆文定公像册》中的陆树声(戴忠静冠、着道服)《陆文定公像册》中的陆树声(戴忠静冠、着道服)

(图册参考资料 )

爱好风雅

陆树声爱好风雅,但从来不蓄古琴。有人恭维他言:“当年陶靖节(陶渊明)蓄无弦琴,您连琴也不蓄,对比靖节来说,更进一步了。”陆树声却自我解嘲道 :“虽然如此,但这一进等于贪了。我不过是自依王夷甫(西晋名士王衍),嘴里不说‘阿堵物(钱)’罢了。”不过陆树声喜欢书画,经常购买精致的纸和笔。有人对他说:“擅长书法的人不择纸笔。”陆树声解释说 :“这指的是所谓的‘无可无不可’者罢了。在其下的,只得追求些必要的东西。”

陆树声居家时,自称:“以书史作为园林,以歌咏作为鼓吹,以著述作为文绣,以诵读为菑畬,以记文为居积,以从前的言行作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作为修持,以行善降祥作为因果,以乐天知命作为西方。”这足见其心态深受禅理的影响。

得子艰难

陆树声早年无子,直到五十九岁时才有了长子陆彦章。此后不久,陆树声致仕归家,年老时仍胃口很好,得享子孙环绕的天伦之乐。世人都认为是陆氏的积善余庆。

师生交往

陆树声子陆彦章像,取自清徐璋绘,席云山刻《云间邦彦画像》 陆树声子陆彦章像,取自清徐璋绘,席云山刻《云间邦彦画像》

陆树声门生盈门,兵部尚书袁可立、礼部尚书董其昌皆其得意门生。万历五年(1577年),陆树声延请董其昌馆于其家,教授他的儿子陆彦章。董其昌也因此得以从学于陆树声,尊其为恩师。陆彦章比董其昌要小十一岁,两人的关系也在师友之间。同时在陆家私塾寄读的还有睢阳人袁可立,后来董、袁、陆三人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一起中进士,堪称是陆树声家门的荣耀。

人际关系

编辑

亲属

关系

姓名

简介

曾祖父

陆庭训

因陆树声显贵,被追赠为尚书。

祖父

陆兰

一作陆蔺,号梅庄,因陆树声显贵,被追赠为尚书。

外祖母

林氏

——

父亲

陆鹄

号志梅,因陆树声显贵,被追赠为尚书。

母亲

沈氏

——

弟弟

陆树德

曾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

元配

李氏

封孺人,赠夫人。与陆树声未有生育。

继室

顾氏

封孺人。为陆树声生下三子。

儿子

——

未及取名而夭折。

陆彦章

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侍郎。

陆彦卿

夭折。

女儿

嫁董其昌之侄董九皋。

族子

陆彦玙

在陆树声无子时曾被过继于他名下。国子生。

孙子

陆景元

明神宗特许其入国子监读书 。

(表格参考资料 )

友人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唐顺之

门生

南京兵部尚书孙矿

礼部尚书董其昌

兵部尚书袁可立

主要作品

编辑

陆树声的遗著有《陆文定公集》《平泉题跋》《茶寮记》《汲古丛语》《病榻寤言》《耄余杂识》《长水日抄》《陆学士杂著》《清暑笔谈》等。 《清暑笔谈》乃其致仕后所作,记曩初见闻,多为名物杂记,兼有议论。 因陆树声并不精于书法,故其在《平泉题跋》中所论仅能泛泛而论。 其书迹有行书《龙潭阁札》《海棠花帖》等,多已佚失。

人物争议

编辑

《节寰袁公行状》书页《节寰袁公行状》书页

《明史》和《明实录》都称陆树声“松江华亭人”,但其籍贯本非松江,而是河南兰阳(今属河南兰考)。这在与陆树声关系密切,且同为华亭人的董其昌的文章中多有体现。在《袁伯应诗集序》《节寰袁公行状》中,董其昌均称恩师陆树生为“兰阳陆先生”或“兰阳陆宗伯” 。陆树声和董其昌、河南睢州人(睢阳卫籍,今属河南睢县)袁可立为师生关系,从袁可立早年寄读松江陆氏家塾的经历来看,或许二人正有某种联系。且董其昌称陆树声为“兰阳陆先生”,则兰阳为今兰考之地,明代亦属睢州。因此,颜晓军认为:“陆树声先辈乃北方陆氏,又南迁到松江。”

后世纪念

编辑

画像

清佚名《陆树声肖像页》,上海博物馆藏 清佚名《陆树声肖像页》,上海博物馆藏

因陆树生德高望重、世寿长久,故成为当时文人士夫阶层景仰的对象。其人在世及身后时,已有不少肖像传世 ,今列举如下:

《陆文定人物画册》,绢本设色,明人沈俊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陆树生八十三岁时绘,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

《陆树声北禅二人小像图轴》,应为明人叶时芳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陆树声九十岁生日时所绘 ;

《松江邦彦图册·陆树声肖像》,清初徐璋将叶时芳所绘形象描摹,在晚清得以刻石(见“历史评价”目录下图片) ;

《陆树声肖像页》,清代佚名绘,上海博物馆藏,被认为是介于绘本与刻石之间的过渡本 ;

《松江邦彦图拓片·陆树声肖像》,清松江醉白池刻石 。

墓葬

据陆树声的门生孙矿撰《陆公神道碑》载,陆树声去世后葬“邑(华亭)之集贤泾” 。清代的《大清一统志》《江南通志》记载,陆树声墓在“华亭县北城濠之北” 。

史料索引

编辑

《平泉先生陆公树声墓志铭》

《陆公神道碑》

《愿学集》卷6《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平泉谥文定陆公传》

《名山藏》卷81《隆庆臣二》

《罪惟录》卷15下《清介诸臣列传下》

《明史》卷216《陆树声传》

下一篇 田一俊

上一篇 曹大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