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抚治 编辑

官职

郧阳抚治郧阳抚治

官职,明朝成化十二年十二月(1477年1月)设置,全称“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 ”,驻郧阳府郧县,掌管鄂、豫、川、陕毗邻地区的五道八府军民事务,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撤。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郧阳抚治

别名:郧阳巡抚

性质:官职

设立时间:1477年

裁撤时间:1680年

官职介绍

编辑

郧阳抚治早期主要负责治理流民,后来兼及治下军民诸事,职同巡抚。大多以都察院宪职出任,加副都御史衔者为正三品,加佥都御史衔者为正四品,少数加其他职衔。驻地在郧阳府郧县(今湖北十堰市郧阳区)。

设立沿革

编辑

正统(1436-1449年)以后,秦巴山区的流民问题日趋严重,甚至演变为民变。作为应对,明朝政府于成化元年(1465年)设立荆襄抚治,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恕出任,抚治荆州、襄阳、南阳三府流民。但效果不佳,流民问题依然严重。

成化十二年十二月(1477年初),依左副都御史荆襄抚治原杰所奏,置郧阳府,设湖广行都指挥使司及卫所,改荆襄抚治为郧阳抚治,驻郧县 。辖区逐步扩大到鄂、豫、川、陕交界的八府之地。

正德二年(1507年),遭刘瑾裁撤,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倒台后复置。

万历二年(1574年),为了统一事权,加提督军务衔。万历九年(1581年)裁革,万历十一(1583年)年复置。

清初由于西南战事需要而沿置,后于康熙三年(1664年)裁撤,康熙十五年(1676年),因三藩之乱复置,康熙十九年(1680年)平定四川后彻底裁撤。

管辖范围

编辑

郧阳抚治管辖范围东至湖广随州,西至四川广元,北至河南灵宝,南至四川巫山, 所含五道、八府、九州、六十五县。

五道:上荆南道、下荆南道、关南道、汝南道和商洛道

八府:郧阳府、襄阳府、荆州府、安陆府、南阳府、西安府、汉中府和夔州府

九州:均州、裕州、邓州、商州、金州、归州、荆门州、夷陵州和宁羌州

历任郧阳抚治

编辑

郧阳抚治从设立到裁撤一共204年,历经一百多任抚治。首任抚治原杰,末任抚治杨茂勋。

明朝

成化

原杰、道宏、王濬、刘璋、何经

弘治

郑时戴珊王道、沈晖、黎福、樊莹、阎(名缺)、陈清、王鉴之、孙需

正德

汪舜民、刘琬、张淳、王宪、任汉、公勉仁、陈雍王缜、刘玉、方良永

嘉靖

徐蕃、章拯、寇天叙、蒋曙、夏从寿、林富、潘旦、袁宗儒、胡东臯、宋冕、王学夔、于桂、路迎、王以旂、戴时宗、喻茂坚、张岳、桂(名缺)、王守、欧阳必进、任惟贤、叶照、于湛、任瀛、沈良才、张舜臣、刘伯跃、章焕、刘学易、谷峤、张雨、汪俅、迟凤翔、吴百朋吴桂芳陈志、刘秉仁

隆庆

孙应鳌、武金、汪道昆凌云

万历

孙应鳌、汤宾、王世贞、徐学谟、杨俊民、张国彦、毛纲、方宏静、李材、裴应章、萧彦、姜璧、董玉、马鸣銮、郑国佐、胡心得、黄纪贤、卫一凤、陈谟、谭自省、杨述中

天启

薛贞、蔡复一、毕懋康、李若珪、梁应泽

崇祯

蒋允仪卢象升、宋祖舜、苗胙土、陈良训、戴东旻、王鳌永、袁继咸、王永祚、徐启元

清朝

顺治

潘士民、赵兆麟、朱国柱、胡全材、张尚、王应祚、白秉贵

康熙

王来任、杨茂勋

下一篇 尚铭

上一篇 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