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山 编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张永山,男,1936年旧历11月16日生于北京平谷。1963年8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为研究员。主要从事甲骨文商史和金文西周史研究。参加了《甲骨文合集》的资料搜集和编辑工作以及《甲骨文合集释文》撰写,同时发起并负责编辑了《甲骨探史录》、《甲骨文与殷商史》第1辑。承担了《先秦经济史·西周手工业》、《中国军事通史·夏商西周军事卷》下编西周军事和《中国军事简史》西周春秋部分写作、《郭沫若全集》《殷契粹编》的校订,参与了《王国维全集》的标点工作等。1996年以来参加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探工程预研究有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张永山

出生日期:1936年11月16日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甲骨文合集释文》

性别:男

职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出生地:北京平谷

主要论文

编辑

撰写论文数十篇,如:《殷契小臣辨证》、《武丁南征与南方“铜路”》、《卜辞中的唐与唐尧故地》、《周原卜辞中殷王庙号与“民不祀非族”辨析》、《中虘父盘伪名辨》、《史密簋与周史研究》、《利簋“岁鼎克闻”补正》、《金文“初吉”新考(之一)——东周金文“初吉”整理研究》、《金文中的玉礼》、《从〈诗经〉看古人观念中的玉》、《春秋岁星纪年管窥》、《元延元年历谱及其相关问题》、《蜀与夏商的交往》、《梁伯戈铭文地理考》等。

作品目录

编辑

凤凰山十号汉墓简牍初探(弘一,即罗琨、张永山),文物,1974年第6期

读临沂汉简孙武传(常弘,即罗琨、张永山),考古,1975年第4期

商品货币与殷商奴隶制(贾谷文,即杨升南、王宇信、张永山),考古,1976年第1期

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王宇信、张永山、杨升南),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从大汶口文化看氏族制度的演变(张永山、罗琨),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2期

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张永山、罗琨),古文字研究第3辑,1980年

论商代的众人,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年

家字溯源(罗琨、张永山),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1期

罗福颐先生学术活动简述(署名弘毅),考古,1982年第4期

商代“众人”身份补证,先秦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

释橐和蠹(署名常弘),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殷契小臣辨正,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一本集学术和知识于一体的好书,社会科学评论,1986年第5期

“锡多女ㄓ贝朋”解,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于省吾纪念集),1987年

从我国早期畜牧民的产生看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罗琨、张永山),历史研究,1988年第5期

西周漆器概述,华夏考古,1988年第2期

螺钿起源试探,华夏考古,1989年第2期

小屯南地一版甲骨时代辨析,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1期

我的老师张政烺先生,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

郭沫若对青铜器铭文研究的贡献,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8期

张政烺:卦爻解迷第一人(合著),(香港)文汇报,1992年12月28日

武丁南征与南方“铜路”,南方文物,1994年第1期

西周时期的纺织和毛皮手工业生产,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

卜辞诸毫小议,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从青铜礼器看西周礼制的形成,炎黄文化研究,1995年第2期

金文所见成周的战略地位,洛阳考古四十周年,科学出版社,1995年

商代的南北交通——从新干大墓看商文化的南渐,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中国小通史)原始社会(罗琨、张永山),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8月

罗振玉评传(罗琨、张永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

金文“初吉”新考,香港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集,1997年

西周时期的陶瓷手工业生产,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

宗周的军事防御体系,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1998年

中国军事通史第一卷(张永山、罗琨),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张永山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出版图书

编辑

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

作者名称 张永山

作品时间1998-11

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当代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是一位在甲骨学与殷商史、考古学界享有盛名的学者,被国际学坛誉为“甲骨学研究第一人”。本文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为纪念胡先生逝世编辑的纪念性文集,共收有论文38篇,分作悼念文章和学术论著两部分。

罗振玉评传

作者名称 张永山

作品时间2010-3-1

《罗振玉评传》内容简介:罗振玉,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他在政治上始终“恪守旧制”,以满清遗老身份曾任伪“满洲国”监察院院长。但他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

下一篇 野心家

上一篇 朱济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