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安多尼教堂 编辑
圣安多尼教堂(葡萄牙语:Igreja de Santo António),又名花王堂,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圣安多尼堂区花王堂前地,始建于1558年,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 。
圣安多尼教堂由耶稣会所兴建,是耶稣会会士最初驻扎在澳门之地。教堂奉圣安多尼为主保,以往葡人婚礼多在此举行,信徒皆身着白袍,手拥花枝,故又有“花王堂”之称。教堂多次毁于火灾而後重修,教堂于1875年重建而形成现在的面貌,外观水刷石饰面则为1930年改建而成。教堂正立面为新古典主义风格,而室内祭坛则为巴洛克风格 。
2005年7月15日,圣安多尼教堂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中文名:圣安多尼教堂
外文名:Igreja de Santo António
地理位置:澳门特别行政区圣安多尼堂区花王堂前地
保护级别:世界文化遗产
开放时间:06:30—18:00
景点级别:世界文化遗产
始建时间:1558年
门票价格:免费
圣安多尼教堂(摄于1930年)
圣安多尼教堂曾多次遭火焚,参看以葡文镌刻在门前石碑上的内容,译作:“(教堂)建于1638年,毁于1809年,重建于1810年,再次毁于1874年,重修于1875年。”
1874年9月22日,圣安多尼教堂发生大火,大火令人难以忘怀,以后每年的9月22日这一天被澳门人称作“天灾节”,市民扛著圣安多尼像上街游行,以示纪念。
1875年,巴洛克式圣坛建成。
1930年,圣安多尼教堂改建教堂钟楼和主立面,外观水刷石饰面 。
1951年和1953年,圣安多尼教堂内部两度装修,特别是祭坛部分 。
空间布局
圣安多尼教堂布局因地制宜,平面不对称,迁就周围的道路环境,因为空间的局促,所以只建造一座钟楼,造成不对称的立面形式,不对称的体量关系。通往圣安多尼教堂的小街小巷均是往上攀升的斜坡,进入门口的前地空间也还要踏上几级台阶,可见当年的花王堂是有意识地建于高地之上。前地有矮墙围合,有十字架表明宗教性质,还有近于地面的石碑,引发朝圣者的思古幽情 。
建筑外观
圣安多尼教堂外观为水刷石粉面,形式简洁,体现新古典主义风格;主立面不对称,以横线条为主,突出中心位置的主入口 。
圣安多尼教堂外景
室内特点
圣安多尼教堂内景
圣安多尼教堂室内采用砖木结构,椭圆形木构拱顶,木屋架上为坡屋顶,瓦屋面。夹层楼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祭坛体现巴洛克风格:错落有致的檐部,断裂扭曲的山花,繁复弯曲的线条以及多重层叠的壁柱,烘托出天主教的表现主题——十字架上的受难耶稣和带有深刻含义的耶稣会标志。墙面用壁柱划分,以拱券装饰。顶棚与墙体用齿饰线脚区分、勾勒。室内色彩以黄色为基调,用白色装点,即墙面和拱顶是黄色涂料,柱头、线脚以白色粉刷。教堂后部唱诗席的彩色玻璃窗、入口屏风都选择几何图案,流露着现代气息 。
圣安多尼教堂左侧只有一座钟楼,山花之上装点着圣像。钟楼为三层,高约22米。室内布局以长方形中厅为主,内有夹层,高约15米;无柱廊阻隔,木拱顶,从天花之上垂下华丽的枝型大吊灯。堂内祭坛采用断山花和双柱的形式,中间有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塑像,上面有耶稣会标志IHS。堂内还有多个小祈祷室,并有壁柱 。
名字由来
圣安多尼教堂所供奉的圣安多尼被视为婚姻掌门人,在教堂门前的石碑上刻有“他是天主教徒所奉的婚姻主保之神”,不少信徒都选择在这圣堂举行婚礼 ,华人因此将之称为“花王堂”。据《澳门记略》记载:“北隅一庙,凡蕃人男女相悦,诣神盟誓毕,僧为卜吉完聚,名曰花王庙 。”
文化产物
邮票
2008年7月31日,《世界遗产(通用邮票)》在澳门发行,其中包含一张主图案为圣安多尼教堂 。
《世界遗产(通用邮票)》
纪念币
2030年,预计发行狗年农历年纪念硬币,其背面图案为圣安多尼堂及前地(花王堂) 。
1984年6月30日,澳门第56/84/M号法令将圣安多尼堂及前地(花王堂)评定为纪念物 。
200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圣安多尼教堂包含在内 。
2019年1月1日,圣安多尼堂及前地(花王堂)入选《澳门不动产名录》,评定为纪念物,代码MM002 。
地理位置
圣安多尼教堂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圣安多尼堂区花王堂前地。
圣安多尼教堂
开放时间
圣安多尼教堂的开放时间为06:30—18:00 。
交通信息
旅客可乘坐澳门公共巴士8A、17、18、18A、18B、19、26路到达圣安多尼教堂。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